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課文縮寫範文

初中語文課文縮寫範文

發布時間:2021-01-01 23:07:29

初中語文課文名稱

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節選,選文的名字是《果樹園》,

② 初中語文的課文

給你個網站http://www.pep.com.cn/
裡面有所有的初中語文課
而且還回有別的科目答的

③ 初中語文課文《狼》 的所有注釋

1〔屠〕屠戶。

2〔止〕僅,只。

3〔綴(zhuì)行甚遠〕緊跟著走了很遠。綴,連接、緊跟。

4〔投以骨〕把骨頭投給狼。

5〔從〕跟從。

6〔兩狼之並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並,一起。驅,追隨、追趕。如故,跟原來一樣。

7〔窘(jiǒng)〕處境困迫,為難。

8〔受其敵〕遭受它的攻擊。

9〔顧〕看,視。

10〔苫(shàn)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一樣。苫蔽,覆蓋、遮蓋。

11〔積薪〕堆積柴草。

12〔弛〕解除,卸下。

13〔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著屠戶。眈眈,注視的樣子。

14〔少(shǎo)時〕一會兒。

15〔徑去〕徑直離開。徑,徑直。

16〔犬坐於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時間長了。

18〔瞑(míng)〕閉上眼睛。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這里指神情、態度。暇,從容、悠閑。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積薪中打洞。洞,洞穴,這里用作動詞,指挖洞。

22〔隧入〕從通道進入。遂,通道,這里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

23〔尻(kāo)〕屁股。

24〔假寐(mèi)〕假裝睡覺。寐,睡覺。

25〔蓋〕表示推測,大概,原來是。

26〔黠(xiá)〕狡猾。

27〔頃刻〕一會兒。

28〔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變詐,巧變詭詐。幾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3)初中語文課文縮寫範文擴展閱讀:

本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鎮定和狼的狡猾貪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一狼徑去」,另有圖謀;「犬坐於前」(這里的「犬」是名詞活用作狀語,像狗一樣),牽制屠戶,更見出狼的狡詐。

「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氣氛似有所緩和。「暴起」、「刀劈」、「斃之」,屠戶不為假象迷惑,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敢於斗爭,取得了一半的勝利。

到這兒並未讓人鬆口氣。「轉視積薪後」說明屠戶已深刻認識到狼的本性,變得警覺。「一狼洞其中」終將狼的本性暴露無遺,再點狼的狡詐陰險,「乃悟」說明斗爭使屠戶對狼的奸詐有了深刻認識。

④ 初中語文的課文的全部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文
一個屠戶傍晚回家,擔子里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有兩只狼,緊隨著他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投向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止了追趕,另一隻狼仍舊跟從。屠夫又投骨頭給它,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止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來了。骨頭已經投完了,兩只狼還是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感到非常困窘,害怕受到狼的前後攻擊。往旁邊看田野中有個麥場,場主在其中堆積了柴草,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跑過去倚靠在它的下面,卸下擔子拿起刀。狼不敢走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一會兒,一隻狼徑自離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前面。過了很久,那隻狼似乎閉眼了,神情十分悠閑。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砍狼的頭,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想要走,轉身看柴草堆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戶的背後。狼的身體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把這只狼殺死了。屠戶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人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節奏劃分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 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 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註解
1)屠:宰殺牲畜。這里指屠戶,即以宰殺牲畜為職業的生意人。
2)綴行甚遠:緊跟著走了很遠。綴,連接,這里是緊跟的意思。
3)投以骨:同於「以骨投之」,意為,(屠戶)把骨頭扔給狼 之,指骨頭。
4)從:跟從。
5)並驅:一起追趕。
6)窘:困窘,處境危急,急迫。
7)敵:名詞活用為動詞,敵對,這里是脅迫、攻擊的意思。
8)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
9)積薪:堆柴。薪,柴草。
10)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似的。苫,覆蓋。蔽,遮蔽。
11)弛:放鬆,這里指卸下。
12)眈眈相向:瞪眼朝著屠夫。眈眈,注視的樣子。
13)少時:一會兒。
14)徑去:徑直走開。
15)犬坐於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戶前面。
16)久之:過了很久。之,助詞,調節音節,沒有實際意義。
17)瞑:閉眼。
18)意暇甚:神情悠閑得很。意,這里指神情,態度。暇,空閑。
19)暴:突然。
20)斃:殺死。
21)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這里作動詞用 。其,指柴草堆。
22)隧:指在柴草堆中鑽洞。這里名詞作狀語。
23)尻:屁股。
24)假寐:原意是不脫衣帽坐著打盹,這里是假裝睡覺的意思。假,假裝。寐,睡覺。
26)禽獸之變詐幾何: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變詐,作假,欺騙。幾何,多少。
27)止增笑耳:只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28)股:古今異義,大腿。
特殊用法
1.詞性活用現象
1、狼不敢[前](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
2、恐前後受其[敵](名詞作動詞,攻擊)。
3、一狼[洞]其中(名詞作動詞,打洞)。
4、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名詞作動詞,鑽洞)。
5、其一[犬]坐於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地)。
6、[苫]蔽成丘(名詞作狀語,用草簾子)。
7、一[屠]晚歸(動詞作名詞,屠戶)。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企圖,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敵 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敵人,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後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4.虛詞的用法
(1)之
助詞,的 例句: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 例句:久之。
助詞,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可不譯 例句: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 投以骨。 介詞,用 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 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 連詞,用 來蓋以誘敵。
5.使動用法
死:使...死,殺死。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賓語:
「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賓語「之」,代狼,可補充為「投之以骨」。
「一狼仍從」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一狼仍從之」。
省略介詞:
「場主積薪其中」省略了介詞「於」,可補充為「場主積薪於其中」。
「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詞「於」,可補充為「一狼洞於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詞「於」,可補充為「屠乃奔倚於其下」。
省略主語:6.「顧野有麥場」中省略主語「屠」,可補充為「屠顧野有麥場」。
倒裝句:7.「投以骨」中「以」是介詞結構後置,正常語序應為「以骨投」。原文為「以骨投之」。
辨正
「其一/犬坐於前」中「犬」為「像狗一樣」,作狀語,非主語,准確翻譯為「其中一條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所以節奏劃分對於理解本文至關重要。如若節奏劃分錯誤,則會產生誤解,認為「其中一條狗蹲坐在前方」。簡而言之,學習文言第一步應為節奏朗讀,以初步感悟文意。
本篇分析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
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只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弦,為後面描述屠戶的斗爭策略作了鋪墊。
(屠夫懼狼)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夫首先是「懼」。於是採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飢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斗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兇狠又狡詐,也准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是第三層。
(屠夫御狼)第二段分兩層:
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一隻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隻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閑。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兇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閑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屠夫殺狼)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准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後,發現了另一隻正在鑽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後」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丑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行文至此,才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屠戶「乃悟前狼之假寐,蓋以誘敵」的道理,與上層緊相呼應。這使屠戶也使讀者領悟到:只知狼兇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詐一面,那就要受騙上當;只看到眼前的狼,卻不注意暗藏的狼,滿足於一時的勝利,到頭來還會遭到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詐,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贊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餘味無窮。
道理與啟示
[1]
對於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不能妥協讓步。必須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面對「狼」要沉著冷靜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⑤ 求一篇初中語文課文

從小丘(1)西(2)行百二十步,隔篁竹(3),聞水聲,如鳴佩環(4),心樂之。伐竹取道(5),下見小潭(6),水尤清冽(7)。全石以為底(8),近岸,卷石底以出(9),為坻,為嶼,為嵁,為岩(10)。青樹翠蔓(11),蒙絡搖綴,參差披拂(12)。
潭中魚可百許頭(13),皆若空游無所依(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5),佁然不動(16),俶爾遠逝(17),往來翕忽(18)。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19)。其岸勢犬牙差互(20),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21)。以其境過清(22),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23)。
同游者:吳武陵(24),龔古(25),余弟宗玄(26)。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27):曰恕己,曰奉壹。[1-2]2注釋譯文編輯詞句注釋
(1)小丘:小山丘。
(2)西:向西。
(3)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4)如鳴佩環:就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環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鳴,發出的聲音。佩與環都是玉質裝飾物。
(5) 伐:砍伐。
(6)下見小潭:向下看就看見一個小潭。下,向下。
(7)水尤清洌:水格外(特別)清澈。尤,格外,特別。冽,涼。清冽,清澈。
(8)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潭)把整塊石頭當作底部。以為,把······當作。
(9)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相當於「而」,表修飾,不譯。
(10)為坻(chí),為嶼,為嵁(kān),為岩: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懸崖。
(11)翠蔓:翠綠的藤蔓。
(12)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盪。
(13)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文中指小潭裡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表約數,上下,左右。
(14)皆若空游無所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託都沒有(好像水都沒有)。
(1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澈,穿透,一作「徹」。
(16)佁然不動:(魚影)獃獃地一動不動。佁然,愣住的樣子。
(17)俶(chù)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
(18)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
(19)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滅,暗,看不見。
(20)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互相交錯。
(21)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涼(使動),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凄、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 ,使……感到寒冷。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22)以其境過清:因為這里環境十分凄清。以,因為。其,那。清,凄清。
(23)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就離開了。居,待、停留。乃,於是······就。之,代游小石潭這件事。去,離開。
(24)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25)龔古:作者的朋友。
(26)宗玄:作者的堂弟。
(27)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著同去的。隸,作為隨從,動詞。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小生,年輕人。

⑥ 初中語文書課文題目字體

是啟功老先生的字,中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
方正字型檔有這種字:方正啟體簡體

⑦ 初中語文課文目錄(s版)

你是上海的吧回答www.teachshanghai.com

⑧ 初中語文版課文所有文言文、字詞解釋、翻譯

自己去買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較方便.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⑨ 一篇初中語文課文名字

孤獨之旅,我念過

⑩ 人教版初中語文必背課文的內容

語文:
必背古文有:
小石潭記、核舟記、黃生借書說、捕蛇者說、桃花源回記、曹劌論戰、登泰答山記、愛蓮說、陋室銘、扁鵲見蔡桓公、少年中國說、兩小兒辯日、唐雎不辱使命、岳陽樓記、教學相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師表、
必背古詩有:
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清平樂村居、元日、山居秋暝、漁歌子、武凌春、浣溪沙、山坡羊潼關懷古、書湖陰先生壁、過零丁洋、回鄉偶書、四時田園雜興、虞美人、如夢令、西江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小重山、池州翠微亭、漁家傲、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舟夜書所見、黃鶴樓、泊秦淮、山園小梅、夜月、赤壁、題破山寺後禪院、觀滄海、青玉案元夕、子夜吳歌、詠煤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課文縮寫範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