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文言文選修

高中語文文言文選修

發布時間:2020-12-31 23:12:32

1. 高中語文學過古詩文選修課本後還有什麼要背的東西么

要看你是哪個地區的了,不同的地區在選修課本的內容選擇上不一樣,版至於你要背什麼東西,是准權備高考嗎?高考每年當地教育部都會在考試大綱中列出古詩方面的背誦默寫篇目,依據哪個就好了,如果不是高考就按照最近的考試大綱背就好了

2.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語文必背文抄言文篇目有:

聲聲慢(尋尋覓覓)、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永遇樂(千古江山)、揚州慢並序、長亭送別(節選)、逍遙游(節選)、勸學(節選)、屈原列傳(節選)、陳情表、滕王閣序(節選)、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前赤壁賦氓、離騷(節選)、迢迢牽牛星、短歌行(對酒當歌)、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山居秋暝、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兵車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陽樓、石頭城、琵琶行序、李憑箜篌引。

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綉成堆)、錦瑟、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雨霖鈴(寒蟬凄切)、桂枝香(登臨送目)、念奴嬌(大江東去)、鵲橋仙(纖雲弄巧)。



(2)高中語文文言文選修擴展閱讀:

我國的古典詩文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時,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大量閱讀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秀的傳統文化必將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我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網路-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3. 有沒有新課標高中語文選修文言文全解這本書

高中新課標古文完全解讀 選修合訂(人教版 第7次修訂)2016星火全新上市
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4. 高中語文選修本中必學的文言文有哪些

Ⅰ.文言文部分
《蘭亭集序》 王羲之
1.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2.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4.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
《赤壁賦》 蘇軾
1.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2.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3.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4.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5.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6.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1.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2.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 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3.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2.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鴻門宴》 司馬遷
1.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3.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召公諫厲王彌謗》 (國語) 1.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 3.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高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 數學 英語 物理 化學

2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1.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 狗彘食(sì四聲)人食(shí)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勸學》 《荀子》
1.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3.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4.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過秦論》 賈誼
1.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3.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4.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師說》 韓愈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1.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2.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滕王閣序》 王勃
1.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2.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3. 虹銷雨霽,彩徹區明。
4.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5.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6.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7.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8. 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9.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3
10.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逍遙游》 莊子
1.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2.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3.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陳情表》 李密
1.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2.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5. 請問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文言文部分哪幾篇是重點呀

高中課本文言文部分談不上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重點,因為高考文言文從來不考課內的。我們主要是要通過課本選取的文言文來學習文言文的一些基礎知識。如,文言虛詞的用法和作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同義復詞,詞類活用的條件,意動用法、使動用法和為動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對應的句式,特殊句式的判斷及翻譯對策,固定短語與現代漢語相對應的詞語及古代文化常識等。同時還要通過課文練習文言文翻譯(一定要遵循"忠實與通順″的原則)。學習文言文的終極目的是能理文章的內容,能把文言文正確地譯成現代漢語。

6. 高中語文選修文言文翻譯拜託各位了 3Q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抄了朋友家裡。主人給他食物,這人嫌棄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到後,就加了些鹽。味道就非常鮮美,這個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個愚笨的人沒有智慧,只是空口吃鹽,吃得以後口味敗壞,反而被鹽所禍害。

7. 高中語文選修1背誦古文大全,夠詳細的

01.浙江省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指定《<論語>選讀》背誦部分
《論語》選讀01《為政以德》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6•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3•6)
《論語》選讀02《克己復禮》指定背誦部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16•2)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3•3)
《論語》選讀04《知其不可而為之》背誦部分*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18•5)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論語》選讀05《仁者愛人》背誦部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5•26)
《論語》選讀06《君子之風》背誦部分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9)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11)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7•16)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7•19)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2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8•7)
《論語》選讀08《周而不比》背誦部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6•4)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5•23)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2•24)
《論語》選讀11《誨人不倦》背誦部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8)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論語》選讀12《高山仰止》背誦部分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4)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9•11)
《論語》選讀13《沂水春風》背誦部分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論語》選讀14《中庸之道》背誦部分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11•1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13•24)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17•13)

8. 高中語文選修一的文言文 急啊 謝謝各位了··(我的書丟了 )

由於字數限制,僅僅給了部分做參考

1.鄒忌諷齊王納諫
2.餚之戰
3.燭之武退秦師
4.馮諼客孟嘗君
5.鴻門宴
6.信陵君竊符救趙
7.蘇武牧羊

[1]
鄒忌(zōu jì)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wèi)其妻曰:「我孰(shú)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qiè)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
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fú)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1]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
(bàng)譏於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
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cháo)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身高八尺多(今185cm多),並且形體容貌光艷美麗。(有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看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相
比,哪一個美?」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誰更俊美?」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俊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俊美。」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打量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睡覺時(又)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
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想有求於我。」 鄒忌假象圖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
說:「我知道自己確實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縱橫千里的疆土,一
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侍衛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
了!」
齊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人,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缺點,並使我聽到的人,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見齊威王。這就是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
修:長,這里指身高。
尺:戰國時期的一尺等於現在的23.1厘米。 鄒忌
昳麗:光艷美麗。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詞作動詞活用,意為穿戴,在句中作狀語。)
窺鏡:照鏡子。
前三個「孰」:誰,哪一個
與:和……比。
旦日:明天。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後一天。
若:如。
孰視之,孰:通「熟」,仔細。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遠甚:遠不如。弗:不。
寢:躺著。
美我:認為我美,以我為美,美,意動用法,認為……美。
私:動詞,偏愛。
誠:確實。
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的後邊省去了「我」。以:以為,認為。 鄒忌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圓。
宮婦:宮里的妃子。
左右:近臣。
四境之內:全國范圍內(的人)。
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蔽:形容詞用作動詞,受蒙蔽。
善:好。
乃:於是,就。
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謗譏於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
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喻。
謗譏,在這里指「指責,議論」,沒有貶意。市朝,眾人聚集的公共場所。市,集市。朝,朝廷。
聞: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使動用法。
時時:不時,有時候。
間進:偶然進諫。間,間或,偶然,斷斷續續地。[2]
期(jī)年:滿一年,一周年。期,滿。
朝於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意思是內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通假字
有,通「又」。
孰:通「熟」,仔細。如「孰視之」。

[3]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1)圍鄭,以其無禮於晉(2),且貳於楚(3)也。晉軍函陵(4),秦軍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7)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8)曰:「臣之壯也
(9),猶(10)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13)。然(14)鄭亡,子亦有不
利焉!」許之。(15)
夜縋(zhuì)(16)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17)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18)。越國以鄙遠(19),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20)?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lǐ)(21)之往來,共(gōng)
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2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fū)晉,何厭(24)之有?既東封鄭(25),
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闕(quē)(27)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yuè),與鄭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shù)之,乃還(huán)。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與,不知(zhì)(30);以亂易整,不武(31)。吾其還也(32)。」亦去之。

九月甲午,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沒有用應有的禮儀來接待他,並且在依附於晉國的同時又依附於楚
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
「我年輕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
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牆上放下去,去拜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即將要滅亡了。如果
使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怎麼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邊邑,您知道是困難的,為什麼要使鄭國滅亡而增加鄰邦晉
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放棄滅鄭,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
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築防
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擴大疆域。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裡取得它所企求的
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希望您好好考慮考慮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撤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相攻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2]

(1)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無禮於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於晉無禮。以,因為,連詞。
(3)且貳於楚: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且,並且。貳,從屬二主。於,對,介詞。
(4)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氾(fán)南:古代東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7)若:假如。使:派。見:進見。
(8)辭:推辭。
(9)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10)猶:尚且。
(11)無能為也已:不能幹什麼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14)然:然而。
(15)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16)縋(zhuì):用繩子拴著從城牆上往下吊。
(17)既:已經。
(18)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19)越國以鄙(bǐ)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這里作動詞。
(20)焉用亡鄭以陪鄰:怎麼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焉,哪裡,怎麼。以:來。陪:增加。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1)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節。共(gōng),通「供」,供給。
(22)嘗為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許:答應。
(23)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築城防禦。濟,渡河。設版,指築牆。版,築土牆用的夾板。
(24)厭:通「饜」,滿足。
(25)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
(26)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後,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27)闕:使...減損。盟:結盟。戍:守衛。還:撤軍回國。
(28)因:依靠。敝:損害。
(2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人道的。
(30)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知:通「智」,明智。
(31)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的道義准則。不武,不符合武德。
(32)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33)去之:離開鄭國。
(3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於句首表語氣,不翻譯;放在句中解釋為「那」;微,假如沒有。

[4]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wàng 鴻門宴)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xiǎng)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shùi)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yǐn)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wú)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yù)。」良乃入,具告沛
公。沛公大驚,曰:「為(wéi)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zōu)生(淺陋無知的小人)說(shuì)我曰:『距關,毋內
(通「納」,讓……進入)諸侯,秦地可盡王(wàng,稱王,為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對等,比得上)項王乎?」沛
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zhǎng)?」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通「邀」邀請)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為壽(祝……身體健康。祝酒、敬酒),
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意外的變故)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
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早早。)自來謝(向···道歉,謝罪)項王。」沛公曰:
「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jì)來見項王,
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lù)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xì,同
「隙」,隔閡,嫌怨)。」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uò,多次。)目項王,舉所佩玉玦
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
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kuài)。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jǐ)之
衛士欲止不內(nà,讓……進入。),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zì)盡裂。項王按劍而跽(jì)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cān shèng)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zhì)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
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
「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鴻門宴[3]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zǔ),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jìn)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意為「取道」)芷陽間(抄小路,名詞作狀語)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ó,估計。)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shèng)桮(bēi)杓(sháo),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兩次)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4]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 王,讓子嬰(ying)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說:「明天犒(kao)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這時候,項羽的軍隊40萬,駐扎在新豐鴻門;劉邦的軍隊10萬,駐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沛公在崤山的東邊的時候,對錢財貨物貪戀,喜愛美女。現在進了關,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裡的氣運,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氣運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說:「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於是張良進去,詳細地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說:「這件事怎麼辦?」
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劉邦說:「一個見識短淺的小子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佔領而稱王。』所以就聽了
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夠用來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如啊。這又將怎麼辦呢?」張良說:「請您親自告訴項伯,說劉邦
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麼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秦朝時,他和我交往,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了下來;現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
說:「他和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
去,邀請項伯。項伯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捧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
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
背叛恩德。」項伯答應了,告訴劉邦說:「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回到軍營里,把劉邦的話報告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早晨帶著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王,
到了鴻門,向項王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里又見到
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項王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麼會這么生氣?」項王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
酒。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
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庄,說:「君王為人
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庄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
酒,軍營里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王說:「好。」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劉邦,
項庄無法刺殺。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麼樣?」張良說:
「很危急!現在項庄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於是樊噲拿著劍,持著盾牌,沖入軍門。持戟交
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麼的?」張良說:
「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項王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左右就
給了他一條未煮熟的豬的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
酒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才進去。」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7]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
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於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於;單於益驕,非漢所望也。方欲發使送武等,會
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於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
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余,單於出獵,
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於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單於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於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於,何以復加?宜皆
降之。」單於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
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於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近臣,當死;單於募降者,……

9. 高中語文選修古詩文鑒賞

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內?

小樓一夜聽春雨,容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應該是上述詩歌。若不是,隨題附贈電子教材,請題主自行查閱確定。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文言文選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