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六年級上冊期末第六單元古詩
第一首詩,《詩經·採薇》(選節)的意思是:回想當年我出征時,正值春天,微風吹拂著柔嫩的柳枝。如今歸來之日,已是滿天飛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這首詩主要寫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再回鄉途中,撫今追昔,回想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第二首詩,《春夜喜雨》的意思是:及時的雨像知道時節似的,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它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燈火格外明亮。天亮後,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思想感情是:◆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這是一首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這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雨擬人化,說它好像懂得時令節氣,當萬物萌生,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下起來了。它有多麼「好」!
◆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雨之所以「好」,不僅好在適時,而且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寫到這里,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不求人知,在人們酣睡的夜晚,它細柔無聲地輕輕飄灑。
◆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作 者喜得睡不著,臨窗遠望,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雲,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看起來,准會下到天亮。
◆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作者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都得到潤澤。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將會匯成花的海洋。
作者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麼生動!可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沒有露面,但從字里行間,都洋溢著詩人的歡喜之情。
第三首詩,《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雲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麼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思想感情是: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把這些形象巧妙地組織起來,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鳥驚、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音響,把黃沙道寫得生機勃勃,頗不寂寞;詞的下片以輕雲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發現,表現夜行鄉間的樂趣。作者筆下的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於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第四首詩,《天凈沙·秋》的意思是: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麼的孤寂,多麼的落寞,拖出那長長的影子。炊煙淡淡飄起,幾只全身烏黑的烏鴉棲息在僂佝的老樹上,時不時還發出幾聲令人心酸的啼叫。在殘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閃閃發亮。忽然,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處看,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冶。 思想感情是: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至此,讀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此曲僅二十八字,但語言簡練優美 ,意義深刻。此曲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真是所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Ⅱ 六年級第六單元關於詩歌的材料
蘭陵王·柳 ·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度。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慚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賞析一】
此詞寫於作者最後一次出京時。詞中托柳起興,抒寫了傷離別恨之情和身世飄零的喟嘆。詞寫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發端,以行為愁,回想落淚,極回環往復之致,具沉鬱頓挫的風格。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寫的是作者此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所謂「柳陰直」,極類繪畫中的透視畫面: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而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煙里絲絲草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象絲一樣;它們彷彿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它們的美,而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柳「拂水飄綿」如送行色。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
這個厭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並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
接著,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
「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而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當初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這里的「又」字是說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的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這四句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第二疊寫乍別之際,第三疊寫漸遠以後。「凄惻,恨堆積!」「恨」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裡水波迴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裡。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背著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願讓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傷。
此詞在構思和章法布局上頗具匠心。全詞由實入虛,實虛不斷轉換。開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對往昔送別的回憶和久離京師的身世之感,又由回憶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離席;由離席再生發開拓出去,預為行者設想別後愁思,又由預為行者設想為歸入現實中自己的別後之思;最後,又由現實引發出對昔日相聚時的回憶。未別之時,回憶離別之苦;己別之後,則又回憶相聚時的歡樂,而詩人的久客淹留之感,傷離恨別之情,完全在這種迴旋往復的描敘中展示出來。
【賞析二】
自從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說,認為是一首送別詞。胡雲翼先生《宋詞選》更進而認為是「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鬱心情。」把它解釋為送別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在我看來,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遊京華,卻還留戀著那裡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那段風流故事當然不可信,但這樣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便是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柳陰直」三字有一種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煙里絲絲弄碧」轉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彷彿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行色」,行人出發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並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著,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託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閑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我看並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跡」,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蹤跡」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為什麼說「閑」呢?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我們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親友到月台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後,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這就是「閑尋舊蹤跡」。那麼,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麼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釋說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後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認為這是船開以後尋思舊事。在寒食節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啊!這里的「又」字告訴我們,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後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後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歲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周濟《宋四家詞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但細細體會,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後。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的,感情卻又有波瀾。「凄惻,恨堆積!」「恨」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漸」字也表明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裡水波迴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裡。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月榭之中,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暗滴」是背著人獨自滴淚,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願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觀全詞,縈回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盪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Ⅲ 六年級語文第六單元詩歌手抄報,急!!!!!
詩經·採薇
原文:
採薇采蔽①,
該亦作止②。
曰歸曰歸,
歲亦莫止③。
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④。
不遑啟居⑤,
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
蔽亦柔止(6)。
曰歸曰歸,
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
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
靡使歸聘(7)。
採薇採薇,
薇亦剛止(8)。
曰歸曰歸,
歲亦陽止(9)。
王事靡盬(10),
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11),
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12),
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13),
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
四牡業業(14)。
豈敢定居,
一月三捷(15)。
駕彼四牡,
四牡騤騤(16)。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17)。
四牡翼翼(18),
象弭魚服(19)。
豈不日戒,
玁狁孔棘(20)。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21).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22)。
行道遲遲,
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
莫知我衷。
注釋:
①蔽:一種野菜。②亦:語氣助詞,沒有實義。作:初生。止:語 氣助詞,沒有實義。③莫:同「暮』,晚。④ 玁狁(xian yun):北方少數民族戎狄。⑤遑:空閑。啟:坐下。居:住下。(6)柔:軟嫩。這里指初生的菠菜。(7)聘:問候。(8)剛:堅硬。這里指菠菜已長大。 (9)陽:指農歷十月。(10)盬(gu):止息。(11)疚:病。(12)爾:花 開茂盛的樣子。(13)路:輅,大車。(14)業業:強壯的樣子。(15)捷: 交戰,作戰。(16)騤騤(ku);馬強壯的樣子。(17)腓(fei):隱蔽,掩 護.(18)翼翼:排列整齊的樣子。(19)弭(mi):弓兩頭的彎曲處。魚服: 魚皮製的箭袋。(20)棘:危急。(21)依依:茂盛的樣子。(22)霏霏:紛紛下落的樣子。
譯文:
採薇菜啊採薇菜,
薇菜剛才長出來。
說回家啊說回家,
一年又快過去了。
沒有妻室沒有家,
都是因為玁狁故。
沒有空閑安定下,
都是因為 玁狁故。
採薇菜啊採薇菜,
薇菜初生正柔嫩。
說回家啊說回家,
心裡憂愁又煩悶。
心中憂愁像火燒,
飢渴交加真難熬。
我的駐防無定處,
沒法託人捎家書。
採薇菜啊採薇菜,
薇菜已經長老了。
說回家啊說回家,
十月已是小陽春。
戰事頻仍沒止息,
沒有空閑歇下來。
心中憂愁積成病,
回家只怕難上難。
光彩艷麗什麼花?
棠棣開花真爛漫。
又高又大什麼車?
將帥乘坐的戰車。
兵車早已駕好了,
四匹雄馬真強壯。
哪敢安然定居下,
一月之內仗不停。
駕馭拉車四雄馬,
四匹雄馬高又大。
乘坐這車是將帥,
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馬排整齊,
魚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嚴防範,
玁狁猶猖狂情勢急。
當初離家出征時,
楊柳低垂枝依依。
如今戰罷回家來,
雨雪紛紛漫天下。
行路艱難走得慢,
飢渴交加真難熬。
我的心中多傷悲,
沒人知道我悲哀。
Ⅳ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
1、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曹植後期的詩歌實際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來的,大多是慷慨悲壯之音。現存有《曹子建集》。 2、漉:過濾。 3、鼓:豆豉,煮熟的一種豆製品,可用來調味。 4、萁:豆莖。 5、釜:古代一種煮食器。 6、煎:一種烹飪方法。 [題解] 據《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曹丕在爭當太子的過程中戰勝了曹植,做了皇帝。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如果作不成就要殺頭。曹植應聲而作《七步詩》,曹丕聽了之後十分尷尬。 此詩是對曹丕企圖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訴,曹植沒有被兄長的淫威嚇倒屈服,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這首詩,巧妙地運用豆和萁的特殊關徑流,無情地嘲諷了曹丕的卑鄙行徑。詩中「泣」字,用得十分慘痛,詩人內心的痛苦躍然紙上,感人至深,結尾兩句揭示全篇主旨。這首詩從形式上很像寓言詩,詩中的豆不僅會泣而縣城能訴,詩中句句詠豆、萁,無不帶有象徵意義。 [詩譯]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總結] 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 後一句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1.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詞語注釋: 1.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2.閑:安靜。 3.時:時而,偶爾。 簡介: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墅,遂與好友裴迪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葯佯為□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譯文: 春天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 寂靜使春夜裡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盪盪。 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驚動。 時時發出的鳴叫在山澗中回響。 3、芙蓉樓送辛漸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王昌齡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詞語注釋: 1. 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 2.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寒冷的雨。 4.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簡稱這一帶為吳,與下文「楚」為互文。 5.平明:清晨。 6.客:在這指辛漸。 7.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8.孤:獨自,孤單一人。 9.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10.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11.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黃河南岸。 譯文 昨天晚上,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大地,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清晨當我送別友人的時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般晶瑩純潔。 4、江畔獨步尋花 唐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寫作背景 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定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 詞語注釋: (1)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找花欣賞。 (2)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 (3)蹊(xī):小路。 (4)嬌:可愛的。 (5)恰恰: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 (6)留連:同「流連」,即留戀,捨不得離去。該詩句用來形容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留連」是個「聯綿詞」。 (7)江畔:江邊。 (8)時時:時常。 (9)啼:(某些鳥獸)叫。 (10)自在:自由,無拘無束地。 譯文 黃四娘家周圍的小路旁開滿了鮮花, 千朵萬朵鮮花把枝條都壓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叢中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 自由自在的小黃鶯花間不斷歡唱。 5、石灰吟 明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注釋】 (1)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 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實指一千一萬。錘,錘打。鑿,開鑿。 (3)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 (4)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譯文】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6、竹石 清 鄭燮 yǎo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qiān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萬 擊 還 堅 勁, rèn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爾 東 西 南 北 風。 作者背景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清乾隆年間的進士,興化(今江蘇興化)人。詩風質朴潑辣,在畫壇上也是獨樹一幟,稱其為「揚州八怪」之一。 注詞釋義 立根:紮根、生根。 原:本來。 破岩:破裂的岩石縫隙。 磨:折磨,挫折。 擊:打擊。 堅勁:堅韌、剛勁。 任:任憑。 爾:你。 古詩今譯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鬆,根須已經深扎在岩石之中。歷經千萬次磨煉更加堅韌,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既是贊美了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 7、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詞語注釋: 1.聞:聽說。 2.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3.收:收復。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 5.劍外:劍門關以外,這里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 6. 薊北:今河北北部一帶,是叛軍的老巢。 7. 涕淚:流淚;流涕。 8.卻看:回過頭來看。 9.妻子:妻子和孩子。 10. 愁:憂愁。 11.漫卷:胡亂捲起。指高興得不能讀書了。 12. 喜欲狂:高興的要發狂。 13.縱酒:盡情的喝酒。 14.青春:明麗的春天的景色。作者想像春季還鄉,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15.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6.巴峽:當在嘉陵江上游(長江三峽之一)。 17.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 18.襄陽:今屬湖北。 19.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 當這一天終於盼來時,他竟激動得喜極而泣。前四句由「忽傳」到「初 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作者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後 四句通過想像,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 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今譯]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這個消息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濕了衣裳。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平日的優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捲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 白日里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 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 8、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 九 州 生 氣 恃 風 雷, 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 萬 馬 齊 喑 究 可 哀。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 我 勸 天 公 重 抖 擻, bù jū yī géjiàng rén cái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才。 作者背景 龔自珍(1792-1841),一名鞏祚,字(?王+瑟)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進土,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在詩歌創作上也有相當高的成就,詩風瑰麗,有「龔派」之稱。他的詩飽含著憂國憤世的激情和對理想的憧憬,語言恣縱雄奇。 注詞釋義 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國。 生氣:活力,生命力。 萬馬齊喑:比喻當時的中國死氣沉沉。 喑:啞。 究:終究、畢竟。 重抖擻:重新振作、奮發起來。 不拘一格:打破常規,採用多種方式。 降:賜給、給予。這里有產生、選用的意思。 古詩今譯 九州內生機勃勃要有風雷激盪, 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實在可哀。 我勸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打破一切清規戒律去選用人才。 名句賞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9、浣溪沙 宋 蘇軾 游蘄(qí)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注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浸:泡在水中。 3.子規:布穀鳥。 4.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6.「瀟瀟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註:"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藉以抒寫羈旅之思。 7.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雲雲,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8.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9.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發:老年 11.瀟瀟:形容雨聲 譯文 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溪水中, 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凈沒有污泥。 晚間蕭蕭細雨里子規啼鳴。 誰說是人老了不再年青, 你看那流水還能向西, 白發的老人還能作報曉的公雞。 10、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作者簡介 王觀,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屬江蘇)人。王安石為開封府試官時,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神宗熙寧中,曾以將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揚州江都縣事。在任時作《揚州賦》,神宗閱後甚喜,大加褒賞。又撰《揚州芍葯譜》 1卷。後官至翰林大學士。相傳曾奉詔作《清平樂》〕「黃金殿里」詞一首,描寫宮廷生活,高太後認為褻瀆了神宗趙頊,第二天便被罷職,遂自號逐客,最後為一介平民。其詞學柳永,情景交融,生動風趣,近於俚俗,卻又謔而 [1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2]眼波橫:這里的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3]眉峰聚: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處:這里指山與水交匯處。 [5]欲:想 譯文 水好像是眼波橫流,山好像是眉峰攢聚。要問遠行的人去哪裡呢?有山有水風景很美的地方。方才送春天歸去了,又送君(鮑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趕上春天,千萬要把春天留住。[3]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編一首詩歌
媽媽 我愛您
媽媽 我愛您
愛您慈祥的笑容
愛您偉岸的身軀
是您 讓我呼吸到世上清新的空氣
是您 讓我感受到人間溫暖的情意
媽媽 我愛您
愛您粗糙的雙手
愛您關心的話語
是您讓我看到美麗的風景
是您讓我聽到悠揚的歌曲
媽媽 我愛您
愛您所有的氣息1457|評論(94)
推薦答案檢舉|2010-12-08 18:00一、第十首,餘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 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 剎那, 剎那, 永恆
等你, 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
等你, 在剎那, 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裡,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會說, 小情人
諾, 這只手應該采蓮, 在吳宮
這只手應該
搖一柄桂漿, 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檐
耳墜子一般的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 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 翩翩, 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里, 有韻地, 你走來
看過好多關於這首詩的評論,印象最深的是一篇關於科學館和瑞士表那闋如何精彩的文字,說是古典與現代結合雲雲,不過,個人認為,這兩個意象的出現也許就是這首詩唯一的敗筆,西裝和瓜皮帽的搭配讓人看著怎麼也不舒服。
二、第九首 ,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漩渦。
艷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貝齒的閃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發,
散亂的挨著她耳朵。
輕軟如同花影,
癢癢的甜蜜
涌進了你的心窩。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雲的留痕,浪的柔波。
據說徐志摩就是因為愛慕這位才女才開始寫詩的,不過,林徽音最後卻選擇了梁思成,後來很多人知道這個名字也是因為這個典故。我想,一個能寫出這樣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藉助典故來記憶的。
三、第八首,廢名的《星》:
滿天的星,
顆顆說是永遠的春花。
東牆上海棠花影,
簇簇說是永遠的秋月。
清晨醒來是冬夜夢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潔真如明麗的網,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魚安知魚。
馮文柄把他酷愛的老莊融入詩中,作品中到處流淌著思想。那些所謂的哲理詩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
四、第七首,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在所有以斷章為題的作品中,這個是最有名的了。不過,很多權威評論家的解釋卻是作者本人不能苟同的。
五、第六首,鄭愁予的《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蟄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也許這個錯誤不只是對窗內人說的,對過客來說也一樣,因為窗內人等的並不是他。鄭愁予的詩很多都值得閱讀,尤其是《情婦》。
六、第五首,聞一多的《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綉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麼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也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七、第四首,馮至的《蛇》:
我的寂寞是一條長蛇,
冰冷地沒有言語---
姑娘,你萬一夢到它時,
千萬啊,莫要悚懼!
它是我忠誠的侶伴,
心裡害著熱烈的鄉思:
它在想著那茂密的草原,
---
你頭上的,濃郁的烏絲。
它月光一般輕輕地,
從你那兒潛潛走過;
為我把你的夢境銜了來,
像一隻緋紅的花朵。
馮至被魯迅稱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也只有他能寫出這樣作品。他的《南方的夜》也好到讓人無話可說。
八、第三首,何其芳的《預言》:
這一個心跳的日子終於來臨。
你夜的嘆息似的漸近的足音
我聽得清不是林葉和夜風的私語,
麋鹿馳過苔徑細碎的蹄聲。
告訴我,用你銀鈴的歌聲告訴我
你是不是預言中的年輕的神?
你一定來自溫郁的南方,
告訴我那兒的月色,那兒的日光,
告訴我春風是怎樣吹開百花,
燕子是怎樣痴戀著綠楊。
我將合眼睡在你如夢的歌聲里,
那溫暖我似乎記得,又似乎遺忘。
請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
進來,這兒有虎皮的褥你坐,
讓我燒起每一個秋天拾來的落葉,
聽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聲將火光一樣沉鬱又高揚,
火光一樣將我的一生訴說。
不要前行,前面是無邊的森林,
古老的樹現著野獸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樣交纏著,
密葉里漏不下一顆星星。
你將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當你聽到第一步空寥的回聲。
一定要走嗎,請等我與你同行,
我的足知道每條平安的路徑,
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
再給你,再給你手的溫存。
當夜的濃黑遮斷了我們,
你可以轉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我激動的歌聲你竟不聽,
你的足竟不為我的顫抖暫停,
像靜穆的微風飄過這黃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驕傲的足音……
呵,你終於如預言所說的無語而來
無語而去了嗎,年輕的神?
語言華麗的極限是什麼?這個就是。當然還有他的《夢歌》、《花環》。
九、第二首,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開新詩節律之先河,也是新詩中的第一經典之作。他的作品,好的很多,有興趣找來看看吧。
十、第一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Ⅵ 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詩歌主持稿
合: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甲:你是否細細品味過冰心的《繁星版》?
乙:你是否享受過楊柳依依權詩情畫意,白雪皚皚的華麗美艷?
甲:今天,我們將在這裡面對海水的波瀾壯闊。
乙:今天,我們將在這里聆聽溪水潺潺。
甲:飛揚的青春,散發著無窮活力;
乙:年輕的驕子,充滿著蓬勃的朝氣。
合:讓我們進入美的享受,詩歌的海洋!
結尾
甲:回顧今天的點點滴滴,我們快樂!
乙:回顧今天的點點滴滴,我們享受!
合:讓我們記住今天,在美麗中邁向青春!
串聯:讓我們<<再別康橋>>,聆聽<<雷電頌>>.
完美的人生是美與愛編織的,讓我們走進<<美與愛>>的世界!
月光是人憔悴,<<街燈醉人-燈下碎影>>究竟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如歌的人生,似夢的青春,<<如歌似夢>>又會帶給大家怎樣一番滋味
讓大家一起攀上<<神女鋒>>去尋找美麗!
Ⅶ 六年級第六單元後面的第三首古詩是什麼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148頁: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專山孤。
洛屬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昨天晚上,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大地,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清晨當我送別友人的時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般晶瑩純潔。
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Ⅷ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的內容
1.詩經·採薇(節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專雪霏霏。
2.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屬,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4.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Ⅸ 六年級第六單元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
詩歌欣賞是一種藝術審美活動。詩歌欣賞要具備如下的知識:
1.如何品詩。人們常把欣賞詩歌叫「品詩」。所謂「品」,第一是要細心地認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和比較穩定的情緒下進行欣賞活動;第三是要展開想像、聯想的翅膀,從自身的文化知識和經驗中尋找與詩歌意念相對應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復來加深對詩情詩意的把握。
2.讀詩入意境。欣賞詩歌還要「讀」。詩歌具有節奏,韻律,不讀只看,是無法細致深入地領略這種美感的。反復認真地讀詩,詩中那種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調的鏗鏘有力、節奏的明快活潑,或者情調的纏綿悱側、言語的呢呢喃喃、節拍的波浪起伏,就會十分自然地融匯在一起,使你為之所感動。
3.提高欣賞情趣。當然,詩歌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活動一樣,也有一個情趣、格調、標準的問題。一方面要努力培養健康的欣賞情趣,確立較高的欣賞標准,另一方面要選擇適當的詩歌作為欣賞對象。對於情趣和格調過於低下庸俗的詩歌,應該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麼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麼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李白說:「那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Ⅹ 六年級第六單元下冊古詩原文
【小學六年級】 七步詩 【三國·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qí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鳥鳴澗 【唐】 王維 體裁:【五絕】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①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②閑:安靜。③時:時而,偶爾。) 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石灰吟》 【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竹石 【清】
鄭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jì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①聞:聽說。②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③漫:隨意地,胡亂地。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像春季還鄉,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己亥hài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shì風雷,
萬馬齊喑yīn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dǒu sǒu,
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
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
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
千萬和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