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析以下案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並提出輔導建議。 陳某,男,12歲,小學六年級學生,父親是汽車司機
最主要還是復家長的態度,父親和制母親兩種截然不同態度,可能會引起孩子的特殊心理,可能厭家。。。通常父母要和孩子面對面心平氣和的聊,或者,創一個號,加孩子的qq或者微信,以一個同齡人的身份,慢慢了解孩子的各種情況,前提,不要露餡
❷ 小學生早戀事例
轉載:案例分析
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發育,以及客觀環境等影響,性意識的萌芽而對異性產生特殊的情緒體驗,有意識地愛慕異性,這種早戀現象是青少年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可能會對異性產生一種愛慕之心,這是很正常的事。
小學五、六年級正是情竇初開的時候,他們還不明白什麼是愛,所謂的「早戀」,就是他們朦朧的認為這是「愛」的一種表現。嚴格點,也不能說叫愛,只是「喜歡」。有的學生傳紙條還有「××,520(我愛你)」這樣的內容,他們的行為只是對異性的一種傾向,一種好奇,一種嚮往,是完全正常的、健康的。但遇到這種情況作為老師並不是不管不問,或是扣上早戀的帽子,都是不對的。教師要加以引導,以免影響小學生的學習。
三、輔導方法
針對這個案例的實際情況,我採取了如下措施:
1、打開學生心靈之窗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先是分別找到李丹和小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交談的過程中,我並不是扮演教師的角色,而是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開導他們。告訴他們,無論男女,都要有一種責任感。我告訴他們,愛情是美好的,甜蜜的,雙方都要對對方負責,對自己負責,但過早地摘青澀的果子,味道不好。人生的路很長,你一生要遇到的人很多,以後還會遇到更好的,更適合你的,現在我們要努力學習,不應過早考慮這個問題。尤其是李丹,班長更應該帶好頭。一個女孩子,怎麼能被別人在QQ上稱為「老婆」呢?一定要自重!更何況,我們是一個班的,相處五年了,就好象一家人,老師是你們的媽媽,同學就是兄弟姐妹。你們的感情只是同學間的好感,是同學情。聽了我的話,李丹和小新都覺得在理。表示以後要保持距離,不讓同學說「閑話」。
我又找了小傑,和他說,一個小男生和一個小女生走得近一些了,那本來是很正常很平凡的事情,像是吃飯睡覺,春去秋來一樣是很自然的。我們一、二年級還手拉手排隊呢!不能因為自己也喜歡李丹也叫人去打小新,覺得可以解氣,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對的。小傑也表達了後悔之意,流下了悔恨的淚水,這時,小新連忙遞餐巾紙給他,還說:「小傑,好了,別哭了。」
第二天,他們又在一起玩了。
2、爭取家庭積極配合。
我分別和李丹、小新、小傑的家長進行談話。在談及他們的一些行為時,避免用「早戀」等名稱,他們只是好奇而已,不懂事造成的,啟發誘導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能打罵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態與孩子溝通,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家長意識到,小學階段所謂的「早戀」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早戀,他們只是在行為上的一種模仿,還是單純的普通的情感,不過是交往過密罷了,不能過早地給他們的這種關系下定義。同時,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礎上,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溫暖。幫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我特別對小新和小傑的家長提出要求,因為他們是離異家庭,更要呵護孩子脆弱的心靈,讓他們享受到家庭的溫暖。也再三叮囑小新爸爸,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態度,不能完全把它當大人間的事來處理。別到時候,小孩子沒事了,大人卻爭個不休。家長都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與教師配合,幫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戀」誤區。
3、利用班隊課和心理導向課進行心理輔導。
利用班隊課和心理導向課,我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教育,樹立遠大理想,找好自己人生的坐標。我在黑板上寫了「博愛」兩個字,和學生談愛老師,愛同學,愛祖國,愛大自然……女同學遵守紀律,成績優秀,大家都喜歡,難道說,這就是愛情嗎?哦,那不是愛情。那是同學情。有同學在作文中寫道:邢老師,我一直把您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我愛您!難道說,這就是愛情嗎?哦,那不是愛情,那是師生情。在生活中,我們愛花草、愛樹木、愛小動物、愛藍天白雲,都是我們情感上的一種愉悅的表現。
我還啟發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認識自己的行為,不能因為好奇而不禮貌地在背後說誰和誰好。教育女生要懂得自尊、自強、自愛、自立,要做淑女;男生要懂得尊重女生,要做紳士。讓學生知道,每一個人都有優點,都會被人喜歡,一個人喜歡別人和被喜歡都是一種非常幸福的事情。要加油,讓自己的優點越來越多,讓家長、老師、同學越來越喜歡自己。如果一個人真的愛另一個人,應該努力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為對方創造各種通向幸福的條件,抓住自己青春期記憶力好,易於接受新事物這一大好時期好好學習,培養創造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成就大業打好基礎。同時,我還教學生如何與異**往,保持一定距離,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
❸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六年級科學教學案例分析
這是六年級科學教材中第二單元的一堂實驗課.本課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是觀察混合後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後部分是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課前我讓學生帶齊了塑料杯、沙子、豆子、筷子和篩子。另外我還給每個實驗小組准備了白糖、燃燒匙、火柴蠟燭等材料。下面是我和學生一起進入混合沙和豆子探究實驗活動的課堂實錄。師:同學們,生活中經常要混合一些物質,如炒菜的時候把調味品和蔬菜混合,物質之間相互混合會發生變化嗎?請把各自帶來的沙、豆子倒在白紙上,用多種觀察方法,觀察沙和豆子的特徵。生:沙細雜質少、粉末狀、顆粒狀都有,豆子圓圓的、黃色的表皮光溜溜的。生: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狀大小不盡相同。師:請問你們在觀察中用了哪些觀察方法,能介紹一下嗎? 生:眼睛看、手去摸。師:猜一猜混合後的沙豆子會是什麼樣的?(提示:把杯中的沙倒入裝有豆子的杯中進行混合、攪拌,然後用篩網分離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檢查沙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師:請介紹你們小組的實驗方法和分離沙和豆所看到的不同現象。 生:我們看到沙子粘到豆子上,豆子好象變了一點顏色。生:我們組發現沙、豆子攪拌分離後沙還是原來的沙,但豆子的表皮有褶皺、表皮不光滑了。生:發現攪拌後的豆子表皮破裂了,表皮顏色也變淺了。師: 變化是通過實驗後比較出來的,與原來的樣本進行對照,可以看出混合後沙、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但他們的特徵和性質沒有變化,沙還是沙,豆還是豆。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判斷——實驗——總結的方法發現沙和豆這兩種物質,混合後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與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師: 我們周圍的物質都在發生變化嗎?請舉例說說。生:例如一根鐵絲的變化、一張紙的變化、一杯水的變化、一隻蠟燭的變化。生:燒飯的時候米變成了飯、寫字的時候紙上留下的字跡。生:路上的積水變成水蒸氣、岩石風化變成沙子等等師:是的,大家聯系了前一堂課的知識說出了一些物質變化的例子。有的物質變化很快,有的物質變化比較緩慢,甚至不易被我們察覺,這需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去判斷。分析與思考:這節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按照判斷——實驗——發現——總結的方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實踐體念的空間,去進行探究活動 。在實際操作中看到了極個別組的學生在攪拌沙、豆子時動作不到位;有的沙、豆混合太少;有的攪拌的時間也不夠。我發現後讓學生停下,邊聽講解邊觀察老師的演示攪拌步驟,這樣學生不但領會了實驗過程,而且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這一堂課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在課堂上,老師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心中想的應該是學生的發展狀態,眼中觀察的應該是學生的反映,自己所做的應該是,讓學生的眼睛裡流露出內心的滿足和微笑。這課堂上學生發言積極,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氣氛比較濃厚,達到了引導學生尊重實驗現象,養成他們細心觀察良好習慣的目的。
❹ 六年級數學案例分析
[課例名稱]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一冊第112頁實踐活動「算出它們的普及率」。
[活動目標]
1、使學生能應用百分數的知識計算出本班同學家庭的電話、電腦的普及率,並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和估計發展趨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2、使學生體會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3、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後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情景一:
師:同學們,老師昨晚想通知大家今天帶計算器,可以用什麼方法呢?
生1:可以打我們家的電話,或打爸爸、媽媽的手機。
生2:發電子郵件。我的E-mail是……
生3:您只要通知我一個人,然後我去通知5個人,被通知的同學再分別通知5個同學,這樣又快又好。
師:我班同學家裡有電話的很多,有電腦的也不少。今天,我們來調查一下,我班誰家已安裝了電話,誰家購買了電腦。
生1:老師,不用調查了。我這兒有全班同學家的電話。我班100%同學家裡有電話。
生2:我們可以調查哪些同學家裡有手機或小靈通這些行動電話,這樣方便聯系。
師:(生1)李××,你真是一個有心人。100%同學家裡有電話,可以說成電話的普及率是100%。在我們的生活里,經常要計算和使用「普及率」。這節課,我們就來計算一些普及率。如家庭行動電話普及率、電腦普及率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能及時改變原來的教學預設,給了學生一次展示的機會,其意義將是深遠的。
情景二:
學生分組統計後匯報統計和計算的百分率結果。
師:我班同學家庭行動電話的普及率是多少?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行動電話的普及率是96.6%,就是求出已有行動電話的56個家庭數佔全班58個家庭數的百分之幾。
生2:老師,我覺得應說「大約是96.6%」。
生3:我班同學家庭有電腦的是39戶,普及率大約是67.2%。
師:你能根據計算的結果推算出本地區電話和電腦的普及率大約是多少嗎?
生1:我認為我們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接近100%,行動電話的普及率大概是95%,電腦的普及率低一些,可能有60%。
生2: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觀點。不能認為我班同學家庭電話普及率是100%,就認為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接近100%,你要考慮到南通市還有比較貧困的地方。應該說,學田地區的電話普及率接近100%。
生3:我同意剛才同學的觀點。因為我班同學大部分住在學田新村,如果要調查南通市居民的固定電話普及率,還應該到其他學校或新村去調查。
師:你想得真周到,你認為應怎樣調查呢?
生3:我想在南通市的東西南北中各確定一個學校或新村去調查統計才准確。
師:也就是說,推算和估計普及率要考慮我班同學家庭的經濟狀況在南通地區處於什麼水平。
[評析]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最為真實的思想,不必考慮教師希望他說什麼,而在意「我」自己的觀點,是否准確,是否獨特,是否有自己的個性。教師的鼓勵與反饋「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學生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中,才能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
情景三:
師:通過這一次實踐活動,你有哪些體會?
生1:我懂得了通過調查統計後,能求出某種東西的普及率。
生2:我知道電腦的普及率比電話的普及率低,我們可以把調查的結果反饋給電腦商,讓他們加強宣傳的力度,多搞促銷活動。
生3:我知道了我們學習的統計和百分數的知識很有用。
生4:我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因為我奶奶說,以前人憧憬「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樣的好日子,現在我們不但有了電燈電話,還有了電腦,有人家還有了私家車呢!
生5:……
師:我們還可以進行哪些有意義的調查活動?
生1:我班同學戴眼鏡的很多,可以調查我班的近視率,或全校的近視率,引起大家的重視。
生2:我經常看到有同學在校外的小攤買零食。我想調查一下我班同學每月零花錢的用法,到底有多少錢買學慣用品,多少錢買零食。
生3:我想調查有多少人還知道張思德,現在許多同學知道「小燕子」趙薇,不知道英雄張思德了。
生4:我想調查南通市有多少貧困家庭。
生5:……
[評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操作的,能頷悟到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不刻意要求學生與教師思維一致;不刻意要求個別學生給出的答案對全班具有代表性。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發現、提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堂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和應用後安排的。活動內容來源於生活,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生的思維正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就不需要具體形象思維。數學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對學生來說,如果始終是被動地接受,像成人一樣地學習,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數學是索然無味的,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會漸漸地沉睡起來,他們會漸漸地疏遠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重復性向創新性過渡,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生動有趣的實踐感受使學生覺得數學並不枯燥。讓兒童在自己的世界裡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探究數學,在探究中體驗數學、享受數學。當數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提倡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收獲,而不是僅僅重復教師的講授,面對著具有鮮活生命和靈動個性的學生,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應當給予積極的評價,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自己思想、表述自己觀點、實現自己思維飛躍的舞台,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學習自信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欣賞者、支持者和引領者。
如何正確認識數學實踐活動,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以怎樣的模式呈現,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感覺到這是極其新鮮而富有挑戰性的。在探索中,我了解到實踐活動是「做數學」的具體表現,它是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學生應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這節課給我留下的啟迪是:當你真正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時,學生會還你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