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孟子六年級上冊

孟子六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21-01-03 04:58:00

六年級第二學期中,27課 選擇自《孟子》的 《天時不如地利 》翻譯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專齊心協力。一個三里內城屬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 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❷ 小學生教材全解(六年級下冊)中 孔子 和孟子的名言有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參考資料: http://www.sd.cninfo.net/sdonline/lishi/kz2.htm ============================================================================================= 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麻煩採納,謝謝!

❸ 十二歲以前的語文 六年級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一:從孔子到孟子
課題:《夫子自道》主備人:楊奇
教學目的: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與境界,以及他們這種為人與境界,給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言為心聲,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與境界,以及他們這種為人與境界,給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教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四書」「五經」,大家想必都知道吧,而「四書」中的《論語》和《孟子》,又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論語》《孟子》中的精華,以期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有益的啟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一專題。
2、板書課題:從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
二、說說孔子與孟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1)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的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就是說做人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經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有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並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確表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他還認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較進步。他還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福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主張「因材施教」和採取啟發誘導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2、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在山東省鄒縣東南)人,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張: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思想,並有所發展。他主張人性本善,認為凡人都可以為堯舜,每個國君都可以成為聖王。他宣傳仁政,抨擊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反對發動不義戰爭以及剝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與事。這種強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會變革中時代精神的體現。孟子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也有有所不為的操守,他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成為封建時代士大夫進退的准則。他歌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視人民,卻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他說:「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還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三、初讀感知
1、識記:有同「又」盍()裘()肱()葉()公
女同「汝」爾同「耳」奚()知「智」辟同「避」簞()嘑同「呼」蹴()得同「德」鄉同「向」
2、初步感知:通過夫子自道,表現他們各自的為人與境界。
四、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2)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3)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4)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5)伐:誇耀。
(6)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7)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懷。
(8)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說別人而事實上正說著自己。
3、由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2)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學。
(4)孔子安貧樂道,不求不義之富貴。
(5)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自道,君子應「捨生取義」。
五、練習鞏固
1、結合課文,談談孔子是怎樣評價自己的?
2、孔子與「楚狂接輿」、「長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3、試概括「斯文」一詞的含義。
4、孟子總結古代的聖人有哪幾種?為什麼說孔子是集大成者?
六、積累與應用
1、記誦名句: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七、教後感悟
專題一:從孔子到孟子
課題:《夫子自道》主備人:楊奇
教學目的: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與境界,以及他們這種為人與境界,給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言為心聲,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與境界,以及他們這種為人與境界,給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教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夫子自道」,請問「夫子自道」表白了那些內容?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通過學習提高自身修養、仁愛天下、勤奮好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義之富貴不取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下一課。
2、板書課題:從孔子到孟子——天之未喪斯文也
二、初讀感知
1、識記:與()長沮()桀溺()()而同「爾」耰()憮()然橫()暴內同「納」袒裼()裸裎()浼()而同「則」由同「猶」
2、初步感知:表現孔子、孟子他們對自身修養的自信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抱負。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至於斯:到這兒來。
(2)二三子:你們。
(3)斯文:指古代傳下來的禮樂文化傳統。
(4)與:同「舉」,這里是掌握的意思。
(5)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6)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7)執輿:即執轡。
(8)辟:同「避」。
(9)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10)憮然:悵然,失意。
(11)路問:在路上問。
(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為什麼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
(14)使先覺覺後覺:讓先覺的幫助後覺覺悟。覺:使……覺悟。
(15)集大成:指具備了事物的各個方面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
3、由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8)以封人對孔子的佩服與贊美。
(9)孔子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表達出對自身的自信和對天命的認可。
(10)孔子寬大為懷,謙虛好學。
(11)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頑強信念。
(12)表現出孟子「以天下為己任」「舍我其誰」的高度自信。
(13)孟子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7)孟子對孔子的高度評價——孔子是古之聖人中的集大成者。
五、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句。
2、總結文中出現的通假字。
3、總結文中的特殊句式。
六、積累與應用
1、記誦名句:
(1)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3)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2、學習孔孟之言行,對你有什麼啟示?
七、教後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二:人的起點
課題:《人的起點》主備人:楊奇
教學目的: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識記相關的名句,了解他們的思想觀點,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准則,提高自己內心修養的境界。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感知孔孟的觀點,學習他們的修養境界
教學難點: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准則,提高自己內心修養的境界。
教法:朗讀、分析、質疑、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通過第一專題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懂得了要仁愛天下,要勤奮好學,要不取不義之財等。這些美好的品德擦亮了我們的眼睛,陶冶了我們的情操,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孔孟的思想,接受賢人們高尚情操的陶冶。
2、板書課題:人的起點——人之生也直
二、整體感知
1、識記:皋陶()攘()忿戾()
直知同智達枉證隱
黨鄉同向肆矜廉
2、初步感知:直是儒家的道德規范,為人正直,服從「禮」的規定,就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三、朗讀、質疑、討論
1、學生自瀆,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罔:不正直的人。
(2)錯:同「措」,安放、安置。
(3)鄉:同「向」,剛才。
(4)黨:上古居民以五百家為一黨,又稱鄉黨,引申為鄉里的意思。
(5)直躬:坦率正直。
(6)攘:竊、偷。
(7)證:告發,檢舉。
(8)隱:掩藏。
(9)或是之亡:或許連這也沒有了,亡,同「無」。
(10)肆:肆意,不拘小節。
(11)矜:操守矜持的人。
(12)廉:行為方正峭厲。
(13)忿戾:易怒好爭。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認為,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2)孔子認為,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就能使邪者歸正。
(3)孔子認為,一切都要服從「禮」的規定,「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具有了「直」的品德。
(4)孔子認為,沒有道德修養的偽君子,就是破壞道德的人。
(5)孔子認為,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懲治人們的毛病。
四、練習鞏固
1、結合課文,說說你對孔子所說的「直」的理解。
2、完成課後練習二,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五、積累與應用
1、積累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2、名句識記
六、教後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二:人的起點
課題:《人的起點》主備人:楊奇
教學目的: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識記相關的名句,了解他們的思想觀點,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准則,提高自己內心修養的境界。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感知孔孟的觀點,學習他們的修養境界
教學難點: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准則,提高自己內心修養的境界。
教法:朗讀、分析、質疑、討論

❹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孟子》名言精選20則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7、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8、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1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16、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2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❺ 六年級孟子的資料

孟子
(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英文名稱:Mencius)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職為孟母三遷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游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盡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通過對人性的了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為真正的大丈夫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學說要點

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 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楚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 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 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 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義利之辨 —— 道德價值的論證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於自覺心的, 屬於人的「本質」, 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異於禽獸之處, 這種「異於禽獸」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慾蒙蔽。因此, 人應放棄私利, 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

養氣與成德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擴充存於內心的「四端」, 孟子稱之為「盡性」。「盡性」的修養, 培養出浩然之氣, 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統氣」,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准, 便是「天」, 「天」表現於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 便能知天, 達致「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無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應謹守崗位。法先王 孟子主張行仁政, 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 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 必須先有仁心, 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 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 就是使家給人民、百姓安樂的王道, 要實行王道, 又要「尊腎使能」。
德治觀念 孔子論「仁」, 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 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出德性, 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 故主張「有德者執政」。反對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 緩和社會矛盾, 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 反對霸力服人。恢復井田制度 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為國家公有, 國家授田人民耕種,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 當作納稅, 因此, 農民便有「恆產」(恆常固定的田產), 國家自會安定。

教育主張 —— 貫徹始終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 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 但又認為人善性, 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 主張自由發展, 因勢利導。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 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 施以自發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擴充善性, 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 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 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形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 更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 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 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張, 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准。這套革命理論, 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 號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 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 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
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 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的名句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❻ 六年級孟子的資料

約公元前371~前289

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孟子約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鄒①國,即現在的中國山東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人稱「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雖然在孔子傳統的熏陶下長大成人,並一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但是終於作為一名卓有建樹的學者和哲學家而贏得了尊敬。

加冠後孟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周遊列國,為許多統治者獻之良策,其中有不少為之洗耳恭聽。因此一段時期他曾為齊國的客卿,但是大體上他沒有任過固定哪個國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歲時返回家鄉鄒國,盡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詳,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養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孟子》一書,該書闡明了他的主要學說。雖然他的弟子對此書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看來是無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范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

孟子強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一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稅賦和保護自然資源;共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一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台。由於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實際上早在約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權力造非正義的統治者的反。這是一種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說來,孟子倡導的那些觀點更加受到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的歡迎。因此孟子的建議也未被當時的統治者採納,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這時期內他的觀點越來越為儒家學者和中國大眾所歡迎。孟子在當時已享有很高的聲望,隨著11世紀和12世紀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聲望在中國變得更高了。

當然孟子在西方實際上毫無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完全是由於他用中文寫作的這一事實。老子的《道德經》和《孟子》大體是同一時間在中國寫成的,前者卻被多次譯成各種歐洲語言,完全是因為許多人對書中表達的思想感到新穎有趣。但是相對說來很少有西方人對《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別新穎和深刻。

政府關心老弱病殘的福利聽起來引人入勝,支持輕稅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動人。但是一位美國政治家揭示他主張這兩種方針,而不做許多具體的決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樣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較平等地分享財富,另一方面贊成自由貿易和輕賦稅,但是都未曾真正考慮過這兩種方針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這種說法對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為他畢竟不是在參加美國國會競選。一個哲學家提出了一套有價值的原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沒有具體指出怎樣解決原理中的矛盾,還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個象馬基維利亞這樣的哲學家由於把自己獨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對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對中國人有影響。雖然他對儒教的影響遠不如聖·保羅對基督教的影響大(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孟子缺乏保羅的那種非凡的使人改變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無疑是一位有巨大影響的作家。在大約二十一個世紀中,在占人口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國度里,到處都在學習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幾個哲學家有過這么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3362.html
回答者: pirate_prince - 高級經理 六級 9-28 11:01

--------------------------------------------------------------------------------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①;大概他的老師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沒有講他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②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孟子曾經游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他游歷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准確,只能依據《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③。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④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⑤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⑥意思是說,只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生了沖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說,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現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滕文公親自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情。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他認為人民有了固定產業收入,才有穩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後,還必須對之進行「人倫」的教化。「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畢戰詢問井田制的情況。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接著講了一遍井田制。最後說,我說的是大概情況,您和您的國君參照著去做吧!

「有為神農之言者」農家許行,從楚國趕到滕國來。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壓迫;主張實物交易,物品在數量、重量上相等的,價格相同。陳相兄弟很贊成許行的主張,「盡棄其學而學焉」。許行的思想在反對剝削上是有進步意義的。但他以小農的平均主義思想否定社會分工,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孟子抓住許行的這一弱點,大講「物之不齊」的道理,並以「勞心」「勞力」的劃分來論證剝削制度、階級壓迫的「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魏敗於齊。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太子申被齊軍俘虜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國的商鞅領兵攻魏,俘魏大將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於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縣於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國昭陽領兵破魏軍於襄陵,取得魏國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對孟子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施仁政於民的辦法。他說,這樣,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甲利兵的秦楚軍隊。梁惠王問的是怎樣報復齊、秦、楚的具體辦法,孟子回答的卻是空泛的道理,當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視。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見到梁襄王,對他的印象很壞,說他不象個國君。這時,齊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離開魏國又到了齊國。

孟子約於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齊國,受到禮遇。

齊宣王見到孟子就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①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圖謀霸業;孟子的政治主張卻是效法「先王」,實行「仁政」。他講的「保民而王」、「制民之產」的道理,雖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長久利益,但並非「富國強兵」的當務之急,從而被看成「守舊術,不知世務」①。

燕王噲因讓國給燕相子之,引起燕國內亂。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獲全勝。齊宣王對孟子說:「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說:「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②宣王不聽,「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③孟子對齊宣王的進言很多,並未見用。他本來打算依靠齊宣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齊宣王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這一點,便准備回鄉。齊宣王派人告訴孟子:「我欲中國(國都中)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④這實際上是把孟子當作一塊招牌,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

《公孫丑下》記,孟子離開齊國,在齊的邊境晝地停留了三宿。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遲緩呢?他說:「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又有人說,「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樣子。」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我何為不豫哉?」他以歷史循環理論的觀點認為將要有「王者」興起,來統一天下。他寄希望於齊宣王,企望在齊國有所作為,但願望落空了,只得離開齊國。

齊楚曾經有合縱之約。秦使張儀以土地之利誘騙楚懷王與齊絕交。楚齊已經斷交,楚也發覺見欺。公元前312年,楚大發兵與秦戰,兩次大敗於秦。當秦楚正要交戰的時刻,孟子從齊國到宋國去,在石丘遇到宋牼。《告子下》記,宋牼聽到秦楚要打仗,准備去說秦、楚罷兵。孟子問宋牼,用什麼宗旨去說秦、楚?宋牼說:「我將言其不利也。」孟子反對言「利」,主張講「仁義」。他說:「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終(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他說:「先王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孟子再游宋時,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滕文公下》記,孟子的弟子萬章問:「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而無敵於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孟子不久便離開宋國到了魯國。這時候正是魯平公(約於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將要使孟子的弟子樂正子為政。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而又改變了主意。樂正子把這件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說:「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①孟子這時已經六十幾歲,便回到老家鄒國,不再出遊了。

與儒家爭鳴者以墨家和楊朱學派的勢力最大。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①又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②孟子痛斥楊、墨學派,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衛)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③他說,他這樣嚴厲地駁斥楊、墨的異端邪說,是繼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個聖人的事業,他要正人心,就必須辟楊、墨。他的弟子公都子告訴他,別人都說他好辯論,他說:「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象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④。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⑤,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⑥孟子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麼多,但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應劭《風俗通·窮通》、班固《漢書·藝文志》都說《孟子》十一篇。趙岐《孟子題辭》分辨了真偽說:孟子「著書七篇」「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放而托也。」今本《孟子外書》,系明人偽作。

《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唯心主義的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注釋本甚多,主要有趙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及近人楊伯峻《孟子譯注》等

參考資料:http://www.ykyz.net/yuwen/book5/qihuan/xiangguang/qihuanxg6.htm

❼ 六年級下 《孟子·學弈》翻譯

學弈

1.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注釋
弈:下棋。(圍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數:指技藝。
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不得:學不會
善:善於,擅長。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惟:同「唯」,只。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為:因為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國:全國。
使:讓(動詞)。
之:他,之前一個人。(指第一個用心聽講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語氣詞)
為:同「謂」,指有人說。
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與:同「歟」嘆詞,相當於「嗎」。
然:這樣。
也:是。

譯文
現在你把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有人讓他教
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起
學習,但後一個人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啟示
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來源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共
有5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
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
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後兩句)是自問自答:
是不是後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系第二層可知,後一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後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
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簡潔精煉由此可見不一般啊。
《學弈》通過弈秋教學生下棋的事。說明了在同樣的條件、老師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志,絕對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讀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hú)/將至,思/ 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為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❽ 1~6年級的文言文有哪些

1~6年級的文言文共有五篇:
1、學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2、兩小兒辯日《列子·湯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3、矛與盾《韓非子》
楚人有鬻(yù)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故?」其人弗能應也。
4、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5、關尹子教射《列子·說符》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❾ 語文六年級文學常識文學常識填空 一、《學弈》選自( ),孟子是( )......的答案

一、《學弈》選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思想家 )、(教育家 ),名(軻 )字(子輿)( 戰國)時期(魯)國人。《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 》 ),孔子名( 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 )(魯 )國人。
二、《學弈》告訴我們(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三、《匆匆》作者是(朱自清)。
四、《桃花心木》作者( 林清玄),( 江蘇揚州人 )人,代表作有( 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技 》《你我》等 )。

五、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 生活的考驗 ),會( 鍛煉 )出一顆(獨立自主 )的心。

六、《頂碗少年》作者( 趙麗宏 ),文中少年(三 )次頂碗。
七、《手指》作者( 豐子愷 ),代表作有( 《原原糖隨筆》 )。
八、五根手指名稱為(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 ),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 性格 ),各具不同的( 姿態 )各有( 所長),各有( 所短 )。

九、《北京的春節》,作者( 老舍),原名( 舒慶春 ),字( 舍予),代表作有(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的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Z9,人間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樣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l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選》1956,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選自小學課本的有(《駱駝祥子》《貓》《草原》)。
十、文中提到的重要日子有哪七個(臘八,過小年,除夕,正月初一, 元宵,正月十九)。
十一、《和田的維吾爾》中維吾爾人是(樂觀)的。
十二、《十六年前的回憶》作者(李星華),是(李大釗)的女兒,他死於(1927年4月28日)日,因作者寫於( 1943 )年,正值父親逝世(16 )周年,文中父親的精神是(可貴)的。
十三、《燈光》作者(王原堅)。

❿ 一到六年級(孟子)的《梁惠王》傳的名人名言

孟子,名軻來,字源子輿,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此整理關於孟子的名言及孟子的名言警句、孟子的名言及翻譯。

孟子的名言: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閱讀全文

與孟子六年級上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