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道六年級奧數題
樓主 剛才還准備說這不是小學生的問題,想了想這個題頗有點技巧 不是人能想得到的,想必樓主的數學很好吧,我是大學生都想了半天,廢話不多說
首先觀察 從一到十 1 2 3 4 5 6 7 8 9 10
除去質數 最小的偶數合數是 4 最小的奇數合數是 9
還有一個觀點 所有的偶數除了2外都是合數 這個應該明白吧
最小的偶數合數4 + 最小的奇數合數是 9 = 13
在13以內 不被淘汰的數為 8 10 12 13 其餘9數都要被排除 樓主可驗證一下
下面證明一個命題:所有大於13的數都能表示為兩個合數之和,即不被淘汰
所有大於13的數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奇數 一種是偶數
第一種情況:所有大於13的奇數(如13 15 17等等)在減去一個 最小的奇數合 數9後,必然得到一個 大於或等於4的偶數,這個偶數肯定是合數,不用懷疑
第二種情況:所有大於13的偶數(如14 16 18等等)在減去一個 最小的偶數合數4後,必然得到一個大於或等於10的偶數,這個偶數肯定是合數,不用懷疑
綜上所述:第2006個數是 2015
原因:2015減去 13以內被排除的9個數,恰好還有2006個,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2015應是第2006個啦。。。。
② 一道小學六年級的題
設小圓的半徑為x,則大圓的半徑為1.5x,根據題意得:
3.14×(1.5x)²-3.14×x²=62.8
3.14×(2.25-1)×x²=62.8
1.25x²=20
x²=16
x=±4
因為是長度,所以小專圓的半屬徑為4厘米
大圓的半徑=1.5x=1.5×4=6厘米
小圓的面積是:3.14×4²=50.24平方厘米
大院的面積是:3.14×6²=113.04平方厘米
③ 一道小學六年級的數學題
這求的不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直接長的那條乘高就好了
④ 一百道計算題及答案六年級
0.4×125×25×0.8
=(0.4×25)×(125×0.8)
=10×100=1000
1.25×(8+10)
=1.25×8+1.25×10
=10+12.5=22.5
9123-(123+8.8)
=9123-123-8.8
=9000-8.8
=8991.2
1.24×8.3+8.3×1.76
=8.3×(1.24+1.76)
=8.3×3=24.9
9999×1001
=9999×(1000+1)
=9999×1000+9999×1
=10008999
14.8×6.3-6.3×6.5+8.3×3.7
=(14.8-6.5)×6.3+8.3×3.7
=8.3×6.3+8.3×3.7
8.3×(6.3+3.7)
=8.3×10
=83
1.24+0.78+8.76
=(1.24+8.76)+0.78
=10+0.78
=10.78
933-157-43
=933-(157+43)
=933-200
=733
4821-998
=4821-1000+2
=3823
I32×125×25
=4×8×125×25
=(4×25)×(8×125)
=100×1000
=100000
9048÷268
=(2600+2600+2600+1248)÷26
=2600÷26+2600÷26+2600÷26+1248÷269
=100+100+100+48
=348
2881÷ 43
=(1290+1591)÷ 434
=1290÷43+1591÷43
=30+37
3.2×42.3×3.75-12.5×0.423×16
=3.2×42.3×3.75-1.25×42.3×1.6
=42.3×(3.2×3.75-1.25×1.6)
=42.3×(4×0.8×3.75-1.25×4×0.4)
=42.3×(4×0.4×2×3.75-1.25×4×0.4)
=42.3×(4x0.4x7.5-1.25x4x0.4)
=42.3×[4×0.4×(7.5-1.25)]
=42.3×[4×0.4×6.25]
=42.3×(4×2.5)
=4237
1.8+18÷1.5-0.5×0.3
=1.8+12-0.15
=13.8-0.15
=13.65
6.5×8+3.5×8-47
=52+28-47
=80-47
(80-9.8)×5分之2-1.32
=70.2X2/5-1.32
=28.08-1.32
=26.76
8×7分之4÷[1÷(3.2-2.95)]
=8×4/7÷[1÷0.25]
=8×4/7÷4
=8/7
2700×(506-499)÷900
=2700×7÷900
=18900÷900
=21
33.02-(148.4-90.85)÷2.5
=33.02-57.55÷2.5
=33.02-23.02
=10
(1÷1-1)÷5.1
=(1-1)÷5.1
=0÷5.1
=0
18.1+(3-0.299÷0.23)×1
=18.1+1.7×1
=18.1+1.7
=19.8
3.42×5.7+4.3×3.42 8.75×11-8.75 7.42×20.1
5.9×2.7+0.59×73 0.358×14.7+35.8×0.853
2.7×3.014 0.847×35 0.079×0.23
1.3/7 × 49/9 - 4/3
2.8/9 × 15/36 + 1/27 2
3.12× 5/6 – 2/9 ×3
4.8× 5/4 + 1/4
5.6÷ 3/8 – 3/8 ÷6
6.4/7 × 5/9 + 3/7 × 5/9 )
7.5/2 -( 3/2 + 4/5 )
8.7/8 + ( 1/8 + 1/9 )
9.9 × 5/6 + 5/6
10.3/4 × 8/9 - 1/3
11.7 × 5/49 + 3/14
12.6 ×( 1/2 + 2/3 )
13.8 × 4/5 + 8 × 11/5
14.31 × 5/6 – 5/6
15.9/7 - ( 2/7 – 10/21 )
16.5/9 × 18 – 14 × 2/7
17.4/5 × 25/16 + 2/3 × 3/4
18.14 × 8/7 – 5/6 × 12/15
19.17/32 – 3/4 × 9/24
20.3 × 2/9 + 1/3
21.5/7 × 3/25 + 3/7
22.3/14 ×× 2/3 + 1/6
23.1/5 × 2/3 + 5/6
24.9/22 + 1/11 ÷ 1/2
25.5/3 × 11/5 + 4/3
26.45 × 2/3 + 1/3 × 15 )
27.7/19 + 12/19 × 5/6
28.1/4 + 3/4 ÷ 2/3
29.8/7 × 21/16 + 1/2
30.101 × 1/5 – 1/5 × 21
31.50+160÷40 (58+370)÷(64-45)
32.120-144÷18+35
33.347+45×2-4160÷52
34(58+37)÷(64-9×5)
35.95÷(64-45)
36.178-145÷5×6+42 420+580-64×21÷28
37.812-700÷(9+31×11) (136+64)×(65-345÷23)
38.85+14×(14+208÷26)
39.(284+16)×(512-8208÷18)
40.120-36×4÷18+35
41.(58+37)÷(64-9×5)
42.(6.8-6.8×0.55)÷8.5
43.0.12× 4.8÷0.12×4.8
44.(3.2×1.5+2.5)÷1.6 (2)3.2×(1.5+2.5)÷1.6
45.6-1.6÷4= 5.38+7.85-5.37
46.7.2÷0.8-1.2×5= 6-1.19×3-0.43
47.6.5×(4.8-1.2×4)= 0.68×1.9+0.32×1.9
48.10.15-10.75×0.4-5.7
49.5.8×(3.87-0.13)+4.2×3.74
50.32.52-(6+9.728÷3.2)×2.5
51.[(7.1-5.6)×0.9-1.15] ÷2.5
52.5.4÷[2.6×(3.7-2.9)+0.62]
53.12×6÷(12-7.2)-6 (4)12×6÷7.2-6
1.[(5.84-3.9)/0.4+0.15]*0.92
2.4.38/(36.94+34.3*0.2)
3.(284+16)*(512-8208/18)
4.5.4/[2.6*(3.7-2.9)+0.62]
5.[(7.1-5.6)*0.9-1.15]/2.5
6.32.52-(6+9.728/3.2)*2.5
7.5.8*(3.87-0.13)+4.2*3.7
8.8/9*[15/16*(7/16-1/4)/1/2]
9.[5 1/2-1.04*(1 2/3+5/6)]/2.9
10.6 3/7 /3/7-[(7-0.5)*1/4]
11.(0.75+0.2)/0.25*25%+12/0.75+7.2/2.4
12.1.21*42-(4.46+0.14)*1375+450/18*25
13.1+0.45/0.9-0.75-168.1/(4.3*2-0.4) 1 \6
14.605*8+3.5-44+10.9-(6.6+0.125/12.5%)
15.56*(56-65)*[0.325-62/30+(56/8)-65 ]
16.4/7*5/9 + 3/7*5/9-3/4 × 8/9 - 1/3
17.50+160/40 *(58+370)/(64-45)
18.347+45×2-4160÷52
19.6-1.6÷4+ 5.38+7.85-5.37
20.5.4÷[2.6×(3.7-2.9)+0.62
⑤ 一道六年級數學題
大齒輪和小齒輪的圈數比是1.5/5=3/10,那麼大齒輪和小齒輪的齒數的比是10/3
⑥ 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古詩 只要題目
人教課標版一到六年級古詩詞集錦(精華)
【一年級上冊】
畫 唐朝•王維 靜夜思 李白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年級下冊】
春曉 唐•孟浩然 村居清•高鼎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所見 清•袁枚 小池 宋•楊萬里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背誦或默寫情況 家長簽名:
【二年級上冊】
贈劉景文 宋 蘇軾 山行 唐 杜牧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贈汪倫 唐 李白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二年級下冊】
草 唐•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絕句 唐 杜甫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背誦或默寫情況家長簽名:
【三年級上冊】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 蘇軾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年級下冊】
詠柳 唐•賀知章 春日 宋•朱熹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乞巧 林傑 嫦娥 李商隱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背誦或默寫情況 家長簽名:
【四年級上冊】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游山西村 宋 陸游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四年級下冊】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憶江南 唐 白居易 漁歌子 唐•張志和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鄉村四月 宋•翁卷 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背誦或默寫情況 家長簽名:
【五年級上冊】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秋思 張籍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長相思 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⑦ 一道六年級數學題
由於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
所以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設圓錐的體積為
V
則可列出下式
V+1.2
=
3V
×1/2
即可求得圓柱體積為
7.2升
⑧ 一道六年級的題目,難倒了大學生
7個蘋果分給12個小朋友
3個分成4份,4個分成3份,每個小朋友一份大的一份小的
其實就是要求7=a+b,a、b都是正整數,且a、b都是12的約數
⑨ 1道六年級奧數題
樓上的回答是正確的,這里我做一下說明。
甲乙共做了1/3,甲乙的工效和是1/3除以5,得1/15;
乙丙專共做了屬(1-1/3)*1/4=1/6;乙丙的工效和是1/6除以2,得1/12;
甲丙共做了(1-1/3-1/6)=1/2;甲丙的工效和是1/2除以5,得1/10;
將上面三組工效和相加,就得到2(甲+乙+丙)的工效和,即(1/15+1/12+1/10)=1/4;再除以2,就得到甲乙丙的工效和,即1/4除以2,得1/8。
因為甲丙的工作效率和是1/10,所以用甲乙丙三個人的工效和減去甲丙的工效和,就是乙的工作效率,即(1/8-1/10)=1/40。
因為乙一共做了(5+2)天,乘以工效1/40,得7/40,說明乙完成了全部工程的7/40,這份工作的總金額是600元的話,乙應獲得600的7/40,用600*7/40=105元。
不知道你是不是滿意,總之,很樂意幫助你:)
⑩ 一道六年級數學計算題
郁悶 要自己動動腦啊 12121212 121121121121 1 1
——————×———————— + —— + ——+20
132132132132 21212121 2 6
12×1010101 121×1001001001001 1 1
=——————————×——————————— + —— + —— +20
132×1001001001001 21×1010101 2 6
1 121 1 1
=——×—— + —— + —— +20
11 21 2 6
155
=2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