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步驟

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步驟

發布時間:2021-01-09 15:51:36

『壹』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 ,文s言文和古詩文鑒賞題怎麼才能拿分.需要怎麼學習才能做好這部分題

詩歌分類鑒賞指導
詩歌的內容大致分為這樣幾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下面分別說明。
一.送別詩
(一)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於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於中二聯或倒亂並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二)例
送劉司直赴安西 王維
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解說]全詩從地點、景物特點寫起,然後敘述史實,贊揚漢朝的威德,結點出全詩的主旨:你這次去安西一定要讓外族懼怕,不要去尋找屈辱的「和親」方略。
賦得暮雨送李曹(「曹」又作「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解說]:題目開門見山,點出是在暮雨時分送別李胄,用景物特徵為送別定下了調子,建業——則是友人要去的地方。「深深的海門看不到盡頭,遠處的浦樹在雨中搖曳,訴不完的別情,就如同這無邊的雨絲。」這四句則把別情形象化,反襯了情義的深重。
(三)檢測練習: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麼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答: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於直露,餘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2)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註:離歌:離別之歌。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徵(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麼情緒?
答:「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用什麼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首聯用什麼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浮雲」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二、寫景詩
(一)古代詩人經常游覽山水、寫景言志,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佔了較大的比例。
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徵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於簡,寓萬於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像,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等。
3、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一般地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麼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准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託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託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於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二)例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解說]:本詩主要描寫了幾幅圖畫,剛下過雨,山上清新空闊,到了晚上,秋意很濃。明月照在松林間,清泉在石頭靜靜的流著。竹林嘩嘩,是浣女歸來了。蓮花搖動,是漁船歸來了。隨著天氣變化,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淡,這優美的山景可以讓人們留下欣賞。全詩主要在渲染一種優美、寧靜的生活。
(三)檢測練習: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1)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1.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徵?
答:月落、鳥啼、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特徵:秋夜幽寂清冷。
2.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寫出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2)山居秋暝 王維(見上)
1.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
2.這種意境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答: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3)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寫出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
答:詩中有畫,本詩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
2.這首詩歌表現出春天怎樣的特徵?
答:寫出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
(4)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
1、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於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里,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5)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1.詩的第一句從什麼角度寫仰視,第二句從什麼角度寫低頭,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境界?
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
2.整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問:詩中的人是怎樣的形象?情是怎樣的情?
答:寫出漁民欣快歡暢之情,整個畫面使人感到蘭溪山水充滿著蓬勃生機。
(6)題義公禪房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1.這首詩所描寫的景物具有怎樣的特徵?
答:山谷秀美、山巒清凈、空氣清新、和潤陰涼、自然幽雅。
2.這首詩的語言特徵怎樣?
答: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談秀麗。
三、詠物言志詩。
(一)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徵,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於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於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麼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2、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於作者的經歷際遭、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託。但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是自願,「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願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開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系詩人當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風華正茂,卻不被當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3、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二)例: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解說]:詠物言志詩先要看清所贊揚的「物」有什麼特點,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贊揚的精神和品質。本詩是說,松樹在小的時候沒有引起人的重視,直到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四、懷古詠史詩
(一)、弄清史實
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註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二)、要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三)、領悟感情
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第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
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借古諷今和傑作。
(四)、分析寫法
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王餌曾聞賈誼言。敢借妄自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統治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五)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汴河懷古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
[解說]:《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寫,曾經是隋朝宮殿的地方,現已經長滿楊柳,著重表現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懷古》以議論起筆,從通常所說「隋亡為此河」說開,認為隋煬帝南巡,僅就開通大運河而言,他的功勞不次於治水的大禹。
五、即事感懷詩
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如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
(一)、弄清詩人感慨的事由。
這類詩用往往因一點事由而發感慨,所以鑒賞這類作品,必須了解詩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懷鄉思親:杜甫的《月夜》是在戰亂離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國破身囚、歡夢醒來的景況中痛悼故國。朱弁的《春陰》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陰冷的環境中盼望返鄉。由此引發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的感情和採用的筆法也不一樣。
(二)、賞析「事」與「懷」的結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與「懷」結合緊密、自然熨帖。
(三)、體味詩人所抒之「懷」的深摯感人。
特別是思鄉、念親、懷友、離別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絕不矯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是一首在「安史之亂」後寫的一首抒懷詩,詩人於吟詠尋常的事情之中,潛伏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容。表面看來,這首詩是寫「他鄉遇故知」,字里行間好似洋溢著一種「喜」情。然而詩人卻在這「喜」的背後,蘊藏著深沉的「憂」——一種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之情。前兩句是當年上流社會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憶。後兩句是說四十多年後,這兩位歷盡滄桑的老詩人和藝術家又在流落長沙時不期而遇,不勝感慨。短短的四句,時間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這兩句不僅點明了重逢的時節,而且是樂景寫哀,「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與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襯;下句「落花時節」則另有寄託:國勢日衰,盛年已過,流水落花,好景難再,不禁凄然相問,潸然淚下。詩中從「聞」到「逢」之間,歷盡數十年的世事滄桑、人生坎坷,未從正面涉及一字,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身世,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世運之沉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俱在其中。
六、邊塞詩征戰詩
(一)、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征戰詩最能體現國運的興衰。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其基調是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如「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即使是艱苦的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漸衰,雖然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悲壯惋傷的成分多了起來。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或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或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但是不管什麼時期的邊塞詩都迴旋著愛國的主旋律。
(二)、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
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邊塞征戰詩的思想內容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有報效祖國的激情;有抒寫徵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對帝王開邊的不滿和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因此,我們在鑒賞要注意區別。
(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也是異彩紛呈。有的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准確地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劈蹊徑,以退為進用反說起筆,說這位與丈夫闊別、獨處深閨的少婦,似乎已經習慣了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封閉式的小圈子裡,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當她「春日凝妝上翠樓」之後,「忽見陌上楊柳色」,明顯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誘惑力,觸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難再、紅顏易年的閨怨之情:悔不該讓夫從軍以求功名,卻辜負了這番良辰美景。一個「悔」字道出了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先說春色撩拔得少婦春心盪漾而「不知愁」,以樂景起筆,反襯出愁怨,以反起強化題旨,使得行文波瀾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總之,這首詩不說別而別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緒倍增,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手法。
(四)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解說]:這首律詩直接落筆在邊塞前線,通過描寫邊塞的景色,將士們的生活,表現了將士們的思想活動。後四句寫戰爭的激烈,表現將士高昂的激情。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聯系現實,我們可讀出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的復雜感情。「何不」雲雲,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沉鬱已久的憤懣情懷。
三四兩句詩人用祈使句和設問句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然性,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現出反襯的筆法,又現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盪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三)、鑒賞這類詩作還應注意,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我們應給予具體的分析。
如賈島一反自己「清真僻苦」「郊寒島瘦」風格而寫的一首詩:
劍客 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顯然,這里的「劍客」是詩人自喻。而「劍」則比喻自己的才能。詩人沒有描寫自己的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沒有表白自己出眾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過巧妙的構思,把內心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劍」和「劍客」的形象里,寓政治抱負於鮮明形象之中。
在大量的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以杜甫的《前出塞》為例: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的前四句,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如總結戰斗經驗。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突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

『貳』 如何解析高中語文中的古詩文鑒賞

鑒賞作品要抄注意以下幾襲點:
1.抓住重點,即抓住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根據題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2.不要節外生枝,不必與試卷外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不必引經據典(如果用到的是課文中學的典故,則應該知道並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3.不能寫成翻譯的文字.
賞析詩歌語言、推敲字詞,對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作評價,學會通過資料去體古詩詞的意思 意境設身處地的思考。

『叄』 推薦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書,有加分

一:中國古詩詞鑒賞與應考指導。
二:買鑒賞資料書,不如培養自己的詩歌性情,先讀讀一些優秀的現代詩歌,有興趣了,鑒賞就容易了。僅僅買本參考書學鑒賞技巧,那是治標不治本。

『肆』 怎麼學好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如果你要學的是怎樣應付高考,可以看看唐詩宋詞的翻譯賞析讀本;看大概50首,不停反復地看,會讓你漸漸感受到其中的一些規則。並且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詞所代表的意象。每個詞在古代有特定的意象,掌握了他們就基本能明白詩歌的大意。
答題一般是結合三個方面理解後作答:(具體請參考高中基礎知識手冊,詩歌篇目)
1.詩歌發生年代及詩人的個人經歷及詩歌愛好。(這些在詩歌題目所給出的註解里可以看到,比如愛國的、傷時的、親朋離別的、壯志未酬的、閑情雅趣的等等)
2.詩歌描繪的意象所表達的是喜還是悲,是直抒胸臆還是借景抒情(有種叫以樂景寫哀情的,要特別留意)
3.回答出所用的寫作技巧,如修辭手法(誇張、排比、對比等)表現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欲揚先抑、象徵、襯托等)
答題技巧:比如問哪個詞用得好,一般是答表顏色的詞、形容詞、動詞。
如果你是純粹想了解詩歌,那麼先要學學韻腳的使用,其他的建議高中生暫時不用學太深,高考主要考古詩文,特別是律詩跟絕句。而高一學的現當代詩文比較少,如果喜歡這方面可以先自己根據感受創作詩歌。
詩歌創作是孩子的專利,即使你不會寫文章你也可以會寫詩,把自己的對生活、學習、朋友、甚至懵懂的愛情用分行的隱晦的文字表達出來,如果讀出來別人聽不懂但卻能感受到你詩歌的主旋律是哀傷還是欣喜,那你就算成功啦。
在成功創作幾首詩歌後再回過頭來看詩歌,那你就能體會到其中那隱藏的美,有情感的、有用字的、有音樂節奏的美。
詩歌是一個美妙的東西,希望你能愛上它,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如果要寫些鑒賞型文章,遵照上面三點寫作,即使是鑒賞現當代詩文應該也不會差到哪去。

『伍』 關於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幾點思考

關於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幾點思考
作者:王彥復 來源:《文理導航》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了我國悠久的歷史,也匯集了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提高當代高中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思考,旨在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達到有效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
一、引言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眾多專家與學者已經改變自身的認識,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這就促使眾多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在傳承我國歷史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但從目前來看,多數教師還沒有足夠的意識以及能力針對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提高,導致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基於此,本文在此對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一定的思考,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達到推動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目的。
二、導致高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較低的原因分析
(一)古詩詞的內容相對抽象
根據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擁有超過60%的高中學生認為古詩詞中的內容相對抽象。一方面,古代詩人生活的背景與現代學生生活的背景大相徑庭,詩人所描繪的事物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是抽象的,導致學生根本無法通過單純的閱讀詩詞建立直觀具體的形象。另一方面,古詩詞的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情感難以引起當代學生的情感共鳴。當代學生無法理解詩人表露的愛國之情、憂民之情或者嚮往自然的情感,導致學生無法對古詩詞進行有效的鑒賞。
在這種背景下,當代高中學生從主觀上認為古詩詞是抽象難懂的,作者在詩文中表達的真摯情感也顯得蒼白無力,進而降低了學生鑒賞的效果。
(二)教學方法有待完善
與此同時,我國的教育仍舊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深遠影響。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舊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應試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
在主觀觀念的引導下,教師並沒有針對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有效提高。相反,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只是在教導學生如何解答問題,如何應對考試,導致學生只會機械的作答,卻無法對古詩詞進行真正有效的鑒賞。
基於此,當前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方法有待完善,學生即感受不到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樂趣,同時也沒有真正的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受字數限制,待續。

『陸』 高中語文古詩詞怎麼學習(鑒賞)

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就和英語一樣,是有一種語感的領悟。古詩詞的鑒賞其實內很簡單容,因為古詩詞大多都可以分為固定的幾類,主要就是抓住關鍵的一些詞彙以及從整體上的把握。如果你讀出了中心思想,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圍繞中心解答,在偏也不會偏到哪裡。另外很重要的是:切記不可按照作家名字定式思維。比如杜甫,蘇東坡,辛棄疾的詩詞不都是哀嘆時運不濟,才華得不到展示的,有些也是表達其他的,萬萬不可根據名字就定式,這種情況不可取。

『柒』 高中語文古詩鑒賞詳細答題技巧

1、答題總則:仔細審題,根據題目要求,問什麼,答什麼。
基本規律:1、如果問「寫了什麼」,則必答內容(可翻譯後概括)。
2、如果問「怎樣寫」,則必答手法和內容(即用了什麼手法,寫了什麼內容,順便還可以答這樣寫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問「作用(效果或好處)怎樣」,則必答手法、內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麼作用、效果或好處,接著答用了什麼手法,寫了什麼內容。這樣才完整,不至於無謂失分)。
4、如果問「為什麼這樣寫」,則必答內容(即原因,可從詩句中概括,往往是對表現詩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論世」),還要從結構上回答(即在結構上的作用)。
5、如果題目要你「簡析」,則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並分清古典詩歌的類別(從內容角度劃分)。熟悉以後,可以快速推斷出詩歌的內容,以及常用什麼手法。譬如:
1、寫景抒情類。如山水田園詩,這類詩,內容當然是寫所見所聞的自然景物,手法常從修辭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懷類。如送別、登高等,這類詩,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傷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樣。
3、詠物言志類。如詠物詩,則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總說),懷才不遇、堅貞不屈、孤芳自賞、潔身自好、積極進取、孤傲高潔、不流於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內容),象徵、比喻、擬人、對比、襯托、雙關、比興等等(表現手法)。
4、懷古詠史類。這類詩,則懷古傷今、懷古傷己、借古諷今(總說),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憂國憂民、壯志未酬(思想內容)、用典、聯想、對比、襯托、揚抑、諷刺(表現手法)。
5、邊塞征戰類。這類詩,多著意於絕域風物的描寫,以抒寫軍旅之苦辛、戍卒之離思鄉情或表現將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英雄氣概兼兒女心腸」的創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術語:豪邁、慷慨激昂、建功立業、保家衛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生活凄苦、思鄉思親、報國無門、歸家無望、苟且偷安、連年征戰、窮兵黷武、悲憤、哀痛、憤懣等等(思想內容),烘托、渲染、對比、雙關、諷刺等等(表現手法)。
三、明了考查詩歌的幾個角度:語言分析、形象分析、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評價思想內容。
四、讀懂詩歌的主要途徑:從題目入手、從作者及時代入手(知人論世)、從試題提供的註解入手,然後結合詩歌的類別(見上文)、常見意象的文化內涵進行推斷。
五、常見題型的回答要點。
1、語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詩眼」的題目)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解析:這種問題是就整首詩而言,因此記住常用術語就可無往而不勝。如:用語清新、雅緻,不落俗套;平淡質朴(樸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飾,返璞歸真;凝練簡潔,絢麗多彩;委婉含蓄,清靜幽深;清新明快,如行雲流水;雄偉奇特,慷慨悲壯;使用疊字疊詞疊句,生動形象,具有音樂美、修辭美等等。注意:答題時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這首詩的「詩眼」,或找出用得最傳神的實詞(虛詞)並分析其好處。
解析:答題步驟——先找出此詞,肯定其用得好,然後結合詩句解釋其表面和深層含義(即這個詞描繪出了什麼景象或展現了什麼畫面或意境),最後答使用它產生了什麼效果以及表達了什麼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評價語可參見上文的解析,譬如:運用動詞、形容詞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確、生動、貼切;數量詞、副詞往往是起強調或使文氣更貫通的作用;疊詞往往是增強語言韻律感或強調作用;顏色詞可以渲染氣氛,增加畫面感、色彩感,表達心情。
(3)詩中的某個字(句)為什麼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詩中的某字換成別的字好不好。(屬比較異同類題,同上,稍有區別,一定要答出「好在哪裡」或「不好」在哪裡)
(5)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一從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如開頭則統領全詩,結尾則總括全詩,貫穿全詩則是全詩情線物線。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這首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形象?請具體分析。(這是從整體上考)
解析:藝術形象主要有——豪放灑脫,憂國憂民、青衫淚濕,歸隱田園、鍾情山水的隱士,愛惜人才,兒女情長,為國戍邊的徵人,四處漂泊的遊子,品行正直、高潔的志士等。回答時,第一步,從上挑選一個(如果找不到,請自己概括),這是概述;然後結合詩句挑出描寫形象的詞語具體解說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題時,先找出有關詩句,接著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再結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徵了什麼形象。
(2)此詩寫了哪些意象(景物),構成了什麼意境?具體分析意境是怎樣構成的。
解析:第一問簡單,從詩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詩句。第二問,請積累意境常用詞——雄渾壯闊,高遠遼闊,雄渾壯麗,宏闊蒼涼;孤寂冷清,蕭瑟凄涼,冷寂荒涼,清冷寥落;恬靜優美,幽美寧謐,自然和諧,細膩朦朧;熱烈高亢,繁麗奇幻,絢麗熱烈等。
第三問的格式是此詩通過描寫哪些景物,渲染了什麼環境氣氛,映襯了什麼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寫作或者表達技巧(特色)的考查。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問:此詩或某兩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有時問的委婉一點,如,此詩或某兩句是怎樣表現形象或感情的?此時,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類題請牢記常用術語: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反復、設問、反問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現手法——襯托(正襯、反襯)、以樂景襯哀情、對比、用典、欲揚先抑、想像聯想、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有層次感)、白描等。
(3)答題步驟:先說運用了什麼手法,再結合詩句具體解說,接著說表達了什麼感情,產生了什麼效果。
4、思想內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設問的方式及答題角度和步驟:
(1)詩歌描寫了什麼內容?揭示了什麼主旨?
解析:這是從整體問答的題目,內容可結合詩句具體回答,答案在詩中。只要記住常見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會有話可說。譬如: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窮兵黷武、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反對戰爭、追求和平),建功報國(建功立業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悶、懷才不遇的郁悶、壯志難酬的感傷、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鄉懷人(羈旅行愁、思念親友、邊關思人、閨中懷人、宮中哀怨),生活雜感(對自然的熱愛、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昔勝今衰的感慨、懷古傷今或懷古傷人的情懷、青春易逝的感傷、仕途失意的苦悶),長亭送別(依依惜別的深情、離別的惆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誠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設問方式:此詩的內容(或主旨),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種說法,接著分析詩句具體寫了什麼,用了什麼手法,對表現主題有什麼作用,抒發了什麼情感,產生了什麼效果。這樣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幾率小。
(3)分析詩中景物描寫對表現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寫了什麼景物,接著答怎樣寫的,再答表達了什麼情感,最後答有什麼效果.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有沒有答題技巧

『捌』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技巧

1、分析意境

解答這一類的題目,首先要能抓住詩中所展現的圖景畫面,會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能夠概括出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的特點,掌握一些鑒賞的詞語,如蕭瑟悲涼,恬靜優美,壯闊雄渾,寂靜冷清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體,就是要結合具體的意象或者意境來回答作者為什麼高興或者傷感。

2、分析語言

這種類型題的解題步驟,要能夠找到體現語言特點的關鍵詞語,所謂的關鍵詞語,也就是最能表現詩人感情的句子,然後結合語句,具體分析妙處。


3、分析技巧

解答這類題目,首先必須指出,運用了哪一種表現的手法,再結合具體的詩句說明為什麼使用的是這樣的表現手法,最後要說出這種手法,表達詩人感情的效果。

4、分析主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5、煉字型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評析

『玖』 高中語文古詩文鑒賞怎麼做

其實,古詩文鑒賞抄題有其規律。襲拿到一篇古詩文,先不必急於做,你對其進行分類:田園、山河、抒情、歷史、詠物、頌人、或者哲理,每一篇藉助這些表達了作者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是感嘆,因為作者的思考才是你的答案,再者藉助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擬物、設問、頂真、通感、白描、鋪陳、疊詞、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對比 等等,你要掌握全,也要試著能看出來。達到這一步,你就可以基本明白作者的意圖。然後你要把每種修辭手法的作用掌握一下,在找出修辭方法後接著寫出作用。最後作者是通過借物抒情、借景抒情還是借歷史暗示了什麼情懷、什麼意圖、什麼品質。大體就是這個思路。最後可以在點評一下作者的用語活潑、詼諧、明快等等。聯系主旨,回扣中心。
由於古詩詞鑒賞出題靈活,最後系統復習一下。一旦掌握技巧,就不必每次花很大心思。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o(∩_∩)o ~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