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書籍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書籍

發布時間:2021-01-01 22:13:34

❶ 如何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古典詩歌鑒賞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課改特別強調審美教育,而詩歌鑒賞是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的途徑和重要內容。系統、深入地研究詩歌鑒賞教學的規律,尋覓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希望對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一定的益處。
1,把握背景,導入情境
古詩詞鑒賞課之前,應該首先鼓勵學生去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只有在了解相關背景後,才能豐富學生對於詩詞作者、社會現象、歷史背景等的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詩詞的內涵,積累詩歌知識,為學生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葉聖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應該說每篇詩歌,如果仔細研究,都能找到調動學生興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詩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識及詩人的魅力來調動學生的學詩興趣。在學習柳永的詞時我這樣介紹柳永:有一位詞人不僅是個風流才子,還是個屢試不中的補習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沒秦樓楚館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詞」的中國第一位專業詞人,浪跡江湖的遊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樓妓女」的鐵哥,放盪不羈的花花公子,市井街頭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愛的漢子,無室無妻的光棍,創新發展宋詞的巨匠。這些生動的介紹使學生情緒立刻高漲起來,有時可以利用和詩作有關的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當然也可適當地利用直觀、形象的視聽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於詩歌的興趣。當學生鑒賞的熱情被點燃後,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深入感悟作品,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朗讀感受,深化理解
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也是一個深入體會詩歌內涵的過程。在琅琅讀書聲中,學生可以親身體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鬱、蘇軾的曠達、辛棄疾的雄渾、李清照的婉約。詩歌是感情高度凝結的文體,必須以讀者細膩的體味來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咀嚼、品味詩歌,而朗讀恰恰是捕捉詩歌所表現的微妙情感變化的一種良好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味;只有在朗讀中,才能使學生有效賞析和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之前,讓同學們把聆聽名家配音朗誦作為新課的切人點,然後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的就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透露的是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之情言於溢表。只有通過朗讀,而且是大聲朗讀,才能體味出詩歌中無限的意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經典詩歌的點評,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汲取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並不斷地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強化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終身受用。
3,感悟意境,領會意象
感悟意境是指將詩歌整體作為對象來深入體味獨特的意境,體驗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對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品意義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欣賞。詩歌的美是通過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得以展現的,那麼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味意境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凄清的秋景。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秋風蕭瑟,敗葉紛揚,長江滾滾的濃郁的秋意。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情與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遠悲涼的意境。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要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歌作品去體味各自的意境。
對於詩歌意象的把握,教師可從詩歌的意境著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像來領會詩詞營造的意象,理解詩歌所蘊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抓住黃花、秋風、過雁、梧桐和細雨等一系列景和物,來傾吐詞人受盡磨難、內心煎熬以及處境凄慘,訴說著詞人悲憤、哀愁、凄苦、孤寂的內心世界。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准確的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積極鼓勵學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徵意義。例如明月、殘月、新月大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斜陽,大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憑欄,大多為思戀他人或發泄心中憂悶之意。這樣學生就會建立一個宏闊的詩歌鑒賞觀,從而為更好的讀懂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4,依託載體,優化教學
古典詩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種主觀感受的過程。這一特點給詩歌鑒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優美意蘊,讓書面文字的感知轉化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讓學生在情感上靠近詩人、在感知上體會詩意,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難點。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地將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獲取詩歌的意境,有效地彌補常規教學的不足,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特定的氛圍中,實現以聲傳情,以形傳意,寓教於樂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優化詩歌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音畫之美進行新課導入或播放范讀,從而將課堂學詩氛圍營造得更濃,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感情基調,全面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使詩歌教學充滿樂趣。

❷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哪些

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

「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

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2)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書籍擴展閱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❸ 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意識

瓊海市加積二中 何秋瑾
摘 要: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慘劇正是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生命意識的教育迫在眉睫。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死亡,培養健康理性的死亡態度和有效行為;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健全人格。語文教學在此層面上挖掘自身的學科優勢,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讓學生樹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生命意識 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突出強調語文教學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其中包含著對人的生存狀態(形式)、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思索與理解,拓寬了對生命的人文體驗與教育。具體闡釋為三個層面: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死亡,培養健康理性的死亡態度和有效行為;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健全人格。關於生命教育或者類似於此類道德人文層面的理念為何近幾年來頻頻提出?原因在於,消費商品社會的誘惑力導致青少年思想錯雜,未能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加之社會的進步帶給人的壓力逐漸加大,因此,青少年承受能力減弱,稍微一點挫折,他們都傾向於極端的暴力發泄甚至結束生命。這些事例每天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學校上演,屢屢見於報端。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慘劇正是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作為本身富有豐富內涵人文特性和審美特性的語文學科,在生命意識的培育中肩負著神聖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首先樹立生命教育理念,做好身教典範,其次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挖掘各種有利因素,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使學生以前賢為鏡照亮自己,從作品的感悟中獲得做人的榜樣和規范,樹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一、導入語的設計。
魏書生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1].於漪也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之所以把導入語作為滲入生命意識的重要環節,其一是導入語作為課堂的開頭本身所具有的導向作用,其二是導入語它的語言精煉,基本上概括了教學作品的主題思想並同時折射出教師自身的經歷感悟。因此,通過精心設計的導入語,往往可以讓學生在十分清醒良好的狀態下進入生命的思索階段,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比如,在我教學鐵凝的《哦,香雪》這一篇小說時(小說講述的是大山裡的香雪和火車的故事),針對大山和火車形象,圍繞我自身的經歷設計了一段導入語:有一個女孩兒,她從小生活在洞庭湖畔,小時候,她總牽著妹妹的手從家門前那條小路去外婆家,日子長了,走多了就厭煩了,因為風景一覽無余,她倒很嚮往小路盡頭大山的世界,大山於她,是神秘,陌生的。高中畢業之後,她不顧家人反對,來到了座落在湘西邊陲的一所大學,那兒是沈從文筆下《邊城》的世界。四年的大學,她踏遍了沈從文筆下的每一寸土地,感受這飽含歷史印記的民俗風情,當然,她更感嘆著在那片土地千百年始終背著小背簍一步步向前走的樸素山裡人的堅韌而有不得已而卑微的表情。身處大山中,她突然覺得,原來山比她想像中意味深長地多,有了讓她難以理解的困惑。她想,她該回去了,回到她的家鄉,那煙波浩淼,俗稱魚米之鄉的洞庭湖畔。可是,也許是山的情結未能解開,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她離開了沈從文筆下的大山,卻又來到了粵北的山區,成為了一個教導一群淳樸的山裡孩子的山區教師,她再一次走進了大山,卻告訴她的學生們要走出大山。同學們,我就是這位山區教師。畢業工作幾年來,這是我在課堂上第一次面對著山外孩子的眼睛,我從山中來,也帶了一個關於大山,關於山村女孩的故事。不知道對於從小生活在大都市,沐浴著現代化氣息長大的孩子,你們,是否有興趣了解這個故事呢?
這段導入語重點是提煉出來每個人在路上的追求和夢想,無論我們身處大山還是在鋼筋混凝土的世界,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在路上的昂揚生命狀態,並對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事物保持愛和珍惜。我有意避開了小說中表達的大山是落後象徵這一意義,而是把大山和我們的生命歷程貼在一起。大山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歷程中最堅實的力量,它讓我們充滿勇氣和自信。很多學生聽到這一段導入語後,會讓自己沉浸在追逐的回憶中,並升起對生命的熱愛之前。學生懂得生命的可貴並不一定要處於轟轟烈烈的某一刻的實踐行為中,更多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現在的生命和人生就是最美好的,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可貴的,讓學生在回憶和現實的滿足中獲得美好的情愫。融合生命意識的導入語設計可以是採用音樂,可以是以故事入門,可以名人名言,但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應該飽含深刻的人生經歷、樂觀的生活態度、獨特的生命感悟等等,一個人的經歷對於外界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學生會在自己的獨一無二中獲得最本質的生命成就感。
二、作家與我。
教學過程中我們會和很多作家對話,學生表面上接受的是他們的文字,但作品是作家一輩子風格和風骨的凝結,品讀文字就是品味作家的人生。我的概念不單單指一個人,比如學生和教師,它也指在某個特定時刻因為在接受作家的作品而懷有獨特情感的人或一個群體。作家和我互相交融至於人生體驗升華。因此,作家與我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良好的互動性,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溝通產生對話。諸子百家,秦漢游說家,魏晉風骨者,唐宋詩人詞人,元明清的戲曲小說家,現代魯迅、冰心、朱自清等等五四創世紀的先鋒人士,當代追隨時代進步的品味作家等等,所有浸染在時間和時代的熔爐中成長的勇士,他們創作的作品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沉澱著歷史漂泊後的生命悲壯感,學生每天沐浴在如此的氛圍中,無疑不接受著人生的洗禮,並一次又一次從作品的字里行間讀懂什麼叫生命。作為一名教師,他(她)所倡導的原則不是把文本照本宣科,而是在作品之外講述更多的作家故事。他們創作的背景,創作的心理,創作的過程等,讓學生親近作家,作家並不遙遠,他們也曾和我們一樣在偌大的生存空間中有過迷茫,有過悲痛,但是對於生命,他們有著自己堅貞的信仰。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莊子的逍遙思想,古代的生命哲學繁衍千秋萬代,學生可以知曉生命雋永的深刻涵義。同樣,現代的魯迅會教會學生什麼叫人道主義、什麼叫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冰心會教會學生什麼叫媽媽與兒女的綿延漫長、什麼叫生命的清新和堅韌,朱自清會教會學生讀懂當長輩轉身時他們那佝僂的背影。當然更能體會到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裡,鐵凝還在告訴他們人的夢想和責任,史鐵生還在告訴他們在某個紛擾的時刻靜下心來去看看身邊的地壇,地壇就是一種天賜的平靜,余秋雨同樣還在告訴他們當找不到方向時,心應該靠近歷史和文明。我和作家一次次對話,我在作家的世界裡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三、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以美的對象、美的存在形式為內容的教育,是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現實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認為,當代社會的主要現象是幾乎所有人都在頹廢和墮落,這是由於人性的分裂造成的。因此,強化崇高審美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蔡元培基於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反思,也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總之,在人的成長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中,尤其是在學生的生命教育中,崇高審美教育具有極大的作用。語文學科怎樣利用審美教育來宣揚崇高的生命意識呢?這主要的渠道和方式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陳述與訴說,具體是針對所看所感所悟自然美和社會美後的心情表達;二是教學輔助工具的應用,比如在課堂上放映來自改編文學作品的電影,讓學生鑒賞不同於文學的藝術美。
陳述與述說,最具體的形式方式就是利用討論時間或語文選讀時間,學生暢所欲言。對於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用來作為素材,討論美的形式、美的意義和美的功能,學生超越本身已有的視線范圍,挖掘發現美的潛力,表達對美的感悟。對於藝術的欣賞,在目前和語文聯系最緊密的樣式就是影視作品。影視以其強烈的視覺效果活躍著學生的思維,而且在視覺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影視總是捕捉這個社會最前沿的文化景觀,欣賞影視就是欣賞社會的空間,因此,語文更應該讓影視走進學生的課堂。中國電影就如古典文學一樣,重視意境,當我們情不自禁融入《城南舊事》的唯美傷感的記憶中時,從電影中我們卻能感受到真正的詩意情懷、真實的場景和流淌的風景;張藝謀、陳凱歌的在紅黃炫麗的顏色中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原始勃發力;還有記錄青春夢想的第六代導演作品,他們不僅展示了生命的頹廢時刻,更彰顯著生命在絕望中的心心相惜和厚積薄發。除此之外,我們還能通過災難片、戰爭片、科幻片,在極致的惡劣環境中或無限遐想的空間中懂得生命的偉大。影視作品僅僅只是在教學課堂上一種輔助工具,它不能完全轉移學生的視線,但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利用影視直視生命有著更為直接的觸動和震撼作用。
此外,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閱讀、寫作、教學評價各個環節滲透生命意識,這里不再一一贅述。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賦予生命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生命對人生的理解,反過來也提升了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和內涵程度,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參考文獻:[1]魏書生,張彬福.魏書生中學語文教改實踐[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黃瑩萍.讓審美情趣在語文課堂洋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3).
[3]王鑫.讓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異彩[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9(4).[4]喻寓廣.對語文新課程內容的生命意識的再整合與思考[J].教育教學研究,2009(3).

❹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

語文教育的特質是「審美」,語文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美感的傳輸和實現過程。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工程,它豐富多彩,美妙無窮。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當導演,又是演員,而且面對著的又是一篇篇具有高度靈活性的心靈工藝品,所以語文審美教學的實施,從性質上說,實在是一個無法定性又無法定量的藝術科學工程。在我們的語文美育教壇上,能出現各種教學風格和教學流派,在語文美育大花圃中,眾芳吐艷,各領春色。
在語文審美教育中, 培養、發展學生的擴散思維,就是從上述流暢、變通、獨特這三個基本特徵出發,運用已有的舊聯系來形成新聯系,運用已知來開拓新知。目前不少語文教師在運用「啟發式」、「發現法」、「情境教學法」等,都是明顯地從擴散思維這三個基本特徵出發的,因而收到顯著的成效。在作文教學中,「一題多作」也是訓練學生擴散思維的好方法。
任何教學方法的目的都在喚起學生的注意與興趣,維持興奮中心,在教師指導下,雙方協同和配合,達到能量的轉變和個體的提高。語文審美教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它的方法根本就在於情感的啟動、滲透和默化。根據審美教育的性質、特點和原則,這里主要提出三種方法:動之於情、熏染浸潤、寓教於樂。
學生最感興趣,最能吸引他們,以此作為誘發感情的突破口。例如,我講《荷塘月色》時,首先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古詩打開學生的心扉,讓他們一唱三嘆,心往神馳地進入了一個荷葉亭亭、荷花艷艷、荷香幽幽的境界。好文章都是知、情、意三者合一,需要教師深入細致地鑽研,掌握作品內在美質,做到「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把自己所得的感受傳達給學生,用動情的語言傳達動情的事,字字句句撞擊著學生的心靈,一朵朵感情的火花點燃學生感情,使教與學之間,師生與作品之間產生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鳴,在強烈的感情的驅使下,學知識,受教育,怡情性,明人生。在操作上,一要根據教材的深淺、難易程度,由具體抽象、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二要根據中學生的成人化、幼兒化,否則學生因接受有困難或者是過分簡單而失去興趣,產生逆反心理。三要克服教師包辦代替、滿堂灌的現象而代之以啟發式、點撥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多動腦筋,多動口動手,不簡單粗暴,不急於求成,循循善誘,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高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語文「導讀法」,以及「自讀式、教讀式、作業試、復讀式」四種語文課堂教學基本線的探索,很值得我們學習、推廣。
語文審美教育在啟發、引導學生欣賞感受美、探索發現美、鑒別評價美的過程中,自然也激發了他們表現和創造美的慾望。發展創造美的能力既是語文教學形成讀寫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審美教育的歸宿,更是為學生將來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美的生活、美的環境、美的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書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