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寫諸葛亮的作文六年級

寫諸葛亮的作文六年級

發布時間:2021-01-13 15:56:56

Ⅰ 寫一篇關於諸葛亮的作文500字

我認為: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秉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待。縱觀諸葛亮一生,應該說,他是光輝的,但是人非聖賢,當然,他有很多缺點。
首先,他的功績應該肯定。
四川今天北稱為:天府之國。究其根源,來自於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劉備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蠻荒之地。人民蒙昧,野獸出沒,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經過諸葛亮的治理,生產力躍居全國前茅。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地。蜀地開始成為中國富庶、繁華的地區之一。諸葛亮還發明了很多農耕器具,以利於農業生產。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還懷念諸葛亮的功績。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有人會說,諸葛亮逆歷史潮流,扶持一個沒落的漢王朝,是歷史退步,是倒行逆施。這對不對呢?值得商榷!在當時哪個歷史背景,諸葛亮的選擇無可厚非。按一些學者所言,諸葛亮應該幫助曹操完成統一大業,而不是慫恿劉備三分天下。我覺得不是這么簡單。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賢士們幫助統一華夏。我們看看曹操所作所為,盡管算是個英雄,但是殘暴不仁,冷酷多變,並不是天下福祉。況且曹操出身宦官,讓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沒有統一華夏的號召力。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多方面的:一是,劉備禮賢下士,誠心招納賢士。二是,劉備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古人特講究門第。要說,西漢末年比劉秀出色的人難道沒有嗎?還不是他室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又有謀略,才有許多賢士去幫他打天下。三是,在劉備處,知識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劉備放手諸葛亮去干,言聽計從。讓古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得到實現。擁有一個開明、信任的君主,有一個施展報復的舞台!這是多少代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劉備寬仁,愛民,有作為明主的先決條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
另外,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對曾說得很明白:聯吳抗曹,以待時機,滅吳統一華夏。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才長使英雄淚滿襟!時勢讓滿腹才華的諸葛亮沒辦法。
況且,我們知道,直到唐以後,士族勢力才逐漸消亡。那時,正處反動的士族勢力猖狂的時候,諸葛亮盡管雄才偉略,但是擋不住這股逆流。(註:曹操和孫權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勢力,但是沒成功,卻成為士族勢力的維護者)
再者,諸葛亮極大的促進了西蜀的文化。經濟建設。似的西蜀數百年後,人才輩出,文星璀璨,產生了如蘇東坡、李白等大文豪。經濟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諸葛亮還注意搞好民族團結,「七擒孟獲",讓西南少數民族歸化漢文明。起到了融合民族,傳播漢文明的作用。
對國內,諸葛亮依法治國,獎罰分明,讓蜀國成為三國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對外,諸葛亮聯合東吳,抗擊曹魏,努力實現統一大業。
但是,諸葛亮的確有缺點。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足可見蜀國人才嚴重斷層,後繼無人。
再者,他沒有制定選賢納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傑游離在政權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來士倡導民主、任人唯賢的。但最終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獨斷專行,不能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戰,國庫空虛,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這是多麼遠見卓識的建議,但是諸葛亮端出劉備先主,執意伐魏。結果勞民傷財,最終被司馬氏所滅。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責范疇,竟然「親校薄冊」。這種小吏所作之事,一個堂堂丞相作,可見他分不清主次

Ⅱ 以「我心目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第1篇:諸葛亮,我心中的偶像
《草船借箭》這篇文章,講的是在三國時期發生的一件關於諸葛亮的事,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諸葛亮。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後,深有感觸。

在我的心中諸葛亮是一個心胸寬廣,寬容大度的人,他不會因為周瑜算計他,設圈套來陷害他,而與周瑜斤斤計較,跟周瑜鬧僵,而是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給周瑜看,你是算計不了我諸葛亮的。

在我的心中諸葛亮是個膽識過人的人,他很自信,覺得自己猜測的是對的,所以諸葛亮才會在船上盡情地飲酒取樂,游手好閑,與魯肅談天說地。就因為他有膽識,所以才敢在回去的時候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

在我的心目中諸葛亮是個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人,在《火燒赤壁》中,諸葛亮把從曹操那裡借來的箭,又歸還給了曹操,諸葛亮還回去的箭,是帶有火的,直射曹營,射死了許多曹軍;在《空城記》中,諸葛亮用了空城計把曹軍退了回去;在《草船借箭》中,他居然能夠知道周瑜要算計他,要他出洋相,一心想把他幹了,讓他下不了台。他還知道魯肅的為人是忠厚守信,不會告密的,所以,諸葛亮就是利用魯肅的這個特點,來對付周瑜,才能造好船,要不周瑜知道了還不搞破環才怪呢,他還算準了第三天會大霧漫天,如果靠近曹操的水寨,不停地敲鼓和吶喊,曹操看霧這么大,是不會輕易動兵的,就因為,諸葛亮識人心,才會最後借箭成功。

諸葛亮,你真是我的偶像,心中的實力派偶像。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中心小學六年級:林珂宇

--600字
第2篇:我心中的諸葛亮
簡陋草廬,搖曳的微弱燭光,穿著單薄的長衫,你還在讀書,夜裡的風格外大,那半截蠟燭幾次被點燃。你對這一切早已習慣,數年的寒窗苦讀,這些又算得了什麼?

你飽讀詩書,滿腹才華,出生的年代,社會的動盪局面,全都註定了你的命運,你要心系國家。好友徐庶已經跟從了劉玄德,當年其你的同學和朋友也都各擇其主,而你,那條卧龍,卻還是「卧龍崗散淡的人」。你,也許還在等候著,等候那知己者。終於,你等候的人來了,那個「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的劉玄德,來了。思賢若渴,謙虛誠懇,猥自枉屈,三顧茅廬。終於,三次的等候將你打動了。踏出茅廬,願此生為主公效力,永不違背。

動亂的局面,等待你大展拳腳。初至軍營,有誰知道你的本領呢?但是老天也惜英雄,很快就給了你機會。你一把火,燒遍了博望坡,更阻擋下了曹軍追趕的步伐。一把火,隨燒的博望坡一片凄涼,卻將你在軍中的威信大增。

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你從未然人失望過。漸漸,你讓主公從一個小小的軍閥壯大到成為了鼎力的三國之一。但是,好景不長,從關、張相繼去世,主公一直悲傷不已。太累了,主公在南征北戰那麼多年以後,終於要倒下了,信任你,於是,「白帝城託孤」留下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還有一個等待著管理的蜀國後,主公就走了。「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當初那桃園三結義的兄弟都走了,如今的蜀國,還有幾位你的故人呢?

也許是怕了你,也許是想鑽空子,那狡詐的曹孟德竟然動用了司馬懿—那個除了忠心都與你不相上下的人。你知道他,知道他是個可以同自己抗衡的智士,所以此次迎戰倍加小心,派出了飽讀兵書的馬謖,並將自己所有的計謀都和盤托出。可惜啊,怪都怪那馬謖自以為是,帥相不和,痛失街亭,司馬的軍隊驍勇善戰,連得三城,有貪得無厭奪你西城。軍隊都在外作戰,哪裡還有什麼兵力來抵禦司馬的兵呢?你守著一座空城,同司馬演了一場戲,城樓上,只有左右兩琴童相陪,你是「有無又埋伏有無有兵」。琴聲悠悠,音律平穩,騙過了司馬,同時也騙走了那十五萬曹軍。

蜀國,雖有你讓敵人喪膽,可是,多少年的「鞠躬盡瘁」,你也老了,而那所謂的「陛下」,是昏庸又無能,根本就扶不上牆了,可你還在堅持著,你還在為先主效忠。你用自己的人生來回報先主草茅外的三次等待。為何不廢了阿斗,自立為王呢,先主臨去前不是都准許了么?況且你還在軍中深得人心,必會使蜀國恢復往日的風采。可是,你沒有,最總還是做到了你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士為知己者死」你做到了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先帝的賞識與敬重,讓你甘願為蜀而操勞。你是忠的,但你並非是人們所認為的「愚忠」,不不不,你又怎是一忠字可評的呢!

你走了,是帶著遺憾走的,遺憾自己未能完成先主多年以來的夙願。

你走了,上空中那照亮著蜀國一方國土的那盞孔明燈,滅了,落了……

    山東煙台蓬萊市第二實驗中學初三:李若男

--1200字

Ⅲ 關於諸葛亮的600字作文

獨自踏著月色,叢中漫步,只覺一縷微風拂過,思緒已飄然散去。回過神時,一段悠悠元曲聲中,他羽扇綸巾,娥寬博帶,帶著幾分自信和從容凝視者我。

定眼望去,眼前的老者,那嶙峋的軀干如嵌入了白皙的長袍中,但那混濁的眼神中抹不去那一絲精明,有如一位仙風道骨的隱山居士。

「小生見過前輩,不知前輩何許人也。」

「老者右手輕捋長須笑答曰:吾名諸葛亮,先帝封號諸葛武侯。」

時間在在這一刻似乎停止了,只剩下潺潺的流水聲和輕輕的風。此時無聲勝有聲,夜幕下站立的我肅然起敬,面前的老者給人和藹的感覺,給人一種胸中藏有百萬雄兵之感。。

問世間誰是英雄?西楚霸王項羽,驪酒臨江,橫槊曹公,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於八陣圖中,天下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我的心不斷的躍動,血液沸騰了,雙手微微緊握,炙熱的雙眼中流露出的,正是激動;

「諸葛先生,小生自小佩服您的才智,更敬重你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情操,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更是傳誦千古。」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名利不過是浮雲罷了,不應過多看重。」

「先生教誨,小生緊記於心。」

亮雲:「敢問今日當政著誰,是曹氏後裔嗎?」

「今當政者乃共產黨。」

亮雲:「當政這定位明君,放眼望去,一派繁榮,亮自愧不如。」

「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小生不清楚先生為何認為曹氏後裔當政?」

亮雲:「少主何德何能,亮自有分數,東吳孫權與曹相比仍欠缺三分,自怪亮不能報先帝之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與舊都。」

「先生所無需自愧,先生以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蜀國多年,譜下了令後人敬佩的傳奇樂章,為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是我等定將效仿,小生受益匪淺。」

亮笑曰:「汝所言極是,吾倒太拘泥了。」

嶙峋的軀干,一把羽扇輕搖,他的身上擔當這整個蜀漢,月色下的他是孤獨的,一股無奈之情,卻不能被時間所消磨,淡淡的憂傷,卻不能輕易彈淚,深深的落寞只能埋藏於心,只言」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平庸,不免於下流矣。」

風再次拂過,時間似乎又開始流動了,寂靜的月色下卻只剩下我一人,那嶙峋的白衣老者早已離開,但那不變的自信,從容的臉龐中分明多了分解脫……

Ⅳ 有關於寫諸葛亮的作文嗎600字的。急!

城外,古道荒蕪,城牆上,澟風呼嘯,旌旗在無聲飄揚,訴說著這亂世中的滄桑。你手執羽扇,靜佇遠眺,期待的目光穿越千年風霜,在如雪的月光下漾開,再漾開……
卧龍崗中,你的期待是興邦濟世,計安天下的一腔忠魂。你高卧隆中,荷鋤耕稼,行吟隴畝,眉宇間不動聲色,卻把天下握在掌心,把胸懷和志向深藏在一曲平平仄仄的《梁父吟》中。承當年,早梅斜發窗前時,左將軍劉備踏著白雪,三顧你的茅廬,以求安定天下之計。你徐徐搖動羽扇,笑指陣圖,淡定對論,三分天下。雲夢飛落至茅廬,卧龍終出山。於是,你期待自己一腔熱血酬知己;期待自己能一展經天緯地才;期待天下百姓安居,自己建功立業的未來。
博望城中,你的期待是初出茅廬,力挽危局的如山承諾。曹操揮師南下,一場大戰如箭在弦,一縱即發,你沒有逃避,而是果斷地揮動羽扇,給博望坡加了一把大火,讓曹操十萬精兵聞風喪膽,灰飛煙滅。連曹操也贊你為世間奇才。但這,就是你期待的嗎?不!你期待今後奪荊州,取西蜀,定南蠻;期待能一舉鏟除曹賊,還復漢室天下;期待天下百姓能在漢室的天下,過如你隆中的田園生活。
白帝城中,你的期待是東和北拒,支撐蜀國的忠肝義膽。在劉備的固執伐吳中,在你的滿懷擔心中,八十萬蜀兵,還是敗了。你登上高樓,寒冷的月光深深地刺進了你的心裡。蕭瑟的夜風在你的耳邊呼嘯。今後的路,將是你一個人闖盪,再也沒有一個與你談論時,痛恨桓靈二帝的主公了。你沒有放棄,你的微笑還是一如從前,因為你還在期待蜀國能再次崛起,期待今後漢室的江山能在你的堅守下千秋永固。
南定孟獲後,你的期待是《出師表》中泣血的忠貞和不悔的決心。萬木蕭條,雪飛水寒時,你帶上你的蜀軍出發了。從此,你夙夜憂嘆達不到那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的洛陽。出師表上銘記了你一生的牽絆,蜀道上只聞見你深深的嘆息。
定軍山下,你的期待是再度祁山,收復中原的不老心願。七弦空斷,你還是放不下,徒勞無功地緊握手中沙。五丈九仞山,未了的心事隨著渭風飄散。六齣祁山,只為一統中原,但怎奈天愁地慘,將星隕墜,只留下一番知音渺渺的哀嘆。你期待上天再借你一點時間,哪怕一個春秋,哪怕一季寒暑;期待今後國泰民安的錦綉河山;期待今後再也沒有蜀人的流血與死亡。
你傾整整半生的期待,終難敵過歲月滄桑。
你的期待,被天雨生生地澆滅,而在你一路漫漫的求索中,一雙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一條攪騰宇宙的巨龍;一襲青衫,一聲輕嘆,一抔苦淚,是你對於蜀國一份永遠不言放棄的千古期待。

可能多了,你可以自己改一些。

Ⅳ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600字。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人物特徵:1、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著胸懷坦盪的大智慧。2、忠貞不渝、為國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Ⅵ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600字數限制

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
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
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
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人物特徵:1、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著胸懷坦盪的大智慧.2、忠貞不渝、為國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
異本領.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
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
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
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
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
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
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
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

Ⅶ 寫諸葛亮的作文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被迫多次遷都,蒙受風塵。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的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向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即說明了此奪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應該叫草廬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
劉備常常和他議論天下大事,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不高興,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赤壁大戰
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後母讒言相加,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率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全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普洱茶「茶祖」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不得不說諸葛亮(孔明)對茶文化的貢獻[1]。孔明率軍南徵到雲南地區,將士們遇到大山中的瘴氣中毒染病。一日,諸葛亮夢見白發老人托夢,頓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氣大振。為了答謝白發老人托夢之恩,更為了造福當地百姓,在征戰結束後,諸葛亮在當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種茶成林,並把烹茶技藝傳授給當地人。在雲南古茶區,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農歷7月23日孔明誕辰日,當地人都要舉辦「茶祖會」,紀念孔明帶來茶種,帶來健康,帶來先進文化的賢德。
北伐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交戰,被諸葛亮大敗逃回,蜀軍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送女人用的頭巾發飾給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由於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諸葛亮之後代
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
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一度執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拒絕魏軍誘降,戰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死沙場;諸葛瞻殉國之時,他的次子諸葛京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倖存了下來。
晉朝統一三國之後,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一帶,徵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眉縣的縣令,並把這里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願。沒想到歷史與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里的縣令。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早年投效東吳,深得孫權的器重。後來官至大將軍等最高軍職。他的長子諸葛恪更是青出於藍,在吳國權傾朝野,後來死於一場政變,東吳的諸葛家族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很早就追隨曹操,在魏國擔任一流高官。後遭司馬家族的打擊,其家族也被全部殺光。 如此一來,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東琅琊一帶的族人之外,史書上有記載的倖存者就只剩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了,諸葛京在擔任眉縣縣令之後,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那麼,諸葛亮是否有直系後代傳承至今呢?目前,在山東臨沂和浙江蘭溪各有一批姓諸葛的人士,他們都有各自的家譜記載著與諸葛亮的淵源關系。在浙江,諸葛後人幾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據說,他們都發源於浙江蘭溪市的諸葛村。
從明代起,蘭溪一帶的諸葛族人主要以經營中醫葯業為主。據說這是秉承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一祖訓。後來,他們在此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清代中後期,諸葛族人把他們的中醫葯店開到了浙江各地,乃至於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葯幫」這一商業幫派,盛極一時。同時也造就了諸葛村今天眾多華麗精巧的民居建築。
[編輯本段]諸葛亮年表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六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二年 195 15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投奔襄陽劉表,定居在襄陽城外20里的隆中,開始了躬耕生活。因為隆中當時屬於南陽郡,所以說躬耕於南陽,並非現在的南陽(當時叫宛城).
建安四年 199 19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十二年 207 27 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諸葛亮首戰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孫權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佔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劉禪叫諸葛亮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興二年 224 44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三年 225 45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五年 227 47 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七年 229 49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八年 230 50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九年 231 51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道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十一年 233 53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十二年 234 54 諸葛亮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病故於五丈原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國演義動畫》諸葛亮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編輯本段]治國成就
KOEI《三國志11》老年諸葛亮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只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Ⅷ 誰來幫我寫關於諸葛亮的作文六百字左右

文明古老的神州大地,哺育著勤勞而又勇敢的龍的傳人,絢麗多姿的中國歷史畫卷,繪綉出無數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就《三國志》中所載的英雄人物,多如繁星,但其中最璀燦動人的,莫過於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諸葛亮。「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他的英名,他的品德,早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域,千古傳頌,令人肅然起敬。本文擬就諸葛亮的人品與文品作些粗淺的論述和探討。
(一)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並聯吳抗曹,致力於統一事業,政績斐然。盡管「出師表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他那宏偉遠大的抱負,堅韌不拔的毅力,忠貞不渝的赤誠,超凡絕倫的才智,卓爾不群的人品,達到了儒道法的和諧統一,構成了我國歷史上罕見的才德兼備的人物形象,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成了集智慧、謀略道德於一身的永恆的偶像。
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他知識淵博,多才多藝,處事注重調查研究,瞻前顧後,深思熟慮,具有一個偉大政治家非凡的品格。所謂品格,顧名思義,即入的品質通俗地說,就是指人的「德行」。我國古代歷來都十分重視人的德行,講究人的品行修養的重要作用。關於諸葛亮的人品,突出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其一是諸葛亮處理國家大事善於集眾思,廣忠益,聽得進不同意見和建議。劉備定蜀後,曾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前後跟隨諸葛亮共事七年。期間,董和對於諸葛亮某些處理不當的事,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或者是反對意見,有時其至連提十餘次。但諸葛亮總是十分贊賞董和這種忠於國家的大無畏精神,說大家如果都能像董和這般認真、勤勉,「則亮可以少過矣」。在他擔任蜀漢丞相後,經常教育下邊的人說:「干工作,就是要集眾思,廣忠益。如果只因為一些小嫌隙,就聽不進不同意見,難免要犯大錯誤。聽了凈言,獲得了正確的結論,那就好比丟棄了廢舊破爛而得到了珍貴的璣珠寶玉。」
其二是諸葛亮能夠嚴肅無情地正視自己的錯誤,勇於引咎自罰,痛下針砭,深刻檢討,知過能改。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准備攻魏。雖然他制定的作戰計劃是正確的,但由於錯用了馬謖當先鋒,結果在街亭打了大敗仗,使整個北征計劃受挫。事情發生後他即以《街亭自貶疏》上書,「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並坦誠深刻地檢討說:「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閱」。認為錯誤全在於自己用人不當,願承擔對這些過失所負的全部責任,並請求官職降低三等,以懲罰自己這個過錯。
其三是諸葛亮通體光明,清廉謙退,不貪財、不求奢,毫無自私之利之心。諸葛亮臨終前曾上表後主劉禪,表明他至死不要任何封贈賞賜,不使自己內有餘帛、外有贏財的心跡。他最終將自己鑄成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高度道德品質的人。對於他身後之事,也早就立下了遺囑,「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全然不像有些官吏要搞厚葬:死後埋葬丘隴必巨,棺槨必重,衣衾必多,文綉必繁。由此觀之諸葛亮對喪葬制度頗有超前的革新精神。他的這種精神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此外,本文還要特別提到他的另一高尚品行——諸葛亮的擇婦觀。關於諸葛亮擇妻,在《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中曾提到過:「瞻之母黃氏,貌甚陋,有奇才。武候聞其賢,求以為室。武候之學,夫人多以贊助焉。此事《三國志》中雖未有記載,但裴松之注引的《襄陽記》有載:「沔陽名士黃承彥謂孔明日:『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據此,象諸葛亮這樣身居顯要的人物,對選擇妻室堅持採取以才德取人而不以容貌擇婦的婚姻觀,這在我國歷史上的確是絕無僅有的。

Ⅸ 寫一篇關於諸葛亮的作文

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
要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否則論你如何胸存韜略、
學富五車,
沒有空間給你施展,
也是無濟於事。
諸葛亮,說他是人才,一點也不為過。但是,縱然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
在出山以前,
也就是被人們敬稱為

卧龍

人們知道他的學識、
才華,
但在那時人們眼裡,諸葛亮畢竟還是一「卧」龍,而在他出山之後,可謂是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盡顯真龍本色。
那時的亂世需要這樣一個人才,劉備又給了他一個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相比之下,屈原雖然也是滿腹才華,卻是飽受排擠,最終只能落得個自投汨羅以死的悲慘結局。他就缺少這樣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所以說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成就了他,使他的文韜武略得到了完美的施展施展。
我們說諸葛亮是人們眼中的曠世奇才,但我們更應該感悟到,一種時代造就一種人才,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所以說,我們要想像孔明先生一樣,活出自身的價值,活出自身的意義,我們就要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尋找綻放自身光彩的舞台,並學會如何適應這個時代,學會如何在舞台上展現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這樣我們必定會有一個光輝燦爛的人生,
成為21世紀的新人才!

Ⅹ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

我眼中的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閱讀全文

與寫諸葛亮的作文六年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