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蘇教版高中語文重點句翻譯

蘇教版高中語文重點句翻譯

發布時間:2021-01-06 21:27:19

『壹』 高中語文重點詞語,蘇教版從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蘇教版。。。

文言實詞嗎?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實詞
《勸學》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由於,因為)
《師說》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豈,難道)
是故弟子不比不如師(不一定)
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六國論》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都,全)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保全)
暴秦之欲無厭(滿足)
與贏萬里不助五國也(結交,親附)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招致)
洎牧以讒誅(及,等到)
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事,成例)
《指南錄後序》
會使轍交弛(適逢)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解除)
意北尚可以口舌動也(估計,意料,料想)
直前詬虜帥失信(責罵,辱罵)
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罪狀)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重金收買)
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差不多)
揚州城下,進退不同,殆例送死(幾乎)
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危險)
《五人墓碑記》
既而以呈民之罪請於朝,按誅五人(追究,查辦)
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假託帝命)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比)
《燭之武退秦師》
焉用亡鄭以陪鄰(哪裡)
越國以鄙遠(把…作為邊境)
既動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失其所與,不知(結交,親附)
《諫太宗十思疏》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簡能而任之(選拔)
《廉頗藺相如列傳》
願以十五城請易壁(交換)
王必無人,臣願奉壁往使(假如)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秦貪,負其強(依仗)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相如持壁卻立(退,倒退)
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車避匿(調轉)
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對待)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難道)
《鴻門宴》
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籍吏民,封府庫(登記)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痛恨)(托辭,找借口)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輔佐)
《寡人之於國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過)
《陳情表》
舅奪母志(改變)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慰問)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顧惜)
庶劉僥幸,保卒余年(或許)
《項脊軒志》
迨諸父異(等到)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大概)
後五年,吾妻來歸(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女子回娘家省親)
《報任安書》
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考察,查者)
《逍遙游》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去,往)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勉勵,勸勉)
《蘭亭集序》
足以極視聽之誤,信可樂也(實在)

『貳』 高中蘇教版語文必修1~4的重點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謝謝

你要把句子寫上來啊
不然我們怎麼幫你解答

『叄』 蘇武傳重點句子翻譯

《蘇武傳》重點句子翻譯:
1、且鞮侯單於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且鞮侯剛剛立為單於,唯恐漢朝襲擊,於是說:「漢皇帝是我的長輩。」
2、單於益驕,非漢所望也。
單於更加傲慢,不是漢所期望的結果。
3、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
漢武帝贊許他的正義行為,於是派遣蘇武憑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趁機送厚禮給單於,以答謝他的好意。
4、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於母閼氏歸漢。
(緱王)和衛律所率領的投降之人,暗中一起策劃劫持單於的母親閼氏投奔漢朝。
5、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
虞常等七十餘人將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發了虞常他們。
6、見犯乃死,重負國。
被侮辱後才去死,更加對不起國家!」
7、即謀單於,何以復加?宜皆降之。
假如要謀殺單於,還有什麼比處死更重的刑法呢?應當都叫他們投降。」
8、惠等哭,輿歸營。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
常惠等人哭泣著,用車子把蘇武送回營帳。單於認為蘇武節操壯烈,早晚派人探望、問侯(蘇武)。
9、武益愈,單於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蘇武的傷逐漸痊癒。單於派使者告知蘇武,一起審判虞常,想趁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
10、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
背叛皇上拋棄親友,在蠻夷之地做投降的奴隸,(我)憑什麼要見你!
11、天雨雪,武卧嚙雪。
天下大雪,蘇武躺著(在地窖里)嚼雪。
12、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放他回去。隔離他的下屬官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在)別的地方。
13、積五六年,單於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
一共過了五、六年,單於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會編結魚網、紡織繳絲,矯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歡(欣賞)他,供給他衣服、食品。
14、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蘇武遷移到北海之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
15.單於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說足下,虛心欲相待。
單於聽說我和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你,願謙誠地對待你。
16.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
白白地(在)沒有人煙的地方讓自己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麼能有所表現呢?
17.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
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提拔的,職位居於將軍,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希望為朝廷犧牲一切。
18.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
單於一定要逼我投降,那麼就請結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
19.單於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單於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
20.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
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是人世間最大的恥辱,我還再顧念什麼呢?
21.單於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單於召集會合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肆』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 <勸學>(節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譯文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提起腳後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增大,但聽的人都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步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善於游水,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伍』 蘇教版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翻譯句子

《勸學》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並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可以到達千里之外。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會游泳,但是可以橫渡江河。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5、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6、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外;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塵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為心志專一啊。

《師說》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2、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有了疑惑卻不跟隨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我學習道理,哪裡要了解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4、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道理本來比我早。

5、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 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因此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紀大的還是年紀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6、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吧?

7、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讀書來幫助他們斷句的,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8、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以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陸』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會默寫翻譯的句子

指南錄後序 22個「死」那段 最好是背誦
五人墓碑記 5、6兩段
離騷
諫太宗十思疏 選擇有哲理的句子背誦 建議背誦第二段
廉頗藺相如列傳 最後一段

『柒』 語文,重點句子翻譯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學過的知識,再常常地溫習它,不也是很內愉快的嗎容?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而不讀書,在學習上就會陷入困境。
4、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譯文: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捌』 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1文言文全部翻譯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二、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低於)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佔)

4、順流而東。(東進)

5、卧而夢。(做夢)

6、故為之文以志。(寫文章)

7、外與天際。(交會)

(二)名詞作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

5、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詞用作狀語,向四面;數詞用作形容詞,相同)

(三)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彎曲的弧度)

2、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縈青繚白。(青山,白水)

4、自遠而至。(遠處)

5、窮山之高而止。(頂點)

(四)形容詞做動詞。

1、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2、窮回溪。(走到盡頭)

3、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五)使動用法。

1、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六)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2、而恥學於師。(以……為恥。)。

3、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4、侶魚蝦而友糜鹿。(以……為侶,以……為友。)

5、始指異之。(以……為異。)

三、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製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4、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 今義:不需要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7、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8、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許多人

9、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小學教育的階段

10、徘徊於鬥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11、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12、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13、於是飲酒樂甚。 古義:在這個(時候) 今義:表示後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14、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古義:這樣之後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後接著又發生另一件事情

15、頹然就醉。 古義:倒塌,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

16、游於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表示一件事情之後接著又發生另一件事情

四、虛詞歸納

(一)而

1、連詞,表轉折。

⑴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⑶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⑷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⑸惑而不從師。

⑹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⑻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窮。

⑿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⒀小學而大遺。

2、連詞,表修飾。

⑴吾嘗終日而思矣。

⑵吾嘗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順風而呼。

⑸則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連詞,表遞進。

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⑵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連詞,表並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⑶侶魚蝦而友麋鹿。

5、連詞,表承接。

⑴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從而師之。

⑷擇師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⑹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⑺卧而夢。

⑻覺而起,起而歸。

⑼自遠而至。

6、連詞,表因果。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7、連詞,表條件。 窮山之高而止。

8、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如是而已。

(二) 焉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於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於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

(三)之

1、代詞。

⑴青,取之於藍。(代靛青)

⑵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道理等)

⑷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指代童子)

⑸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

⑹郯子之徒。(代詞,這)

⑺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⑻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⑼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⑽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⑾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⑿故為之文以志。(代詞,它,指宴遊西山這件事)

⒀聖人之所以為聖。(指代這件事)

2、助詞。

⑴不如須臾之所學。(用於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⑵彼童子之師。(的)

⑶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的)

⑷古之學者必有師。(的)

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的)

⑹月出於東山之上。(的)

⑺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的標志)

⑽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的標志)

⑾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的標志)

⑿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⒀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⒂吾與子之所共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⒃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⒅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⒇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1)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

(四)於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從,比)

2、善假於物也。(介詞,表對象,可不譯)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比)

4、而恥學於師。(向)

5、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對於)

6、其皆出於此乎?(從)

7、不拘於時,學於余。(被,向)

8、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在)

9、月出於東山之上。(從)

10、徘徊於鬥牛之間。(在)

11、於是飲酒樂甚。(在)

12、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

13、漁樵於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於天地。(在)

15、托遺響於悲風。(給)

(五)乎

1、介詞,相當於「於」。

⑴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對)

⑵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⑶相與枕藉乎舟中。(在)

2、語氣助詞。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表反問,譯為「嗎」、「呢」)

⑵其皆出於此乎?(表揣測,譯為「吧」、「呢」)

⑶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⑷嗚乎!師道之不復也可知矣!(表感嘆,與「嗚」連用,譯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表反問,譯為「嗎」、「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表反問,譯為「嗎」、「呢」)

⑺而又何羨乎?(表疑問,譯為「嗎」、「呢」)

3、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⑴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⑵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⑶郁乎蒼蒼。

⑷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六)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七)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五、一詞多義

(一)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求學)

3、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4、吾師道也。(學習)

(二)傳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解釋經文的著作)

(三)窮

1、窮回溪。(走到盡頭)

2、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3、而不知其所窮。(盡頭)

(四)絕

1、而絕江河。(橫渡)

2、不絕如縷。(斷)

(五)夢

1、卧而夢。(做夢)

2、夢亦同趣。(名詞)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經)

2、始指異之。(才)

3、游於是乎始。(開始)

(七)則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卻)

2、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就)

3、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麼)

(八)惑

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惑)

2、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塗)

(九)行

1、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復

1、師道之不復可知矣!(恢復)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再)

(十一)如

1、縱一葦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

(十二)東

1、東望武昌。(向東) 2、順流而東也。(東下,東進)

(十三)然

1、凌萬頃之茫然。(……的樣子) 2、何為其然也?(這樣)

(十四)所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用來……的)2、聖人之所以為聖。(……的原因)

(十五)異

1、始指異之。(以……為異)

2、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獨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別)

2、然後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十七)為

1、余自為僇人。(成為)

2、故為之文以志。(介詞,表目的)

3、輮以為輪。(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首語氣助詞)2、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那)

(十九)道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傳統)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7、是歲,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為輪。

2、假(於)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從(之)而師之。

5、始指(之)異之。

(三)狀語後置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3、善假於物也。

4、而恥學於師。

5、師不必賢於弟子。

6、學於余。

7、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8、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9、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10、相與枕藉乎舟中。

(四)定語後置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凌萬頃之茫然。

(五)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羨乎?

(六)謂語前置。

1、渺渺兮予懷。

(七)被動句

1、不拘於時。

2、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八)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3、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6、而又何羨乎?

『玖』 高中語文必修四文言文重點句子和翻譯

蜀道抄難 但見悲鳥號古襲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錦瑟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琵琶行 重點是二三段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兩句的翻譯詩詞除了柳永的不要背 其他都是重要的 特別是杜甫的

『拾』 高一語文必修一重點文言文的句子翻譯

給我你的郵箱 我發給你

閱讀全文

與蘇教版高中語文重點句翻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