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要注意哪些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題型包括:記敘文閱讀,說明文閱讀,議論文閱讀三種文體閱讀理回解。這種題型在初中語文考試中答佔有一定分值比例,很多學生在這方面失分很多。在考試中怎樣做到不失分,少失分呢?做這種題型有沒有方法?現在我告訴你:有。做閱讀理解題型,只要我們掌握了方法套路,語文照樣跟其它理科一樣拿滿分的。
說明文閱讀,議論文閱讀相對於記敘文閱讀理解來說較簡單些。今天老師為大家總結記敘類文章常見考點及答題技巧,希望對大家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升有幫助,語文閱讀能力差的和小升初的學生一定要看看,建議收藏,平時復慣用。
❷ 初中語文閱讀答案 在線等
1.夏,夏季給了他兒時的快樂
2.人生的力量全是對手給的,那就是要把對手的壓力吸入自己回的骨答頭里。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愛中才會感到自己屬於強者
3.只有在戰勝苦之後才能感受到甜,而我們更需要的是戰勝挫折的毅力
4.標題既是本文的線索,又新穎(這不好分析呀 我也是個學生)
望採納 祝學習進步
❸ 初中語文閱讀!!
議論文閱讀知識與技巧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二、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
三、論證方式:立論、駁論。(議論文可由此標准分為立論文與駁論文二大類。)
四、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1、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作用二個要點。具體如下:
①、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④、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⑤、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2、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論據可分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二種類型答題要點二個方面:(1)、明確論據類型;(2)、具體分析作用。這個題目就其實質是考查論據與論點的關系,無論是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都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所以,規范性答題格式如下:
這是……論據,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如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
補充論據作為一種新題型正在流行,做這種題目,注意以下二個方面:(1)、看清楚要求補充的論據類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還是事例;(2)、補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數限制。當然,作為應考,可以准備「勤奮」、「處世」等常見主題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數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為求新而准備那些較長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
①、文章標題點明中心論點;
②、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
③、文章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
④、文章中間用某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論點。
⑤、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但始終圍繞……展開論述。
4、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首先應該了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著」、「最後」一類表承轉啟合關系的詞語。做這個題目,尤其要注意開頭結尾的表述。
開頭的內容有:
(1)、提出中心論點;(2)、引出論題;以上二個方面,要具體回答出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的具體方試,有的是通過名人名言、有的是通過名人佚事、有的是通過趣聞笑話等。
結尾的內容:
(1)、深化中心論點,提出……的結論;
(2)、重復或強化……的中心論點;
(3)、發出……的號召或勸勉人們……;
(4)、補充論證了……。(有時候會考查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論證更嚴密。)
做這個題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論、本論、結論具體化地陳述出來。如《人的高貴在於靈魂》一文,我們可以這樣表述:首先引用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提出中心論點「人的高貴在於靈魂」,然後舉阿基米德、王爾德事例證明了「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最後舉一個火車上讀書的少女為例向人們發出「人應該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的勸勉。
5、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
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固定,只有二個角度:(1)語言特點;(2)語體特點。做這類題目,要掌握語言風格一些關鍵詞:簡明平實、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語體特點,就是抓信邏輯嚴密四個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個應特別注意的事項就是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6、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
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多,如修辭手法、論證方法、寫作手法等
(1)、修辭:如比喻,可結合比喻特點談,那就是形象生動;如排比,增強了文章論證的氣勢;如引用古詩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論證方法:參考論證方法的作用談。
(3)、寫作手法比較固定,常見的就是:(1)、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相結合(夾敘夾議);(2)、以……論證方法為主。同樣,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7、文段結構作用:
(1)、引出(全)下文;(2)、總結前(全)文;(3)承上啟下。
作為議論文段的作用,必須結合文體特徵具體加答。
如開頭段作用往往起著引出中心論點(論題),那麼,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二個具體答題規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變通使用:
①、開頭通過寫……的事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②、開頭通過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③開頭通過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聞趣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也起到吸引讀者下讀的作用,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
結尾段的作用,請參照4:「結尾的內容」回答。
說明文閱讀知識與技巧
一、分類
1、從說明對象的角度:事物性說明文、事理性說明文。
2、從說明文語言特徵:平實的說明文、生動的說明文。
二、說明的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三、說明的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比作,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四、說明文的語言品析
1、對整篇文章語文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准確;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B是針對不同語文風格的角度談。做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
格式如下: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文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2、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詞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這種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有時是體現語言生動性)的特點答題。第二種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別。第三種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或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述。
五、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模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模式:這是一篇生動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懷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麼,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格式如下: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六、說明語段的作用
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記敘文閱讀知識與技巧
1.文章體裁?此文是一篇: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找主題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文章內容(中心)?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格式: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5.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7.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弧內)。
10.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
註: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2.寫作手法及作用?
(1)擬人手法
作用: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
作用: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
作用: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
作用: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作用: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0)設懸念
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文章情節曲折
13.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引申義,比喻義,雙關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將比喻、象徵還原)。
格式:「××」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繫上下文再解釋。(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開啟下文、總領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啟下(過渡)(4)為後文作鋪墊、打伏筆(5)照應前文(開頭)
17.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說明、抒情、描寫
18.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9.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20.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8)景物描寫
(9)場景描寫(10)環境描寫(11)細節描寫
景物描寫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動情節發展(3)渲染氣氛(4)突出人物性格(5)襯託人物心情
21.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說種類?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
24.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25.環境的種類及作用?
(1)自然環境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託人物的心情。
(2)社會環境
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26.情節由哪幾部分構成?
(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27.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散文閱讀答題技巧
散文的含義很廣,凡是獨立於小說,戲劇,詩歌等幾大體裁之外的,都能歸入散文范疇。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形式精粹親切。表達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與記敘文的最大區別在於,散文中所寫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從自身感悟出發,是作者對事物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體現著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記敘文是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不從作者的感悟出發。
記敘文是在教學中為了區別不同的表達方式(議論、抒情、記敘、說明、描寫)而約定俗成的一種文體。與之對應的還有議論文,說明文,抒情散文。議論文,說明文,抒情散文,記敘文都屬於散文范疇。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等等又屬於另外一種分類方式了,這其中有這分類交錯的現象。譬如說,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寫,也可以以其他的體裁來寫。記敘文以事件記敘為主,散文以敘事抒情為主。
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人間萬象、宇宙萬物、各色人等、宏觀微觀無不涉及,而這些材料一旦出現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悟,代表著作者的人生? 散文的寫法較其他文體更活潑自由,不拘一格。常見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記敘,也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記敘、抒情、議論等融為一體,夾敘夾議。表現手法上能出奇制勝,讓讀者產生新鮮獨特的閱讀感受。散文的結構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選取上,一般運用聯想手法。
4、.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5.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針對一節中的主題句應在這一節中找議論、抒情的語句,特別是結尾處最重要。
6.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敘述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7.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8.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4)總分總(掐頭去尾)
9.敘述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10.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文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那個詞或短語。
11、敘述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12.寫作手法及作用?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動作和感情,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如冰心的《談生命〉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裝》
(4)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如《賣蟹》
(5)象徵手法: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如《白楊禮贊》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3.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 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啟下(過渡)(4)為下文作鋪墊
16、一句(一段)話在文中的作用。
(1)結構作用:在開頭:點明中心、設置懸念、總領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筆、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在中間,承上啟下(過渡);在結尾,畫龍點睛、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總結全文、首尾呼應、前後照應、結構完整……
(2)在內容上的作用(結合具體內容)
17、「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作用
(1)句子的特點(修辭、手法)
(2)位置結構上的作用;
(3)結合關鍵詞語,指出其語境義。
18.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9、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20、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21、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
22、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23、描寫(或抒情)方式:直接、間接(間接抒情顯得含蓄委婉深沉等)
24、環境描寫的作用:自然環境描寫渲染氛圍,烘托心境;社會環境點示背景,襯託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題。
25、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賞析特點詞語
反映詩人心情(感情)的詞語: 愉悅、歡快、激動、沉痛、 悲憤、哀傷 、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 閑適恬淡之情
反映古詩語言特色的詞語: 凝練、簡潔、幽默、詼諧、質朴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 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
反映古詩結構特點的詞語: 開門見山、逐層推進、 環環相扣、前後呼應
反映古詩總體風格的詞語: 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 、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古詩表達效果的詞語: 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常見思想感情 迷戀 留戀 思念 憂愁 悲憤 辛酸 寂寞 傷感 孤獨 煩悶 恬淡 閑適 歡樂 喜悅 仰慕 激憤 空虛 郁悶 熱情洋溢
壯志凌雲 憂國憂民 追慕 諷刺 反抗 奮發向上 消極避世 同情 關懷 控訴 頹廢
常見景物特點 恬靜 安謐 和平 壯闊 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 富麗堂皇 幽靜 肅殺 荒寒 瑰麗 虛幻 飄渺 凄慘 蕭條 繁華熱鬧
風格特點 樸素自然 豪放飄逸 濃郁頓挫 雄健高昂 悲壯蒼涼 超脫世俗 纏綿悱側 激昂澎湃
語言特點 言簡意賅 通俗自然 簡練 洗煉 含蓄雋永 內涵豐富 平中見奇 清新質朴 琅琅上口 音韻和諧 明白曉暢 清新、自然、樸素
豪放俊逸 沉鬱頓挫 峻偉奔騰,雄渾豪邁 委婉含蓄蘊藉 耐人尋味 平實 直白
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說明文語言特徵:生動(趣味性)、准確(科學性)
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准確、嚴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又見面了,不錯吧
❹ 初中語文 閱讀理解問題
記敘文閱讀的基本思路與答題方法
(一)記敘文簡單的文體知識:
從一個大范圍看:記敘文有一般記敘文和特殊記敘文之分。其中一般記敘文就是簡單的寫人記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濃郁的散文和有著虛構情節的小說就屬於特殊記敘文的范疇。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體裁,然後根據不同的特點認真答題。
1、表達方式:(5種)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記敘文中一般都要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而敘述和描寫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寫:是對事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繪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與刻畫。
(1)從對象分:*人物描寫*景物描寫*
(2)從描寫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也叫直接或間接描寫)
(3)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肖像、神態、衣著)*心理*語言*動作
(4)景物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烘托氛圍或是人物的心情;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交代當時的時代大背景。
2、記敘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要素不一定在記敘文中都出現。
3、記敘的順序:順敘 倒敘 (同一件事) 插敘(另一件事)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順敘過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筆直接進行記敘,而是有詳寫,有略寫;有正面寫,有側面寫;有直接寫,有間接寫。如何處理素材,安排筆墨,採用不同的寫法,要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來決定。
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於了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
我們分析一篇記敘文,應能認識它的記敘順序,並且能夠對這種順序的選擇運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試檢查這種能力,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讓考生分析某篇學過的,而且記敘的特點又比較突出的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這種情況只限於基本課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課文,那就必須是要求熟讀或背誦的。另一種是列一篇課外的文章或一段記敘完整的文字讓考生分辨。
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訖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4、記敘的人稱:第一人稱我,好處是親切自然,真實可信
第三人稱他,好處是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敘述。
明確記敘的人稱,有助於體味作者對所寫的人物、事件的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5、記敘的線索:一人、一事、一物、時間、地點、感情。線索要貫穿整篇文章。
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
多數的記敘文只有一條線索,但有一些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如《藤野先生》,該文除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明線)外,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線索是記敘文布局謀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貫串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閱讀記敘文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著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6、表現手法:對比(一般情況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對比)
象徵(注意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讀出隱含在表面意義之後的意向)
烘托(有時是環境的描寫)
7、分析記敘文的段落結構:
①按時間先後順序劃分,即抓住時間發展變化的關鍵詞語分出不同的階段。
②按地點的轉換劃分。
③按事物發展的過程或思想感情的變化劃分。
④按描述內容的角度劃分。
⑤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劃分。
8、八種常用修辭手法的定義:
(1)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乙事物(喻體)跟甲事物(本體)作比。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
要注意的是,用「像」「彷彿」不一定就是比喻。
(2)擬人:是把事物當作人,把它寫成有人一樣的感情和人一樣的動作神態。
(3)誇張: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某一事物,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句子或短語量上夠不上三個的,不是排比。
(5)對偶:是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詩歌或對聯中出現。
(6)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短語或句子的修辭方法。反復有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重復的詞、短語或句子中間插入其它內容)兩種。
(7)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設問分兩種,一種是自問自答,一種是問而不答。
(8)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以肯定形式問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設問、反問、反復、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語言氣勢。
--------------------------------------------------------------------------------
(二)閱讀步驟:分以下幾步:
第一:要速讀全文,確定文體,捕捉關鍵語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讀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調。注意線索、過渡與照應、段落層次。
第三:看文章所設的問題,再次回頭細讀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盡量用原文回答。)
第四:對拓展延伸的題目,要審清題意後再認真回答.
--------------------------------------------------------------------------------
(三)閱讀題答題要點:
答題原則:1、明確文體(文體知識扎實) 2、聯系主題 3、語言准確,言之有物
具體方法:1、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內容、中心或段意、層意。
答題時,注意語言的文體特色。記敘文是記敘了一件什麼事或寫了一個怎樣的人,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議論文是針對什麼問題,作者有怎樣的觀點;說明文是介紹了說明對象的什麼特徵。段意、層意的總結要針對某一段落進行。
注意提示語:題目、開頭、結尾;議論句、抒情句;總結性詞語。
記敘文的整體感知與記敘的六個要素密切相關,當然,有時候文章中的時間、地點是虛化了,而經過又不能多說,所以記敘文的整體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結果。
(2)對文章思路的理解。文體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閱讀記敘文要對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行文過程能夠分析理解,對人物的思想、品行的發展變化進行品析理解。
(3)能夠理解上下文前後呼應、緊密相關的內容。
包括:詞義照應,如就某個詞找出與之對應的描述句子;
結構照應,如對過渡句的理解,開頭與結尾的呼應等;
選擇照應,如從文中抽出一句話能還原到恰當的位置上。這需要在充分理解這句話內容以外,還必須弄清原來位置的語言環境。
(4)能比較閱讀。即對體裁和題材相同或相近,表達方式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文段就內容、中心、結構、寫作特點、語句理解等方面進行比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總領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總結全文;點明主旨。
過渡段——承上啟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從內容看,是點明主旨或表達作者的主要感受,聯系主題。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
(2)從結構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總起、尾句總結、中間句承上啟下的作用
(3)從藝術效果看:升華中心,渲染烘托氣氛等作用。
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①點明題旨的句子;記敘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結尾。
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描寫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過程中,而議論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結尾,起到點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總結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轉合的句子。(過渡句)
4、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
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
(1)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含義。
(2)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標致」一詞,先必須知道該語境表達的是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然後才能對「標致」做出准確理解。
5、培養學生解答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能力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開放性試題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一般情況下,這種題目要針對文章的主題來理解。
②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者是針對當代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從正面看待問題。
③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先談這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然後再說自己對他的看法。
④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從某一個方面進入。
⑤聯系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設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系;還有學科間的整合知識。
⑦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
⑧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先寫出自己對文中的哪個方面比較欣賞,然後按照賞析的基本步驟進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關句子的修辭手法、句式,仿寫一句話,要求在內容上緊密相關,在形式上一致。
❺ 在做初中語文閱讀題時遇到的問題
這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表示省略,沒有列舉完,不是那麼精確,出題人的本意也是不一定,不確定已經把動詞全部找了出來,所以用了等。
❻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並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輪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然後先儒家對「格物」「致知」意義的曲解和對「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沒;再闡述科學發展為什麼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後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後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結構上作用:總領全文,承上啟下,過渡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深化主旨,為下文作鋪墊,為下文埋下伏筆等.
內容上作用:增強生動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有血有肉充實,為下文蓄勢等
❼ 初中語文閱讀題,解釋。
中考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一)
語段閱讀題答題總原則:
(1)、先讀題後讀文。讀題時注意從題干中找出「題眼」(即答題關鍵點),帶著問題讀文,使閱讀具有明確的目標。
(2)、讀文時,要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意思。
(3)、准備答題時,必須再次細讀題目,找准「題眼」。
(4)、答題時,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復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
1、文章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散文種類:(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5、小說種類: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
6、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7、記敘文的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8、找主題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9、文眼: 標題是「文眼」,統帥全文(新聞);有時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節,有時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徵意義);有時還是「線索」。
10、材料組織特點: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11、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4)總分總(掐頭去尾)
以寫事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後時間分析;②.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地點轉換分析;
③.按事情發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
③、按表現人物不同性格特徵的不同條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
②、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緻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
12、記敘的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答題套路:
如:文章以「……」線索,中間串寫了「……」、「……|」幾件事,組成一種「冰糖葫蘆」的「串」式結構,選材典型,脈絡清晰,主旨鮮明。
13、為文章擬標題: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記敘的順序及作用:(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敘(略)
15、語言特色:(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等)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或生動優美)如「……(摘錄文章中的相關句子)」,它「……(適當地選入下面詞庫摘抄的語言)」。
例句:這篇文章語言優美生動,如「讓人了卻憂慮,悠遊其中」、
「拍打著你心底沉澱的情緒」、「攫走你緊緊扯在手裡的輕愁」等,筆意超逸,清新雋美,富有詩意,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夏之絕句》)
注意: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一定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選用恰當的詞語,切莫張冠李戴。
附:朴實自然的語言賞析詞庫:
(1)、朴實無華(2)、寫得晶瑩澄澈,明潤無疵,如詩如畫
(3)、言簡意賅,清真雅潔,樸素自然(4)、語言簡潔,氣勢縱橫
(5)、文字洗練,意境深邃(6)、語言朴實活潑,節奏明快,上口順耳
(7)、文辭暢達,沉靜雅潔(8)、平易省凈的語言,運筆飄逸流動,設色素淡而雋永……
生動優美的語言賞析詞庫:
(1)、文筆凝練,刻畫傳神
(2)、細致傳神的描繪,使行文搖曳多姿,富於變化,主題鮮明突出
(3)、含蓄雋永,耐人咀嚼,發人深思,給人留下不盡的餘味
(4)、筆意超逸,九曲回腸,有繪畫的色彩美,也有詩的韻味美
(5)、洶涌豪邁的氣墊,清麗雋永的風格,穩健深沉的筆觸
(6)、血肉豐富,意蘊深刻語言深沉纏綿,感人肺腑
(7)、大筆潑墨,盡情揮灑(8)、說理深刻,內容厚重
(9)、語言氣墊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10)、深婉隱約,耐人尋味
(11)、語言優美,富有詩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義深邃雋永……
16、寫作手法及作用:(對比、烘托、欲揚先抑、巧設懸念、以小見大、開宗明義、卒章顯志、托物言志(即象徵)、寓事於理、情景交融、夾敘夾議……)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採用「XX」的手法,作者通過「……(文章相關內容)」使文章寫得「……」
例句:這篇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作者通過對北方白楊樹的贊頌,來贊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軍民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蘊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贊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襯托,同類事物襯托是「正襯」,相反事物襯托是「反襯」;以次襯主。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7、修辭方法及作用:
答題套路:這篇文章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如「……(某一段話)」;運用了「XX」的修辭手法,使(能)「……」(套修辭作用)
注意:在寫作時一定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寫,否則就會很空。
附: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於理解。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使語言更有表現力,更有氣魄。
(5)對偶:使句式整齊,結構一致,形式優美,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題,觀點鮮明。抒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9)引用:使內容更真實、准確、深刻、精密。
(10)反語:增加諷刺意味,使表達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加強讀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關鍵詞語、短句的分析。
在題目的題干中出現了加引號的詞語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對象源出於原文,在分析時應貫徹這樣的原則: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繫上下文再解釋。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境來考慮。
19、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20、分析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為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21、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22、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題套路:「X X」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①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含義。②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實在是標致極了」一句中的「標致」
23、給文段擬題:
(1)、看開頭、看結尾、看中心句、看過渡句、看反復出現的句子。、
(2)、語言要求簡練,一般在6個字左右。
24、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25、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1、必須用第一人稱;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時間(季節、年代)、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
27、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層意:
(1)劃分段落、層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線索,可按時間或空間轉換、事件的發生經過、內容的、表達方式變換或感情的變化邏輯關系(總分式、層進式、並列式)來劃分;藉助文章中的過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詞語,表時間變化的語句,表地點轉換的語句,還要注意人物出場的先後順序。其中小說還可以按情節的四個環節來劃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學會概括段意、層意。
概括段意、層意可採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觀點的話來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簡潔的文字說明各層寫了什麼或用文中現有的關鍵詞自己組合成句來概括。③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聯合段意。總之要求:完整、簡潔、明確。
28、詞語的比較(選詞填空):
(1)、比較詞義,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詞,一定要仔細辨別兩個詞在程度、適用范圍、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區別。
(2)、選好之後應該將相關句子多讀幾遍,反復體會。
29、記敘文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開記敘。第一人稱的「我」有時是作者本人,有時是作品中的一個角色,即經過藝術加工的「我」
。經過了虛構,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實的我記錄下來,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2)第三人稱:以第三者的地位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
作用: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代詞,一般多是出現在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述里,實際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稱或是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的。
作用:可以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的交流。
30、記敘文中的描寫:記敘文中的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人物描寫又細分為:(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4)動作描寫(5)語言(對話)描寫
(6)心理描寫
另外,人物描寫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人物描寫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環境描寫又可以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31、記敘文的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32、記敘文中議論:記敘文中議論是以記敘為基礎,對記敘的內容進行分析或評論。「敘」主體,「議」是附屬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議」是「敘」的自然發生,並不是強加上去的。「議」宜短不宜長,點到為止,不可以「議」代「敘」。
記敘文的議論有三種方式:先敘後議、先議後敘、夾敘夾議。
作用:可起到承上啟下;統領全文;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3、記敘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傾吐內心感受的抒情發式;
間接抒情是指寄情於景,融情於物,感情流露於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字里行間的抒情方式。
注意:閱讀散文時,要特別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點。
作用: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34、記敘文中的說明:記敘文中的說明是記敘中的補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簡明扼要。
35、記敘文中的過渡及照應。
(1)過渡:過渡是段落層次連接的橋梁。
要求:恰當、巧妙,能夠使文章連貫、布局慎密、轉承自然。
過渡時一般用詞語、句子、段來過渡。
作用:過渡能在段與段、層次與層次之間起到紐帶作用或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組織成篇的作用。
(2)照應:照應是指上下文之間的相互照顧和呼應,包括交代和照應兩個方面。交代是對後面要表現的內容在前面適當地提示一下;照應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回答。
照應可以分為:開頭(起段)與題目的照應、開頭與結尾的照應、前設懸念後有照應(即文章前後照應,或稱:相互照應)、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復迭式照應。
36、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種文體)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1)、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38、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39、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2)、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3)、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4)、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5)、聯系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6)、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系(如理解選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學典型、名句等);(7)、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8)、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
答題套路:
這一類型的題目它都會要求考生「談談你的看法」,「你認為……」只要符合文題要求,所談內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達時最好要有標志性語言。在答題時可以用「我認為……。比如……」這樣的標志性語言。先用「我認為……。」言簡意賅地表明自己的觀點。
(2)、再用「比如」、「例如」之類的詞語,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給閱卷老師留下觀點鮮明之感,而且給人以條理清楚,論證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達內容要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生活實際。(4)、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5)、語言要通順,表達要流暢
❽ 初中語文經典閱讀原文
(1) 每次只追前一名
一個女孩,小的時候由於身體纖弱,每次體育課跑步都落在最後。這讓好勝心極強的她感到非常沮喪,甚至害怕上體育課。這時,女孩的媽媽安慰她「沒關系的,你年齡最小,可以跑在最後。不過,孩子你記住,下一次你的目標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點了點頭,記住了媽媽的話。再跑步時,她就奮力追趕她前面的同學。結果從倒數第一名,到倒數第二、第三、第四……一個學期還沒結束,她的跑步成績已到中游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體育課。
接下來,媽媽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學習中,「如果每次考試都超過一個同學的話,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這樣,在媽媽這種理念的引導教育下,這個女孩2001年居然從北京大學畢業,並被哈佛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成為當年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唯一一位中國應屆本科畢業生。她就是朱成。其後,朱成在哈佛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當選為有11個研究生院、1.3萬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學研究生總會主席。這是哈佛370年歷史上第一位中國籍學生出任該職位,引起了巨大轟動。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謂的「夠一夠,摘桃子」。沒有目標便失去了方向,沒有期望便失去了方向,沒有期望便失去了動力。但是,目標太高、期望太大的結果,不是力不從心,便是半途而廢。明確而又可行的目標,真實而又適度的期望,才能引領人腳踏實地,胸有成竹的朝前走。
理由:「只追前一名」的理念不像其他的大道理難聽又難懂,相反,它簡單易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鬥志,目標雖小但是具體。在實現這個目標時,孩子會心無雜念,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做,摒棄了華而不實。孩子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得到了他人認可和賞識,就會逐步走向大的成功,就會做出一番大的事業來。
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信心,甚至破滅他對生存的希望;但一句話也可以鼓勵一個人從失落中走出來,或讓人從新的角度認識自己,從此改變他的人生。所以在任何時候,我們不要吝嗇說一句鼓勵的話,給一個信任的眼神,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個人的力量對於自己也許是很有限的,但他卻可能幫助激發另一個人的無窮潛能。
(2) 成功貴在堅持不懈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同樣,成功的秘訣不在於一蹴而就,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持之以恆。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1987年,她14歲,在湖南益陽的一個小鎮賣茶,1毛錢一杯。因為她的茶杯比別人大一號,所以賣得最快,那時,她總是快樂地忙碌著。
1990年,她17歲,她把賣茶的攤點搬到了益陽市,並且改賣當地特有的「擂茶」。擂茶製作比較麻煩,但也賣得起價錢。那是,她的小生意總是忙忙碌碌。
1993年,她20歲,仍在賣茶,不過賣的地點又變了,在省城長沙,攤點也變成了小店面。客人進門後,必能品嘗到熱乎乎的香茶,在盡情享用後,他們或多或少會掏錢再拎上一兩袋茶葉。
1997年,她24歲,長達十年的光陰,她始終在茶葉與茶水間滾打。這時,她已經擁有37家茶莊,遍布於長沙、西安、深圳、上海等地。福建安溪、浙江杭州的茶商們一提起她的名字,莫不豎起大拇指。
2003年,她30歲,她的最大夢想實現了。「在本來習慣於喝咖啡的國度里,也有洋溢著茶葉清香的茶莊出現,那就是我開的……」說這句話時她已經把茶莊開到了香港和新加坡。
還有一個故事。
新生開學,「今天只學一件最容易的事情,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每天做300下。」老師說。
一個月以後有90%人堅持。
又過一個月有僅剩80%。
一年以後,老師問:「每天還堅持300下的請舉手!」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手,他後來成為了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
這是兩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子吧!孟喬波和柏拉圖,一個賣茶的商人和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從這兩個故事中可以發現:成功沒有秘訣,貴在堅持不懈。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其實,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能真正堅持下來的,終究只是少數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
從事期貨行業以來,亦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總被他們的執著和堅持感動。曾在《我的期貨夢想》中寫道「我喜歡期貨的神奇和魔力,經過無數綠肥紅瘦的日子,前方的路充滿荊棘和考驗,堅持不懈才會有夢想和希望。」如今的我,也在努力並堅持著,不過是想一條路走到底而已。
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從「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都應該堅持,堅持生命的困惑、領悟和真諦。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時候,細細回想起來,才會覺得沒有虛度曾經美好的年華,才會覺得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充滿價值。
理由:成功貴在堅持不懈,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同樣,成功的秘訣不在於一蹴而就,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持之以恆。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其實,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能真正堅持下來的,終究只是少數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從「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都應該堅持,堅持生命的困惑、領悟和真諦。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時候,細細回想起來,才會覺得沒有虛度曾經美好的年華,才會覺得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充滿價值。
我就懶說了,你自己點網頁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