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必修四語文書第九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內容結構和段落大意。
這篇課文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
第1段,說明嬰兒還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以外的世界的存在。當然,嬰兒還不具備愛的能力。
第2段,闡述孩子不斷長大,就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漸漸地有母愛的體驗。母愛是無條件的,其缺陷是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
第3段,論述八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以後在成長中,會出現新的感情,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從被愛轉變為愛別人,去創造愛。不過,從童稚的愛到成熟的愛需要許多年。
第二部分(第4~7段),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
第4段,說明嬰兒完全依賴母親,幼兒開始認識世界,與母親的關系不再像起初那樣至關重要,而與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
第5段,指出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因此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深深渴求母愛。而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使人害怕這種愛會消失,並往往使人感到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第6段,概述母愛和父愛的本質區別。對孩子來說,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則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7段,闡釋父愛的本質。指出與無條件的母愛不同,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父愛的積極面是,可以通過努力贏得這種愛;消極面是,如果辜負父親,就可能失去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成為自己的父母。
第8段,提出對母愛和父愛的不同要求。母親在身體上和心理上給予孩子愛和關懷,使孩子有安全感,還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就開始指導他正視將來會遇到的困難,並使孩子對自身的能力產生自信心,最後使孩子能夠無須依賴父親的權威而自立。
第9段,指出一個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在內心建立起父母這兩個形象。
結尾,用一句話總結全文內容。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文章條理清晰,層層深入,闡明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及發展變化。
㈡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文章原文
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但是嬰兒在生後一段時間內同他出生以前並無多大的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溫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卻不會區別溫暖、食物同給予溫暖和食物的母親。
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一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凡是能引起嬰兒身體內部的滿足或失望的才會對他產生意義。
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實的,至於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則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母親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來源。終於他能區別自己的渴、能喂飽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親。他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同時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他開始懂得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贊他。
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互相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孤立無援。我被人愛是因為我長得可愛並能贏得別人的喜愛。簡而言之就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
大多數8歲到10歲的兒童他們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要被人愛,無條件地被人愛。8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兒童發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造愛」。但從愛的最初階段到愛的成熟階段還會持續許多年。
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就不會再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通過愛他就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他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另外他還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別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人生下來後的最初幾個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系最為密切。這種關系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那就是當懷孕的婦女和胎兒既是一體又是兩體的時候。出生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種狀況,但決不是像看上去那樣有很大的變化。在母體外生活的嬰兒還幾乎完成依賴於母親。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關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了。
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了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我們上面已經談到過母愛。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麼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像,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這里提到的母愛或者父愛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提到了的或者榮格的方式愛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親和父親身上體現的那種本質。)無條件母愛不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從另——個角度來看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人們會想:也許我並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鑒於這種情況,因此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是不足為奇的。
同父親的關系則完全不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麼聯系,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親作用緊密相關的是另一個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作用,隨著私有制以及財產由一個兒子繼承的現象出現,父親就對那個將來要繼承他財產的人特別感興趣。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無條件的母愛一樣,有條件的父愛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並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並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盡管兩者看上去互為矛盾。如果一個人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㈢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課文原文
自己想,不要抄襲,對得起誰呀
㈣ 高中作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長大後,我成了你》
喜歡一首老歌,叫做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喜歡一篇文章叫做《我的老師》,喜歡一種神聖的職業叫做人民教師。——題記
一直以來,我喜歡我的老師們。讀罷魏巍的《我的老師》,留給我深深的回憶。
「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可愛的孩子們,總是如此的善於「察言觀色」。魏巍的話,把我的記憶拉回了初一的那個下午。
那是一個深秋的下午,剛剛考完試,老師端坐在辦公室靠窗戶的位置,陽光灑過來,照在她美麗的臉龐上,我躡手躡腳的走上去,她冷不丁的給了我一戒尺,我不解的抬起頭,她的嘴唇上揚微笑著說:「誰讓你粗心的?」那一戒尺,包涵的是愛與疼惜。
文中的蔡老師寫信給「我」說我是「『心清如水』的學生。」「給了我莫大的支持!」一封信,來自恩師的一封信的力量是無法想像的,在我的寫字台下,一直壓著一封信,至今讓留有墨水的清香,留著當時灑下的眼淚,更多的則是勇氣與力量。老師有力的筆跡,老師鼓勵的話語,老師超過我承受能力的評價,讓我得到了莫大的鼓勵,在黑暗中有了前進的勇氣。他說我是他的驕傲,他說他是我的大朋友。是啊,對於一個學生來自恩師的一封信,得到的是力量與勇氣。
是的,人生之中得一恩師足矣。一直以來我喜歡一種職業,叫做人民教師。魏巍的文章,留給我的更是深深的感悟。
小時候,我總是喜歡玩一個游戲,游戲有一個很俗的名字叫做「老師學生」我總是喜歡做老師,我喜歡那種三尺講台的感覺,我也一直以為只要有流利的口才,淵博的知識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讀罷,《我的老師》我才知道,一個人民教師肩上擔負的是多麼重的責任。
作者說「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麼有益的影響!」可見一個人民教師的作用不止是講授知識,更多的則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化心靈,「教育的愛,不是為了達到某到某種目的而做出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是啊,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除了知識,更需要的是師德啊!
讀著作者對於蔡老師的依戀,我落下了眼淚,多少次,我也曾依戀。多少次,我也曾在失望的時候深深的依賴這老師,是啊,作者說的對啊」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呵……」多少次,我也渴望什麼時候,我可以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可以有個孩子如此的依戀我?
一遍又一遍我讀著這篇文,一遍又一遍憧憬著:若干年後,我將盡情的在三尺講台上書灑青春,會有學生在難過時找我談話,在成功時找我分享,會在每個節日給我一個輕輕的問候,這樣就足夠了。那是我將自豪的說:「做一名老師很幸福!」
讀著《我的老師》,回憶逆流成河,能說的只有一句。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㈤ 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弗羅姆)原文
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但是嬰兒在生後一段時間內同他出生以前並無多大的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溫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卻不會區別溫暖、食物同給予溫暖和食物的母親。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一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凡是能引起嬰兒身體內部的滿足或失望的才會對他產生意義。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實的,至於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則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母親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來源。終於他能區別自己的渴、能喂飽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親。他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同時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他開始懂得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贊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互相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孤立無援。我被人愛是因為我長得可愛並能贏得別人的喜愛。簡而言之就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五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 大多數8歲到10歲的兒童他們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要被人愛,無條件地被人愛。8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兒童發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造愛」。但從愛的最初階段到愛的成熟階段還會持續許多年。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就不會再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通過愛他就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他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另外他還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別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人生下來後的最初幾個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系最為密切。這種關系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那就是當懷孕的婦女和胎兒既是一體又是兩體的時候。出生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種狀況,但決不是像看上去那樣有很大的變化。在母體外生活的嬰兒還幾乎完成依賴於母親。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關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了。 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了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我們上面已經談到過母愛。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麼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像,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這里提到的母愛或者父愛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提到了的或者榮格的方式愛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親和父親身上體現的那種本質。)無條件母愛不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從另——個角度來看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人們會想:也許我並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鑒於這種情況,因此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是不足為奇的。 同父親的關系則完全不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麼聯系,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親作用緊密相關的是另一個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作用,隨著私有制以及財產由一個兒子繼承的現象出現,父親就對那個將來要繼承他財產的人特別感興趣。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無條件的母愛一樣,有條件的父愛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並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並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盡管兩者看上去互為矛盾。如果一個人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㈥ 高中語文必修4,《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課後練習
一 作者認為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有什麼根本區別?各有什麼積極面和消極面?聯系實際對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評析。
設題意圖:旨在調動學生的經驗和知識,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並聯系實際對作者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
參考答案:
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母愛從本質上說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母愛的積極面是,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消極面是,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父愛的積極面是,父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極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給予適當肯定。下列幾點可供參考:1.母愛也是有一定條件的,理由見「課文研討」。2.父愛和母愛一樣,也有一定的無私性。3.父愛和母愛的差別除了上文提到的外,還有一些:母愛比較細膩,父愛比較粗獷;母愛比較著眼於眼前,父愛比較著重於未來;母愛以情感來感染和引導孩子,父愛以理智和行動來教育孩子。
二 作者認為,成熟的人不依賴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說一說,父親、母親這兩個世界給你哪些影響?你怎樣努力在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
設題意圖:讓學生聯系自己實際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意旨,而且能把課文所宣揚的思想應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答案:略。
三 本文是一篇譯作,在遣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純粹的漢語寫作有所不同。你認為哪些語句反映了譯文的特點?可結合前幾冊學過的譯文跟同學一起討論。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注意譯文的語言特點。
參考答案:
譯文在遣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純粹的漢語寫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譯文中常有一種復句,組織嚴密、信息量大,在漢語中極為少見。最典型的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一個長句子:「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又如,譯文中有一種插入句,漢語很少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這樣一句:「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本文沒有像《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那樣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
㈦ 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這篇文章 根據後三段寫不少於四百字的議
語文高來中必修4父母與孩子自之間的愛_CDEB種子下載地址:
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英文版原文弗羅姆寫的美國人
這個文章出自於愛的藝術第二章<愛的理論>的第二節.
Erich Fromm,
The Art of Loving
本英文書的下載我找了很久,回看到一個答
http://www.torrentz.com/
到處都是賣的鏈接,或者一點點的試讀
所以我覺得你還是別費心機去找了
除非你去買啦。
上面那個種子是聽的mp3格式
但是也是好不容易找到的@@
㈨ 求推薦心理學方面的入門讀物,高一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課文,選自美國心理學家艾
推薦《心理學與生活》,入門讀物,也是最全的,相等於導論。是外國內人編寫的教材(容有中文版),很多例子,不會悶。也可以看一下《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文版出到第五版,英文版有第六版。這本囊括了心理學的經典研究,並且比較有趣。
如果你還想進一步了解,中國輕工出版社的「萬千心理」系列都不錯,市面的其他一些書籍良莠不齊就不要了。
也推薦一下視頻:現在網上有很多世界各校公開課的視頻,其中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導論》是比較經典的,而且國外的心理學發展也比較好。在電驢、網易什麼的到處都有,你可以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