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人教版)25課<伯牙絕弦>答案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專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屬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准,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盪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貳』 小學6年級上冊《伯牙絕弦》的譯文是什麼
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版子期聽了贊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
初山微畫雕《人生難得一知音》
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在我耳邊流淌!」 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說出他心裡想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類似於連綿大雨聲音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能聽出我的心意,想像出的景象就像我心中的景象。我到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叄』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到底出自哪本書
《伯牙絕弦》既出自戰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本昧篇》,又出自周王朝列子的《列子·湯問》。
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流傳於民間。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伯牙絕弦》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寫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知音難覓和知己難求的現象。
伯牙彈琴時鍾子期領會到是描繪「巍巍兮志在高山」和「洋洋兮志在流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後來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六年級上冊人教版伯牙絕弦譯文擴展閱讀:
伯牙絕弦的故事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附近有人。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了鍾子期。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伯牙為子期彈奏了一首曲子。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子期贊嘆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伯牙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子期稱贊道:「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拜訪。 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拉斷了琴弦,還把琴摔破了,並發誓終身不再彈琴,他認為世上再也沒有誰能成為自己的知音了。
『肆』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25課《伯牙絕弦》答案
1.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寫在括弧里。 (1)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擅長,長於)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良好)
善:①善良。②良好。③熟悉。④擅長,長於。⑤容易。
2.照樣子,寫詞語。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清風徐徐 明月皎皎 炊煙裊裊 春雨瀟瀟 白雪皚皚 芳草萋萋 楊柳依依 雲霧蒙蒙 霞光灼灼
3.解釋帶點的字,並寫出整句話的意思。
(1)伯牙鼓(彈)琴,志(心裡想)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像,好像)泰山!」
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想到的),鍾子期必(都)得(懂得)之。 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領悟到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謂(覺得)世再無知音,乃(於是)破琴絕(斷)弦,終身不復(再,重新)鼓。
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復彈琴 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並照樣子再寫幾句。
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1.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 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志在明月,鍾子期曰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2.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鍾子期曰:「 善哉,(瀟瀟)兮若(春雨)!」志在雲霧,鍾子期曰 :「善哉,(蒙蒙)乎若(雲霧)!」
3.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鍾子期曰:「 善哉,(裊裊)兮若(炊煙)!」志在楊柳,鍾子期曰 :「善哉,(依依)乎若(楊柳)!」
4.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鍾子期曰:「 善哉,(皚皚)兮若(白雪)!」志在芳草,鍾子期曰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課文中有一句話概括了上述種種場景,這句話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5.默讀課文,回答問題。
(1)伯牙為什麼要「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答:因為伯牙認為:鍾子期是唯一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是自己的知音。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2)通過學習,你對「知音」有了什麼認識?
答:「知音」,就是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有共同語言的人。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
(3)看到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答:「伯牙,你的一舉一動都是悲壯的,你的舉動,見證了你與子期的深情厚誼。當你摔琴時,你一定在想著子期,想起你們初相逢的時候,想起你們彈琴交談的時候,也想起了你見子期最後一面時依依惜別的畫面。想到這兒,你一定悲痛不已,看著這台古琴,根根琴弦幻出子期的面影,你是多麼不舍。「砰」聽見琴摔隨的聲音,那也是你心碎的聲音。此時,高山默默,它在想:「伯牙呀,既然你賦予我靈性,就讓我的靈性隨逝去的琴聲而去吧!」此時,江河無語,它在想:「伯牙呀,既然你的創作賦予我美感,就讓我的美感隨你對子期的懷念深埋於地下吧!」看,伯牙,江河,高山都沉默了,你的心也一定很痛很痛,那種痛是難以言喻的,沒了知音,彈琴還有什麼樂趣可求,還怎麼能叫藝術。伯牙,你的做法,是一種友誼的追求,更是對朋友的懷念,是的,這就是知音!
『伍』 六年級上冊語文25課【伯牙絕弦】文言文翻譯
伯牙絕弦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注譯:絕 :斷絕善 :擅長,善於。鼓 :彈。志在高山 :心裡想到高山。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也表示"啊"的意思。峨峨 :高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若 :像~~一樣。洋洋 :廣大。念 :心裡所想的。必 :一定,必定。之:他。謂 :認為。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乃 :就。復:再,又。弦:在這里讀作\「閑\」的音。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澎湃的江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無論伯牙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斷絕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朗讀停頓:註:\「\/\」為停頓處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望採納,謝謝。。。。
『陸』 人教六年級上《伯牙絕弦》的解釋
伯牙絕弦:絕,斷絕。俞伯牙因為鍾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伯牙最擅長彈琴,鍾子期有很強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到:「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就說:「好啊,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裡想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的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了。
古時有俞伯牙摔琴以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這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絕:斷絕.
鼓:彈.
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洋洋:廣大
『柒』 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是什麼意思
《伯牙絕弦》這篇課文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
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絕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和知音難覓的現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7)六年級上冊人教版伯牙絕弦譯文擴展閱讀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出處:《呂氏春秋·本昧篇》——戰國·呂不韋
『捌』 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二十五課伯牙絕弦生字(最好找照片)必採納。 快
這篇課文沒有生字,你要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