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上哪裡有初中課程視頻講課
北京四中網校復www.etiantian.com.初中生要花制上二千才會有很豐富的學習內容哦。你可以上網查詢你所在地的分校電話。我朋友的女兒就是通過這個網在學習,現在都不用請家教了
『貳』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書中有一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
拏、挐兩個字是異體字,即一個字的兩種不同寫法,這對異體字有一個義項是「撐船;劃船」,這里就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將這個字注釋為通假字,認為是通「橈」,「橈」字有一名詞義項「船槳」,可活用為動詞,作「劃船」講,也可講得通。
至於你們老師寫的和課本上的區別,可能是版本的不同,可是都視為正確的。
附錄: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釋】
1、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
2、俱:都。
3、絕: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
5、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
6、拏:通「橈」,撐(船)。
7、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8、霧凇沆碭:冰花一片彌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註:「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里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跡。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
13、而已:罷了。
14、氈: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6、拉:邀請。
17、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聲嘟噥。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25、更:還。
26、痴似:痴於,痴過。痴,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痴迷的意思。
【譯文、
崇禎五年(1632)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啊!」
『叄』 八年級上冊語文29課《湖心亭看雪》課後練習題答案
一、背誦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1.說說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麼特色。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設題意圖:背誦課文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感,鞏固所學的文言詞。要當堂完成。第1題是讓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有所感知。第2題是為了使學生對白描這種寫作手法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教師可以不局限於本文,適當地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明白白描手法不僅用於文言文,還可以用在現代文里,不僅可以寫景,還可以寫人。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讓學生當堂做白描的口頭訓練。
參考答案:
1.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設題意圖是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閱讀能力。這比《三峽》一課的比較閱讀要求更高了。《三峽》一課是求同比較,本課是求異比較。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三、課外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並互相交流。
設題意圖是通過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有關西湖的文化,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還為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怎樣搜集資料」積累一些經驗,教師可以對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先做一些介紹。交流可以在完成教學內容以後進行,也可以放在課前進行,最好在課堂上完成。
『肆』 八年級課堂作業本:語文湖心亭看雪答案。速度。。。。
29 湖心亭看雪1.C 2.D 3.張岱 陶 庵 夢 憶 西 湖 夢 尋 4.示 例:幾 處 早 鶯 爭 暖 樹 誰 家 新燕啄內春泥/水光瀲容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5.(1) 這 (2)全,都 (3)酒杯 (4)客居 6.(1)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 (2)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7.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8.恰當。如此大雪天竟獨去湖心亭,足見他 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 水 之 樂,痴 迷 於 世 俗 之 外 的 雅 情 雅 致。 9.(1) ① ⑤ ⑦ (2) ② ⑥ (3)③ (4)④
『伍』 初二語文作業本29課湖心亭看雪閱讀理解2的答案
初二語文29課湖心亭看雪解釋。急急急
『陸』 (語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老師的教案,僅供參考)
〖學習目標〗
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
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入新課〗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於下雪了,那飄揚著的雪花,凝聚著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凈、闊大而遼遠--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線索〗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題目是《看雪》,現在我們就共同來品味張岱眼中的雪世界。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於「大」字。移步換景,變換角度,作者又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表現了隨著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寫景所用手法為白描,你能否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舉出一兩個例子並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處。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下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栗」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
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緻。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學生再朗讀體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現作者此種情懷的詞或句子嗎?並分析。(獨、痴)
(二)難道真的無人擁有如此情趣嗎?看來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還有誰有這樣的閑情雅緻。(湖心亭對座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驚喜、愉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但作者並不說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此正所謂「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見作者用筆之巧。(強飲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而且連飲三大杯,由此我們可以想像「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悵。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約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悵惘!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寫景、敘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湖、山、人共同構成了極具藝術境界的畫面。
〖賞析〗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痴,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分組完成下列問題〗
1、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 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3、 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鍾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獨寂的夜遊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見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驚喜,也是作者夜遊的獨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於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得到了應和。
4、 高雅的情調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痴」字還有什麼深意嗎?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5、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6、 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
〖達標訓練〗
一、課堂討論: 對「西湖」詩文的認識有哪些?
二、自測題。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A、惟長堤一痕 B、一童子燒酒
C、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點字與「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A、顧之,客請與予對局 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C、以河為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 D、有兩人鋪氈對坐
3、湖上的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筆下為什麼是「一痕」、「一點」、「一芥」?
因為湖上霧濃,所以長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點」、「一芥」,形容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