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教版高中語文知識點總結
第一版塊:古詩文閱讀與鑒賞(7題33分)
1.名句名篇默寫題與文學常識題
知識范圍:課標建議的60個背誦篇目;文學常識以中國古代作家為主及60個背誦篇目名稱、作家及朝代。
默寫時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選三選默,選擇最有把握的幾句來填寫,千萬不要多默。
(2)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切勿賣弄書法。(建議拿到試卷就先填寫默寫內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寫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後面想起來了再默。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徵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徵凄涼哀傷或思家思歸),⒌其它類:崑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採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A.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 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了解詩歌主旨:
⑴詠史懷古詩:憑弔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跡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閑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嚮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我們認為不會考,但是課本中有,我們還是要了解一點。)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於全篇整體或局部)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誇張比擬)(高考常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高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高考常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高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類型: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朴。
■第六種類型: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文言文閱讀(5題,21分)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預備知識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題
3.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記住: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糶(賣米);糴(買米);穰(與農事有關);禳(與祭示有關);覲(拜見)。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對稱詞語和句子中處於對稱位置的詞語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利用音形關系,通假推測。高考題:此除蝗蟲誼(通「意」,意思)也。
【相關知識】
一詞多義的產生:①詞的本義。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②詞的引申義。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③詞的比喻義。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詞的借代義。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⑤詞的假借義。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系識記)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重點掌握黑體詞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課(督促勸說)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或對話)如(到、往)掾(古代屬官的統稱)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容(寬容、或許、許可)貸(借出借入,寬容)獄(官司、案件、監牢)白(告訴)與(贊揚)多(贊揚)遽(急速、就、恐懼)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查)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執(捉拿)延(延請)省(減免)謝(道歉、推辭、告訴)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臉紅)竟(結束、完)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造(造訪)過(拜訪、責備)弒(子殺父、臣殺君)用(財用、因為)
4.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具體辨析時,可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⑵結構意識:
⑶句位意識:
(4)呼應意識:
(5)語氣意識:
附:考綱所列18個虛詞:
⑴而①連詞: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表轉折,表修飾,表假設,表因果,表目的(「用來」)。
②代詞:通「爾「,人稱代詞(「你,你的」)。③構成復音虛詞(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問代詞:「什麼」、「哪裡」;「為什麼」、「怎麼」。②副詞:「多麼」。
⑶乎①助詞:表疑問語氣,「嗎」,「呢」;表測度,「吧」;表感嘆,「啊」、「呀」;作詞尾。
②介詞:「於」、「在」、「從」。
⑷乃①副詞:表承接,「就」、「才」、「於是」;表轉折,「卻」、「竟」;表判斷,「就是」。②代詞:「你」、「你的」。
⑸其①副詞,表測度,「大概」;表疑問,不譯;表反詰,「難道」;表婉商,「還是」;表期盼,「可要」、「要」。②連詞,表選擇,「是……還是」;表假設,「如果」③代詞:僅不代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那」「其中
⑹且①副詞,「將要」、「將」、「暫且」;表程度,「已經」、「很」;②連詞,表並列,「又」;表遞進,「並且」、「而且」、「況且」;表選擇,「還是」;表假設,「如果」;表讓步,「即使」、「尚且」;表轉折,「可是」、「卻」。
③助詞,用於句首。
⑺若①代詞,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這②連詞,表假設;表選擇,「或」、「或者」。③構成復音虛詞
⑻所助詞:①構成「所」字結構,「……的人(事)」;②和「為」呼應,表被動;③和「以」連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連用,表手段,憑借,……的方法(憑借)。
⑼為介詞:①表對象,「向、對」;表替代,「替」;表目的,「為著、為了」;表原因,「由於、因為」;表被動,「被」。②疑問語氣助詞,呢。
(10)焉①代詞:三人稱疑問代詞,表疑代詞,哪兒,哪裡,怎麼;②語氣助詞:陳述感嘆疑問語氣③兼詞「於之」;④作形容詞詞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語氣;②表疑問語氣;③用在句中,表語氣的舒緩或停頓;④用在句末,表判斷語氣。
(12)以①介詞:表憑借,「憑」、「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於」;表對象,「跟」、「和」;
表時間、處所,「於」。②連詞:類似」而」的用法(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飾。
(13)因①介詞「憑借」;「按照」;「趁著」、「就著」;因為;「從」、「由」;②連詞,「因此」、「於是,就」。
(14)於介詞⑴表時間、處所、范圍、對象等,「在」、「向」、「到」、「從」、「對」、「對於」、「由於」;
⑵表比較,「比」;⑶被動,「被」。
(15)與①介詞,「跟」,「同」;介詞,「給」、「替」;介詞,「和……相比」;②連詞,「和」、「及」;
③通「歟」,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④動詞(給予,結交,參加)。
(16)則①副詞:表判斷,「就是」;②連詞:表承接,「就」、「便」、「原來是」;表假設,「如果」、「假設」;
表並列,「就」;表轉折,「卻」、「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詞:附在動詞後構成「者」字結構,「……的人(事、東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頓」。
③附在時間詞後,無實在意義。④放在數詞後,翻譯為「個,樣」
(18)之①助詞:襯助音節;取消句子獨立;結構助詞(「的」);定語後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
②代詞: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詞(這,這樣)。
5.性格表現題(句式題,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對六個句子進行三點審查: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三審性質,看是不是題干所說的性質特點。最後用排除法選擇。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度,必須堅持:⑴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評價者觀點態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評價者的時代局限性;(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評價者對人民的態度;看評價者對統治者的態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
古今異義幾種情況:
①詞義的縮小。②詞義擴大。③詞義的轉移。④詞義的感情色彩發生變化。⑤古今同形異義。如「請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指」(指出)和「示」(示意給人看)
常見古今異義如下:
1親戚2妻子3中國4所以5無論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實10春秋11結束12約束13中原14烈士15犧牲16雖然
17不好18根本19學者20地方21山東22縣官23致意24從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憐29以為30從而31至於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進37即使38向來39因為40老大
6.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7.文言文斷句與翻譯題
(1)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於、至若」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2.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後找賓語。
3.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准確性更高。
4.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5.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後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
能承前啟後,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於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賦分點:
1.譯准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准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准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並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備查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4)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徵狀態,」。B>表態度、方式,C.表工具,D.表處所E.表趨向,。F.表頻率,
(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並」。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4)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3)動詞的活用:①動詞的使動用法:「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來)②動詞活用為名詞,
備查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二)被動句:
(1)單獨用「於」「受」「見」或組合成「見……於……」,「受……於……」表判斷。(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3)「被」((4)意念被動(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2)省略賓語(3)省略介詞」。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五)定語後置:
(1)者(3)……之……者:「(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備查知識3:常見固定結構(一、表示疑問
①何以……?(憑什麼……?)②何所……?(所……是什麼?)③奈何……?(……怎麼辦?為什麼……?)④如……何;奈……何?(把……怎樣呢?)⑤孰與……?(與……比,哪個更…?)⑥獨……耶?(難道……嗎?)
二、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②何……為?(……干什麼呢?)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⑤豈(其)……哉(乎,耶)(哪裡……呢?……哪裡呢?)
⑥安……哉(乎)?(哪裡……呢?)
⑦不亦……乎?(不是……嗎?)
⑧……非……歟?(……不是……嗎?)
⑨寧……耶?(哪裡……呢?)
(10)顧……哉?(難道……嗎?)
(11)獨……哉?(難道……嗎?)
三、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③惟…耳!(只……罷了!)
④一何……(多麼……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四、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該不……吧?))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④庶幾……歟?(或許……吧?)
五、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③其……?其……?(是……呢?還是……呢?)
六,其它
否則:如果不……就……。何乃:豈只是;為什麼竟。、既而:隨後,不久。既……且……:又……又…乃爾:竟然如此,這樣。然而:這樣卻;但是。,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謂:所說的,所認為。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無庸:不用,無須。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謂:說的就是¬¬――。之於:對……的態度,同……相比
第二板塊:語言知識與運用(27分)
高分口訣:審題干,明確答題方向審題文回應暗含要求
1、字音字形辨析題:(注意:語音不考慮聲調,錯別字今年不單獨命題。)
字音題:【答題技巧】(1)常見多音字標「次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大,標「常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小。形聲字標「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大,標「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小。常見字標音正確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會標錯音。(2)廣東人區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塞擦音的送氣音與不送氣音,後響復韻母的「ie」與「uè」難度很大,必須矯正。(3)善用排除法。
【答題知識】①正確把握形聲字的讀音,利用形聲字聲旁能表讀音的功能識記一些難讀字,如:屣xi、猙zhen;記住形聲字的聲旁字與字的讀音不一致的字,如:諂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②注意區別形近字,如:「刺」與「剌」、「陡」與「徙」、「贏」與「羸」。③注意多音多義字的讀音。多音多義的讀音是考查的重點。多音常常是因為「多義」,所以因義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譯語素時讀ka,卡車、卡賓槍,取和「不暢通」有關義項時,讀qia,關卡、發卡、卡殼。④注意口語與書面語的讀音區別,如「哈」,書面語中讀ha,在方言或口語中讀ha或ha;「露」,書面語中讀lu,口語中常讀lou。⑤注意一般詞語與專用詞語的讀音區別,如:街談巷xian議、巷han道。
字形題【答題技巧】基本方法為以「義」定「形」。(1)從形旁入手。如「弩」和「駑」,「肓」與「盲」。(2)從詞義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從詞語的結構入手。如「文過飾非,幽愁暗恨」,並列式詞語,「文」和「飾」,「幽」與」暗」互訓。再如:窮形盡相、和顏悅色等。(4)從成語的出處入手。如:察言觀色、墨守成規等。
(一).把握詞義
(1)從詞義的輕重不同的角度辨析。比如:「希望」、「期望」、「渴望」三個同義詞一個比一個程度重;
(2)從詞義的范圍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如「局面」和「場面
(3)從詞義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如「保護」與「庇護
(4)從詞語適用的對象不同的角度辨析。(5)從詞義的側重點不同的角度辨析。
(二).辨析用法
(1)搭配對象不同。如「交流」和「交換」,前者多與表示比較「虛」的一些事物的名詞搭配,如交流體會,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等,後者則往往與表示「實」的一些事物的名詞搭配,如交換場地,交換物品等。
(2)詞性和語法功能也不同,如「誕辰」和「誕生」、「創見」和「創建」、「品位」和「品味」三組同義詞,前者為名詞,主要做主語、賓語,後者為動詞,主要做謂語。
(三)體悟語境
詞語的運用與語境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一個詞語有其基本意義,但放到一定的語境中,又往往有語境義,即產生的特寫意義和臨時意義。
3.成語辨析題
【答題經驗】(1)弄清所用成語的前後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語越要注意陷阱;(3)特別陌生的成語往往是對的。
【答題知識】搞清成語意思(本義引申義比喻義)是前提,考察語境是基本切入點。重點:(1)注意易望文生義的成語。(2)注意有兩個意義的成語。(3)注意含有相同語素的成語是否混用。(4)注意成語潛在的褒貶色彩。(5)注意成語的固定陳述對象。(6)注意謙敬成語是否誤用。(7)注意只用於否定句的成語。(8)考慮成語的語法特點(詞性,搭配以及和前後語境是否重復或矛盾)。
A.謙敬成語:
❷ 高中語文學習個人總結
親,我抄現在是高三,事實上,我自從上了高中就沒學過語文,但是每次考試語文成績都在110-120之間。主要原因是語文就和英語一樣,靠的全是基礎,如果你初中時好好學了的話,高中只要背背古詩文神馬的就OK 啦!如果你的基礎不好的話就抓好基礎背古詩文,爭取高考那6分一分不丟,其他的題都是理解題,平時多做做題,還有作文一定要夠字數,不夠字數是會扣分的,字跡不好看沒關系,關鍵是要整齊,老師判那麼多卷子心情肯定不好,如果你的字跡潦草肯定不會得高分,開頭和結尾多背點精彩語段,這都是采分點,希望這些能對你有幫助O(∩_∩)O
❸ 高中語文總結怎麼寫
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正確地理解、掌握並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當前的素質教育又向語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且要教書育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完成以上任務,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認真學習各種教學理論,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虛心向老教師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工作情況的總結。
一、轉變思想觀念,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貫徹落實教育方針的前提條件。一個教師必須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受教育的主體,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對象。
1、語文教學無差生
面向全體學生必然涉及「差生」問題,相當一部分教師總是按照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把學生分成若干層次,那些考試成績不好的,理所當然的被劃為「差生」之列。而實際上,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每一個學生都已具備了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有人善於遣詞造句,有人善於布局謀篇,有人長於書面表達,有人善於口語傳情。在我的眼中語文學習無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語文能力處於不同層次上的一個群體,語文教學無差生。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理論,只要給學生以正確的方法指導和足夠的時間,他們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思想觀念的轉變會帶來全新的教學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難設想一個對語文不感興趣的老師會教好語文,一個對語文毫無興趣的學生能學好語文,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求得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體學生,緊扣教材內容,設計出靈活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生動、新穎、恰切的教法,讓學生始終在新異刺激下投入學習。其次是貫徹成功教育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開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讓優秀生走向淵博,讓大多數學生堅定學好的信心,讓從沒受過老師表揚的學生也體驗到老師肯定性評價的愉快。
3、授之以「漁」,求得學生主動地發展
「最好的學問是關於方法的學問」、「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學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學者事倍而功半」。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可以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學生進入高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樹立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要放眼社會,放眼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平時讓學生堅持「多讀、多聽、多想、多寫、多說」的「五多」做法,並嚴格要求,這樣學生進入高中之後,普遍能夠迅速掌握語文學習規律,形成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進入語文學習的自由王國取得理想的成績。
總之,老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會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體,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 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目的的實現主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要想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在授課教師要講出個性,講出風格,講出精彩,講出意蘊,為學生展示一個既得天獨厚又異彩紛呈的世界,給學生以思考和啟迪,促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發展。
1、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葉聖陶先生明確指出課文只是語文學習的例子。這就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到教材特點,整體把握教材,靈活運用,充分發揮教材的典範示例性,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緊扣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努力把教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結合起來,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對教材進行一定的取捨,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世間最美的墳墓》這篇散文,只抓住托爾斯泰墓逼人的樸素正是他畢生追求——嚮往平民化、回歸自然——這一偉大人格的外化這一重點講深講透。莫泊桑的《項鏈》中外馳名,學生樂於閱讀,但僅此一篇又怎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渴望,我在講解課文的基礎上,又給學生補充了莫泊桑的其它小說如《羊脂球》等,並把莫泊桑和另外兩位短篇小說巨匠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作以比較,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又豐富了學生內心世界。
2、把科學性和思想性密切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它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語文課的特點,滲透思想教育內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歷史偉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棄疾、文天祥、譚嗣同等等,他們的愛國豪情充塞著青年學生的胸膛;張衡、蔡倫、沈括,他們之所以歷代被人們稱頌,是因為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天山的壯麗,泰山的博大,黃山的神奇,三峽的秀美,內蒙的遼闊,都讓學生心向神往,愛國的熱情澎湃於胸中。其次,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挖掘課文內涵,讓學生從中領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拿來主義》教會了學生如何對待傳統;《〈吶喊〉自序》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偉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轉》讓學生了解了一個靈魂殘缺之人的可悲;《師說》可以讓學生摒棄盲目自大,養成求實好學的習慣。
在貫徹這一原則時,我努力把握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結合課文並從學生實際出發,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文學作品中思想價值的魅力。
3、課內要求與擴大課外知識范圍相結合,開闊學生視野
課文是個例子,在落實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的前提下,我注重擴充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繽紛的課外生活引入課堂,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每學期我都要結合課文教學引入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習慣,豐富了學生內心世界。課堂上根據講課內容隨時提出緊密聯系現實的問題,極大激發了學生思考習慣。並在課下引導學生閱讀一些中外名著以及《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報刊的專題文章,讓學生從中了解到社會,為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開掘寫作源泉,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作文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正確、豐富、深刻的思想。課文只是範例,是導游圖,語文教學最終要落實到語言的運用上。學生寫好作文,語言運用的基本能力和寫作技巧是基本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必須學會思考,學會做人,有豐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
1、養成思考習慣,為寫作提供持久動力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化。很難設想一個不善於思考的學生,會寫出內涵豐富、生動活潑的文章。「教會學生思考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
生活中充滿了哲理,認真反思生活,可凈化靈魂;密切關注社會生活,可了解並認識社會,在課堂教學中我不斷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極大豐富他們的思想。如在教《阿Q正傳》一文時,我提出「我是阿Q嗎」這一問題,讓學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點;教《葯》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上醫醫國,其次醫人」的道理,讓學生反思當今社會。
「是要發展,還是要純凈空間」,讓學生認識到它保護環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引導學生關心他人;「中國足球騰飛說明了什麼」,從中悟出苦難與輝煌的含義。讓學生在爭論中學會了思考,摒棄了無用的牢騷。一系列密切聯系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單調,調動了學生思考積極性,增添了高中生活的色彩,發掘出了寫作寶庫。
2、課堂作文與練筆作文相結合,提高寫作效率
目前,作文教學還沒有一套完整成體系的教材,作文教學也就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了課堂作文與練筆作文相結合的方法,課堂作文抓規范抓時效,練筆作文抓基礎抓思想,收到了較好效果。
課堂作文規范性要求必不可少,無規矩無以成方圓,必要的寫作知識講授和嚴格的時間要求,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規律。課堂作文緊扣人生思考、社會現實、課文內容、單元寫作訓練幾個主要方面,力求讓學生寫出思想,寫出生活。練筆作文重在抓基礎,重在讓學生通過作文去認識生活,去理解人生。形式不拘一格,這樣一來練筆作文成了學生馳騁思想的原野,成了師生暢談交流的渠道與平台。
規范化的要求,寫作源泉的開掘,寫作形式的靈活多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極大的提高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小結:人們常說中學教師難當,中學語文教師更難當,而我卻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體會到了中學語文教師的樂趣,學生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在原來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分探索一分收獲。只要努力去工作,積極去探索,一定會迎來高中語文教學燦爛的明天。
❹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實虛詞完整總結
一.而
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⑤掩口胡盧而笑。
3.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4.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④秦師輕而無禮。
5.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④滅滑而還。
6.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
7.通「爾」,你,你的。例:①而翁歸。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於茲。
8.復合結構的用法
(1)「而已」:罷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而後」:才,方才。例: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③三月而後成。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二.何
1.什麼。例:①子何而往?(何:憑什麼。)②大鐵椎,不知何許人。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2.怎麼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裡。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②卻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4.多麼。例: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③作計何不量!
5.為什麼。例: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③安陵群不聽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⑤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6.怎麼。例:①若為佣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8.何:通「呵」,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9.復合結構的用法
(1)「何如」:怎麼樣,怎樣。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謂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爾何如?
(2)「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4)「何嘗」:並非。例:你說的何嘗不是。
(5)「何為」: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6)「何意」:⑴什麼意思。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裡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例:長夜沾濕何由徹。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9)「何得」:怎麼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麼益處。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麼益處。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12)「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11)壯士,能復飲乎?(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觚乎?
3.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
4.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5.同「於」。例: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③吾嘗疑乎是。(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⑤頹然乎其間。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鋣。(乎:引進動作的對象。)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11)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 。(16)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獨處乎山中。
6.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於是乎書。
四.乃
1.於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蘆置於地。②乃入見。③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④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懷王乃悉發國中兵。
2.才,這才。例:①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乃:然後才。)②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④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境」之句為妙。
3.卻。例:①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③今君乃亡趙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是,就是,原來是。例:①視之,乃龐德也,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乃:一說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⑤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東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門抱關者也。⑧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⑨是乃仁術也。
5.竟然。例: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視乃婦也。⑺乃至,甚至。例:蒙沖斗艦乃以千數。(乃:一說竟然。)
6.可是。例:①零落難堪,似成棄物;乃摘而藏之,雙備經年裹物之用。②時夫仆俱陰險行後,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乃:一說只是,表示輕微的轉折。)
7.而,又。例: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8.這樣。例:夫我乃行之。
9.你,你的。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他:她們的。)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其:我們)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⑧遂前其足。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志也!
4.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④望請其指教。(其:她們)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
5.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後一個「其」:那個。)④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⑥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7.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8.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此、其同義連用。)
9.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六.且
1.暫且,姑且。例:①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②存者且偷生。③這個,你且收著。④別君去兮何時還?⑤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2.將,將要。例:①以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禍且及汝。④不出,火且盡。⑤且為之奈何。⑥若屬皆且為所虜。⑦民且狼顧。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3.而且,並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④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⑤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且:一說況且。)⑥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⑦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⑧且立石於其墓之門。⑨且矯詔紛出。⑩是立法以警其餘,且懲後也。(1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於鄭。
4.況且,再說。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說而且。)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③且秦強而趙弱。④且相如素賤人。⑤且遷我如振落葉耳。⑥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5.尚且,還。例: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6.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漣漪。③示趙弱且怯也。④三軍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體康且直。
7.同「夫」,句首助詞。例: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8.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②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復妄言,我當焚汝廬。
10.還有,那末。例: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11.復合結構的用法
(1)「且住」,即「且慢」,暫時慢著,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聽我說!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賊之首!......」
(2)「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是議論。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3)「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
以上來自網路知道
❺ 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會考背誦總結…
一個一個的背啊
要不定期的復習哦
要不然會忘的啊
❻ 高中語文知識點總結 新課標人教版
1. 魯 迅:
l 《記念劉和珍君》,作於1926年,悼念劉和珍,針對三·一八慘案,抨擊段祺瑞執政府。選自《華蓋集續編》。
l 《為了忘卻的記念》,作於1933年,悼念1931年被殺害的左聯五烈士柔石、白莽、馮鏗、胡也頻、李偉森。抨擊國民黨政府。選自《南腔北調集》。
l 《祝福》,選自《彷徨》,作於1924年。
l 《葯》選自《吶喊》,作於1919年4月。
l 《中國小說史略》,我國第一部小說專史。
l 《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魯迅的第一部白話小說,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
l 魯迅的第一篇小說是文言小說《懷舊》。
l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l 散文集:《朝花夕拾》。
l 散文詩集:《野草》。
2. 金聖嘆:(1608—1661),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
3. 劉 勰:
l (約466—約539),字彥和,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
l 《文心雕龍》,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巨著。
4. 汪曾祺:
l (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
l 《胡同文化》,散文。
l 小說《受戒》《大淖記事》。
5. 茨威格:
l (1881—1942),奧地利作家。
l 《世間最美的墳墓》,散文。
6. 列夫·托爾斯泰:
l (1828—1910),俄國偉大作家。
l 三大小說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7. 喬治·桑:
l (1804—1876),法國女作家。
l 《冬天之美》,散文。
l 長篇小說《康素愛蘿》《安吉堡的磨工》。
8. 《左傳》:
l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l 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l 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
l 《左傳》善寫戰爭,寫了400多次戰爭。
l 《左傳》善於刻畫人物。
l 《左傳》對司馬遷寫作《史記》,對司馬光寫作《資治通鑒》有直接影響。
l 《燭之武退秦師》《曹劌論戰》。
9. 《國語》:
l 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是古代國別體史料匯編。
l 記載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間周、魯等八國史實。以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
l 《國語》內容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
l 《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上》。
10. 《戰國策》:
l 記載西周、東周、秦、齊等國歷史的著作,以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謀議或辭說。
l 國別體。
l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
l 《觸龍說趙太後》,選自《戰國策·趙策》。
11. 《論(lún)語》:
l 記錄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l 第一部語錄體。
l 作者:是孔子弟子包括再傳弟子寫下來的。
l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l 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l 《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季氏》。
12. 孟 子:
l 孟子:(前372—前289),山東鄒縣人。
l 《孟子》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
l 第一部對話體。
l 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
l 孟子的政治主張是「仁政」。
l 後世常「孔孟」並稱,也被稱為「亞聖」。
l 《寡人之於國也》《齊恆晉文之事》《孟子見梁襄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l 《庄暴見孟子》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l 另選有:《齊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13.荀 子:
l 荀況:(約前313—前238),戰國末期思想家。
l 《荀子》,荀況著,一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
l 《勸學》,節選自《荀子·勸學》。
14.庄 子:
l 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道家思想家。
l 《莊子》,莊周及其門人以及後學所著。
l 《秋水》,節選自《莊子·秋水》。
l 《逍遙游》節選自《莊子·逍遙游》,是《莊子》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15. 賈 誼:
l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政論家、文學家。
l 《過秦論》,選自賈誼《新書》。《過秦論》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
l 《過秦論》:政論文。
16.司馬遷與《史記》:
l 《史記》的撰寫目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l 《史記》內容:敘寫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歷史。
l 體例:紀傳體通史。包括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l 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開創了紀傳體「正史」的先河。
l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
l 魯迅評《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l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l 《報任安書》,節選自《昭明文選》。
l 《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
17. 王羲之:
l (321—379),字逸少,東晉琅邪人(現在山東省臨沂縣)人。
l 善書法,有「書聖」之稱。作過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l 《蘭亭集序》,書法上也稱《蘭亭序》,選自《晉書·五羲之傳》。
18.陶 潛:
l (365—427),東晉末年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l 《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選自《陶淵明集》。
第二冊
19.裴多菲:
l (1823—1849),匈牙利著名愛國詩人。
l 《自由與愛情》《我願意是急流》。
20. 錢鍾書:
l 學術著作有《談藝錄》《管錐編》。
l 短篇小說《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主人公是一些歸國留學生)。
21.盧 梭:
l (1712—1778),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l 代表作:《愛彌兒》《懺悔錄》。
22. 孫 犁:
l 散文《黃鸝》,選自《晚華集》。
l 短篇小說《荷花澱》(與短篇小說《囑咐》並稱為姊妹篇),選自《白洋淀紀事》。主人公: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體形象。
l 白洋淀派代表作家,與山葯蛋派趙樹理齊名。
23.王 勃:
l (649—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l 初唐文學家。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首。
l 《滕王閣序》,選自《王子安集》(字命名)。
24.韓 愈:
l (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
l 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l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l 《師說》,選自《昌黎先生集》(以祖籍命名)。
l 《祭十二郎文》,選自《全唐文》。
25. 六藝經傳:「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
26.杜 牧:
l (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西安)人。
l 小李杜: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
l 《阿房宮賦》,選自《樊川文集》(以住地命名)。
l 《過華清宮》,選自《樊川詩集》。
27.蘇 洵:
l (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現在四川眉山)人,散文家。自號「老泉」。
l 《六國論》,選自《嘉祐集·權書》(年號命名)。
28.王安石:
l (1021—1086),字介甫,北宋臨川(現在江西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
l 《游褒禪山記》,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l 《桂枝香·金陵懷古》,選自《宋詞三百首箋注》。
29. 歐陽修:
l (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吉水(現在江西吉水)人,文學家、史學家。
l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領袖,主張文道合一。
l 著有《歐陽文忠公集》(謚號命名),《新唐書》(與宋祁等合寫),《新五代
l 《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
l 《伶官傳序》,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
30.蘇 軾:
l (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l 散文、詩、詞、書法,都獨具風格,自成一家。
l 與江西詩派宗主黃庭堅同為北宋影響最大的詩人。
l 《石鍾山記》,選自《蘇東坡全集》。
l 《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選自《東坡樂府》(詞集)。
l 《赤壁賦》,又稱「前赤壁賦」。
31.歸有光:
l (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崑山(現在江蘇崑山)人,世稱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文學家。
l 《項脊軒志》,選自《震川文集》(以號命名)。
32.張 溥:
l (1602—1641),字天如,明代太倉(現在江蘇太倉)人,明末文學家。先後組織過應社、復社。
l 《五人墓碑記》,選自《七錄齋集》(以書齋命名)。
33.姚 鼐:
l (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桐城(現在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l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書齋命名)。
34.桐城派:
l 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
l 創始人是方苞。
l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
35.龔自珍:
l (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現在浙江杭州)人。我國近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
l 《病梅館記》,選自《龔自珍全集》。
第三冊
36.徐志摩:
l (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
l 《再別康橋》,選自《徐志摩詩全編》。
37. 聞一多:《死水》,選自《聞一多全集》。
38. 艾 青:《我愛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39.穆 旦:
l (1918—1977),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
l 《贊美》,選自《穆旦詩全集》。
40. 臧克家:《老馬》。
41. 舒 婷:當代女詩人。《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2. 梁小斌:當代詩人。《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43. 韓 東:當代詩人。《山民》。
44. 海 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45.普希金:
l (1799—1837),俄國偉大詩人,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開創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傳統
l 《致大海》,選自《普希金抒情詩全集》。
46.華茲華斯:
l (1770—1850),英國「湖畔派」代表詩人。
l 《孤獨的收割人》,選自《世界抒情詩選》。
47.狄金森:
l (1830—1886),美國女詩人。
l 《籬笆那邊》,選自《狄金森名詩精選》。
48.《詩經》:
l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l 原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為《詩經》。
l 數量:305篇。
l 內容:分為「風」(15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l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
l 手法:賦、比、興。
l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l 句式:以四言為主。
l 《詩經》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傳統。
l 《衛風·氓》《秦風·無衣》《邶風·靜女》。
49. 屈 原:
l (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曾任三閭大夫。
l 《離騷》:《楚辭》的代表作,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l 《離騷》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浪漫主義傳統。
l 《九章》《九歌》《天問》《湘夫人》。
50. 《楚辭》:
l 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西漢劉向編輯。
l 特點: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
l 後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l 多用「兮」字。
51.《孔雀東南飛》:
l 我國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
l 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玉台新詠》,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l 與北朝的《木蘭辭》(郭茂倩《樂府詩集》)並稱「樂府雙璧」。
52.《古詩十九首》:
l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代蕭統《文選》。
l 劉勰《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鍾嶸《詩品》稱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53. 曹 植:
l (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
l 《白馬篇》又名《游俠篇》。
l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54. 《長歌行》:選自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
55. 曹 操:
l (155—220),字孟德。
l 《短歌行》。
56.古體詩:
l 唐代以前的全是古體詩。
l 又稱古詩、古風。
l 多數是五言或七言句,也有雜長短句者。
l 平仄、用韻較自由,篇幅一般較長。
l 詩題常有「歌」「行」 「吟」 「引」標志。
57.近體詩:
l 唐代稱律詩為近體詩,絕句中也有近體詩。
l 絕句和格律詩分為五言和七言。
l 律詩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末聯)。
l 律詩每聯第二、四、六字平仄從嚴。
l 押韻:偶句末字都要押韻,一般押平聲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l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
58.李 白:
l 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浪漫詩派代表作家。
l 《夢游天姥吟留別》,古體詩,選自《李太白全集》。
l 杜甫評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l 韓愈評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l 《越中覽古》,選自《李太白集》。
l 《蜀道難》《將進酒》,古體詩。
59.杜 甫:
l 詩聖。詩史。號少陵野老。杜工部。
l 大李杜:李白、杜甫。
l 《登高》《蜀相》選自《杜少陵集詳注》(以號命名)。
l 前人評《登高》:「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曠代之作」。
l 《兵車行》:樂府詩,題目是詩人自擬的。
l 《客至》《旅夜書懷》《詠懷古跡》《閣夜》《登岳陽樓》。《三吏》《三別》《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60.白居易:
l 香山居士。
l 《琵琶行》,古體詩,敘事詩。選自《白氏長慶集》。行,古體詩的一種體裁。
l 與元稹倡導「新樂府」,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l 《長恨歌》。
61. 劉禹錫:
中唐詩人。《石頭城》,選自《唐詩別裁》。
62. 李商隱:
l (約813—約858),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
l 《錦瑟》,選自《唐詩三百首》。
l 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
63. 陸 游:
l 號放翁。宋代最傑出的愛國詩人。
l 《書憤》、《臨安春雨初霽》,選自《劍南詩稿》。
64. 王 維:《山居秋暝》,選自《王右丞集》。
65. 詞:
l 唐、五代時已出現,宋代流行。
l 別名:曲、雜曲、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樂府。
l 詞有詞牌(曲譜),篇幅上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
l 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
l 代表人物:婉約派代表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有蘇軾、辛棄疾。
66. 《花間集》:第一部文人詞總集,收錄了晚唐溫庭筠和西蜀詞人的詞作。
67. 李 煜:
l (937—978),史稱南唐後主。
l 《虞美人》《浪淘沙》。
68. 柳 永:
l (約987—約1053),字耆卿,原名三變。北宋崇安(現在福建崇安)人。
l 《雨霖鈴》,也寫作《雨淋鈴》,選自《全宋詞》。
69. 秦 觀:《鵲橋仙》,選自《詞綜》。
70.李清照:
l (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
l 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
l 《一剪梅》《聲聲慢》選自《漱玉詞》。
71.辛棄疾:
l (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宋代歷城(現在山東歷城)人。
l 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
l 蘇辛:蘇軾、辛棄疾。
l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稼軒長短句》。
72. 姜 夔:
l (約1155—約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l 婉約派詞人。
l 《揚州慢》選自《全宋詞》。
73. 柳宗元:
l 柳柳州,柳河東。
l 《漁翁》《愚溪詩序》。
74. 元 稹:
l (779—831),字微之,中唐詩人。
l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選自《唐詩別裁》。
75. 李 賀:
l (790—816),字長吉,中唐詩人。
l 《李憑箜篌引》,選自《李賀詩歌集注》。
76.溫庭筠:
l (812—870),字飛卿,太原人。
l 花間派的創始人。
l 《菩薩蠻》選自《花間集》。
77. 周邦彥:
l (1057—1121),北宋詞人。婉約派。
l 《蘇幕遮》,選自《詞綜》。
78. 郁達夫:
l (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
l 《故都的秋》,選自《郁達夫文集》。
79. 巴 金:
l 《燈》,選自《巴金選集》。
l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l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l 《家》主人公覺慧。
80. 二十四史: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把從《史記》《漢書》到《明史》等24部史書 定為「正史」,合稱二十四史。
81.雨 果:
l (1802—1885),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l 三大巨著:《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82.巴爾扎克:
l (1799—1850),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l 《人間喜劇》,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共91部小說。
l 《守財奴》選自《歐也妮·葛朗台》。
83.屠格涅夫:
l (1818—1883),俄國作家。
l 《門檻》選自《屠格涅夫選集·散文詩、文論》。
84. 李 密:《陳情表》,選自《文選》。
85. 賦:一種講究辭采、體物鋪陳的文體,有古賦、俳賦、律賦、文賦等。
第四冊
86.契訶夫:
l 俄國小說家。
l 《裝在套子里的人》,選自《契訶夫短篇小說集》。主人公別里科夫。
l 世界三大短篇巨匠:契訶夫、莫泊桑、歐·亨利。
87.沈從文:
l (1902—1988),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
l 《邊城》,選自《沈從文選集》。主人公:翠翠。
88.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89. 張承志:當代作家,《北方的河》。
90. 茅 盾:《子夜》,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資產階級的命運。主人公吳蓀甫。
91. 梁 斌:《紅旗譜》。
92. 茹志鵑:《百合花》。
93. 王 蒙:《說客贏門》。
94. 陸文夫:《圍牆》。
95. 阿 城:《棋王》。
96. 莫泊桑:
l (1850—1893),法國作家,世界短篇小說巨匠。
l 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部。
l 《項鏈》,主人公瑪蒂爾德。
l 成名作《羊脂球》。
97. 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98.中國小說簡史:
l 起源於神話傳說。
l 魏晉南北朝時發展為志怪志人小說。
l 唐代發展為傳奇。
l 宋代發展為話本(民間)。
l 明代發展為擬話本(文人創作)和演義小說。
99. 《金甁梅》:我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世情小說。
100. 《紅樓夢》: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頂點。
101.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傳》第十六回。
102. 吳承恩:神魔小說《西遊記》,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徵。
103. 羅貫中:
l (約1330—約1400),名本,元末明初小說家。
l 《失街亭》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
l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後人評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104. 馮夢龍:
l (1574—1646),字猶龍,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
l 馮夢龍增補過羅貫中的長篇小說《平妖傳》,改作過《列國志》。
l 編撰「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每集40篇,共120篇。
l 「三言」是宋元明「話本」和「擬話本」的總集,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話短篇小說的總集。
l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明代擬話本。
105. 凌濛初:
l (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烏程(浙江吳興)人。
l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l 「二拍」與「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個人創作,已經是一部個人的白話小說創作專集。
106. 唐傳奇:《柳毅傳》(李朝威)《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
107. 章回小說:「回」,就是說書藝人在一個單位時間內所講述的故事內容。
108. 話本:說話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話本」。
109. 擬話本:如果有人摹擬這種「話本」的體裁來寫故事,就叫「擬話本」。
110. 《錯斬崔寧》:宋元話本。
111. 吳敬梓: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魯迅評曰「雖雲長篇,頗同短制」。
112. 曹 禺:
l (1910—1996),原名萬家寶,著名劇作家。
l 《雷雨》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主人公魯侍萍、周朴園。
l 《日出》《北京人》。
113. 老 舍:
l 原名舒慶春。
l 《茶館》,選自《老舍文集》,主人公王利發。
l 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駱駝祥子》,劇本《龍須溝》。
114. 莎士比亞:
l (1564—1616),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
l 四大悲劇:《哈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l 喜劇:《威尼斯商人》,主人公夏洛克。
l 《羅密歐與朱麗葉》,根據義大利民間故事寫成的五幕悲劇。
115. 丁西林:劇作家、物理學家,《三塊錢國幣》,獨幕諷刺喜劇,主人公楊長雄與吳太太。
116. 戲劇語言:個性化、動作性、潛台詞。
117. 中國古代戲曲:
l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與明清傳奇。
l 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
l 傳奇是明清時代的主要戲曲樣式。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118. 關漢卿:
l 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
l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
l 「正宮」:宮調之一。
l 「滾綉球」:曲牌名。
119. 王實甫:
l 名德信,大都(現在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
l 《長亭送別》選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主人公張珙、崔鶯鶯。
l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120. 湯顯祖:
l (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臨川(現在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作家。
l 《閨塾》選自《牡丹亭》,主人公杜麗娘、春香、陳最良。
l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主人公杜麗娘、柳夢梅。
121. 孔尚任:
l (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山東曲阜人,清代戲曲作家、詩人。
l 《哀江南》選自《桃花扇》全劇結尾的一套曲子。
l 《桃花扇》是一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歷史劇。主人公李香君和侯方域。
122. 高明(則誠):明,南戲《琵琶記》。
123. 戲劇組成:
l 雜劇和傳奇的戲劇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
l 曲詞:劇中人物的唱詞。
l 賓白: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數韻語,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
l 科介:劇本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台指示。
124. 袁宏道:
l (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現在湖北公安)人。
l 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被稱為「公安派」。
l 文學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l 《虎丘記》選自《袁中郎全集》(以字命名)。
125. 蒲松齡:
l (1640—1715),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淄川(現在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
l 《促織》選自《聊齋志異》,主人公成名。
l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491篇。
126. 李朝威:《柳毅傳》唐傳奇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柳毅、龍女、錢塘君。
127. 干 寶:《搜神記》,志怪小說。
128. 劉義慶:《世說新語》,志人小說、軼事小說、筆記小說。
129. 盛唐兩大詩派: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
130.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孽海花》劉鄂《老殘游記》。
第五冊
131. 伏爾泰: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132. 《文選》: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編,後人習稱為《昭明文選》。
133. 弗蘭茨·卡夫卡:
l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先驅和大師。
l 《變形記》:表現主義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是格里高爾·薩姆沙。
l 表現主義:反對以寫實手法描寫客觀世界,而強調表現作家的主觀感受。
134. 弗吉尼亞·伍爾夫:
l (1882—1941),英國著名意識流小說家。
l 《牆上的斑點》是她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l 意識流:認為人的思想意識是變幻無端、紛繁復雜的流動體,他們摒棄情節,讓筆觸始終追隨著人物的意識流動,通過象徵、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表現人的「內心真實」。
135. 薩繆爾·貝克特:
l (1906—1989),生於愛爾蘭,定居巴黎,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l 《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之一。
l 荒誕派: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非理性」成為他們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他們的作品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異。
136. 加西亞·馬爾克斯:
l 生於哥倫比亞,《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
l 魔幻現實主義的基本特徵:「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
137. 現代派:或現代主義,是對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藝流派的總稱。現代主義以反傳統和非理性為主要標志。
138.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美國的福克納(《喧嘩與騷動》)。
139. 存在主義代表作家:薩特、加繆、波伏瓦、海勒
❼ 高中語文虛詞總結
之
(一)代詞,在句中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我們」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之:代「我」。
2.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他們)」「她(她們)」如:「遂使之行成於吳。」(《勾踐滅吳》)之:代大夫文種。
3.近指代詞,可譯為「這」如:「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之:這樣的
4.代事。如:「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之:代「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5.代物。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勸學》)之:代木。
(二)結構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1.定語的標志。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有時不譯。
如:「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之:可譯為「的」。
2.賓語前置的標志。為了強調賓語,有時藉助「之」把賓語從動詞後提到動詞的前面。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之」把動詞「有」的賓語「何厭」提前到了動詞前。
3.定語後置的標志。通常情況下,古代漢語中定語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中的一樣,用在中心語之前,但為了強調定語有時將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後,有時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用「之」連接。翻譯時應將後置了的定語調整到中心語之前。與「之」有聯系的定語後置格式有兩種。
①「中心語+之+定語」的格式。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利」「強」分別作中心語「爪牙」「筋骨」的定語。
②「中心語+之+後置定語+者」的格式。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千里」作「馬」的定語。
4.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第二個「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種情況。
①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主謂短語在句中作賓語。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踐滅吳》)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賓語。
③用在復句的一個主謂式分句裡面。如:「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之」不是加在主謂之間,而是加在主語和介賓短語之間,改變其句子的結構關系,主語和介賓短語組成新的短語。例如:
(7)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8)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國語•勾踐滅吳》)
(9)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於路也。(《史記•張儀列傳》)
去掉例(7)、例(8)中的「之」字,我們可以發現,「寡人」和「吳」在全句中充當主語,介賓短語「於國」和「與越」在句中充當狀語(謂語的一部分);加上「之」後,全句的結構就發生了變化,兩個特殊形式的短語,也就是主語和介賓短語組成的新短語「寡人之於國」和「吳之與越」充當了全句的主語,這種句式有強調語勢的作用。在翻譯時,不妨還原句子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去掉「之」字,讓特殊短語中的主語充當全句的主語,介賓短語充當全句的狀語。如例(7)可譯為:我對於自己的國家算是盡心了。在例(9)中,「秦之與齊」作全句的主語,「齊之與魯」作動詞「猶」的賓語。
(三)音節助詞
1.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袁:這個之很容易誤認為是代詞,因為「鼓」已經翻譯成「擊鼓」,所以「之」在這里只是一個襯音,沒有實在意義。)(《寡人之於國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四)動詞,到……去。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五)固定格式「……之謂也」,表總結性的判斷語氣,譯為「說的就是……啊」。
如:「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該句句意為:「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過上百種道理,便以為沒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啊。」
【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❽ 求助一篇關於高中語文的總結,可以寫心得體會,學習方法等!急!
初中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對於初一新生來說一定要對自己今後各方面的發展方向有個初步的構想,要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首先,要學會學習,學會交流。要想搞好初中文化課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同學們最好對自己每天的時間作個具體的安排,列一份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科學地安排好各科的學習。另外,每天在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後,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抽些時間來自學,不僅要將所學的知識去歸納、總結,還要敢於質疑,要不斷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和創新的能力。一定要注意不能偏科,要扎實地打好各科的學習基礎,這樣才能更加有利於今後自身的發展。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可以多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要學會把別人的經驗靈活地組合起來為自己所用。一定不能和同學們拉開距離。其次,要學會自律。進入初中階段,面對周圍的環境,要學會和同學、老師相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融洽的關系會令你身心愉悅,還會使你的個人修養和心理品格得以健康地發展。另外,我們要對照學校制定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同學們不僅要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還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對來自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要自覺地去抵制,要增強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感。梅花的香艷來自風雪的孕育,寶劍的鋒利來自不懈的磨礪。只要今天你播下勤奮和智慧,明天你將收獲希望和成功。五遍讀書法「五遍讀書法」,是以613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譚曙光同學創立的。學習離不開讀書,讀書必講求方法。「五遍讀書法」的確是一個符合人類認識規律的好方法。這「五遍」是:第一遍,是指上課前對老師講的課本上的內容預習一遍。只需粗略地看一遍,了解一下大致講些什麼就行了,不必逐字逐句地細看,也不要求把內容吃透。第二遍,是指上課完了後,把老師講過的書上的內容復習一遍。這時就需要認真仔細地看了。要邊看邊想,力求把內容吃透。看書過程中應不斷向自己發問,多想想為什麼。加深對概念定理的理解。萬一有些地方一時不太明白,可暫放下先看後面的,過一陣子再回過頭來思索,往往就能明白了。第三遍,是當書上的每章講完之後,從頭到尾把它仔細看一遍。對定義概念加深記憶,對定理推論看看它們是怎樣證明的。第四遍,是當一本書全講完之後,把整本書再讀一遍。不要求太仔細,主要是列個表,將各章知識整理一下,找出它們的脈絡和相互之間的聯系,對全書內容形成一個整體性的了解。第五遍,也是最後一遍,即當考試前幾天,花一引起時間把書粗略地翻一遍,看看其中的概念性的東西,與筆記相配合,看一看平時老師在課堂上的重點、難點。老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當然是一種泛指,強調書要多看,看熟,並非真的要看百遍。其實,不要說百遍,如果能夠像譚曙光同學所言老老實實看上五遍,也一定會見些成效的。相互復習法在學校學習與在家自學相比,一大優勢就是有小夥伴、有朋友。聰明的孩子應該會利用這一優勢。具體步驟如下:(1)三四個同學在一起,復習並探討有關學科的重點、難點和一些容易混淆的問題。答案不能統一或者不懂的問題就記下來,回去分別尋找正確答案。(2)經過一段時間的復習,模擬老師出的卷子,每人在理解的基本上出一張卷子。同時將做好的答案寫在另一張紙上,標好每一道題的分數,以便批改時計分。(3)相互交換出好的試卷,然後答題。做題目的同學要認真對待,不要看書也不要問別人,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4)把做完的題目交給出題的同學,進行批改計分。然後大家一起針對錯題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因為通常做錯的題目一般都是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如果對有些題目大家說法不一,那麼第二天可以去問老師。這種方法既針對性,又可以讓每個同學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在運用這一學習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相互復習前,每個同學都應認真作好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復習時應積極發言,暢談自己的想法,不能只當「旁聽生」。(2)復習時注意力要集中,要認真聽別人發言,不能嬉鬧,不能閑聊,以免浪費時間,一無所獲。(3)答題時要仔細,把它當做一次測驗,檢驗一下自己對基本階段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早發現問題。(4)批改時要負責,不要因為一味地追求高分而對錯題也不加指正,這樣對做題的同學是極不負責的。這種方法適用於各種學科,特點是在數學方面十分有效,通過運用這種方法,吳海雯的數學成績由原來的85分左右提高到95分左右,和她一起復習的同學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答案補充
對於語文,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平時的積累. 教課書上的古詩\文言要會背,重點段落要會翻譯和默寫.生詞表上的單詞要會寫. 這是前面基礎的10分. 後面的閱讀一定要注意平時的積累, 首先要多讀好的文章, 注意積累其中的詞彙. 讀完一篇好的文章不僅僅是讀了就完了,要像在語文課上一樣做分析,分析一定要透徹,這樣才有助於閱讀水平的提高. 做題的時候一定要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 讀不懂就再讀, 要是真的讀不懂,那麼就是基礎功不夠了...關於作文首先卷面一定要整潔,有必要的話練下字去.平時要多讀好文章\好作文,並深刻解析,這樣對作文也會有幫助.但關鍵還是靠自己的感覺. 數學平時如果作業不多的話,自己多做一點題吧!一定記住:熟能生巧!對於理科,做完了都要檢查.檢查的時候如果時間還多,那麼把答案蒙起來,重新做一遍吧!時間緊就把你認為你沒有把握的題目做一遍.最後加一點:切忌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