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綜合實踐六年級下冊第9課《橋》
橋的歷史中國是一個5000年文字記載歷史的偉大國家。我國幅員遼闊,地形東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縱橫交錯,有著名的長江、黃河和珠江等流域,這里孕育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建設了數以千萬計的橋梁,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橋梁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曾在東西方橋梁發展史中,佔有崇高的地位,為世人所公認。
中國古代橋梁不外梁、拱、索、浮等類型。
(一)梁橋
我過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梁橋為鉅橋,橋建於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發鉅橋頭積粟,以賑濟貧民。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國多造石柱、木樑橋。
宋代建造為數眾多的石墩、石樑橋。200多年間,僅泉州一地,見於古籍的橋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橋10座。如安平橋(圖1),有362孔,橋長5里(2223m),故又名五里 橋(現橋長2100m),保持了700餘年的橋長記錄。橋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
成於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歷時13年。又如泉州萬安橋,俗稱洛陽橋(圖2),共有47孔,建於洛陽江入海口,橋總長約890m,橋寬3.7。橋始建於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於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兩橋均為國家重點文物單位。
福建漳州江東橋的石樑最為巨大。該橋於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樑橋改為石樑橋,計有15孔,每孔三片石樑。石橋現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樑長23.7m,寬1.7m,高1.9m,重量達2000kN(200t)。這樣巨大的石樑,在沒有重型起重設備的古時,其采、運、安裝等工作都是十分艱巨的。
不論木樑或石樑,為了加長橋跨,採用了多層並列梁,由下向上逐層外挑的方法,以支承中部的簡支梁。在當時石樑稱為疊澀;木樑稱飛橋或稱握橋,即為伸臂梁橋。木伸臂梁在公元4世紀時已有記載。石橋疊澀,出檐不遠;木橋伸臂達到20m。現存清代重修的甘肅文縣陰平橋為單孔木伸臂橋,橋跨達60餘m,橋上建有橋屋。
木樑橋上一般建有橋屋或橋廊,侗族風雨橋就是一種橋屋。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永濟橋,是一座4孔5墩的木伸臂橋屋,全長644m,建於1916年,5座墩台上均有橋亭,用橋廊把橋亭相互貫通。橋亭起著重力平衡作用,把裝飾與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
㈡ 關於橋課文的背景資料
《橋》的寫作背景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2)六年級課橋擴展閱讀:
《橋》課文原文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裡。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裡,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有人喊了一聲:「黨員也是人。」
老漢冷冷地說:「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
竟沒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隊,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
小夥子瞪了老漢一眼,站到了後面。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後,只剩下了他和小夥子。
小夥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突然,那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
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後,洪水退了。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她兒子。
㈢ 16課《橋》的分段及段意
課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寫人閃在山洪來臨時都驚慌的湧向窄窄的內木橋。
第二部容分(第7~23自然段)寫老漢為了讓村民安全過橋,犧牲了自己和兒子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寫洪水退後,一位老太太來橋邊祭奠她的丈夫和兒子。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㈣ 六年級橋課文中的好詞
【詞】
清澈見底隨風飄動依依多情粼粼的波紋
守望相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婀娜的舞姿
【句】
大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㈤ 六年級上冊第12課橋的續寫
下午,人們回到村子裡,村子已經變了樣。昔日的美麗高大的樓房,現在已經變成的一堆爛瓦;昔日的高大挺秀的樹,現在已經成了發霉的爛木了。太陽漸漸下山了,黃昏把這個村子照得更加殘舊。
老漢犧牲了,村民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害怕起來,想:要不是有黨支部書記在——那位老漢果斷地指揮這,我們可能也被洪水吞沒了。現在他犧牲了,我們是不是也要為他做點事呢?
於是,經過村民的商量,決定在村裡建一座紀念碑,來紀念這位偉大無私的人民英雄。可是,在紀念碑上寫什麼呢?這又要認真想想了。最後,大家還是決定為「舍己為人,無私無畏的人民英雄——黨支部書記。」這幾個醒目的大字會刻在紀念碑上,也永遠會刻在人們的心上。
到了立紀念碑這一天,全村人都集合在一起,一起送老漢最後一程。在老漢的碑前,有很多人傷心得留下了眼淚。一個帶著紅領巾,扎著小辮子的小女孩走到碑前,說:「老爺爺,您這種舍己為人,無私無畏,沉著果斷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一位老大娘輕聲哭泣地說:「書記,那天要不是你去指揮,我們都可能沒命了.但你卻把生的希望留給我們,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雖然那位老漢已經離去,但村民們是不會忘記他,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從此以後,村民們看到那塊方方正正的英雄紀念碑,就會想起老漢的事跡。他們不僅要向老漢學習,處處為別人著想,還要告訴下一代人去學習,讓老漢的精神永綻光芒!
編輯於 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