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緊急求助:《背影》說課稿
《背影》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晚上好!我說課的課題是朱自清的《背影》。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此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贊美愛,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深刻的體會這種相憐相愛的感情。 《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是以「愛」中心話題,每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去贊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領會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並積累生字、詞。 ⑵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品讀文章朴實的語言風格。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3、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重點: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與樸素感人的語言,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 ⑵難點:對於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寫,進行深刻的體會,並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徹的體會這種偉大的父愛。 4、課時安排 2課時 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於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的培養,是整體感知課文,那麼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並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是鋪墊,第二課時是發展。 二、說學情 通過本單元第一課《阿長與山海經》的學習,學生已經體會到了阿長的愛。並初步學會了從人物的言行里去體會愛。學習本文要充分運用此法去感受父愛。在生活中學生時刻都享愛著父愛,大多數學生也有離開父母的生活體驗。這就為理解父子深情提供了情感基礎。因為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的建構過程就是學生已有的認知與外界的信息進行同化和順應的過程。 三、說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師對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採用多媒體教學。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對關鍵語句的品味和對父子真情的體會。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來完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動手解決問題。教育家盧梭認為:「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鑒於此,我採用圖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分化學習難點。四、說學法 新大綱明確指出:「要貫徹啟發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簡要分析我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主要內容: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感知、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 主要步驟:新課導入、整體感知、重點賞析、布置作業四個步驟。 (一)、新課導入,激發情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1、導語: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聽完之後提問: 咱們父親在自己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學生暢所欲言)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名人朱自清的父親,看他在名人兒子眼中有著怎樣的形象。 2、預習指導: 藉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參看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大綱要求培養學生的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的習慣和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⑴、學生介紹作者、作品(學生相互補充) ⑵、出示本課重點的字詞,檢測預習效果。 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幫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責任感。完成教學目標(1)的要求。 2、聽錄音 配樂朗讀此文(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注意朗讀的要求和技巧。並將自己認為優美、感人的句子勾畫出來。 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以及對學生進行「聽有所知」的聽力訓練,學習批註法,為下一環節的深入研習做好鋪墊。 3、整體把握文章,讓學生談聽後的感受。 4、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重點賞析 1、體味文中父親送「我」上車前後的幾句話。 2、通過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麼的感情? 3、文中幾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到的? 4、父愛如山,父愛似海。作為愛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對如此博大精深的父愛他會想些什麼呢?請揣摩一下作者的內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將「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的背影」補充完整,並說明理由。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細讀,或沉思,或圈點評注,或與同學交流來解決以上問題。 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更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實的語言背後的深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部分完成教學目標(2)。 教師小結:本為構思巧妙,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瞬間——「背影」作為文章的觸發點。「背影」是文章的線索,父子間的深情也都傾注在背影上。(四)、作業布置 1、課後研討與練習,重點做課後第一題。(有助於學生對全文的理解。) 2、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動過,也許是一聲問候,也許是一次長談也許……請你把你最感動的那個時刻記錄先來。(回味親情,為下次課作鋪墊
B. 〈背影〉說課稿
《背影》說課稿( 第二課時 )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本文被選入第一課,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2)本文描寫人物特徵細致,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3)本文語言朴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系自身,凈化靈魂
3、教學重點:
(1)重點文段的閱讀,學習文中的細致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朴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尤其二三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德育教育。
二、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於學 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三、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 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徵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解釋下列詞語:躊躇、 蹣跚、 瑣屑、 頹唐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設計意圖:反饋、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
(二)分析第二課時內容:
1、重點研讀第五段:
(1)朗讀第五段,緊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兩個「黑」、三個「布」「蹣跚」、「肥胖」
C. 背影說課稿範例
《背影》說課稿一、說教材
(一)單元教學要求
《背影》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五篇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敘事性散文。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讀課文,從中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初步感受作品的語言風格。
(二)文章特點及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於1925年寫的一篇紀實性散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僅僅因為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至誠的親子之愛、父子深情,還因為作者敢於剖析自己對父愛由不解到頓悟到感念的過程也真切感人,同時,作者另闢蹊徑,選擇「背影」來描寫父親,尤其是把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定格,准確地表現了在特定環境下父親的形象特點,給讀者以生動新穎的藝術感受,另外,作者沒有運用華麗的辭藻,而是讓深沉的父愛在樸素的文字、舒緩的語調中自然流淌,寓深情於質朴的語言描寫中,蘊藉雋永。
它在教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感受愛、表達愛。這一單元是在上一單元閱讀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發出「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的詢問的基礎上,以「讓世界充滿愛」這一主題編排的一組敘事性作品單元。五篇課文訴說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由追憶保姆到感念父親,再到關懷弱者,敬重平凡信客,使愛的內涵不斷升華,使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培養自己的愛心和同情心,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背影》就處於由親情擴展到博愛的這一樞紐地位,本文被放在第二課,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表達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2、本文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是在上一單元初步把握敘事性作品六要素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記敘能力的專項訓練,為後面培養說明、議論能力及欣賞文學作品奠定基礎。
3、本文語言朴實,飽含感情,而且貼近生活,跟本單元作品語言風格基本一致,容易讓學生領會,使用語言要在樸素自然的基礎上,吸收融進典雅的書面語言,這才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正道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狼藉、頹唐、瑣屑、蹣跚、躊躇、交卸、典質」等詞語。
2、品味文章朴實卻飽含深情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體會關鍵性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2、學習本文獨具匠心的傳情藝術和精巧的構思。
3、體會作者的感情流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察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心。
(四)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朴實卻含蘊至愛深情的語言,體會作者感情流程。
(五)教學難點
從理清文章脈絡入手,整體把握內容,體會文章精巧的構思。
二、說學生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雖然被父母濃濃的愛包裹著,但大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很少真切的來體驗一下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對於朴實的文字,盡管前邊已經學過《爸爸的花兒落了》、《散步》等文章,但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還不是很強,有可能急於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不去做深入探討與感悟。不過,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再加上已初步掌握了敘事性文章的閱讀方法,這一篇課文學習起來並不難理解。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教學方法介紹如下:
1、朗讀法。紀實散文《背影》的語言平實自然,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同時,在誦讀中理清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討探究法。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研討文中關鍵性語句的表意和表達作用。如:四次寫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寫「我」的眼淚;理解對父親外貌、動作和語言描寫的作用,同時,結合生活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發愛心。
3、點撥法。深刻體會作者所選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乃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典賣借錢、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浦口車站送別時,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寫照,還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艱難和努力,老境頹唐、心情憂傷的「神」,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憐惜、懷念,全都凝聚在這個背影里。適時點撥,更能深刻體現父親的愛。
四、說學法
依據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擬定以下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通過預習,解決字詞問題,搜集、整理、交流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整合資源,並結合課後習題提出質疑。
2、合作學習:通過討論,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點撥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性語句可以有助於深層次地理解課文,甚至抓住一個詞都可以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4、聯系生活,理解課文。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計劃安排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深刻體會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行文脈絡。
[教學准備]
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早讀檢查(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有人說母愛是清涼的風,是遮雨的傘,是滴落的淚,是甜甜的吻。母愛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獨中得到歡樂,在冷落中得到幸福,在失望中得到希望,母愛是人間最聖潔、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然而,走過生命歷程的你是否意識到除了母愛之外,還有一種堅強、深沉卻又無言的父愛?即使是不曾為五斗米折腰的錚錚鐵漢朱自清也為這朴實平常的父愛而潸然淚下。那淚折射出父親對兒子的無限疼愛,也溢滿了兒子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朱自清,走進《背影》去體會那份讓無數讀者感動過的感動。
二、反復朗讀,整體把握
1、聽朗讀錄音,讓學生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圍中。
2、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敘事線索,復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遵循閱讀規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文本出發,培養學生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預習、速讀的基礎上,把握「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了解回家奔喪、浦口分別、別後思念是敘述的事件,著力描寫的是四次背影、四次流淚,而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凝聚了深厚的父子情。)
3、學生放聲朗讀,圈點勾畫,畫出文中最感動自己的地方,並作簡明點評,然後談談課文中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創造行為,應當遵循閱讀規律,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的感悟。學生一般都能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無私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
三、研究探討,突出重點
問題設計如下:
1、本文的文眼是什麼?
2、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車站送別為中心展開,用橫線畫出文中四次寫背影的文字,理解作者寄深情予「背影」的寫法。
3、用波浪線畫出寫到背影時「我」當時的情緒或反應,即找出文中四次描寫「我」的眼淚的語句,分析我流淚的原因,分析淚中包含的父子間的感情。
4、理清文章思路,並進行板書。
「背影」是貫穿全文始終的線索,開頭設疑——點出背影引起下文回憶;望父買橘——刻畫背影,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摯感情,表達作者對父親的感激;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再現背影,這樣就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內容組織起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了標題。
(設計意圖:這部分環節遵循閱讀規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文本出發,培養學生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明確本文巧妙的構思,水到渠成地解決了重點、難點問題)。
四、小結課文
父親的背影,我的淚,相互映襯,形象地表現出一種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五、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輔導材料《父親的信》,寫出你最受感動的一處,並簡要說明理由,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揣摩、品味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平實質朴飽含深情的語言特色。
2、體會父子情深,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輔導材料《父親的信》中的父親用信拉起一根長長的線,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處飛翔。而《背影》中的父親卻在用他的行動、語言在盡情詮釋著父愛的真諦。
二、研討第六段課文,理解父子深情
1、配樂朗讀第六語段,再現父親的形象、動作,激起情感共鳴。
2、緊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表現力的詞語:兩個「黑」,三個「布」、「蹣跚」、「肥胖」、「走」、「探」、「攀」、「縮」、「微頓」,理解到父親的艱難舉動中充滿感情,飽含深意。
3、作者為什麼看見這個「背影」,眼淚很快流下來了,又為何趕緊拭幹了淚?
4、父親「為什麼撲撲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輕松似的?」
5、第六段中父親說了幾句話,從文中找出來,聯系日常生活父母親對自己的關愛,體會、理解其中飽含的深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聯系家庭背景,聯系父親朴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話來理解父親的愛子深情。)
三、點撥研討,理解作者的感情流程
父親疼愛兒子勿庸置疑,可是兒子是不是一開始就感受到了父愛呢?請結合課文分析分析。
(設計意圖: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教師選取適當切入點,讓學生從文本中善於發現問題,通過分析討論,促進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明白作者經歷了由不解到頓悟到感念的情感歷程,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陶冶情操。)
四、小結
這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回家奔喪、浦口分別、別後思念等事情的描述,著力刻畫了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深情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
五、拓展訓練
1、說話訓練
你有過對父親或親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動的經歷嗎?舉一個事例談談。
2、交流
談談閱讀《父親的信》最受感動的一處,並簡要說明理由。
六、寫作訓練
回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捕捉最動情的一幕,選好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寫在周記上)。
七、說板書 點 背 影 父 悲傷的淚
望 背 影 感動的淚
尋 背 影 惜別的淚
憶 背 影 思念的淚
另闢蹊徑 子 頓悟生情
板書簡潔明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