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教版語文書六年級上冊五單元第十九課的主要內容
人教版語文書六年級上冊語文書19課課文是《一面》。
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舉國上下,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魯迅僅見過「一面」,但魯迅的外貌和言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能從小見大,表現出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為青年一代,期望踏著魯迅的足印繼續前進。
老戰士
作者簡介:阿累,生於1909年,原名朱一葦,現名朱凡,江蘇漣水人。阿累尼烏斯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附近的威克,從小就喜歡數學,8歲進入教會學校,充分表現出在數學和物理上的天賦。現在南京金陵大學附中、上海立達學園上過學,後考人上海同文書院學習日語,最後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1931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參加「左翼劇聯」。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車公司當售票員,不久加人共青團,接著參加中國共產黨。因參加賣票工人罷工被捕,兩年後經人保釋出獄,赴馬來西亞,在吉隆坡客孔學校教書。後返上海從事寫作和翻譯。抗戰後參加新四軍,在部隊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後歷任湖南革命大學副校長、省文教廳長、省委宣傳部長、湖南大學校長等職。1983年離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為紀念魯迅逝世而作,最初發表於黎烈文主編的《中流》半月刊。
文章主題:這篇文章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先寫作者與魯迅先生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為要等早班車回來,為了避雨,因此到內山書店去躲一躲。再寫內山先生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的困窘,為魯迅先生的出場作鋪墊。接著重點記敘作者與魯迅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里既有對先生的外貌描寫,又有對先生推薦書、送書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致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裡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致,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致,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貳』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9課的主要內容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回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答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先寫作者與魯迅先生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為要等早班車回來,為了避雨,因此到內山書店去躲一躲。再寫內山先生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的困窘,為魯迅先生的出場作鋪墊。接著重點記敘作者與魯迅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里既有對先生的外貌描寫,又有對先生推薦書、送書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叄』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上第19課這一篇課文的讀後感
1、
光陰似箭,一下子又迎來了新學期。老師下發了新的語文書,我迫不及待的細細看了一遍。
其中,我最喜歡第十九課——《一面》
課文主要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公司當賣票的。「我」在一個雨天到內山書店躲雨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體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德,抒發了「我」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多麼難忘的一面!這一面,是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的一面,這一面,是魯迅先生熱愛進步青年的崇高品質的表現。多麼短暫而激動人心的一面「這一面給人們的鼓勵是永恆的,讓我們永遠記住:魯迅先生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魯迅先生關愛勞動人民,這多麼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許多人都嫌貧愛富,愛富不一定錯也不一定對,嫌貧毫無疑問是錯的。世界上少了一個百萬富翁有什麼關系?少了一位勞動人民世界上就少了一份力,我們也要向魯迅先生學習,關心、愛護勞動人民,愛護他們就是愛護勞動人民。
向魯迅先生學習,關心、愛護勞動人民。
2、
讀了第五單元的課文,《一面》這篇課文使我最感觸萬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1932年秋天,作者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的事情。
讀了這篇課文,其中有一組鏡頭使我印象最深刻——魯迅先生的瘦。學這篇課文時,我一直在想:魯迅先生為什麼會這么瘦?特別是當我讀到「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的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當我學完這篇課文時,我才明白魯迅先生為什麼這么瘦——原因:1、為國,為人民操心。2、夜以繼日地寫問斬。3、生病了,沒錢醫治。4、魯迅先生所處的環境不好。就是因為這些原因,使魯迅先生瘦得教人擔心。
想想魯迅先生也是個少爺,可他卻放棄少爺身份,放棄所擁有的榮華富貴,到一個日本人開得書店裡生活,寫作。魯迅先生為什麼會這么做,他為得是什麼,他這樣做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魯迅先生為得是國家、人民,不希望勞動人民受到傷害。魯迅先生一生用筆做武器,揭露黑社會的罪惡,那些反動派肯定會逼迫魯迅先生,使他受到折磨,可魯迅先生並不退縮,還號召更多人與他那樣,幫助別人,就因為這樣,涌現許多革命者,才換來了今天這樣和諧的社會。想想現在的少先隊員,個個都生活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像被人寵得小皇帝,小公主似的。想想現在的生活還都不是像魯迅先生那樣的革命者換來的。這樣的生活來之不易啊!所以,我們要以魯迅先生為榜樣,做一個默默無聞為別人無私奉獻的,要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現在當務之急,我們小學生就要好好學習,練就一身好本領,長大了好為國家效力,而我的本領就是寫作文,所以,我要多寫、多改,像魯迅先生那樣出版好多作品……
希望可以幫到你!
『肆』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9課預習
(1)初讀。通讀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書,結合上下文自學字詞,從
整體上初專步把握文屬章的內容。
(2)再讀。按自然段別讀邊想。弄清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掌握文
章的寫作目的。叢書後問題入手,在課文中找答案。同時對課文的重點段
落和優美詞句仔細揣摩,進行批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
現形式和寫作技巧。
(3)熟讀。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多讀。尤其對詞句優美的段落達到熟能成誦,
使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以便在自己的寫作中能恰如其分地套用或
者仿寫。
『伍』 六年級上冊第十九課千年夢圓在今朝
這是抄六年級下冊的課文,我剛剛上完這一課,還記憶猶新,幫你答一答::
1、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自古就有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願望。
2、萬戶用47支火箭綁在椅子下面,自己坐上去,手拿兩只大風箏,叫人點火發射。
3、他的嘗試失敗了。但他的勇於實踐的探索精神使人們受到極大的震撼和鼓舞,因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
4、古代的飛天夢想——萬戶試飛——人造衛星的發射——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神舟飛船的發射與回收。這是一條艱辛的路途,無數中國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幾千年的飛天夢想。
5、神舟五號、六號的發射成功,前者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後者標志著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有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6、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想,我的感想是:我們中國人太偉大了,我為國人驕傲,我為祖國驕傲!
『陸』 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9課青山不老,這篇課文裡面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比喻:我們復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制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對比:原來,狂風大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 現在,綠意盪漾的青山
引用:當地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柒』 六年級上學期第19課錢學森課文原文
原文:
1955年10月1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輪正劈波斬浪駛往香港。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邁著穩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陣陣海風,不時掠過他那寬大的前額。眺望著水天一色的遠方,他屈指一算,已經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他多麼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呀!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隨後赴美留學,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當時,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
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說:「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在作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多做點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隆隆的禮炮聲中誕生了。這一年的中秋之夜,錢學森和十幾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一起歡度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一邊賞月,一邊互訴思鄉情懷。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這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個中秋節,他們談論著祖國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興奮。
此刻,錢學森埋藏心底很久的願望越發強烈起來:早日回到祖國去,用自己的專長為祖國建設服務。他向留學生們袒露了心跡。留學生中有人勸道:「祖國剛解放,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現在回去搞科學研究,只怕有困難。」
錢學森誠懇地說:「我們日夜盼望著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現在這一天終於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
聽說錢學森准備回國,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說:「錢學森無論到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
然而,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過。經過五年漫長的歲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終於踏上了歸國的航程。
錢學森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7)小學六年級上冊第19課擴展閱讀:
《錢學森》一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19課。本文主要寫了錢學森身在美國,心繫祖國,最後通過努力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的研製和發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學習本文,既要讓學生感受愛國報國的赤子深情,又要讓學生們受到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的熏陶。
課文的語言簡潔、樸素。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找出錢學森說的兩段話,一起品讀感悟。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抓關鍵字詞來體會錢學森赤誠的愛國精神。
「以人為本」堅持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結合課外資料,利用多媒體適時補充,適當進行課外拓展,架起學生的「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之間的橋梁。讓學生真正感悟到錢學森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歌以詠懷,言為心聲。創設情境,讓學生披文入情,與文本同呼吸、共命運。教學中播放《我的中國心》則更是讓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與情感的洗禮。引導讓學生真切地理解身在海外的遊子思念祖國、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捌』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十九課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玖』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課堂第19課答案
自學站
廣闊無垠抄、劈波斬浪、水天一色、屈指一算、魂牽夢繞。
(1)自己期盼的日子終於來了。(2)這個終於寫出了錢學森回國的來之不易,並下定了決心。
對話窗
A.省略B.在美國進行血跡、研究、工作.C.表達了錢學森無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1)強調錢學森本人的重要性,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表達了他的決心非常堅定。
練功房
額頭 富裕 誠懇 貢獻
省略
(1)赴美 撲過(2)慾望 富裕(3)誠懇 開墾(4)貢獻 供應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活字印刷之父——畢升 炸葯之父——諾貝爾 飛機之父——萊特
實踐園
一個庄園主的兒子為了證明斧頭是否鋒利,砍斷了一顆櫻桃樹。事後,他想爸爸承認了錯誤,爸爸誇他是一個誠實的人。
誠實的孩子
(1)為別人著想,並非常善良。(2)在父親心中,做人的城市,比任何物品都重要,都珍貴。。。
往後希望你自己做作業!!這都是一些很簡單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