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解「至治之世,士在公弧;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傾危之世,士在游寓;亂亡之世,士在阿谷。」
真難查出處,不過還是給你查到了,引文你打錯字了。
語出: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傾危之世,士在游寓;亂亡之世,士在阿谷。」
關鍵詞解釋:1)公孤:公指三公,即太師、太保、太傅;孤指三孤,即少師、少保、少傅。公孤在古代都是地位很高、權力很大的官職,明清以後,三公三孤盡作為名譽職位賜予大臣。2)僚采:剛剛查的字典說是同僚的意思,但根據上下文應該是指中下級官員的意思。3)游寓:游歷寄居。4)阿(念e1)谷:山谷。
意思不難的:政治十分清明的時代,士在高級官員裡面;政治一般清明的時代,士在中下級官員裡面;政治不好,有傾覆危險的時代,士在民間游歷寄居;王朝滅亡的亂世,士在山谷里(躲避)。
這個呢反映的是古代的知識分子(這里說的士,士指有道德有修養有文化的有人品的正直知識分子)在不同時代的不同際遇和不同處世方式。政清人和時,朝廷取士用人都很公平,所以知識分子才能到三公三孤的高位,發揮自己的作用;政情一般的時代,占據高位的往往士道德有些瑕疵、能逢迎皇帝的人,所以知識分子往往只能在中下級官員里,難以上升;政治腐敗了,王朝有覆滅危險的時候,朝中往往被貪污腐敗而又無能的人把持,知識分子一般進不了中央政府,所以只能在各地游寓做地方小官;到天下大亂的時候,知識分子往往不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了,這時候就只能躲進山谷里避亂,獨善其身。
全文。。。。全文多的很,給你找到個鏈接自己去下載吧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595381.html?retcode=0
這里有個介紹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父魏邦魯作過江蘇嘉定、吳江等地巡檢。他少年時代,家道中落,所以自幼從母讀書,母績子讀的生活陶養了他的性格。年15歲補縣學生員,好讀史,並對陽明學很感興趣。17歲時因家貧,一邊學習且一邊開始授徒。19歲時曾就讀於湖南嶽麓書院。年20隨父至北京,從胡墨庄習漢儒家法,又問宋儒之學於姚敬塘,學公羊學於劉逢祿,並與龔自珍等切磨古文辭。在京3年,他的學問大有長進,後歸湖南長沙授徒講學。
1822年,魏源中順天鄉試舉人。自此放下教業,充當地方官的幕僚。1825年,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聘他編纂《皇朝經世文編》,首開清末編輯時務政論文編的風氣。由此他開始留意經世濟用之學,並立志以經世濟用之學來拯救清王朝。然而,魏源在仕途上極為坎坷,屢試不第,只好長期充當幕僚,寄人籬下。1829年時魏源36歲,考進士又未中,捐了一個內閣中書舍人,因此有機會接觸到內閣的重要文獻資料,這為他後來撰寫《聖武記》准備了豐富資料。他自己說:「內閣為典籍之藏,國朝掌故之海,乃留意一代典故之學」。
魏源自32歲時起在賀長齡處作幕僚,至52歲時止,整整20年的時間,長期在江南作幕僚,為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陶澍、兩江制府陳公鑾、林則徐、陸建瀛等籌劃漕、河、鹽、兵政,辦理漕糧改海運,改革官鹽弊政等事,同時以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撰寫了《默觚》、《老子本義》、《孫子集注》、《庸易通義》、《籌漕篇》、《籌河篇》、《軍儲篇》等著作。同時他還為兩江總督陶澍籌議海運、水利、鹽政,撰有《籌鹺篇》。在這些著作中,魏源闡發了革新社會、改良吏治、改革教育與學術的主張,成為當時與龔自珍齊名的「通經致用」代表人物,世稱龔魏。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參加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在浙江參加抗英斗爭。鴉片戰爭失敗後,他深感清王朝政治無能和軍事外交腐敗,以為非更法圖強不能救國保種,於是他將長期積累的資料撰成《聖武記》十四卷,以清初的武功激勵人民振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抗英救國。不久,他又接受林則徐的委託,在《四洲志》的基礎上,撰成《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共100卷,到1847年完成,首刻於揚州,1852年最後定稿重印於高郵。該書除記述各國地理、歷史之外,還介紹了一些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進步主張。這部書在清末成為了解西方文化、軍事、地理、歷史的重要著作,並作為我國第一部世界地理教科書用於學校。
道光二十五年(1845),魏源以52歲的年齡參加了會試,始考中進士。以後出任東台、興化知縣。在興化縣任內,他體察民情疾苦,「為民諸命」,有「拯飢拯溺之功」。咸豐元年(1851)。他出任高郵知州,在此改建書院,創設義學,注重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咸豐三年,他倡辦團練,組織地方武裝對抗太平軍。但不久因「遲誤驛報」太平軍起義而被革職。晚年他棄官舉家遷往興化,從此專心著述,直至咸豐七年病卒。
魏源生於清朝晚期,社會動盪不安,國家政治腐敗,國防廢馳,西方帝國主義列強把侵略勢力擴展到中國,鴉片戰爭打破了長期封閉的古國大門,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危機四伏,清王朝行將滅亡之勢不可逆轉。在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之中,作為地方階級改良派的知識分子,他憂國憂民,企望以經世致用之學來改造學術,改良教育,首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盡管他沒有認識到清王朝腐敗的根源是封建社會制度,也沒有提出從根本上改革封建社會制度的主張,但是他以拯時救弊的抱負,提出了學習西方改革弊政的經世思想,這在當時也是難能可貴的。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改革封建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他一生著有《古微堂集》、《古微堂詩集》、《老子本義》、《孫子集注》、《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聖武記》、《海國圖志》等重要著作。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思想對當時思想界震動很大。
《默觚》是魏源《古微堂集》中的一短篇論著。《古微堂集》有光緒四年(1878)淮南書局木刻本,有黃象離增補重編宣統元年(1909)國學扶輪社印行本,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魏源集》也將《默觚》收錄進這個集子的上冊中,共80頁。
《默觚》集中反映了魏源的修身論、認識論、天理論、人才觀、歷史觀等思想。全書分為兩篇,即學篇、治篇。《學篇》(1—14)闡述了為仁、為德、為善、忠孝以及謙虛、格物等修身內容和方法。他主張學習要用志不分、勤學好問、格出慾念、反情復性、循序漸進;還論證了天人合一、人定勝天、君師道一等觀點。《治篇》(1—16)主要論述了他的人才觀、歷史觀和為政思想等。提出了培養人才、任用人才、識別人才的方法。他將三代以上和三代以下的歷史加以比較總結出了許多歷史經驗。還分析了教化、諍諫、立法、刑賞、卜筮等對治理國家的作用;強調了人才培養在國家治與亂、盛與衰中的重要影響。
本書主要思想有:
(一)反對「生而知之」的觀點,強調「行」對人的認識的重要性和人的後天實踐作用。他認為人的認識是「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今人益於古人」,「身教親於言教」。人們要了解事物,就必須親自與它接觸;反對從書本中尋找知識的治學方法。他舉例說:看了五嶽地圖的人,以為了解了山,卻不如上山打柴的人走一趟知道得更清楚。他還以「敏者與魯者共學,敏不獲而魯反獲之;敏者日魯,魯者日敏」的例子,說明不存在天生的聰明與天生的愚蠢的人。
(二)在修身方法上,他主張:(1)去掉自身的異端,「攻他人之異端,不如攻一身之異端」,「攻一身之異端」始而以道德戰紛華,既而以中行繩過、不及,內御日強,外侮日退,則人我一矣,則自身之異端盡矣。」(2)要不斷進取,勤於學習,以致「去禽而人,由常人而善人,而賢人,而聖人,而人道始盡。」(3)要智勇與德結合,「用智如水,水濫則溢;用勇如火,火烈而焚;故知勇有時而困,且有時自害」,只有君子的德行才能使它們「多而不溢,積而不焚」。(4)要逸樂勤勞,積善成德,居安思危,於治憂亂。(5)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自以為是。「物望不孚,德業不進者,無不由於自是而自大。」「作德之事千萬端,皆從自反而起」,「能自反而心常畏,畏生謙,謙生虛,虛生受,而無一物不可容。」(6)要格物,「立德、立功、立言、立節」。「何謂大人之學格本末之物?曰:意之所構,一念一慮皆物焉;心之所構,四端五性皆物焉;身之所構,五事五倫皆物焉;家國天下之所構,萬幾百慮皆物焉。」(7)要遵循孝道,他說「人之為道也,敬天地之性而不敢褻,全天地之性而不敢虧。事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孝之外無學,孝之外無道」。
(三)在學習方法上,他認為:(1)學習要注意力集中,「溺心於邪,久必有鬼憑之;潛心於道,久必有神相之。」他說,這不是鬼神之力而是由於精誠之極。他還說「君子之於道也,始於一,韜於一,積於一,優游般樂於一。一生變,變生化,化生無窮。」「道以多歧亡羊,學以多方喪生。」(2)要反情復性,「凡不學之人,患莫甚貨、色;學道之人,患莫甚好名,而皆起於我見。」所以,「君子之學,不主逆而主復。」他引用管子言學的話說:「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外敬內靜,能反其性,性將大定。」(3)學習不能急於求成,「政未熟而急求治,治必亂;化未熟而急變俗,俗必駭;慮未熟而急圖功,功必阻;德未熟而急知名,名必辱。」(4)要虛心,勤學好問,「經天緯地之文,由勤學好問之文而入,文之外無學,文之外無教也。」
(四)「學問之道」得來不費功夫的,必定很容易失去;只有經過自己艱苦卓絕的努力得到的,才能兢兢業業保持下去。他認為「聖人之道」不在豪放高遠的虛幻理想中,而在枯槁寂寞的平常實踐中。他主張「君師道一」,「三代以上,君師道一而禮樂為治法;三代以下,君師道二而禮樂為虛文。」他分析說:「禮樂」為「道之器」,「兵刑」為「道之斷」,「食貨」為「道之資」。「道」體現於每一件事中叫做「治」;把這些事情寫進方略,使後世求道制事以它作依據,就叫「經」;將「經」放入成均、辟雍,由師氏、保氏、大樂正加以傳授,這就叫「師儒」;「師儒」所教育的學生,由小學進入國學,由侯國貢給朝廷,就稱做「士」,九年能通經的「士」,「以淑其身,以形為事業,則能以周易決疑,以洪範占變,以春秋斷事,以禮、樂服制興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貢行河,以三百五篇當諫書,以出使專對。」
(五)魏源認為學問是無止境的,「有豢身之學,爵祿而止矣;有華身之學,謏聞而止矣;有以身濟身之學,猶效邦國而止矣;有踐形盡性之學,耄老不足,死生夭壽不可離,則未知所止矣。」因此,人們應該不懈地努力學習。
(六)教育要培養有真才實學且能明德親民的人才,為國家服務。他批評後世培養人才,「專以無益之畫餅,無用之雕蟲,不識兵農禮樂工虞士師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則又一人遍責以六官之職,或一歲而遍歷四方民夷之風俗;舉孔門四科所不兼,唐、虞九官所不攝者,而望之科舉免冊之人。始也桃李望其松柏,繼也彩勝望其桃李;及事不治,則拊髀而嘆天下之無才。」他認為「清談玄虛之士不可以治民」,「足民治賦之才不可以語性命,此親民而未明德者也」,「潛修養性之儒未可皆共事功,此明德而未能親民者也。」「學道者宜各自知所短,用人者宜各因其所長;勿以師儒治郡國,勿以方面之材責師儒」。
(七)國家的治理有賴於賢才,「功莫大於成君德,而立政次之,故有內匡,有外匡」。不然,臨大事才去求人才就很艱難了。對於人才要有合理的態度,他說:「人主與忠信道德之士處,若服蘭芍然,久而不知其芳」,「專以才取人,必致取利口;專以德取人,必致取鄉願。」「天下小人不可盡誅,小人之有才者尤不能不用,但止可驅策於邊疆而不可用於腹心密勿之地。」這就是說,在發展教育的同時,要儲備人才,合理利用人才,不能浪費人才。
(八)國家的荒亂有六種;堂陛玩愒,政令叢瑣,物力耗匱,人材嵬茶,謠俗澆酗,邊場弛警。歷代亡天下的禍患有七種:暴君、強藩、女主、外戚、宦寺、權奸、鄙夫。他把整個國家比為人的身體,「後元首,相股肱,諍臣喉舌」,「庶人鼻息」。認為國家要養成「忠厚之治」很重要的一步,即興教化,「有教而無化,無以格頑;有化而無教,無以格愚。」
魏源的《默觚》有這么幾個優點:(1)運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樸素的辯證法對他的修身論、人才觀等作了闡述。認為世間的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反對「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儒家傳統觀點。他以這種變化的觀點解釋社會歷史,肯定了教育的發展和社會歷史的進化,斷言「後世之事」可以「勝於三代」。(2)他毫不留情地對清的教育腐敗現象予以揭露,指出:把持朝政的大官僚「除富貴而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才為何物」,明哲保身,不重視人才的培養,貽害國家。(3)魏源反對「貴以襲貴,賤以襲賤」的做法,主張實行「量能而授之職」的用人原則,以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公平地為社會所用。(4)他把老子、墨子也稱為聖人,「老子治天下亦何可得哉,墨子治天下亦何可得哉!柳下、伯夷、伊尹,方以內之聖也,老聃、墨翟,方以外之聖也。」他十分鄙視因循守舊的孔孟之徒,將這些人稱為「庸儒」、「腐儒」;怒斥「庸儒讀周孔之書,用以誤天下。」「腐儒之無用亦同於異端」。對宋朝理學也進行了嚴厲的抨擊,揭露「宋儒專言三代」。把理學斥之為「俗學」,認為理學教育「上不足制國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蘇民困。」實際上沒有用處。他把教育育人與治理國家緊密結合,要求培養真才實學、親民明德的人才,反對空疏無用的教育。
魏源對教育的一些認識相當精闢,他的思想在當時思想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魏源的教育思想和《默觚》這部論著也有不少缺點。比如,在他看來「無一息之變」的事物中,「不變者道而已」,認為社會要變卻反對根本改變封建教育制度;他不相信鬼神,卻又十分強調人才培養客觀條件的作用,相信「才量受諸天,福量受諸天」,功名與運會「相值而成,亦才十之三而天命十之七。」在他的道德觀中認為「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婦必從」,「勞心者不勞力,尚武者不修文」等都是很消極的。該書對教育的論述顯得比較零散;而且《治篇》偏重闡發他自己的人才觀、歷史觀和為政思想等,對教育的直接論述筆墨不多。
魏源作為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敢於反對傳統的儒家教育思想,揭露時弊,提出了適合當時社會實際的教育主張,極見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