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語文學習
現代文(文學作品)閱讀常見題型及答題模式
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
1、體現作者立場、觀點表現文章思想的詞語 理解重要詞語的基本原則就是依據具體語境(主要是上下文)。
1.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1)依據詞語所在句子的內容(2)依據上下句述說的內容],理解詞語的隱含意義 透過詞語的表面意義,結合作者的感情脈絡、說明邏輯等具體的語言環境,深刻體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臨時意義,辨別不同義項
從整體閱讀理解,將詞語放在特定的語境中分析,在明確詞語所在語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義、所在語段前後關系的基礎上理解詞語。要注意詞語本身具有的含義,要能准確理解比喻義(從分析喻體與本體的相似性入手,尋找比喻的本體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引申義、雙關義(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象徵義(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反語義、色彩義(褒貶互換)。找出之後,一定要代入原文中進行檢驗。
3.理解概念間的關系
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確判斷概念的本質屬性為基礎,通過篩選文中重要信息,進而揭示概念特徵的有關信息,弄清客觀事物之間存在著各種關系(大體上有同一、種屬、交叉、矛盾、反對等關系)然後組織答案。
4.准確把握指示代詞的含義
代詞指代意的確定,必須緊扣上下文的內容,應該先找出該詞語所在的具體的語句或者段落,一般應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對象的位置和范圍,根據語境確定指代對象和內容,然後可以將答案代入。
5.對於使用了比喻、象徵等手法的詞語的理解,則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點,進而藉助上下文來界定該詞語的含義。
2、表達段(文)中核心概念的詞語
3、含義特殊、反映深層意義的詞語
4、文中反復強調的詞語
5、需要辨別微妙區別的詞語
6、有特殊指代義的詞語
7、需要概括含義要點的詞語
8、聯系某段文字,談談對某個詞的理解
9、與本文主旨相關的詞語
10、運用了修辭的詞語
11、體現文章線索的詞語
12、與其他句子相呼應的詞語
13、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14、在文中的作用:
①賞析某詞的使用特點(包括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及效果; ②使用某詞的原因(好在哪裡)
③某詞在文中表現為哪幾個方面; ④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⑤可否用另外的詞替換,為什麼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關鍵性語句常有這樣幾種:
結構比較復雜,對理解文章有影響的語句;
能幫助考生准確理解整個作品主題思想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即人們常說的「文眼」;
內涵較為豐富的語句;
文中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等。
關鍵性文句多富有潛在義、引申義、雙關義、象徵義和多重義等,做題時要參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體意旨來考慮,在文意文旨的大語境中來探求核心文句的內涵,解題時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顧後的根據其語段的「形」,深入領悟其語句段的「意」。
1圍繞修辭句設題 圍繞比喻句 1、區分本體和喻體。當比喻句比較復雜時,其本體常在比喻詞之前的一句或幾句內容中,須我們提取。
2、分析喻體的深意。緊扣喻體中的關鍵詞一一對應的相關內容,而後進行引申。若本體較為復雜,亦須分析其寓意。
3、語言定向還原。根據本體,用概括性的語言將喻體的要義加以解說,使之還原成比喻之前的內容。
圍繞比擬句 1、分清比擬類型。擬人?擬物?區分各自表達的側重點,進而准確理解其含義。
2、分析擬體內涵。擬體——若賦予物以人的思想行為,「人」則為擬體;若將人當做物來寫,「物」為擬體。分析擬體,重點在於其擬體部分——將句子劃分為主謂兩部分,謂語部分可視為擬體部分的程度副詞、動詞,即分析該程度副詞、動詞的屬性表明了什麼。
3、聯系全句把握。著眼整個句子,透過修辭層面的含義,深究句子層面的含義:這到底說明了什麼。
2圍繞主旨句設題 1、鎖定有效閱讀區間。若主旨句在開頭,其後內容皆有可能為其有效閱讀區間;在文末,其前的內容有可能為其有效閱讀區間。若主旨句是過渡句,要聯系其承上啟下的內容。若主旨句所在的段落有對其的主要闡釋,可結合該段理解。
2、分析關鍵詞句。任何一個主旨句,都有其核心內容,而這些核心內容總要通過一些闡釋、描述、陳述性的關鍵詞句體現出來。透過這些關鍵詞句分析其環境、態度、情感等,也就抓住了主旨句的實質。
3、回到主體解說。但凡文章,其主旨皆有一個「落腳點」——人或者物,故而,欲正確理解主旨句的含義,須回到其主體(落腳點)上,結合對關鍵詞句,解說其終極目的、價值等。
3圍繞描寫句設題 1、圈定相關語境。找到該描寫句所在的段落(相關語境),此為理解描寫句的含義必不可少的步驟。若非如此,易使理解南轅北轍。
2、了解語境內容。了解語境大致內容,勾畫出相關的主要背景、情感等,有助於全面理解語境中描寫句的含義。
3、分析關鍵詞句。緊扣描寫句中有關情態的動詞、形容詞、具有象徵意義的名詞、相關短語等關鍵詞句,結合語境中的主要背景、情感等,分析其描寫的目的。若句中涉及修辭方法,按照「圍繞修辭句設題」中的相關方法處理即可。
4圍繞指代句 1、確定指代區間。指代句指代的內容,一般在其前的語段中。由指代句所在段落向前搜索,確定與主要指代內容相關的有效指代區間。
2、鎖定具體指代。在有效區間內,找到與指代句中關鍵詞密切相關的語句,而後篩選出具體指代內容。
3、聯系闡述分辨。如具指內容中的信息鏈較多,而備選項對其皆有涉及,這就需要聯系指代句後的相關闡述句分析。一般而言,指代句後的闡釋句僅對其信息鏈中主要的一條進行闡釋。
5圍繞支撐句設題 1、劃定支撐范圍。支撐句常在文中某段(幾段)之前,或在文中某段(幾段)之後。若在其前,其後的內容則為其支撐范圍,反之,其前的內容則為其支撐范圍。
2、概括支撐內容。概括該句支撐范圍內的主要內容時,若其支撐范圍為幾段內容,而各段內容相對獨立,可分段概述。若為記敘類散文,則須概括相關背景和有關環境中人、物的生命狀態;若為議論性散文,則須概括其論據、分論點。
3、回歸本位分析。回歸「本位」,即回到支撐句上。結合支撐范圍內的主要內容分析支撐句的含義,要注意聯系相關背景、有關環境中的生命狀態或論據進行,探究其深層緣由。
6圍繞復雜句設題 1、抽出句子的主幹。可先將單句劃分為主謂賓三部分,然後壓縮掉枝葉成分,即可抽出句子的主幹。若是兩層以上的復句,則須先抓住第一層的要點,接著逐步分析各個層次的意思,然後歸納出整個復句的大意。
2、提取枝葉要點。抽出句子的主幹,有助於更快更准地明白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意思,而概括出句子枝葉成分的要點,乃是因為備選中常常要設置與之有關的內容。
3、比較選項與要點。將題支中的備選項與提取的枝葉成分的要點一一對照、比較,分析哪些與要點相符,哪些與要點不符。
4、根據要求選擇。若題干要求選擇復雜句理解正確的一項,與要點相符者則為被選項;若題干要求選擇對復雜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與要點不符者則為被選項。
7在文中的作用 1、在內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
2、表達上深化文章內涵
3、使用某句話的意圖
4、體現文章脈絡層次
5、寄託思想情感
信息篩選整合類 篩選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經過辨別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所謂整合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將文中相關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並加以處理。這「整合信息」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要求之間是交叉關系,而不是並列關系。
解決本類題一定要善於追本溯源尋依據,抓因求果找理由,因為此類題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隱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樣蘊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樣蘊藏在蚌殼里。在做這一類題時,一定要抓牢題目的具體要求,根據要求要非常謹慎地從原文中一點一點的尋找辨識有效信息,並將有效信息進行再剪輯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歸納內容要點類 文章的內容要點,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是文章內容的精要之處。文章的內容要點,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解決這類試題,應該建立在對文章內容理解准確的基礎上,在具體的操作中,先要找出相關的答題區間,然後找出相關的概括性語句,分析相關文字的層次,或者提取精要,獨立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話來進行具體的總結與把握、篩選與提煉、加工與轉化,往往是具體的內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內容加以闡發、含蓄的內容加以解說。 1、概括人物身世 2、概括人物性格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4、概括人物語言特色 5、概括人物觀點 6、概括人物思想 7、概括人物形象
8、概括景物形象(或景物、事物特徵)
9、概括不同特點(或共同之處)
10、概括所寫景物
11、概括描寫畫面
12、概括環境描寫的作用
13、概括文章內容(或內容要點)
14、概括文章線索
15、概括文章思路
16、概括藝術特點(寫法特點)
17、概括段落大意
18、概括原因
歸納主旨類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文章思想內容的核心,即文章的意旨。
解答這類試題,應該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後再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最後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首先應該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後由表及裡,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圖,最後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體的表述分兩步走:首先概述文章內容,通過敘述(描寫、塑造等)……;然後表明寫作意圖,表達(表現、寄託等)了……,抒發了……情感(願望)。 1寫景抒情類散文 要抓住景物的外在特徵和內在品質,並適當聯系人生和社會生活。概述時可以用這樣的格式:文章通過描寫……(某種景物的某些特徵),抒發了……的情感,體現(表達)了作者……心志(觀點、觀念等)。
第一步,根據文章題目和內容確定解題的指向。第二步,從文中找出景物的特徵。第三步,聯系人生或社會現象,由物及人(世)。第四步,將景物的特點及其與人生或社會現象的共通點(寓意),概括地表述出來。
2敘事類散文 第一步,根據文章題目和內容確定解題的指向。概括文章記述了一個什麼故事。第二步,從文中所敘事件抓住形與神的結合點,更好地體味散文的感情,領悟散文蘊含的哲理。第三步,聯系人生或社會現象,由事及情(理)。第四步,將事件的內容與從中透露出的對人生或社會的思考,概括地表述出來。
3、小說 小說主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②用故事的形式針砭時弊;③通過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虛構生活經歷,反映人物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第一步,審清題干要求。第二步,根據小說的情節和人物描寫,概括括人物形象或概括故事情節。第三步,根據情節、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聯系創作意圖概括主旨。
理清思路類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麼寫的: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就在你眼前了。
分析結構、把握思路,都不是閱讀最終目的,而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閱讀效率。為此,分析結構和把握思路,不能滿足於辨別文章結構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還要探究這樣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圖。
推斷和想像類 根據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結論,實際上是運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想像進行再創造,推出原文沒有直接表述的觀點,得出原文所沒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結論,或者提出新的看法。根據文中的觀點推出作者對相關問題的看法
這類題目中的推斷和想像要合乎邏輯,就是符合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規則。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間是否有因果聯系;如果用類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間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這稱為推斷要有「理」。
表達技巧類
表達技巧,廣義地說,是指作品運用的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從狹義的方面說,是指靈活運用一般寫作原則、規律、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方法。
高考現代文閱讀涉及的表達技巧,歸納起來說,有下列三方面:
1.運用某種表達方式的技巧:①敘述的技巧,如順序、倒敘、插敘、補敘;②描寫的技巧,如人物描寫、景物描寫、事件描寫、環境描寫;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間接抒情;以及議論、說明的技巧。
2.文中運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如象徵、對比、烘托、反襯、鋪墊,以及人稱的變化等。
3.布局謀篇的技巧:如線索設置、過渡、以及前呼後應等。
這樣的試題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綜合這樣幾個能級,屬於中難度的試題,因此較多出現。答這樣的試題主要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二是對表達對文章主旨的作用。
提問方式 答 題 模 式
語言修辭類題型 描繪類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或:文章的某個句子說成另一個句子好不好?為什麼? 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具體(形象、准確)地寫出了+對象+效果,換了後就變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為該詞比另一詞的感情更強烈(或該詞比另一詞更切合對象的性格特徵)。
某兩個或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表達了……
修辭類 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確認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了+對象+特性
3. 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4. 設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6. 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布局謀篇類題型 (1)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文章這樣寫(材料安排、層次安排、詳略安排)有什麼好處、效果?
這類題目答案包括表達和內容兩方面:
①使用的方法+②結合文本內容+③效果(或作用)如:
07江蘇卷:16、「頭項一團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個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這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麼作用? 1. 文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
2.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呼應前文。(如果描寫的物象(即散文寫作的對象)並非選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與選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正面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3. 文末:點明中心;升華感情,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結構嚴謹;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
步驟:1、明確段落位置;2、把段落放在全篇中,結合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分析;3、然後闡述其具體作用。如「承上啟下」,要分析如何「承上」(承接上文的什麼),如何「啟下」(啟示下文的什麼)
答: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與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應;與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刺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相呼應。
(2)謀篇布局的技巧 開門見山 卒章顯志 畫龍點睛 過渡照應 以小見大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欲揚先抑 虛實結合 巧設伏筆
設置懸念 起承轉合 先總後分 詳略得當 層層深入
情節起伏
表現手法類題型 象徵: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
抑揚:突出重點,強調語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勝。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類比:以淺寓深,以近比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對比:突出事物特點,使形象鮮明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
渲染:濃墨重彩,營造氛圍;情景相生,深化主題
鋪墊:給下文情節產生的必然作暗示
在抒寫主體出現前先寫次要的東西,往往有鋪墊、渲染、襯托、引起下文的作用
人稱類 使用這種人稱寫的好處是什麼?或:為什麼要改變人稱?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
第二人稱:便於感情交流,進行抒情,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歸納內容要點類題 請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內容要點。 分三步走,
第一步劃分本段的層次,
第二步提取要點詞語,
第三步整合答案。 1.找出相關的概括性語句
2.分析相關文字的層次
3.提取精要,獨立歸納
注意兩點: 1.盡可能用原文中的詞語作歸納。這是就獨立歸納而言的。盡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詞語組織答案,可以防止歸納的不準確。
2.防止要點遺漏。要點遺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對相關文字作層次分析。
鑒賞人物形象類題型 請簡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或:
1、概括人物身世
2、概括人物性格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4、概括人物語言特色
5、概括人物觀點
6、概括人物思想
7、概括人物形象 1、明確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徵和內涵。包括代表、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特徵;人物形象意義
2、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寫:語言、行動、肖像、細節、心理描寫;側面描寫:環境描寫、其他人物形象的襯托等方法。
3、文學作品的主旨。包括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對作品主旨的作用及作品的主題思想等。
按總分(分總)來回答。先用一句話從整體上概括該人物特徵,然後再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後再用一句話作定性式的總括。分析時,要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行等描寫或他人(包括作者)的評價來界定
鑒賞景物形象類 概括景物形象(或景物、事物特徵);
概括描寫畫面 1、形象的外在特徵或特點,包括形態、聲音、色彩、氣味等等。
2、形象的內在品質(內涵、本質、精神)和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形象的外顯方式(表達技法)包括象徵、聯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
審美鑒賞性試題思路
審美鑒賞性試題,屬於文學評論中的一種,是讀者在選定的評論角度對作品作出的觀點和看法,閱讀者的看法也就是短文賞析的中心論點。這類題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語句段的表現技法,領悟其表達技巧,審視他的藝術效果,把握他的獨特風格,進而進行富有個性的鑒賞。一般來說題目只會要求從某個方面(或主題、或構思、或藝術特點等)來進行賞析。寫作時只能緊扣一個方面,從某一角度賞析,選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具體鑒賞角度如下:
1、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去鑒賞,包括用詞、句式,如疊字疊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的選用、整句散句、長句短句等。
2、從修辭的角度鑒賞,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引用、對偶、借代等,這些修辭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為彼,形象生動,想像力豐富;擬人的作用是化物為人,親切自然,人格化等。
3、從語言風格的角度鑒賞,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筆寫意蘊;平和沖淡,如周作人,用淡筆寫濃情;.蒼勁雄健,如魯迅,剛健之中見哲思;絢麗濃艷,如徐志摩,用詩意寫濃情;清婉雋永,如冰心,用婉筆抒寫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達主旨。
4、從語體的角度鑒賞,如:書面語與口語、普通用語與專業術語等
5、從情感的角度鑒賞,要善於體味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表露出來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細膩等。善於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有了上面的解題思路和技巧,我們還需要注意把握解題的規范:
1、緊扣題意,選用恰當的句式,選取適宜的角度作回答,「答」與「問」有直接的關聯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錄原文,應該嚴格緊扣題干要求,對准文中有效信息,將題干要求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整合出答案。
2、善於利用文中的重要詞句。一般來說,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應抓住這些重要的詞句,進行有效的提取、剪輯、重組,這樣組織起來的答案,一般都和標准答案較切近。
3、需要高度概括的題目,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
㈡ 人教版初中三年語文運用比喻義的古詩詞
福,和自己抄幸福.文章內襲容豐富,語言朴實而有說服力.
【例文】
別人問我幸福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有時我也有滿臉的黯然,滿臉的憂傷,可是我還在幸福地微笑,我對每一個朋友微笑,對每個同學微笑,對每個陌生人微笑.我對他們訴說自己的快樂,我告訴他們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群很好的朋友,我有一個很好的妹妹.我幸福地活著,我幸福,不僅是曾經擁有過幸福,我現在仍然擁有.有時看到別人滿臉愁容,我不理解,難道他們都感覺不到幸福嗎?一個在沙漠中渴得要命的人,能喝一口混濁不堪的污水,就已覺得很幸福了;而坐在辦公室中的,開著空調,卻為何因為純凈水不夠名牌或茶泡得不夠好,而悶悶不樂呢?
一位大山深處的老伯到城裡買了一輛自行車,讓鄉親們羨慕不已,他覺得很幸福很滿足.可是許多擁有私人高級
㈢ 初中語文常用的修辭手法
http://ke..com/view/498230.htm參考這個
㈣ 七年級語文比喻句造句
初中的男孩朝氣蓬勃,就像盛夏繁茂的樹林;初中的女孩心思細膩,就像潤物無聲的春雨。
㈤ 初中語文的修辭手法及作用是什麼
1.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特點: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3)補充:借喻與借代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不同點:a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
b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系;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c借喻可改為明喻和暗喻,而借代不能。
4.誇張
(1)誇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誇。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誇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誇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誇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誇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b、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7.設問
設問的特點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8.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㈥ 誰有人教版初中語文的教案(說課稿),全部的,部分的都可以,謝謝!
人教版-初一(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套教案,內容很多,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春
學習目標:
1、 學會細致地觀察並生動地描寫自然景物;
2、 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 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領會語言的准確性、生動性
2、培養學生「細致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學法指導:精讀、摘錄
教學工具: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創景導入: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著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一、 師生共賞:
1、 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後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啟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致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裡的人們
2、 師生同賞
⑴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並寫出喜歡的理由。(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為例)
喜歡的詞語 ⑴嫩嫩的、綠綠的、⑵偷偷地、鑽⑶ 理由: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⑵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 無意識的、無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句子「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⑵分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說喜歡的理由(老師參與在一個小組內)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師交流並總結。
3、 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後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 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後描畫)
三、 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贊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裡》,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裡?或在哪裡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口頭作文)
四、 友情鏈接
作業布置:⑴課外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摘抄本上。⑵在網上查閱並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章,並在讀書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第二課時
鏈接交流;:朱自清簡介、朱自清作品誦讀、贊美春的文章朗讀比賽
作者簡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傑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託著他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寫作訓練:
以「家鄉的春」為話題寫一篇寫景散文
詞彙參考:
朗潤 醞釀 賣弄 宛轉 嘹亮 黃暈 烘托(見課後讀一讀、寫一寫,盡量用上這些詞語)
交流創作:
選出佳作,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賞析。
板書設計:
春
一、 盼春。
盼、來、近(總領 全文,開啟下文)
二、 描春
一春的總的輪廓: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水(漲)太陽(紅)
二細致描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 圖、迎春圖)
春草圖(草報春):偷、鑽、嫩、綠、滿——草
坐、躺、打、踢、賽、捉——人
春花圖(花爭春):態——桃、杏、梨,趕趟兒。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風圖(風唱春):觸:撫摸
味:泥土的氣息、草味、花香
聲:鳥聲清脆宛轉,笛聲嘹亮
春雨圖(雨潤春):形: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狀:密密地斜織、屋頂上籠著層薄煙
景: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燈、人、房屋
迎春圖(歡迎春):城鄉、老小、舒活、拌擻、一年之計在於春
三、頌春:三個比喻句(春天像……)
課後記: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學習本文,更要在誦讀中體會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教師課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㈦ 初中語文修辭手法寫到比喻句對嗎
當然是對的啦
㈧ 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春課文中的修辭手法有哪幾種寫上句子。加修辭手法。
有擬人、反復、排比、比喻。
1、」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反復、擬人
2、」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擬人
3、」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4、」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擬人
5、」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排比、比喻
(8)初中語文比喻教案擴展閱讀
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6]。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綠》、《背影》、《荷塘月色》《倫敦雜記》等,著有詩集《雪朝》,詩文集《蹤跡》,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
該文的主題思想即對自由境界的嚮往。朱自清當時雖置身在污濁黑暗的舊中國,但他的心靈世界則是一片澄澈明凈,他的精神依然昂奮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把他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將他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鑄到文章中去。熔鑄到詩一樣美麗的語言中去。從而使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詩意,產生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春》——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
《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㈨ 初中語文答題格式有哪些
常用的修辭手法不外乎那幾個: 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反復、設問、反問、誇張、對偶。
比喻和擬人的修辭用法比較相近,我們放在一起來說。
一、擬人答題格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什麼人格化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了什麼怎麼樣(的形態或情態)。有時還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經典實例:小草偷偷得從土裡鑽出來。
答案: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小草不經意間長出的情態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比喻答題格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有時還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經典實例:從未見過開得這么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
答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茂盛的藤蘿比做瀑布,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藤蘿的茂盛。表達了作者對藤蘿花的贊美之情
三、排比:可增強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答題格式:運用排比修辭手法,強調了+對象+特性+「使條理分明」或「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富有氣勢」或「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
經典實例: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採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花的鮮艷美麗,句式整齊、音律和諧、氣勢如虹,表達了作者對春花的喜愛之情。
四、對比答題格式:運用對比手法,把 XX和 XX進行對比,突出了+對象+特性。 經典實例 比較句子,說說其表達效果。
(1)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道:「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
(2)胡屠戶道:「我那裡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著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裡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 答案: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胡屠戶的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典型市儈的性格。
五、設問答題格式: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啟發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經典實例:
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金錢觀?(首先……)
答案: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啟發讀者對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金錢觀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六、反問:答題格式:運用反問,加強語氣,意思是說(改成陳述句),強烈地表達了(什麼)之情。
經典實例:
這能全怪我嗎?
答案: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意思是說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責任,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父母的責備之情。
七、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答題格式: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加強了語氣,強調了什麼,強烈表達了什麼之情 經典實例::盼望著、盼望著,春天的腳步近了。
答案: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加強了語氣,強調了「盼望」,強烈表達了作者渴望春天來到的急切心情,同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春天寫活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臨近了。
八、誇張:誇張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誇飾或鋪張。誇張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強烈共鳴。
答題格式: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什麼怎麼樣,啟發讀者聯想,使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經典實例 例如:教室里靜得出奇,連針掉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
答案: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別安靜,啟發讀者聯想,使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九、對偶:運用對偶,高度概括了(抒發了、寫出了)……整齊勻稱,節奏感強,有音樂美。 對仗除了具備對偶所具有的特徵之外,它還要求上下兩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是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且上下兩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詞語。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等。
「對仗句」必然是「對偶句」,但是「對偶句」就不能說是「對仗句」。
對仗除了具備對偶所具有的特徵之外,它還要求上下兩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是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且上下兩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詞語。
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等。 「對仗句」必然是「對偶句」,但是「對偶句」就不能說是「對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