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魯教初中語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魯教初中語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發布時間:2021-01-05 03:04:32

『壹』 文言文里的特殊句式具體都有什麼呢學生黨,語文渣,求大神指點!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類: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主要有兩大類:(一)名詞作謂語的句子。(二)因果倒裝句用「……者,……也」格式連接。
(一)名詞作謂語的句子
1.「……者,……也」格式
①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③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用「也」表判斷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5.用「非」「乃」「則」等幫助構成判斷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
6.無標志判斷句
①劉備天下梟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 察今》)
(二)因果倒裝句用「……(者),……也」格式連接。
①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
③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庖丁解牛)
二、被動句
(一)用「於」表示被動關系
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二)用「見」「見……於……」「見於」來表示被動關系
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暴見於王,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
(三)用「為」「為……所……」「為所」表示被動關系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2.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四)用「被」「受……於」表示被動關系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
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五)無標志被動句
(無標志被動句需要從上下文關系來判斷)
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全祖望《梅花嶺記》)
三、省略句
(一)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1.承前省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說》)
2.蒙後省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3.自述省
(予)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自序》)
4.對話省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王)曰:「不若與人。」
(二)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
1.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三)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鄒忌諷齊王納諫》)
2.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荀子》)
(四)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
1.杞子自鄭使(人)告於秦。(《左傳·餚之戰》)
2.鄭穆公使(人)視客館。(《左傳·餚之戰》)
3.屠懼,投(之)以骨。 (蒲松齡《狼》)
4.此人──為(之)具言所聞 (陶淵明《桃花源記》)
5.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介詞的省略
1.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戰國策.千金市馬)
2.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司馬遷《鴻門宴》)
(六)分句的省略
1.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至遠),功在不舍 (荀子《勸學》)
四、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被提前(否定句往往以否定詞為標志)
①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離騷》)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被提前
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3.藉助一個結構助詞把賓語提前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②惟陳言之務去。(韓愈《答李翊書》)
③孜孜焉惟進修是急
(二)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賦》
3.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歐陽修《秋聲賦》)
(三)定語後置
1.「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
馬之千里者。(《馬說》)
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鍾山記》)
2.「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中心詞+數詞」,
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四)介詞結構後置(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2.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荊軻刺秦王》

注意:並不是所有的介詞結構都作後置狀語。例如: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控於地而已矣。(莊子·逍遙游)
在上面這個句子中,「於地」這個介賓短語只能作補語,譯成狀語說不通。
「落到地上罷了」──正確。如果譯成「在地上落著」則跟前面矛盾。

『貳』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有哪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復習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斷句(10種類型)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麼、屬於什麼的句式。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為)
8.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練習:
一 、判斷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赤壁之戰》)
(4)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5)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6)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7)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8)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9)\"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10)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1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1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
(17)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鍾山記》)
(18)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9)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傳》)
二.被動句(9種類型)
1.而君幸於趙王。(……於……)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4.受制於人。(……受……於……)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志。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練習:
二 、被動句
(1)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7)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赤壁之戰》)
(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
(13).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

『叄』 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肆』 語文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分為:
1、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內行判斷的句式。①陳勝容者,陽城人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標準的是「者……也」表判斷。也就是要翻譯成「XX是XX」的現代漢語句式。
2、被動句----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例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要翻譯成「XX被XX」的現代漢語句式。
3、省略句----網路裡面有

『伍』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4.用介詞「被」表被動.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愚公移山》)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陸』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何分析

所謂的特殊句式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而言的,在古代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句式,這些句式隨著語言的發展而逐步發生了改變,在現代漢語中就變成了特殊句式了。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等,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現過。雖然在新大綱中沒有對學生要求掌握它們,但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對這些句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下面我就文言文中的這幾個特殊句式做一個簡略的分析。
2.1判斷句式
何為判斷句?《辭海》中這樣注釋:「用來判定主語所指和謂語所指同屬一物,或斷定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屬於同一性質或種類的句子。」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一書中是這樣定義的:「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片語為謂語,表示判斷的。」鮑善淳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這樣認為:「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作出判斷的句子,說明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屬於某一類或不屬於某一類。」而郭錫聯主編的《古代漢語》也是這樣認為「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所以判斷句應該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它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條件:1、涉及事物的性質、情況或事物之間的關系。2、要作出判斷。3、是個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在現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用判斷詞「是」或「就是」、「正是」等,來聯系,如:「我是中國人。」而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斷句的種類比較多,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採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詞語用在謂語後面幫助判斷。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夫戰,勇氣也」。(《左傳

『柒』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指的是什麼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指的是與現代漢語語序不一致,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是倒裝的一類句子。除了樓上所說題目裡面出現的賓語前置,還有狀語後置、主謂倒裝、定語後置。

『捌』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玖』 初中古文 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式之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被……所感動。

(2)有標志詞語

a 「為」表被動: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於」表被動:管夷吾舉於士「舉於……」即「在……被舉薦」。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於「對……該怎麼辦」「把……怎麼樣」,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3)「以……為……」相當於「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於「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麼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戰。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蒙後省

c、對話省

例:《曹劌論戰》(此)忠之屬也。(《曹劌論戰》)(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投(之)以骨。(《狼》)

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4)省略介詞

林盡(於)水源。(《桃花源記》)

急湍甚(於)箭。(《與朱元思書》)

(5)省略量詞

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東游,見兩(個)小兒斗 二(個)男新戰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例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例3: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文言文句式之問句

一、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問,其中的「之」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有」是動詞,「何……」是其賓語。提前賓語的作用在於強調賓語。「何……之有」可譯為「有何……」。「何」並不是賓語,而是定語。賓語是「……」所代替的名詞性短語。

如:(1)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韓非子·難二》)——也是國君的力量,臣子有什麼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即「不是嗎」,或者「不也是嗎」。如: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習了又按時去復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傳·子魚論戰》)——利用敵人受阻的機會進攻他們,不也可以嗎?

3.「何以……為」

「為」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作「為」的前置賓語;「以……」是介賓短語,作「為」的狀語。所以「何以……為」,等於介賓短語「以……」加動賓短語「為何」,相當於「用(要)……做什麼」。

如:(1)然則又何以兵為?(《荀子·議兵》)——既然如此,那麼用兵做什麼?

(2)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就要做真王了,要個假王的名義做什麼?

「何以……為」有時也作「奚以……為」「安……以為」。如: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要飛到九萬里之外又向南飛干什麼?

(2)君長有齊,奚以薛為?(《戰國策·齊策》)——您長久地據有齊國,要薛城做什麼?

4.「無乃……乎」,可譯為「恐怕……吧」,用反問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說話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私心刺謬乎?(《報任安書》)——現在您讓我推薦賢士,恐怕與我的心意相違背吧?

(2)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孔子說:「冉求,恐怕該責備你吧?」

二、表示疑問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當於「對(把)……怎麼樣(怎麼辦)」。「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虞姬啊,虞姬啊,對你怎麼辦呢?

有時可將上述句式緊縮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們作謂語,用來詢問辦法,相當於「怎麼樣、怎麼辦」;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於「為什麼、怎麼」。如:(1)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捕蛇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怎麼樣?(2)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杞人憂天》)——整天在天裡面(大氣裡面)活動,為什麼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2.「何所……」「誰……者」,這是兩個主謂倒裝疑問句式。「何所……」等於「所……(者)何」。「所……」作主語;「何」是疑問代詞,作謂語。如: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木蘭你想的是什麼,思念的是什麼?

(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給您出這個主意的是誰?

例詞---例句---古義---今義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說---條件關系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人員

想了解更多消息,可以試聽企鵝輔導免費課程,清北畢業名師為您總結考試套路及技巧

免費領取課程鏈接企鵝輔導免費課程

『拾』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基本所有特殊句式都有,但在初中不作為重點,高中這些才是重點

閱讀全文

與魯教初中語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