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方法技巧,你都會了嗎
文言文的考察在「難易程度上」應屬於「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幾方面:
1.能正確地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
2.能正確地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3.能理解並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課內部分只要有針對性的去背就行了。
課外的解題方法如下: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四步驟
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麼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人感到束手無策。總結出解題四個步驟,僅供你參考。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❷ 文言文翻譯題解題技巧
(一)避開誤區
1、以今義當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展,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或感情色彩變化。因此,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不可以今義當古義。例:思厥先祖父(《六國論》),句中的「祖父」不可照抄,而應譯為「祖輩與父輩」。
2、照抄關鍵詞語。以為有的詞語不必翻譯,直接照抄即可得分。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正確。
3、盲目化單為雙。不考慮活用情況,只把單音節片語成雙音節詞。例: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譯為:一定要鞏固它的根本,這個譯句忽略了「固」的用法,該字應譯為:使……穩固,而不是「鞏固」。
4、不加省略成分。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特別是主語。例: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愚溪詩序》),應譯為:我在愚溪之上,購買小丘,這就是愚丘。
5、保留原有句式。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現今不常見的句子,這就是倒裝句,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奏國的,沒有找到。這個句子翻譯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後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
(二)掌握方法
1、保留。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朝代、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必翻譯。例: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鍾山記》),句中的詞語都不必翻譯。
2、增加。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例:始有遠略(《六國論》),譯為: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選擇。即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已成文言文翻譯的難點。如: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促織》),「顧」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有七條:回頭看;看;探問;拜訪;顧惜、顧念;但、只是;反而、卻。在這個句子中用「反而、卻」最恰當。
4、替換。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例:將兵與備並力逆操(《赤壁之戰》),「將」換成「率領」,「並」換成「合」,「逆」換成「迎戰」。
5、拆分。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生變化,有的擴大縮小了,有的已發生了轉移,這時翻譯的時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室僅方丈(《項脊軒志》),句中的「方丈」應譯為「一丈見方」。
6、補充。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後再翻譯。例:審視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促織》),「頓」是「立刻」、「馬上」的意思,在翻譯時,應補出「感到」、「覺得」。 另外要補充兩個主語。
7、刪略。指刪去那些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或某些表敬稱或謙稱的詞。例:頃之,炎煙張天(《赤壁之戰》),句中的「之」只起補足音節的作用,無實義,應刪去。
8、調序。古漢語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代漢語有一些不同之處,常構成倒裝句(主謂倒裝、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應調整成合乎現代漢語的規范句序後再翻譯。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這既是一個謂語前置句,又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謂語和賓語都必須回到它們應有的位置上,可譯成「您關心別人困難的品行表現在哪裡呢?」
9、活用。文言文中有些詞語可以活用,應根據句子成份來判斷詞性,例: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句中的「雲」、「響」、「景」都是放在動詞前面,但又不是主語,應判斷為名詞活用為狀語,譯為「像雲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以上方法為常用之法,應重視,以下方法為少用之法,可注意。
10、轉述。用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詞語來表述用了某種修辭格的詞語。例: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縉紳」是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插在腰帶里,這里是借代用法,譯為「做官的人」。
11、凝縮。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同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過秦論》),句子將一個意思從各方面加以鋪陳,語意連貫,氣勢闊大,但現代漢語里找不到相應的詞語來一一對譯,這時可濃縮為:秦國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12、改用。即將文言文中的慣用語改譯為現代說法。例「下車」、「乞骸骨」等用語,不好照字面直譯為「下車子」、「乞求骸骨」,因為表達不出原意,甚至無法理解。所以只能按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找一個相應的說法來譯,可譯為「到任」、「告老還鄉」。
13、固定。即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例: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可譯為:這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嗎?類似的還有「如……何」「奈……何」「孰與」「有以」「無以」等固定句式。
譯文講究「信、達、雅」,即忠實原文,通順明白,文筆優美。因此文言文翻譯應以直譯為主,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要真正做到直譯,不僅要求考生形成意識,還要養成習慣,平時解題不可意譯。總之,考生不可拋開課本,只做題目,應有足夠的資本,把課內字句與解題技巧結合起來。
❸ 語文文言文高考答題技巧
可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為民請命,寫下了許多現實主義偉大詩篇。被貶潯陽之後,也寫出了揉合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傳他抵湓城不久,即於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建一草堂。這個草堂,「前有奇松數十株、修竹千餘竿,青羅為牆板,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與元稹書》),真是貶官閑居的好地方。《草堂記》即寫於此時。試題所選的是《草堂記》的第一段,大意是:廬山的風景,秀麗至極,簡直是天下諸山的冠軍。山的北峰,叫做香爐峰;香爐峰的北面,有一座遺愛寺;就在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景更是漂亮,恐怕還遠超過廬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見就喜歡上它了,就像遠行的遊子路過故鄉一樣,眷戀沉迷、依依不捨而不忍離去,於是就對著香爐峰,傍著遺愛寺,蓋了一間草堂。
第二步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斷開的有 「香爐峰」、「遺愛寺」、 「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較難斷開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勝絕」、「若遠行客過故鄉」等。對於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於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第三步藉助「特徵」,巧妙斷句。
「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見」和「愛」有內在聯系;「之」代詞,指代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景。特殊詞語服務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後冒號(:)「哉」後嘆(!),「蓋」、「夫」大多在句首,「於」、「而」、「則」、「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後邊加圓圈(。),「也」、「者」作用錶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另外還可以藉助語法來輔助我們斷句。如上述較難斷開的「其境勝絕」句,「勝絕」是謂語,一般不帶賓語,據此可斷為「其境勝絕/又甲廬山」;「若遠行客過故鄉」句,「過」是謂語,「故鄉」是其賓語,「若遠行客」是其狀語,此句不能斷開。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這樣的斷句: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可加這樣的標點:「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訓練習題:
1、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① 馬 無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馬 將 胡 駿 馬 而 歸 人 皆 賀 之
③ 家 富 良 馬 其 子 好 騎 墮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壯 者 引 弦 而 戰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為 禍 禍 之 為 福 化 不 可 極 深 不 可 測 也
參考答案:
1、 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③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④ 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2008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六招制勝
文言翻譯,高考試卷中要求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和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詞等,並做准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
具體來說,應從「留」「換」「補」「刪」「調」「貫」六個方面進行。「留」,凡指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調」,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方法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可記住口訣:
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3
綜觀2007年十八份高考試卷,命題者沒置干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曲解詞義
指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對文言材料中某一詞語錯誤地加以解釋,從而導致敘述出錯。
1.四川卷第10題B項(選文出自《元史•賀仁傑傳》):
賀仁傑屢建戰功並數進忠言,頗得世祖喜歡;他敢於為民請命,深受百姓愛戴。世祖曾以供養母親為由把其父所獻之金送還給他,但他最終未接受。
原文中寫「帝一日召仁傑至榻前,出白金,謂之曰:『此汝父六盤所獻者,聞汝母來,可持以歸養。』辭不許,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這里所謂「辭不許」,意思是賀仁傑推辭而皇帝不答應,最終他收下了銀兩;如果我們聯系後面的「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判斷起來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題A項【選文為《書博雞者事》(節選)]:
博雞者一向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使性好鬥,所以鄉里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說博雞者「任氣好鬥,諸為里俠者皆下之」,這個「下」是「服從、退讓」的意思。高中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中有「公子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釋為「謙遜地對待」,可見A項背離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題A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選項錯誤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這句話(主要是句中的「道」與「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規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4.上海卷第23題C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後世的文士、武將只注重自己的名聲。
選項錯誤理解了「凡後世所謂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大凡後世所說的文和武,只是個名稱罷了」。
二、誇大其詞
命題者在構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准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誇大的地方作為干擾。
1.全國卷Ⅱ第10題B項(選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安重榮憤然於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己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這一說法誇大其詞,因為依據原文,當安重榮誘吐渾白氏入塞、契丹責問高祖時,高祖曾一度「姑息重榮不能詰」(即「姑息安重榮不加責問」)。
2.重慶卷第11題C項(選文出自《明史•李東陽傳》):
李東陽一路上聽取了各種意見,認為產生災異的根源在於勢家巨族、親王貴戚、內廷官員互相勾結,危害百姓。
原文只說「臣訪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詢問」),那麼選項中「各種意見」屬誇大其詞,事實上,李東陽是通過調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災異情況的。
三、張冠李戴
命題人故意把發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生在乙身上,這就屬於典型的張冠李戴。
1.全國卷I第10題D項(選文出自《後漢書•宋均傳》):
宋均認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早年任尚書令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於當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寫「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說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潔守法,卻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命題人有意張冠李戴,設置陷阱。
2.全國卷新課標卷第6題C項(選文出自《新唐書•韋丹傳》):
韋丹對貪污現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下令一月之內如數補還,保住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比照原文,並不是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內如數補還,應該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糧食,韋丹下令侵吞糧食的「權吏』』們一月之內如數補還——相關原文為「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
四、顛倒事實
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1.北京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訓》):
治國離不開嚴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淮南子.泰族訓》總論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而落實於治國之道;節選部分主旨在於強調禮義教化的作用,認為君主應該修治禮義,任用賢能,這樣就可做到「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項的表述與文章主旨相抵觸,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
2.遼寧卷第12題A項(選文為《冉氏烹狗記》):
作者對冉氏烹狗的行為雖然表示理解但並不贊賞。
原文中說得很清楚——「苟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而非「並不贊賞」。
3.湖南卷第12題B項(選文出自《韓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來,「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都是治國有「術」的表現。
「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不是作者所贊成的——文中說「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意思是「君主聽取言論時欣賞說話人的口才,君主觀察行動時贊賞他們遠離實際,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講話都深遠闊大,行為也遠離實際」),它不屬於治國有「術」的表現。
4.廣東卷第8題C項(選文為《聊齋志異。郭生》):
葉公名氣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卻在抄本上潑墨,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並不出色。
選項中「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並不出色」與文意相悖,原文為「忽被傾濃墨碗許於上,污蔭幾無余字;又擬題構作,自覺快意,悉浪塗之:於是漸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題D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作者對於寫文章和行軍打仗都很擅長。
與原文「吾鄙人也,劍栝之事,非其所習;鉛槧之業,又非所長」相矛盾,作者明確表示「非其所習」、「又非所長」,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無中生有
這種陷阱的設置,在高考中是常見的——干擾項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據,是命題人臆造出來混淆視聽的。
1.安徽卷第10題D項(選文為《古硯說》):
文章對當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氣進行針砭,體現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徵。
實際上,《古硯說》一文並沒有談到「仿古、造假的風氣」,只是談及「真好古」與「假好古」;另外,「體現了作者……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徵」,也屬無中生有。
2.江西卷第12題B項(選文為《催科》):
駝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駝醫」告到了官府,「駝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為「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這個「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顯然「告到了官府」一說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據的。
六、偷梁換柱
命題者通過偷換某個概念來設置陷阱,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見的。
1. 天津卷第14題D項(選文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錯在「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選文中講得明白——「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D項將「言辭」偷換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沒有的「類非而是」的「事例」,這樣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準確。
2.湖北卷第12題C項(選文為《先祖事略》):
潁川公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剛到任就患病,一年後去世。
「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說法是「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後遷教授潁川王府」。
3.浙江卷第14題B項(選文為《王定國詩集敘》):
作者在評論王定國詩歌時,稱贊他的「清平豐融」之作,認為有「治世之音」;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
本項錯在「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幽憂憤嘆之作」是王定國詩歌的一部分,表達的是報答「天子之恩」的願望,本文作者蘇軾並無微詞;「廢卷而嘆」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淺也」,即對自己「期人之淺」的行為感到遺憾。
4.江蘇卷第lO題A項(選文出自《三十國春秋》):
高進之十三歲,母親去世,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高進之十三歲……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說法有誤,原文為「父瓚,有拳勇,嘗送友人之喪,喪反,友妻為士宦所掠,瓚救之,殺七人,而友妻亦刎頸死,遂亡命江湖。進之生十三年,母劉死,葬畢,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謁征北將軍劉牢之」,也就是說,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的具體時間,原文並未涉及。所以正確的表述應是「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他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5.山東卷第12題C項(選文出自《晉書•王戎列傳》):
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後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
選項因果關系不當,「在母親去世後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本身相當牽強,不合常理;其實,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據原文「至於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這一點不難判斷。
此外,命題人還可能「綜合設誤」,即在同一個選項中,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設誤法。
文 言 翻 譯
所謂的翻譯,指的是用現代漢語詞彙語法來譯出所提供的文言語句。高考說明中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
文,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一、翻譯的基本標准:
信:准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
達:明白流暢,無語病;
雅: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
二、總體要求: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准確規范,字字落實。
三、基本方法:
對、換、留、刪、補、調。
四、注意的地方
翻譯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虛詞、實詞和相
關的語法知識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國名、年號、地名、人名、物名、官職名等之類的詞語應當注意保留下來,不必翻譯。
(二)注意增補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麼翻譯時應當注意把它補充完整。
例如:
(1)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譯文;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為他竭盡哀悼。
句(1)中「知與不知」的後面省略了「之(代李廣)者(的)人」,「為」的後面省略了「之(代李廣)」;
(三)注意刪減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文言虛詞,翻譯時應當注意把它刪除。
例如:
(1)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
譯文:如果有人像這個老人一樣被欺負,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的。
(2)有牽牛而過堂者。
譯文: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
句(1)中的「也」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句(2)中的「而」表修飾,相當於「地」,不譯。
(四)注意對換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詞,翻譯時應當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代詞語。
例如:「吾、余、予」譯為「我」,「爾、汝」譯為「你」,
單音詞譯為雙音節詞。
(1)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譯文: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石頭。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譯文:象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
句(1)中的「終日」在翻譯時應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代詞「整天」;句(2)中「寡人」譯為「我」,「民」譯為「百姓」。
(五)注意選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義詞,翻譯時應注意從其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如:(1)范氏富,盍已乎?
譯文: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
(2)今皇帝久病不已。
譯文:現在皇帝病了很好長時間,不能治癒。
(3)禍如矢發,不可追已。
譯文:禍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
句中的「已」有多個義項:a 、取消,停止;b、已經,
C、治癒,病癒;d、語氣詞,同「矣」;e、通「以」。
句(1)選 a項,句(2)選C項,句(3)選d項。
(六)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詞語,翻譯時應注意正確判斷它的活用類型。
例如: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譯文: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
(2)飲酒於斯亭而樂之。
譯文:在這個亭子上喝酒並以此為樂。
句(1)中的「廷」「面」屬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當廷」「當面」;句(2)中的「樂」屬意動用法,應譯為「以……為樂」。
(七)注意通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譯時應注意它通假後的意思。
例如:(1)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
譯文:每月初得到俸祿,僅僅留下自身口糧,其餘全都分給或周濟親族,家人績麻紡線來供給早飯晚食。
(2)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譯文:不久他把吳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變向朝廷稟報,追查並處死了五人。
句(1)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應譯為「僅僅」;(2)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譯為「追查、考察」。
(八)注意固定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語,翻譯時應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
例如:
(1)其李將軍之謂也!
譯文: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2)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譯文:特別受皇帝禮遇敬重,但沒有得重用,當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3)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
譯文: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
句(1)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說的是……」;句(2)中的「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動;句(3)中的「得無……乎」或「得無……耶」是固定格式應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裝句式(如主謂倒裝句、定語倒裝句、賓語前置句等),翻譯時要注意將其調整成正常
語序。
例如:
(1)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譯文:想要的東西已經得到了,還請求什麼呢?
(2)其孝謹聞於其族,其信義著於其友。
譯文:他的孝順、恭謹在他的族人中得到傳揚,他的信用、道義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顯。
(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譯文:能「鏗鏗」的發出聲的石頭,到處都是。
句(1)中的賓語「何」前置;句(2)中的介賓短語「於其族」「於其友」作狀語後置;句(3)中「之……者」是定語後置的標志。上述倒裝句式應首先調整成正常語序進行翻譯。
(十)注意意譯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辭格,翻譯時應注意採用意譯方式。
例如:
(1)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譯文:官吏的專橫,衙役的粗俗太過分了。
(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譯文:然後就派大將蒙恬在北邊修築長城,鎮守邊防,把匈奴趕退了七百多里。
句(1)中的「烏紗」用了借代修辭,其本體是「官吏」。翻譯時應意譯為「官吏」,而不能直譯為「烏紗帽」;皂、隸原指奴隸的等級,這里指衙門里的差役。(2)句中的「藩籬」用了比喻修辭,其本意是「籬笆」,這里比喻「邊防」,翻譯時應譯為「邊防」「邊疆」。
翻譯步驟
1、通讀全文,領會大意。
2、斟酌字義,揣摩語氣。
3、方法通變,合情合理。
4、如無標點,審慎斷句。
5、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翻譯原則
一
信: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通順暢達,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 語習慣,字句通順,沒有語病。
雅:優美自然,譯文要生動,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
詞不離句 句不離段
方式方法:
直譯
意譯
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和落實 。
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07年全國1)
譯文:如今成為民害,罪過在於殘忍的官吏,從而不辭勞苦地張網捕捉,不是顧憐的根本方法。
2、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 07年全國1)
譯文:忠臣堅持道義,不應有二心。如果懼怕威勢喪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志向。
總結文言文翻譯十點失誤為: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2.以今義當古義
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
7. 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
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
9.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
10.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
古文翻譯,補充技巧:
★一定要直譯,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高考題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詞都出自於教材,復習好教材,就能為答好文言考題奠定基礎。每當我們閱讀課外文言選段時,要想到自己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字詞和句式,當然,還要再看一看情況是否相同。總之,教材是本,課外選文是末,所以說牢固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建議同學們把各冊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課下注釋中重點的實詞虛詞。
歸納總一、字形推斷法
二、引申推斷法
三、字音推斷法
四、結構推斷法
五、聯想推斷法
六、語法推斷法
七、語境推斷法
一、字形推斷法
例1:「振長策而馭宇內。」(賈誼《過秦論》)析:「策」,從「竹」,凡形旁從竹的字,本義都與竹條有關,據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 (竹質)馬鞭
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
析:「理」,從玉(左偏旁寫作王),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據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治玉。
有些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也可以通過分析字形來推測詞義。
例1:「襟三江而帶五湖」(王勃《滕王閣序》)析:「帶」,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帶紐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帶形,本義是腰帶,這里是「以……為腰帶」的意思;
二、引申推斷法 圍繞本義逐漸引申的詞義,通過推斷可以探知詞義。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析: 「引」是會意字,右邊的一豎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開弓」是其本義。去掉「弓」,向一般引申開去,「牽拉」其它皆可以說成「引」。
2五、聯想推斷法
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或者我們熟悉的成語、一般詞語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
❹ 初中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第一步:助力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助力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學生要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助力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
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怎樣准確理解詞義、翻譯句子
基本原則是通過解釋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
首先,必須准確把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虛詞著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於、則、乃、也、者、乎、然、焉、何、夫、爾等,其中出現頻率高更應重點掌握的是:之、其、而、以、於五個。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掌握文言文中有別於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為」、「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有用「是」表判斷的)、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被動句(藉助於被動詞,如「被」、「於」、「為……所……」表示被動;不藉助被動詞,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動)。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翻譯文言句子是考試的難點,也是重點。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准確、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美、有文采)。 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 留、補、刪、換、調。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彙。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 註: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❺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
記住關鍵字,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不知道的時候不至於編得太離譜。還有就是要逐字翻譯版。
最後權,不管你是編的還是逐字翻譯而來的,都要整理一下,讓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特點。
比如說: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翻 譯:人生高興的時候就要盡情歡樂,不要空著酒杯,迎向那明亮的月亮。
❻ 『初中語文』初二文言文翻譯方法技巧,你都會了嗎
中學文言文,小菜一碟啊,正好今天有時間心情,就寫寫吧,反正還很熟悉,不過不保證全對哈。就給你詳細解釋解釋。 38 選D 都是言辭的意思。 A遺 分別指wei送給留下,yi丟失; B許 分別指大約,許配許給; C兵分別指兵器,用兵。 39 選B 間令,私下裡命令。間 是暗地裡私下裡,令是命令、要求的意思。選項里少解釋了 令 字。別的都對。 40 選A 全對。 B 卑鄙,跟現代意思不同,原意指的是身份卑微。 C 或,指的是 有人、有些、有的。在這里意思就是 有的馬。(韓愈說千里馬那篇吧) D 數,這里應該指的是 多次 的意思。而不是幾次數次。 41 沒加點的詞啊,也沒上下文背景,選C吧。 AB貌似都對,CD不記得出自哪裡了,不妄言之。 42 選D 異,都是「與...不同」的意思,異常,其實就是 與平常不同。現代連起來用,不拆開說了。 A 傾,分別是倒下,傾盡的意思 B 憂,第一個是害怕,第二個是擔心憂慮。這兩個意思有些不同。 C 懷,很簡單,第一個動詞,懷念;第二個名詞,指懷抱、情懷、感情。 43 選項不全, A 信應該是誠信吧,真誠勉強也可以算對。 B 闕 我覺得是缺漏缺少的意思,不過這要看你們教材怎麼解釋了,題目這種東西,就靠官方解釋給答案。其實理解意思就行了。好了,這肯定比答案都詳細。以上全部個人手打,看著可以就採納吧。
❼ 初中文言文答題技巧有哪些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准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
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
a.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並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
b.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後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誇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才能明確。
❽ 文言文的解題技巧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文言文閱讀題一直都非常穩定,歷年的考試都沒有太大的意外發生。一般也是從實詞、虛詞、性格表現和內容歸納四個方向設置題目。所佔分值為12分,一般設置3-4個題目。
一般來說,最後一道題目是從全文的角度上進行考核,所以首先應該閱讀最後一道題目,大體了解文章內容。然後要仔細的閱讀原文,憑借自己的語感進行初步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加點字的時候一定要結合題目進行理解。第三步就進入到了實際的解題環節:
1、文言實詞題。要對考核的實詞進行字形和字義的分析。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聯繫上下文,推導出詞義,然後將選項中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倘若發現語言通順合理,這說明解釋的正確無異議。一般來說,從沒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這是題目設置的干擾項。
2、文言虛詞題。同學們在備考時也一定進行了大量的虛詞練習,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首先應該確定這個詞在其他遇到過的句子中所表達的意思,將這個意思套到試題中的句子進行驗證,倘若也說的通,那就應該是正確的。
3、性格表現題。首先應該先找出來的是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選項,先要排除干擾選項。做這道題時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張冠李戴,把別人的性格或與之無關的性格硬加到主角頭上,要盡可能避免這種錯誤的發生。
4、內容歸納題。首先要找出文段當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然後認真閱讀並精確掌握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錯誤選項中的錯誤往往很細節,主要從順序顛倒、無中生有、人物事跡錯亂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斷加點詞的正確與否,這一題在繁雜的古文實詞翻譯中我該重點掌握哪些詞語,我該如何去訓練自己答這種題。
運用幾個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將它後面給的解釋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錯)推斷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該字的寫法結構透出出來的含意、利用語法推--即分析該字在該句所充當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詞性、利用語境推--即結合課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該字意義)
第二: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一項,這一題,我該著重去掌握哪些詞語進行比較,分析問題。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實詞18虛詞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來.
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麼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同學感到束手無策。我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解題四個步驟,僅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