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方法

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1-01-07 00:03:44

初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是中考語文的重點也是難點,今天為同學們整理了詩歌鑒賞的11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同學們去輕松應對考試......

形象類

詩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種。

(一)設問方式

1.這首詩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

2.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

3.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兩種類別,一類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詩人自己;另一類是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詩中詩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為、神態、心理、性格、情感、觀點、處境等內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徵。

具體分析思路與方法:

(1)知人論世,結合背景了解人物當時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為、語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徵;(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詞句;(4)藉助意象和典故,展開聯想和想像,感知形象。

形象列舉

(1)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

(7)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

(8)愛恨情長的形象。

常用詞語

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慷慨憤世、矢志報國、報國無門、建功立業、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獻身邊塞、反對征伐、愛恨情長、憫農憐農、熱愛山川、哀嘆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為具體描寫對象,在形象描寫中將事物人格化。從全詩看,即把詩人要表現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徵性的形象曲折地表達出來,這種象徵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詠物詩中常見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對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針對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徵意義來設題。通過分析事物形象的特點,來探求象徵體和本體之間的聯系,進而分析並把握詩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體分析思路:

(1)捕捉所寫物象描寫特徵的詞語,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徵(形、色、聲、態等)、環境特點和內在品性;(2)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3)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

㈡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一、寫景抒情詩。

寫景抒情詩主要描繪的是山水名勝、唯美的自然風光,其寫景手法通常採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反襯、對比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寫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簡要概況一下詩中呈現出的景象和寫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詩人抒發的是何種感情,有的是贊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僅是抒發對眼前美景的喜愛,有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襯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這主要從寫景手法和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展開論述。

二、詠物言志詩。

詠物言志詩主要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與神,以此寄託詩人高尚的情懷,表現詩人的志向。這類詩主要是狀物,描寫手法包括比喻、誇張、擬人、反襯、正襯、對比、欲揚先抑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是將詩人所狀之物的形給概括的描述出來;第二步將形反映出來的神加之於詩人身上,可結合詩人歷來的形象和所處的背景來綜合判斷。

例如,陶淵明詠菊,菊花可能並不能給人帶來淡泊名利的神韻,但是結合對詩人的了解可知,陶淵明是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綜合判斷詩中所傳之意。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通過緬懷歷史英烈或描述歷史典故,來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情感。這類詩主要是繪史,描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對比和襯托。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點明詩人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作者寫詩當下的時事背景,兩者加以比較;第三步就是道明詩人的主觀看法和抒發的情感,這類詩多半是借古諷今,亦或是抒發滄桑巨變、物事人非的悵然之情。

四、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主要通過描繪邊塞壯麗的風光和將士們的軍旅生活,來表現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這類詩的繪景通常大氣豪邁、恢弘壯麗,故而多採用誇張、比喻等手法。

在賞析時,第一步簡要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第三步就是以詩人的立場表達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對將士們的敬意。

五、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詩境大多清新淡雅,寧靜雋永。這類詩一般融合寫景和記事,手法多變,詞藻優美。

在賞析時,第一步描繪自然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發詩人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嚮往,還可結合詩人背景,考慮是否還表達了詩人想要歸隱田園的隱居之意。

㈢ 初中語文古詩賞析

一.導入:

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築的美學殿堂。

二.教學流程:

1. 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說,「詩言志」、「詩言情」。在我們初中階段所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呢?)

①思鄉懷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②長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深意長的勉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不捨的留戀)

③建功立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⑤憂國傷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些也正是古往今來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它們曾孕育出無數燴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詩歌中的情感

(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那麼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

①知作者,明主題

(每個詩人由於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詩作,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麼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分析了。)

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陶淵明:嚮往田園歸隱之樂

(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②看提示,定基調

(提示從何而來?就是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

練習:

《春夜喜雨》(能從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嗎?)——「喜」字,已暗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欣喜、贊嘆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長江南岸,屬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④鍾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

詩歌第二句「鍾山只隔數重山」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故園雖近卻難以歸鄉的無奈、惆悵之情)

③品語句,悟感情

(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輔助手段,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還是應從詩句本身出發,細加品味。)

練習: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最後兩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一個「豈」字一個「奈」字就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與無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關鍵詞句來把握詩歌的情感主題。

(古人作詩往往又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之情常常是「藏於山,隱於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通常還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化景物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時就要仔細去品味詩中之景所包含著的情感。)

練習: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中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中可見?

(愁:對美好春光消逝的感傷。「雨疏風驟」「綠肥紅瘦」——細雨、落花都是古典詩語中傳達傷春之情的兩個常用意象。)

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哪種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大家還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這樣的特點?(月、雁、梅……)

——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於解題。

4.入情以會意

(把握住了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於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

(1)字詞賞析

練習: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麼。

答案示例:因為 「見」字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在東籬下採菊時的悠閑。山景自然地展現在詩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更好地傳達出詩人超然於塵雜之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恬適之情。

(答題要點:既要通過聯想展示詩中場景,從字義、修辭等角度去分析字詞的表達效果;還應聯系詩中的情感意蘊去品味。)

(2)體會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文的意境,改寫詩文是一種有效的訓練與檢查手段。意境的營造必定是以某種情感為基調為底色,方顯靈動之美。所以我們在改寫時,不能簡單地翻譯,而應在不偏離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應滲透進詩中的情感。)

練習: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

答案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的滿頭青絲如今已紛紛斷落,已短得無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結語:

㈣ 初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技巧有哪些

初中語文知識點大全:古詩詞鑒賞詳解
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賞析題在各地中考試題中已出現多年,但筆者參加了幾年本地中考閱卷工作,在古詩詞賞析題的判卷過程中,發現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詩詞賞析題的特點,沒有掌握有關解題技巧,尤其是解答主觀題找不到思路。其實,這類題有很多規律可循,賞析古詩詞一般要從字詞句、層次結構、修辭手法、表達技巧、感情抒發、意境創設、藝術風格等方面入手,有時還要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目的理解分析。
首先,要掌握詩歌類別及其特點。詩按內容和性質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表達形式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按題材可分為寫景(山水)詩、民生詩、邊塞詩、詠史詩、送別詩、羈旅詩、詠物詩、閨怨詩等。詞按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常見的有寫景詩的寄情山水、民生詩的憂國憂民、邊塞詩的奮勇報國、詠史詩的弔古傷今、送別情的思念勸勉、羈旅詩的綿綿鄉愁、閨怨詩的思遠懷人等。如:《春望》抒發了杜甫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雜詩》表達了龔自珍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積極思考,表達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牢記名家名篇的思想內容,明確詩詞體現的思想感情,做到整體把握全篇。
第三,要把握詩歌塑造的形象(意象)。鑒賞重點在於把握詩中的意象,進而領悟詩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交融,從而表現出的一種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詩人創造意境,常用「寓情於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讀者領悟詩歌意境也應從景、情兩方面去探尋與體味。詩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於具體可感的事物之中,這個事物即作者在詩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中的「鶴」這一形象矯健凌厲、頑強奮發、積極向上,具有象徵意義,是詩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詩人選取在萬里晴空之上一鶴排雲沖天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一高遠的情懷,使得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為我們創造了一種虛實相生、超越時空的景象,使得詩歌的境界開闊疏朗,詩人的情感樂觀昂揚,詩歌的格調清峻爽朗。
第四,要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中常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比喻為使形象更生動,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擬人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借代為使表達含蓄,如「應是綠肥紅瘦」;誇張為了強調和突出,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古典詩歌中還常常運用到鋪陳、象徵等手法。描寫方式則有:細節描寫,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動靜結合,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虛實結合,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寓情於景,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如「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等等。有時還運用其他技巧:反襯或「以靜襯動」「以動襯靜」,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托物言志,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聯想想像,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還有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等。
第五,仔細分析詩歌的語言,注意煉字、煉詞。
王安石稱詩歌之語言為「詩家語」,就是說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用語不同,尤其講究煉字。經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門」,作者「推」「敲」難定,最後請韓愈定為「敲字佳」。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認為:「就這首詩看,敲的該是李凝幽居的門,這個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為僧,法名無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應該敲門,才和幽居相應。從音節上說,『敲』字也較為響亮。」還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也有煉字故事,體現出非常好的表達效果:第一,「綠」比其他的字色彩鮮明。讀到此,能為我們喚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較抽象,沒有這種作用。第二,用「又綠」喚起我們聯想。讓我們想到春草綠時容易引起思歸的念頭,這就跟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呼應。(周振甫《詩詞例話》)所以,在賞析詩歌時特別要注意關鍵字詞的作用。
第六,還要了解名家的語言特點。
如陶淵明樸素自然、杜甫沉鬱頓挫、白居易明白曉暢、李白豪邁飄逸、王昌齡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王維詩畫一體、溫庭筠綺麗香艷、高適悲壯蒼涼、李清照婉約凄清、陸游雄渾悲壯等。
總之,賞析古詩詞時,既要從整體把握,又要從局部入手;既要抓住主題,又要關照形式;既要掌握詩內,又要了解詩外。這樣才能得心應手,達到最佳效果。

㈤ 初中古詩賞析方法

如何指導初中生賞析古詩詞
如何指導初中生賞析古詩詞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桂林實驗中學 駱崇英
前言:目前,很多的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課堂上主要是聽老師講解,課後下功夫背誦,大都是以記憶為主,學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沒能舉一反三去賞析古詩詞。在考試時,很多學生賞析古詩詞,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更不用說深刻領會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初中畢業學業考試說明》中關於古詩詞的考查要求是「能篩選並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領悟內涵並品味語言」。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不乏古詩詞賞析類的考題,而且有擴大的趨勢。
摘要:本文主要從內容,表現手法,題材和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等方面談如何指導初中學生賞析古詩詞,並舉出初中階段常見的古詩詞加以說明,淺顯易懂。內容上是從題目、背景、關鍵詞、意象與意境加以闡述,表現手法上是從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說明,最後歸納了古詩詞中常見的題材和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一、多角度把握詩詞的內容。
1. 注意題目。
古詩詞中有的題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內容、主旨。認真地分析題目,有時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寫的內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聯想將來的登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是作者的想像罷了。
2.關注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包括時代狀況、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經歷等,它是為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來服務的。作為教師對這些背景資料都必須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以及教學的要求做適當的選擇,以便於合理地運用於教學之中,使其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
3.品味關鍵詞。
古詩詞中的關鍵詞最能體現古詩詞豐富的內涵,慢慢品味,詩詞的韻味頓生。
如劉禹錫的《秋詞》, 「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勝」,一個字便否定了古來的悲秋觀念,表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體會詩中的意象與意境。
意象就是用來寄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要領會一首古詩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①、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這些景物形象引發的作者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九個意象,構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圖,寫出了一個 背井離鄉、長途跋涉的孤單旅人的愁苦心情。
常見詩歌意象及其意義:月——思鄉,水、秋——愁緒 ,蓮花——戀情 ,酒、柳、長亭——惜別,蘭花——君子 ,菊花——隱士,梅花、蟬——高潔之士 。常見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 「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
5. 領悟深層含義。
古詩詞以含蓄委婉吸引讀者,必須通過字面意思去深刻領會詩詞的內容,意境。
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 春早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梅雨連綿,這在古典詩詞中常用來比喻、襯托無窮無盡的「閑愁」。《約客》前兩句描寫江南水鄉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為下文抒寫「閑」情作襯托,渲染氣氛,只是它不露痕跡罷了。「閑敲棋子」這一特寫鏡頭,以具有鮮明個性的動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時寂寞、無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現時間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時間之長和候人者悵惘失望的情緒。
二、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張養浩《潼關懷古》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發對統治者連征戰或大興土木而無視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後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藉助於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3.托物言志: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如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寫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
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懷舊空吟聞笛賦」 ,「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作者借這個典故寄託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到鄉翻似爛柯人」中的「爛柯人」的典故見《述異記》,作者借這個典故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彷彿有隔世之感。
三、歸納古詩詞的題材和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古詩詞的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初中階段常見的古詩詞題材及作者的寫作風格有:
1.送別詩: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特別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別詩給人以回腸盪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
2.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大多是反映邊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鄉親人,渴望國家安寧和報效祖國、為國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懷。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
3.愛國詩: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者的擔憂、不滿。如陸游、杜甫(沉鬱頓挫)、文天祥(慷慨激昂 視死如歸)
4.愛情詩: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5.哲理詩: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6.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徵,比擬。如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於謙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田園詩:寫村居田園生活,透露出隱逸思想,抒發閑適心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此外,要注意培養學生積累一些有關古詩詞鑒賞的語言風格的常用術語、詩詞中的藝術形象類別等;注意培養學生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優美古詩詞名句的習慣;注意培養用同類型詩歌比較的習慣,這樣,就能逐步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了。

㈥ 初中語文課外古詩鑒賞怎樣答(要套路)

1、抓住形象抄,體味意蘊襲
就是要通過作者的背景,推出作者要抒發的感情,內心的感受。從詩歌的具體形象創造出的總體氛圍中,找出它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意蘊。)
2、注意內涵,避免實指
詩歌中,往往作者表面上說這個,所指的卻是另一個。讀詩時,要注意詩中比喻、象徵的內涵,避免理解上的實指性,切忌就形象論形象。
3,、藉助想像,領悟深意
許多詩本身側重於虛寫,讀詩時要有一種狡猾的穿透力,要通過意象的表面呈現,藉助聯想和想像,找出它背後的深沉意蘊。
4、揣摩詞句,感同身受
閱讀詩歌,要揣摩詞句的妙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來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感受形象、理解內容、評價優劣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我們在閱讀、鑒賞詩歌時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逐步提高欣賞水平。
我很喜歡詩歌,以上是我讀詩的方式,我覺得還行,你可以試試。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