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

發布時間:2021-01-01 20:14:59

1. 小學科學課程3到6年級的所有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復習資料



1、人體中共有206塊骨頭,共有600多塊肌肉,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0%。

2、骨骼具有運動、支撐、保護的作用。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相連地方叫關節,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3、經常運動的好處是:改善身體的柔韌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肌肉發達;體力充沛;延緩衰老;身體勻稱。

4、人需要的主要營養成份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5、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有: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吃得最多的是糧食類。吃得最少的應該是油鹽糖。

6、人體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7、為了安全飲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腌臘食品。

8、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9、沒有一種食品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所以我們吃食物要多樣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氣

1、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混合而成。如果空氣中增加了有害物質,空氣就被污染了,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中國古代人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發明了孔明燈。

2、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一定的溫度。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們的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氣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樹造林、節約能源、少開小汽車,改進汽車燃料、禁燒秸桿、使用無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氣、把空氣裝在塑料袋裡等都可以感到空氣的存在,空氣是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的透明氣體。

5、帶膠塞的漏斗擰緊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為什麼?(水不能流進瓶子,因為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膠塞封住了瓶口,空氣出不來,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進去。)

6、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上還是冰塊下?為什麼?(應把食物放在冰塊的下面,因為冰塊周圍的空氣受冷會很快下沉,不斷下沉的空氣包圍住要冷卻的物體,從而達到盡快冷卻的目的。)

7、空氣能被壓縮,壓縮了的空氣有彈性,在炎熱的夏季,自行車輪胎中的氣為什麼不能充得太足?(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夏季由於氣溫太高,輪胎內的空氣受到高溫,其體積必然很快增大,產生很大的壓力,當輪胎承受不住這樣大的壓力時,就會被脹裂。)

天文

1、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來表示,我們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晝夜的產生現象,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的。只不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為參照物,所以看起來就是東升、西落

2、太陽位置在東,物體影子在西,太陽位置在南,物體影子在北,太陽位置在西,物體影子在東。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變化的規律形成太陽鍾,故宮博物院的太陽鍾叫日晷,它屬於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見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陽剛落地平線,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朝著太陽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時,看到的月相同樣是向著太陽的。

5、日落時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發現: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間偏東,滿月在東方。可見月亮繞地球轉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

6、日出時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發現十六的月亮在西頭,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殘月在中間偏東處,蛾眉月在東頭。

7、一天中月亮是東升西落的。這是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亮繞地球轉一周是農歷一個月。

運動和力

1、我們在騎自行車時車輪在做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

2、一輛載重汽車行駛得快慢與自重、拉力、路面這些因素有關。

3、力的單位是牛頓。

4、使用測力計時,要使指針在0處,不能超過最大測量范圍。

5、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後還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彈性,這種力叫彈力。

6、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這個力是因為地球引力。

7、判斷: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

物體的彈性是無限的(錯)

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也會產生摩擦力(對)

8、摩擦能產生熱量,流星的形成就與摩擦有關,在在炎熱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輪胎會發燙;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輪胎上的花紋、車把手上的花紋)和減少有害摩擦(在機械運動部位加潤滑油,加滾珠軸承)的例子。

9、物體的形狀與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關,如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的大小就有關。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雲、霧、雨、露、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而成的。

2、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聞、用舌嘗、用手摸,對不了解的物體千萬別隨便聞、隨便嘗。鑒別杯子中水、鹽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麼?

3、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4、鐵塊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鋼鐵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因為鋼鐵輪船的空間大,與同體積有水相比較,它反而輕,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鹹水,只有極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儲藏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中,大氣中有小部分看不見的水蒸氣,只有河流湖泊和淺層地層里的水可供人類使用。而可供人類使用的這一點淡水還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類如果不注意保護水資源,地球上將無干凈水可用。

6、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固體的分離,例如把豆子和米分開,把粗沙和細沙分開,兩種不同的固體混合後體積會變小。例如黃豆與米混合後體積變小了,但重量不變,液體與水混合,有些溶於水,有些不溶於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不溶於水的液體也可能溶於水。

生物

1、種子的構造:子葉、胚根、胚芽。胚芽將來長大成莖和葉,胚根將來長大成根。

2、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土壤、適宜的溫度、養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蟲可以為一些花傳粉。果實裡面都有種子,「無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實,蘿卜不是果實。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質等。

5、蠶、蜻蜓、螞蟻、蟋蟀、等都屬於昆蟲類。它們成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大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蠶蛾的觸角是羽毛狀的。昆蟲一生要經過變態,蠶一生要經過蠶卵、蠶、蠶蛹、蠶蛾四個階段。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6、魚終生生活在水裡,魚有各種形狀,魚體表面有鱗,有些魚如鱔魚、黏魚等魚無鱗。魚鱗的花紋像樹木的年輪,魚也有耳朵,只不過藏在頭骨里頭,魚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魚通過調節體內鰾中氣體多少可改變自身體積,從而調節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運動的鯊魚就無鰾。魚的運動前進都要靠魚尾,慢慢前進靠腹鰭,或腮排水,胸鰭撐開可使運動的魚停下來,體側線能測定方向,感知水溫。

7、要善待動物,愛護動物,要保護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動物。如牛、蜜蜂、吃蟲子的鳥。還要保護珍稀動物。我們可以從哪方面做起?(對我們長期生活在城區的中學來說,愛護鳥類,愛護樹木,保護小動物生活的環境。要保護水中的動物,就要保護水源。在鳥類繁殖的季節和家長一起共同為鳥兒做「人工鳥巢」,在動物園,也要做文明觀眾,愛護各種動物。)

8、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多數鳥類在白天活動,而貓頭鷹以捕食鼠類為主,老鼠喜在夜間活動,所以貓頭鷹也在夜間活動。從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覺時間,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它的活動時間也是夜間。

熱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熱總是從高處向低處傳遞。

2、固體主要傳熱方式是傳導,液體、氣體的傳熱方式是靠對流,太陽上的熱是輻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數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4、因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易於吸收輻射熱,所以我們在夏天喜歡穿淺色衣服,冬天喜歡穿深色衣服。

5、溫度的變化會對物體產生哪些影響?(夏天電線伸長、嚴寒的冬季水管凍裂等。)

6、加熱和冷卻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時醬菜瓶蓋擰不開,可用熱毛巾包住瓶蓋,瓶蓋受熱膨脹就能很輕松在擰開了。還有塑料水管的連接、煉鋼、制棒冰、蠟燭的製作等。)

7、為什麼鍋把手用塑料製作?鍋身用金屬製作?(塑料不善於傳熱,用塑料做的鍋把手不會燙手。因為金屬善於傳熱,所以鍋身用金屬製作。)

8、畫出熱在水鍋中傳遞的圖示。(略)

聲音

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凡是人們不需要的聲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構造: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3、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2.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課本

節省了資源,但是害了什麼?害了孩子的健康呀!那些課本收集起來,在學校版放了一年,霉了,現在又發給權學生學習;第二,那些課本是別人用過的,有些相當臟,現在的孩子又接著用,細菌在不斷地傳播…… 真不知道那些官員在搞什麼,如果他們也有孩子在讀書,他們還會不會這樣?

3.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第1課放大鏡

科學概念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科學概念

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

科學概念

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

科學概念

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第5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科學概念

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6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科學概念

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第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

科學概念

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徵,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

第8課微小世界和我們

科學概念

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

的許多秘密。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變。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科學概念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第1課我們身邊的物質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第2課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第3課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

科學概念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第4課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第5課鐵生銹了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第6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第7課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科學概念

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銹。

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

第8課物質變化與我們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第三單元 宇宙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有別於其他星球。

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第1課地球的衛星 月球

科學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第2課月相變化

科學概念

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第3課我們來造「環形山」

科學概念

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

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第4課日食和月食

科學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第5課太陽系

(一)背景和目標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第6課在星空中(一)

科學概念

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7課在星空中(二)

科學概念

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

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

第8課探索宇宙

科學概念:

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

宇宙是運動變化著的,膨脹著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

環境。

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著力於采

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第1課一天的垃圾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第2課垃圾的處理

科學概念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第3課減少丟棄及重新利用

科學概念

減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減少丟棄和重新使用。

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產生大量垃圾。

第4課分類和回收利用

科學概念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這樣可以減少垃圾、節約資源。

垃圾分類、分裝便於垃圾回收利用和對一些有毒垃圾的處理。

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第5課一天的生活用水

科學概念

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4.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本

1、放大鏡也叫(凸透鏡),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4、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的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5、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6、一些固體物質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一些混合物都不是晶體,如河沙,泥土。
7、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顯微鏡)。
8、洋蔥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9、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
10、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
11、(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2、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喇叭蟲、團藻。
13、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能看清小於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21、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製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1、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快有慢)
2、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3、在變化中(不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
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4、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5、書中介紹的一些變化:
@(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含澱粉食物:(米,面,玉米,紅薯,土豆)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氣體)
6、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的特點:
(無光澤 不能導電 紅褐色 無延展性 易脆 不能被磁鐵吸引)。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7、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如刷油漆、電鍍等。
8、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沉澱物)、(產生氣體).
9、淡藍色(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鐵釘變紅,溶液變淡。
10、二氧化碳增加對全球環境的危害:(①全球氣候變暖②土壤沙漠化③大陸和兩極冰川融化)
11、物理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
第三單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方向運行。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 1/6)。
2、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登上月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3、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形狀)
4、月球地形是(環形山),形成原因是(隕石撞擊)。
5、日食:(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
6、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7、太陽系裡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還有各行星的特點
8、人們為了便於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根據其形態想像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並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區域就稱為(星座)。
9、(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10、北極星在(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
11、夏季天空中有許多亮星,其中的三顆亮星(天津四)(屬於天鵝座)、(織女星)(屬於天琴座)和(牛郎星)(屬於天鷹座)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
12、宇宙是(運動變化)的,是在(膨脹),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13、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恆星間(距離)的單位。
14、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15、火箭發源地是(中國)。1700年前的三國就有了。
16、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中國第一個上天的是(楊利偉)現在發射成功(「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目前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2、焚燒法的優點:(佔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產生的熱量可用來發電);缺點:(消耗大量電能,留下殘余物,造成二次污染)
3、(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產生大量垃圾。
4、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有毒垃圾:廢電池,醫療垃圾)和(廚余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
6、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
7、(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8、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9、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
10、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澱)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葯物進行(滅菌處理),才能符合我們使用。
11、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
1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垃圾)、(水污染)、(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13、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減少白色垃圾的方法有:(1)用紙袋和布袋(2)提菜籃子上菜市(3)減少塑料包裝(4)用可降解塑料袋。
14、現有的生物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是由於(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海洋環境的惡化)
1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我國(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建立自然保護區。
參考資料:網路文庫

5. 課標對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的要求

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具體達到:
科學知識:獲得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科學探究: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科學探究的認識,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主要是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和對待自然四個方面。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愛科學 、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逐步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事實)、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上述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勾畫出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大致輪廓。《標准》將總目標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教學中能夠分別單獨實現,它們是在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共同達成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以上目標必須相互整合,當作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運用。

6.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的有效教學措施有哪些

6.誠實守信有擔當。保持言行一致,不說謊不作弊,借東西及時還,做專到知錯就改。
7.自強自律健身心屬。堅持鍛煉身體,樂觀開朗向上,不吸煙不喝酒,文明綠色上網。
8.珍愛生命保安全。紅燈停綠燈行,防溺水不玩火,會自護懂求救,堅決遠離毒品。
9.勤儉節約護家園。不比吃喝穿戴,愛惜花草樹木,節糧節水節電,低碳環保生活。

7. 如何上好六年級的科學課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剛才幾位教師的經驗介紹,下面談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能夠「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還需要明確,探究並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在以探究為主的科學課堂教學中要留意新問題的產生及解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時難免會遇到學生提出新的問題,面對這些新問題我們科學教師不能採取置之不理或是模稜兩可的態度,而是要積極地肯定學生,然後再根據學生的新問題與本課教學內容的緊密情況來決定解決的時機.在聽評課活動中,我注意到很多位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動手實驗活動時,學生不斷地就許多新的情況問老師,老師都挺有耐心地在課堂上一一作答.其實,許多問題都是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與交流就可以解決的,教師大可不必有問必答,要給學生留下一些質疑的探究的空間.在面對科學探究問題時我們都應該踏實、謹慎,切不可急功近利.在一節短短的四十分鍾的課堂上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就算教師想解釋往往又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而變得倉促,這往往也會給學生留下了對科學知識的抽象的印象.科學性的理論知識要是沒有結合實驗活動進行的話,學生理解起來是會相對困難一些的,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所不願看到的結果.相反地,在科學課堂上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懸念空間,反而有利於一次又一次的科學教學順利進行.
比如自製紫甘藍試劑,學生就問我:「老師,為什麼用紫色的?而不是用其他顏色的?」因為這個地方就是讓學生了解身邊的酸鹼物質,其中的道理不需要細講,而且這涉及到初中物理化學的有關知識,於是我就告訴學生,發揮你的聰明才智,上網查找一下或是問問家長,也可以借來初中的物理化學課本研究一下,相信你一定可以解開這個謎團的.
二、科學探究要以學生為主體
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以及有效的指導.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比如講鐵釘生銹了,我送給學生兩個問題,讓他們分組後選擇;一是,如何讓新鐵釘生銹?二是,如何讓生銹的鐵釘變得光潔如新?選擇好後,自己先觀察身邊的事物,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後設計實驗,自己完成,再給其他同學演示並講解.
三、教師要轉變觀念,勤學多思,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科學課是研究小學生身邊的事物,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
我們翻開小學科學課本就會發現課本內容的涵蓋面幾乎包括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常識.作為一名科學教師理應不斷地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才能勝任科學教學工作.
另外,在面對科學知識時,我們科學教師的教態應當朴實、自然、無華,不可在課堂上表現出急躁的情緒,要給學生留下一個實實在在的探究科學問題的態度,一個踏實的、謹慎的印象,體現出了對科學知識的嚴謹性和嚴肅性.長期如此,對於培養學生在對科學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方面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比如做實驗,難免有失敗,即使課前做過,也有可能會出現問題,碰到這種情況,老師一定要沉著,和學生一起尋找原因,一起解決.並告訴他們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來不得半點馬虎,科學家就是這樣反復試驗不斷探索,最終有了新的發明和創造.
再比如講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由於學生在五年級下冊的品社課中學習過相關的內容,所以我就讓他們自由結合成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搜集資料,如果有實驗,我們可以一起研究完成,但是課堂上全是學生在講在做,我只是起個指導總結的作用.試過幾課之後我發現,學生的能力真的是超出我們的想像.
四、教師要「聰明」,利用好身邊的科學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學,常常把目標單一定位於教知識;「用教材教」則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態度的過程中.
比如講《衣服的學問》一課,我先讓學生自己回家洗自己的衣服,再洗家裡有油漬、汗漬,水果漬的衣服,想辦法洗干凈,可以問家長,可以上網去查,然後把你的成果匯報,結果有的學生用到了刷子、汽油、還有棒槌、白醋,等等.雖然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已經很有成就感了.回到課本,老師只是講解一下做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就行了.
我們都知道要給學生提供探究為主的學習空間,就需要很多的實驗器材,於是有很多老師就抱怨學校實驗器材太少,其實,學校除了准備化學、物理試驗需要的諸如:試管、鐵架台、酒精燈、顯微鏡等器材外,由於科學知識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學生生活,也就要求教師或者學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再說你平時只要留心,做個有心人,也可積累一些實驗器材的.
動畫片 相信每個孩子都喜歡看,我也是個動畫迷,因為我從中發現了許多科學知識和小竅門.比如《蛋神奇蹤》講的就是2090年的地球,一片荒涼,沒有任何生物,而造成這一切的居然是人類自己.因為人類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從不知道要保護.所以我就選擇其中的一段視頻用到了科學課中,講解我們的家園,讓學生看完之後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大大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並且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真是一舉多得.
再比如講冷熱變化對地表的影響,我就用到了《龍脈傳奇》中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自己看然後告訴大家你知道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學到了什麼精神,因為《龍脈傳奇》講的就是我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所以學生受益匪淺.
小動畫,大道理.只要我們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能充分利用我們身邊的資源,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動腦、動口、親身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那麼就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8.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上適合看什麼影片或者是是實驗類的節目

億之聖/塑化提醒您!這個你可以放藍貓淘氣三千問啊 深奧的小學生看不明白 要簡單易懂有趣的

9. 如何上好六年級的科學課

靜下心來

閱讀全文

與小學六年級科學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