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徐州市08_09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答案,
http://www.shijuan.cn/sjxc/linkin.asp?linkid=songjiag
徐州市屆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
語文試題
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費解 解數 蔓延 順蔓摸瓜 商賈 餘勇可賈
B.鑰匙 鎖鑰 強迫 強人所難 剎住 古剎鍾聲
C.夢魘 笑靨 市儈 膾炙人口 木訥 方枘圓鑿
D.嗔目 縝密 信箋 明修棧道 叱吒 奼紫嫣紅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3分)
A.這部小說主人公是以他的祖父為原型的,雖然祖父是一個普通士兵,但他那種臨危授
命、視死如歸的精神使他成為家鄉人民心中不朽的豐碑。
B.利用所謂「西藏問題」分裂中國不過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夢囈,為此導演製造的各種事端不過是杯水車薪式的鬧劇。
C.張藝謀執導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創意獨特,氣勢磅礴,讓國人驕傲,讓世界動容。外電評論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卓爾不群,美不勝收。
D.徐祥先前在網上承諾要帶九千元去災區並領養兩名孤兒,今年2月份他兌現了承諾,
他這種一言九鼎的行為,令人敬佩。
3.閱讀下面這則消息,提煉出李毅中部長提到的控煙措施的四個主要短語。(4分)
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昨日表示,暫時不會上調煙草稅,並回應了對煙草局控煙不力的指責。對於近期是否會上調煙草稅,李毅中予以否認。他解釋,和西方國家比,中國的煙草稅可能還有些差距,但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對於控煙人士認為煙草局未努力控煙,李毅中表示,盡了很大努力,每年卷煙數量在控制,焦油含量也從每支近30毫克降低到12.8毫克,同
時,對禁煙和控煙做了很多宣傳,比如煙盒包裝都有「吸煙有害健康」標志,公眾場所的禁煙、控煙也在擴大范圍。但李毅中亦坦言,距離社會和媒體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4.某校實施「振興閱讀」行動計劃後,發現一些學生熱衷於「網上閱讀」,為此,學校舉行了「網上閱讀」利與弊的辯論會。假如你是反方,請根據正方辯詞提供的信息,有針對性地寫出你方的辯詞。(5分)
正方:「網上閱讀」利大於弊。網上閱讀可以讓我們在豐富的信息中快速搜索瀏覽所需
的信息,可以及時下載所需的資料,還可以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與書本閱讀相
比,網上閱讀必將成為我們中學生的最佳閱讀方式。
反方: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韓億,字宗魏,其先真定靈壽人,徙開封之雍丘。舉進士,為大理評事、知永城縣,有治聲。他邑訟不決者,郡守皇甫選輒屬億治之。通判陳州,會河決,治堤費萬計,億不賦民而營築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誣其子為他姓,以專其貲。嫂訴於官,甲輒賂吏掠服之,積十餘年,訴不已。億召甲出乳醫示之,冤遂辨。遷尚書屯田員外郎。河北旱,轉運使不以實聞,億獨言歲飢,願貸民租。有誣其子綱請求受金者,億請自置獄按之,事雖辨,猶降通判大名府。
吳植知臨江軍,使人納金於宰相王欽若,因衙吏至京師,審之,語頗泄,欽若知不可掩,執吏以聞。詔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嘗納金,反誣吏誤以問所親語達欽若。億窮治之,蓋植以病懼廢,金未達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並按欽若,詔釋不問。自薛奎後,億獨掌台務者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歲出官粟六萬石,賑糶貧民。是歲大旱,億倍數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飢。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數千頃。雛、茂州地接羌夷,蕃部歲至永康官場鬻馬,億慮其覘兩川,奏徙場黎州境上。
唃廝啰與趙元昊相攻,來獻捷。朝廷議加唃廝啰節制。億曰:「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諭令解仇,乃因而加賞,非所以綏御四方也。」議遂寢。元昊歲遣人至京師,出入民間無他禁,億請下詔為除館舍禮之,官主貿易,外雖若煩擾,實羈防之。
知開封府范仲淹獻《百官圖》,指宰相呂夷簡差除不平,而陰薦億可用。仲淹既貶,帝以諭億。億曰:「仲淹舉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舉臣以私,則臣委質以來,未嘗交託於人。」遂除戶部、參知政事。會忻州大震,諫官韓琦言宰相王隨非輔弼才,又言億子綜為群牧判官,不當自請以兄綱代之。遂與宰相皆罷。卒,贈太子太保,謚忠憲。
億性方重,治家嚴飭,雖燕居,未嘗有惰容。見親舊之孤貧者,常給其昏葬。
(《宋史·列傳第七十四》,有刪節)
註:①台:御史台。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億不賦民而營築之 賦:征稅
B.億獨言歲飢,願貸民租 貸:借款
C.遂除戶部、參知政事 除:授官
D.億性方重,治家嚴飭 飭:謹慎
6.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能夠表明韓億「有才幹」的一組是(3分)
①他邑訟不決者,郡守皇甫選輒屬億治之 ②自薛奎後,億獨掌台務者逾年
③出官粟六萬石,賑糶貧民 ④慮其覘兩川,奏徙場黎州境上
⑤請下詔為除館舍禮之,官主貿易 ⑥見親舊之孤貧者,常給其昏葬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洋州惡霸李甲,為霸佔家產而逼嫂改嫁,誣稱她的孩子是別人的,還賄賂官吏拷打其
嫂,欲使其屈從。韓億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斷。
B.通過審查吳植的衙吏,朝廷發現了吳植賄賂一事,王欽若見事不可掩蓋,就主動請罪,
而吳植為推脫罪責,反誣陷衙吏錯把他問候親近人的話說給了王欽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旱,韓億打破慣例,拿出多於往年幾倍的官糧先救濟老百姓,益州的百姓因此沒有遭受飢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幾千頃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范仲淹向皇上獻《百官圖》,指責宰相呂夷簡官員選拔不公,並暗地裡推薦韓億。皇上告訴了韓億,韓億說自己從做官以來,從來沒有為官職結交託請別人。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有誣其子綱請求受金者,億請自置獄按之。(3分)
(2)億窮治之,蓋植以病懼廢,金未達而事已露也。(3分)
(3)今不能諭令解仇,乃因而加賞,非所以綏御四方也。(4分)
三、古詩鑒賞(10分)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定風波·暮春漫興
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①香篆③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註:①茶甌:一種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時所起到煙縷。
(1)詞人在「少日」與「老去」的不同生命階段,面對同樣的春天卻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和內心感受,請對此分別加以說明。(6分)
(2)下片的「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一句歷來為人稱妙。試分析其妙處。(4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0.補寫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衣冠簡朴古風存。(陸游《游山西村》)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范仲淹《岳陽樓記》)
(3)舉酒屬客, , 。(蘇軾《赤壁賦》)
(4) ,渚清沙白鳥飛回。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5)欲治其國者, ;欲齊其家者, 。 (《大學》)
五、現代文閱讀必考題:文學類文本(23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題。
舊 燕
張中行
①人總是覺得幾乎一切鳥都是美的,可愛的。如果只許選一種,以期情能專注,我必選「燕」。
②我成年以前住在鄉下,先是土坯屋,後改磚瓦屋,都是祖傳形式,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靠東西各間住人,中間一間兩旁砌柴灶,這一間前部有門,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門,兩層: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開,名為風門;靠內的左右兩扇,高及頂,向內開,白日大敞,入睡前才關閉。這樣,起來之後,入睡之前,這前門就總是半敞著。是不是歡迎燕來住半年,生兒育女呢?說不清楚,因為祖祖輩輩都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③總是公歷四五月之間,估計就是去歲那一對,回來了。門外罕有長者車轍的小家小戶添了熱鬧,風門之上,燕飛入飛出,早期是銜泥築巢或補巢,其後是產卵孵化,再其後是打食喂雛鳥。人也忙,因為正是春種的時候。現在回想,其實不是因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大德,才能夠如此和平共處。關於和平共處,還可以具體說說。只說兩件,都屬於克己諒人的,先說燕一方,巢築在屋頂稍靠後的一根檁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開,向外偏上,農家早中晚三頓飯都要燒柴,煙氣火氣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過,可是沒看見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說人一方,吃飯放矮長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黃口待食的時候常有糞便落下,怎麼對付呢,照例是飯桌移動位置,而不說抱怨的話。人燕和平相處,由人方面說是鳥獸可與共群,取其詩意,可以說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與現代化難得協調,於是由二十年代後期起,我出外上學,離開鄉村的祖傳式房,改為住學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門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風門,室內不見檁,也就再也不見燕巢以及燕飛入飛出了。有時想到昔日,很懷念。幸而還有個余韻,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幹校放還,人未亡而家已破,當然還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學女兒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層磚樓,比較高大。我們夫婦住的一間南向,記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飛來一對燕,選定上方近西南角,築巢了。我很高興,想到又可以與燕結鄰,心裡熱乎乎的。巢築得不慢,常常見「空梁落燕泥」。及至築成,我吃了一驚,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魚壺形,長圓,近上部的一旁開個小口,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種燕呢,還是在鄉隨鄉,在城隨城呢?兩種巢相比,我還是更喜歡家鄉那一種,因為可以看見雛鳥的黃口。但總是又來身旁了,應該慶幸。慶幸之餘,有時想到次年,至時還會回來吧?①不負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時回來。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舊巢,不久又築新巢。也許對環境有什麼意見吧,第三年回來,飛旋幾次,看看舊居,遠去,就不再來。
⑤其後是時和地更現代化,我遷入北郊一座高層樓,居室有窗,有陽台,都封閉,蚊蠅尚不能入,更不要說燕了。由樓窗下望,有空地,卻永遠看不到「乍晴池館燕爭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鄉村的舊居,可惜先則人禍,家裡人都散而之四方,繼以天災,房屋倒塌,現在是連遺跡都沒有了。②其他人家,會不會仍保留祖傳的遺風,年年有舊燕歸來飛入飛出呢?
但願仍是這樣。不過,縱使能夠這樣,總是離我太遠了。那麼,關於舊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離開失落感的詩了,這是:漫與寒衾夢綉幃,天街細雨濕春衣。年年驛路生春草,舊燕歸時人歸。
(選自張中行散文集《舊燕》有刪改)
11.從全文看,作者描繪了燕子的哪幾種生活情形?(5分)
12.第④節作者詳細描寫了燕巢的形狀,試分析其用意。(6分)
14.作者說「羲皇上與現代化難得協調」,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6分)
六、現代文閱讀選考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選做另一類內的小題。(15分)
甲、論述類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①阿Q伸手去摩靜修庵小尼姑新剃的頭皮,小尼姑滿臉通紅地說:「你怎麼動手動腳
……」阿Q的答復是:「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②說「和尚動得」,不免有誣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這句話實在警辟,它簡潔而又活脫脫地勾出了一些人的一種心理和處事原則。本來並不認為「動」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動了,那麼我也來動一動,便是理直氣壯,至少無可非議的了。「和尚動得,我動不得?」能化非為是,變無理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動」的勇氣,又可以充當抵禦責難的擋箭牌,功能多樣,效用明顯,所以這一原則便被一些人廣為採用。
③但這種處事原則,通常只施之於弱於己者。阿Q只把它應用於小尼姑。當年列強的
「門戶開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於貧弱的中國。此外,有時也用於某些公物或近於無主之物,近六十年前杭州鄉下人紛紛去挖雷峰塔的磚,便是一例。
④不幸的是,舊社會的這種分泌物至今仍然頑強地附著在某些人身上。現在,缺少自衛
能力的弱小者已經很少(因為有人民的政權保護著)而公物卻日見其多起來,而這公物在一
些人的心目中卻又似乎與無主之物難以區別,於是「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這一原則的施用范圍,便越來越廣泛。看見別人在那裡用公款大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多佔了三間房,我便也來多佔三間,如果沒有你那麼大的能耐,便多佔一間也行。既然你開得後門,我有什麼開不得?……於是,對於種種不正之風,盡管頗為不滿,卻又往往不免多少沾點邊。然而,雖然沾了點邊,卻仍然心安理得,因為有「和尚動得,我動不得?」的原則在。
⑤「和尚動得,我動不得?」是一種泯滅良知的麻醉劑,一種自我欺騙的借口,一種向邪惡看齊的哲學。這樣一種心理或處事原則,如果在社會上彌漫開來,不但扶正祛邪難以實現,而且會形成一種破壞力量。當年的雷峰塔終於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今天某些廠礦設備遭到哄搶,某些森林被濫砍亂伐,不過是小焉者。其大焉者則是是非觀念的淡漠以至混淆,人們的靈魂受到污染和銷蝕。
⑥在「和尚」動手的面前,可以有三種態度:出面制止,不許他動,這是革命者和先進分子;他動我不動,不失為潔身自好的正直之士;你動我也動,便屬於無賴甚至可惡了。這里沒有硝煙炮火,但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場考驗。
⑦「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固然要不得,應該受到譴責,但有這種想法的人畢竟不是首惡。我們應該首先斥責、制止、懲處那些先動手並且在那裡大動特動的「和尚」。否則,不但有欠公允,而且可能於事無補。
⑧至於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大「和尚」,卻也在那大嚷大叫,批什麼「和尚動得,我動不得?」,更應該加以揭露,還他一個本相。
15.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這句阿Q的「名言」穿針引線,結構全篇,這不僅使全文結構嚴謹,而且極大地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B.因為「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這種處事原則功能多樣,效用明顯,所以在今天這一原則的施用范圍,便越來越廣泛。
C.「當年的雷峰塔終於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這一例證意在揭示「和尚動得,我動不
得?」這種處事原則也用於某些公物或近於無主之物。
D.作者將動手的和尚分為「大和尚」和「小和尚」,並尖銳地揭示其惡劣行徑,這樣的分析不僅精到透闢、淋漓痛快,而且情趣盎然。
16.第④段中畫線的語句對論述文章的中心有怎樣的作用?(6分)
17.我們應當怎樣遏止「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這種現象?請依據文意分條概括。(6分)
乙、實用類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題。
中國之行的泰戈爾和他的忘年交徐志摩
1924年4月12日,泰戈爾應邀來到他嚮往已久的中國,游歷講學。在這個他認為是他
前世生活過的地方,他與他的忘年交徐志摩完成了他們的人生約會。
1861年泰戈爾出生在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裕之家,他從小天資聰穎,十四歲開始寫詩,
1913年成為亞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集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畫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令人矚目的。對於當
時年輕的徐志摩來說,大他二十六歲的泰戈爾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他與泰戈爾可以說是性靈相通的朋友,這樣的一種緣分也許與他們對「愛」的追求的一致和相同的性格分不開。「愛」是徐志摩創作的源泉,也是泰戈爾的人生哲學,這個「愛」是「博愛」,是愛別人、愛生命。
此外,他們的性格與氣質也極其相似:他們在二十四歲前對於詩的興味並不濃,相反,卻都做著政治家的夢。兩個人彷彿都能夠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相互吸引,相見恨晚。而他們的交往,也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徐志摩得知泰戈爾要來華訪問之後,欣喜若狂,熱情似火。他一方面頻繁地與秦戈爾通
信,商榷來華事宜;一方面在報刊上造勢宣傳泰戈爾,先後發表了《泰戈爾來華》、《泰山日出》等四篇文章,宣揚他「偉大的人格、熱烈的愛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純潔精神」。努力營造出一種熱烈的歡迎氣氛。在寫給泰戈爾的信中他還就即將伴隨泰戈爾並擔任他的翻
譯一事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我已答應了講學社在你逗留中國期間充任你的旅伴和翻譯。我認為這是一個莫大的殊榮。雖然自知力薄能渺,但我卻因有幸獲此良機,得以隨世上一位偉大無比的人物而難禁內心的歡欣雀躍。」
泰戈爾終於如期蒞臨。他在上海入境,經南京、濟南來到北京。在北京,泰戈爾度過了
他六十三歲的生日,還接受了梁啟超的贈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別稱;震旦
是中國的別稱。這也恰好可以表達泰戈爾熱愛中國、希望中印友誼長存的真實感情。4月26日,泰戈爾在京的最後幾天,徐志摩陪他游覽了法源寺。法源寺是北京名剎之一,以滿園丁香負有盛名。自清代開始,常有詩人相聚於此舉行「丁香大會」。徐志摩此次陪同泰戈爾前來觀賞丁香花,繼續了這個傳統的雅事。徐志摩詩興大發,在樹下通宵做詩。
泰戈爾還在上海、北京等地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其獨特的詩的語言、詩的意象,表
達了他深奧的政治、哲學觀點。泰戈爾的演講內容豐富且詩意縱橫,要翻譯精確是相當困難
的。然而,對精通英語且文學功力深厚的徐志摩來說,翻譯起來游刃有餘。他用抑揚頓挫的
聲調,從容不迫、聲情並茂地把泰戈爾的思想傳遞給眾多聽眾。
在泰戈爾訪華的三個月時間中,他和徐志摩形影不離,常以詩畫互贈,結下了深厚的友
誼。泰戈爾還為徐志摩起了個印度名字「蘇薩瑪」,意為「月亮寶石」,徐志摩則稱泰戈爾為
「老戈爹」。
泰戈爾訪華結束後,徐志摩又陪他訪問日本,並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別。泰戈爾回
到印度,將他在中國的演講匯編成《在中國的講話》,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我的朋友蘇薩瑪,由於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結識偉大的中國人民。
15.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泰戈爾1861年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他的偉大的人格,熱烈的愛情,超越的思想和純
潔的精神,深深地吸引著徐志摩。
B.泰戈爾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認為自己前世在中國生活過。三個月的中國之行,更加深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感。
c.泰戈爾在文學、哲學、教育等多個領域均有不凡建樹,詩歌創作成就更是世界矚目,這與他從小就熱愛詩歌是分不開的。
D.泰戈爾在中國講學期間,不僅游覽了北京名剎法源寺,還在上海等地用英語發表了內
容豐富、詩意盎然的演講。
16.從文中看,徐志摩和泰戈爾成為忘年交,有哪些原因?(6分)
17.泰戈爾的「中國之行」,受到徐志摩的哪些周到照料?請依據文意分條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8.請以「難」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❷ 語文的高考模擬卷和試題調研卷哪個難
試題調研卷吧,不復過也不一定,制因為有的高考模擬卷會出的比較難一些,真正的高考卷不會出的特別難,如果你想要買一套作為考前模擬的話,建議高考模擬卷到所有知識點都復習完了之後買來做做,你現在一學期了,應該復習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