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語文閱讀題回答技巧:比如通用的句型什麼的
考卷通常是三個閱讀,一個說明文,一個記敘文,一個議論文。
說明文的問題一旦碰到「回大約」「左右」答這類詞的作用問題時,大都都是回答:切合實際,體現文章用詞精準之類的。什麼修辭手法的作用大概就是:很好的說明了……的特點,使文章簡明易懂,是說明更形象,或者更生動什麼的,這要看所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
記敘文的問題也就是」…………體現了…………」或者是某一句話和上文的聯系,這都得去上面找,比如:「『…………』一句中『這些事』指什麼事?」這種題就要去這句話的前面找答案,把事情或東西簡述。和上文的聯系也就是:「承上啟下」「承接下文」或者還有「設置懸念,引起讀者興趣」之類的,這也要看情況,看到底出的是哪句話。
議論文的問題:
論點:要你指出本文的論點是什麼。大多都是在題目上,或者在結尾的最後一段話,也有一些會在中間夾著,但也就很少了。
論據:用來論證論點的證據,一般的文章,文章中的一些具體事例就是了。
論證好像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說明方式:列數字,舉例子,摹狀貌,列圖表,做比喻,好像還有幾個我忘了,請其他的網友補充一下吧
『貳』 語文初中句式變換題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母親。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應當居安思危,承擔起保護自然的責任,同舟共濟,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地球母親。讓我們的地球母親重現美麗的容顏,處處山清水秀。
『叄』 初中語文文言文(山市)的句式,字詞有哪些
淄(zī) 奐山(huàn) 邑(yì)
青冥(míng) 禪院(chán) 飛甍(méng)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連亘(gèn)
莽莽然(mǎng) 霄漢(xiāo) 窗扉(fēi)
黯然(à) 倏忽(shū) 市肆(sì)
逾時(yú) 往來屑屑(xiè)
2、形似字區別:
恆(héng)恆心 甍(méng)飛甍 睥睨(pì nì)
垣(yuán)高垣 瓮(wèng)瓮聲瓮氣 埤堄(pì nì)
聳(sǒng)聳立 裁(cái)裁衣 肆(sì)市肆
耷(dā)耷拉 載(zài)載重 肄(yì)肄業
3、解詞:
邑八景之一也(縣)
數年恆不一見(經常)
碧瓦飛甍(屋檐)
莽莽然(廣大)
危樓(高)
或憑或立(靠著)
市肆(店鋪)
往來屑屑(匆匆)
聳起(高聳,高起)
4、通假字:
① 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
② 數至八層,裁如星點(「裁」通「才」)
5、古今詞義不同:
直接霄漢(古義:一直連接到;今義:不經過中間的事物)
6、詞類活用:
窗扉皆洞開(名詞做狀語,像洞一樣)
7、一詞多義:
數:數至八層(計數)
見宮殿數十所(幾,幾個,表示不確定的數目)
然:居然城郭矣(竟然,尾詞)
然數年恆不一見(但,表轉折)
『肆』 初中語文狼這篇當中的虛詞實詞和特殊句式
一)字義
(1)止:僅,只()徑去:徑直離開
(2)綴:連接,緊跟 (16)犬坐於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投以骨:即「 以骨投( 之) 」, (17)久之:時間長了。之。時間副詞詞尾,無意義
狀語後置,把骨頭投給狼。 (18)瞑:閉上眼睛
(4)止:停止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這里指神情、態度。
(5)從:跟從 暇,從容、悠閑。
(6)兩狼之並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 (20)暴:突然
樣一起追趕。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21)洞其中:在積薪中打洞。洞,洞穴,這里用作動
獨立性。並,一起。驅,追隨、追趕。如 詞,指挖洞。
故,跟原來一樣。 (22)隧入:從通道進入。隧,通道,這里用作狀語,
(7)窘:處境困迫,為難 「從通道」的意思。
(8)受其敵:遭受它的攻擊 (23)尻:屁股
(9)顧:看,視 (24)假寐:假裝睡覺
(10)積薪:堆積柴草 (25)蓋:表示推測,大概,原來是
(11)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一樣。苫蔽,(26)黠:狡猾
覆蓋、遮蓋。 (27)頃刻:一會兒
(12)馳:解除,卸下 (28)禽獸之變詐幾何哉:變詐,巧變詭詐。幾何,多少
(13)眈眈相向:瞪眼朝著屠戶。眈眈, 意思是能有多少
注視的樣子。 (29)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罷了。止,只是。笑,
(14)少時:一會兒 動詞做名詞,笑料。耳,語氣助詞,罷了。
(三)古今異義
1.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
2.少 古義:一會兒。今義:數量小。
3.幾何 古義:多少。今義:數學的一種,幾何學。
4.股 古義:大腿。 今義:屁股。
(四)詞類活用
1.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2.前 :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 。 狼不敢前。
3.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4.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
5.敵:名詞做動詞,敵對,這里指脅迫、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6.笑:動詞做名詞,笑料。 止增笑耳。
(五)一詞多義
1.止 (1)同「只」 止有剩骨
(2)停止 一狼得骨止
2.意 (1)神情 意暇甚
(2)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3.敵 (1)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2)敵方 蓋以誘敵
4.前 (1)前面 恐前後受其敵
(2)向前 狼不敢前
(六)虛1.之 代詞,它,指狼 又數刀斃之
結構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 久之
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 投以骨
介詞,用 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 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
連詞,用來 蓋以誘敵
3.其 代詞,指狼 恐前後受其敵
代詞,指打麥場 場主積薪其中
代詞,指柴草堆 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代詞,指屠夫的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代詞,指狼的 屠自後斷其股
(七)文言特殊句式
1.省略句:
顧野有麥場(省略主語「屠」)
一狼洞其中(「洞」後面省略介詞「於」)
投以骨(「投」後面省略賓語「之」)
乃悟前狼假寐(前面省略主語「屠」)
2.倒裝句:
投以骨(狀語後置,應為「以骨投」)
3.判斷句:
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也」,判斷句的標志)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判斷詞「蓋」,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伍』 初中語文,請分析「冷光之乍出於匣也」的句式,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倒裝句,本來應該是「乍出於匣之冷光也」 意思是:像剛打開的盒子里發出的冷光。
『陸』 初中語文,怎麼劃分句子特別是古詩的朗誦節奏
古詩一般都是有節奏的,朗誦的節奏也和詩的節奏相符合,另外還和詩體現的感情相關,如輕快的,愉悅的,悲傷的,蒼涼的,雄壯的等等,感情色彩不同,朗誦節奏也會不同。詩的節奏主要是由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造成的。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大體整齊的字數;二是大體整齊的句式;三是朗誦或歌唱時。停頓的次數也是大體整齊的。或者說是有一定規律的。
我國古代詩歌可分為齊言詩、雜言詩兩類,應當說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齊的。但又略有不同。
先來看齊言詩。例如在四言詩中,一般是一句兩頓,二二句式: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在五言詩中,一般是一句三頓,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古詩十九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而在七言詩中,一般是四頓,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漢魏六朝古詩節奏句式的一般特點。南朝齊梁之後,隨著漢字四聲的發現,詩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規律交錯互用,會產生一種特別悅耳的音調效果,於是反復試驗,結果就形成了字數、句式、音韻等皆有嚴格要求的近體詩——格律詩。常見的格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等。這里的關鍵是平仄。所謂平仄,是古人對漢字四聲的歸納,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一聲和二聲(即陰平、陽平),仄聲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其中上聲相當於三聲,去聲相當於四聲,而入聲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消失,轉入到其他各聲調中去了。趙元任在《國音新詩韻》中曾對這五音的標准讀法作了說明,指出這五聲若交錯相間地排在一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一定節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詩的句式與古體詩節奏句式基本相同,如: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但為保持意義單位的完整,句式不一定這樣細分,而可以採取比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為二三句式,七言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李商隱《無題》)
格律詩與古體詩的最大區別,是要求詞語平仄交錯,以造成音調抑揚頓挫之美。所以,格律詩的節奏不僅來自頓數的安排,更來自平仄的交替互用。簡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詩的要素。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四種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不過是五言律詩的擴展,它也有四種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詩人創作五言或七言格律詩,就是以上句型的交替互用。這種平仄交替互用的基本原則是:在本句中交錯,在對句中對立。例如陸游《書憤》的三、四句:
樓船在雪瓜洲渡,
平平/仄仄/平平/仄
鐵馬秋風大散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是五律或七律,還要求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用對仗,押韻也有諸多限制。
『柒』 初中語文文言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義詞特殊句式
你可以買一本文言文全解,裡面有例子和解釋,這樣子看的話比較清楚,如果一下子都跟你說的話太籠統,也不好理解
『捌』 初中 語文學習報告 如何學習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言,是文言寫成的文章。學好文言文,提幾點參考意見:
一、朗讀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多讀,形成語感。讀要做到三點:
1
、
讀准字音。
一般地說,讀音應以現代普通話為標准,對於一些異讀字(一個字有兩個以上讀法),
要根據具體語境處理。
2
、讀准句讀(dòu)。
句讀,是指文詞停頓的地方。平時要多積累一些停頓的規律,沒有接觸過的
句式可參照現代漢語的停頓。
3
、讀准語氣。
依據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朗讀課文,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正確處理誦讀的語氣鍵。
脫離了朗讀的環節,獨立地學習文言文的詞語和句式,往往是事倍功半,解決不了應當解決的問題。
二、翻譯
提高文言文的翻譯水平,不能乞求於一次的努力,要細水長流,持之以恆,以多練為主,靠平時的日
積月累,才能有成效。
「
信、達、雅
」是翻譯文言文的早已立下的規章。「信」,就是譯文要忠於原文,不能歪曲原意,任
意地添油加醋;「達」,就是通順、流暢,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要求;「雅」,就是翻譯文言文的語句,
要生動、優美,富含情感。其中,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具體地講,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
力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
。直譯就是按照原文詞性、詞序和句式,逐詞逐句翻譯,以意譯為輔。
2
、凡屬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制、書名等專有名詞,可以照錄,不用翻譯。
3
、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前置等現象句式,一定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翻譯
。
4
、
文言文中省略的現象也很普遍,為使翻譯的語句清楚流暢,翻譯時,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出來,
不能缺失
。
5
、有些詞(特別是文言虛詞),在句子中只起語法作用,無實在的意義,可以不譯。例如:曹劌曰:
「夫戰,勇氣也」中的「夫」字,是發語詞,可不譯。譯文為曹劌回答說:「打仗是要憑勇氣的」。
三、背誦
學生要能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名篇,起碼語文教材中指定的篇目,能熟練地背誦。背誦能加深學生
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和理解程度,也是一種語言能力的訓練。中學生應當重視古代詩文的背誦能力,在學
習中積極訓練,切實提高背誦能力的水平。背誦時,可以採用
抄寫背誦法
。就是把所要背誦的課文,抄寫
幾遍。
在抄寫的過程中,
加強記憶,
達到背誦的目的。
好處是既背誦了課文,
又掌握了比較難辨認的字形,
背默寫同時完成。也可以採用
聽讀背誦法
,即聽他人反復朗讀,加強記憶達到背誦的一種方法。還可以采
用
分層理解背誦法
,即針對課文一層一層的理解,逐層逐層地背誦,最後連起來,完成全篇的背誦任務。
課文會背後,要及時地鞏固,強化背誦的效果。背誦的方法很多,適合你的就是好方法。
四、理解
學習文言文實詞,不必去記一些術語,
應該側重掌握實詞的含義
。引起學生產生異義的主要是
古今異
義、一詞多義的現象,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去識記
。最忌望文生義。
通假字也應注意,應當記住教材中出
現的通假字
,否則就不能准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文言虛詞中,
對個別可能導致句子誤解、誤譯的虛詞,
應當有所歸納,分清用法,明確意義。
文言文常用句式,最重要的是
判斷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應
當認識這些現象,正確的理解
。
了解了文言文語法的一些基本知識,就不妨礙理解課文內容了。了解課文的內容,
首先,
要知道文中反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作者選用了什麼材料,又怎樣安排材料的順序和層次的;
第二,
要知道課文選取材料,
和安排順序,
有什麼好處。
可以同其他的文章進行對比,
談談它的特點。
2
第三,
要知道作者採用了什麼措施,包括修辭、倒敘等一些特殊的方法,使文章生動,有文采;作者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第四,
要知道在學習中應當借鑒哪些內容和技巧,來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的能力。
理解文言文千萬不要只注重形式,停留在文章表面和字義上,只有探尋本質性的東西,才能學好文言
文,提高學習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
『玖』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