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我的教學故事高中語文

我的教學故事高中語文

發布時間:2020-12-31 21:31:14

① 我怎麼才能學好數學

數學如何學好?

你一定會越學越有趣,越學越輕松!

思維也會越來越活躍,頭腦也會越來越聰明!

② 大語文是什麼需要注意什麼

大語文教育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豐富回語文教學的內涵、增加答語文教學的渠道、凝聚語文教育的合理的變革性教育實踐。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社會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語文,大到領導開會作報告,小到請假條。
其實大語文是把語文教學更多方面的融合到生活中,更注重真聽真看真感受。日常積累的文學素養包括閱讀與寫作能力會非常重要。我建議從小學就多看一些課外讀物,輔助練習,初高中可以做一些稍稍需要深入思考的閱讀訓練,我推薦搭配《智慧背囊》使用。《智慧背囊》是一本集合各種精美短篇故事的需要深入思考的課外讀物,非常適合訓練語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③ 作文我的老師500字

我們的班主任是葉老師,她的頭發長長的、黑黑的,眼睛亮亮的、很有神,眉毛彎彎的,像小船,耳朵像數字「3」,嘴巴大大的,我覺得葉老師很美麗。

葉老師上課的時候很嚴肅,我們只要有一點點動靜,我們的一舉一動她都能看見。有一次,我上課剛要玩東西,被葉老師發現了,她兩眼緊緊盯著我,好像在說:「上課不能玩東西」。下了課的時候很關心同學,像媽媽一樣的愛護我們。記得有一次,我突然肚子痛,葉老師急忙走過來,問我怎麼樣?得知情況後,她焦急地一邊打電話給我爸爸,一邊帶我去醫院。她上課很生動,內容很豐富。比如,她教我們認識生字時,經常把生字拆開或編成謎語,這樣記起生字來又方便又好記。我們很喜歡班主任,同樣,我們也很喜歡語文課。本文來自www.4oa.com

葉老師每天要上兩三節課,還要批改作業,她很辛苦,可是,她從來不叫苦,還是認真給我們上好每一節課。記得有一次,葉老師生病了,嗓子啞啞的,可是,她依然吃力地堅持給我們上課。我要努力學習,遵守紀律,不要辜負葉老師的期望。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老師。

我的老師作文500字

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語文老師,她叫黃老師。黃老師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很愛笑。一雙會說話的眼睛顯得她是那麼的平易近人。可是有時也很嚴厲。
黃老師已經與我們相處了一年了,她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那豐富的課堂知識和那一顆敬崗愛業的思想。
黃老師教我們語文。是在我們上四年級的時候才接的。新的學期開始了,媽媽帶我去交學費時見到的她。她就是我們的新老師?我仔細地打量著她,這老師給我的印象很好。她神色親切地說:「同學們從本學期開始我負責你們班的語文教學,希望今後我們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以前的我膽子很小,從不敢舉手發言,老師叫我回答問題我都不敢站起來,一說話就緊張,後來黃老師發現了我這問題,就主動找我談心,給我講解和分析膽小的原因,給我鼓勵,給了我機會,在我每次上課都叫我回答問題,並微笑的看著我,黃老師訓練了我的膽量,訓練了我的能力。然後我更喜歡的是每次回答對老師的問題後黃教師都給我最大的鼓勵。
我很喜歡聽黃老師講課,每次她都會把課文講得有聲有色,每次都能對故事進行聯想,與我們的生活、學習緊密的聯系,不時還說些名言名句,古詩宋詞,漸漸的,我的說話能力提高啦。
記得有一次中午,黃老師生病啦,肚子痛的厲害,還在食堂里照顧著我們吃飯。同學們要求老師去休息,老師說要看著我們吃好飯她才放心離開。
黃老師是一位好老師,正因為有這么好的老師,我們的語文成績才能上升很快,我們班也進步優秀班級,黃老師!我們永遠愛你!

結合一些就變成自己的啦~

④ 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麼教

1、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情。作為一個常態的讀者,他怎麼讀?有沒有先把文章分成幾段,歸納了段大意再去細讀與感悟的,有沒有從中間某一個教師認為的重點段先讀的。有人說這是學生常態的學習,那好,學生考場上是怎麼樣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題目,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得最多的分數。學生應該怎麼讀。這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方法。教師不妨認真想想,語文的常態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教會學生什麼?應該考慮我教的這些有沒有用,我教的這些對不對?我教的這些學生會不會。自己先讀一讀文本,能讀懂的要考慮學生懂不懂?不能讀懂的要再讀,反復讀,細細品味,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你想啊,考場上不會的你不反復讀書你能去問誰啊?一個普通讀者晚上躺在床上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反復讀還能去問那個老師啊?我們教了學生好幾年語文,真正教給他們應對考試和以後學習閱讀的方法了嗎?如果沒有教對,就應該好好想想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是不是應該教學生最想學會的東西。當然,如果是常態的課堂和常態的學習,我們還可以教給學生不同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向老師請教,同學討論,利用媒體查閱讀資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二、語文教學為什麼要教這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學反思的問題。把自己的教學對象化,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有效、自覺的、深層的、系統的反思。想法決定做法。教師教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帶著問題,對優秀教師的成功課例進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課例為什麼要這樣教;然後對照自己的課例進行自我診斷,以理論知識為支架進行反思。反思的關鍵是要知道老師備課時是怎麼想的,上課時是怎麼想的。課後再想想自己原來想教什麼,課堂上實際教了什麼,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這才是教學反思。記三年教學反思可以成為名師所說的教學反思和我們每次課後為了應付而勉強寫成的那兩三行文字不是一個概念。有個老師在公開課上用11分鍾時間讓全體同學讀了很長的一篇課文,方法是組織全體學生齊讀一遍,理由是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朗讀能力。問題是全體讀一遍是不是就能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訓練學生朗讀能力也很重要,問題是訓練朗讀是訓練學生會朗讀的地方呢還是訓練學生不會朗讀的地方呢?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研究優秀課例,藉助理論研究,研究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想的。原來是怎麼做的,以後將會怎麼做?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長相思》一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邊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此無聲」這詞教什麼?咱們語文老師考慮怎麼教?特別是只有文本沒有參考的時候你怎麼教,教什麼?王老師當時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也沒有參考,在飛機上,讀這篇詞。詩要吟,詞要唱。這是文體特點,要教。生字生詞是語言積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教,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學習的方法要教。於是王老師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藉助注釋,讀懂詞意;二是展開想像,讀出詞情;三是互文印證,讀懂詞心。首先是要求學生讀對生字、讀對多音字、讀對停頓、讀出味道和感覺來,並思考兩個問題:身在何方,心在何處?讀出身和心的分離,身和心的矛盾。然後老師吟唱這首詞,讓學生想像家鄉的畫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託的,通過家的一些細節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勾起來,然後去感悟作者能不能這樣靜靜的思念家鄉呢?然後引導學生去關心一個詞---碎,戰事的緊急導致不能回到家鄉,甚至不能靜靜地想念家鄉讓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階段用另一首古詩去印證: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男兒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的意蘊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師不是才能不夠,而是想法有問題。不是不會上,而是不會想,這種現象並且是大范圍、長期性、集團性的。關乎閱讀的內容,以起點為感受是對的,但不能一直在起點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語文課文之中。用2---3個實在的教學環節讓作品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中逐漸展開。想法不改變,只從形式上追求是不會到位的,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試圖建立的不是學生與這篇文章的關系,而是學生與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關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讓學生建立體驗作者描寫的這種美的鏈接,而是費盡心思要求學生鏈接北大的荷塘,鏈接學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後也能有朱自清那樣的體驗。而沒有想也許親自去看了以後會發現和感覺到那是個臭水塘。
三、語文教學怎麼教?
教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將相和》將是大將,本文是指趙國大將軍廉頗,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趙國宰相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麼肯定有有矛盾的時候,那麼他們有什麼矛盾,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又是什麼情況讓他們和好了?一下子就導入了課文核心。有的導語聽見很美,但與課文沒有多少聯系,游離於課文之外,這樣的導課我們寧可不要,也不要強加。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語文化,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例如《紫藤蘿瀑布》可用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賞析板塊式結構設計;《桃花源記》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線索性結構設計;海輪《我的老師》可用瀏覽---感悟---精讀---積累的反復式結構設計;《十三歲的際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點---記誦一段的選點式思路設計等等。例如用選點突破式結構教學《三拳打死鎮關西》選什麼?當然是那三拳。作為語言品析的範例,三個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為什麼要打鎮關西,打了以後又怎樣?選准一點,造成突破,然後牽一發而動全身。
要把語文上成語文課,不能讓語文上成熱熱鬧鬧的環保課,上成充滿熱愛的思想品德課。語文課的語文味是從對字詞與具體文句的賞析中散發出來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過多地關注人文性,他們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藉此而不去考慮對文本的深析,考慮專題組元對文本的影響,考慮不同年級對教材的影響。同樣一篇李白的《靜夜思》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樣的。再如「淡化文體的要求」也不是說脫離文體去隨便的教。
4、拓展和作業布置的優化:拓展的優化是引導學生走近名家,讀懂名家,悠悠中華情,觸動我的心。作業布置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語文課是有限的,教師的創造力是無限的。語文教學每節課都是有缺憾的,但我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四、語文應該怎麼學?
1、學習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運用,課程標准中倡導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詞是倡導,而不是說必須與唯一。也不是說絕對不能使用接受式學習。當講則講,才是語文的本色。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相輔相承的,如果每個人都沒有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會有結果嗎?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還要注重實效。學習方式本身不分好壞,每種方式都可能成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像中國像棋里的每一個棋子,只要運用得法,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個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殺傷力的,無所謂個棋子更有力量。有時候,准確的講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引導,但本質是都應該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也不是自己學習,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習進程和學習方法能夠自我調控。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主意識發展上的我想學、我能學、我會學,我能堅持學。普通教師對課標的學習是不夠的,對課標的研讀也是不夠的。課程標準是一個理想的課堂,但層層打折後在課堂上落實到學生身上的甚至連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課程改革不提倡死記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積累」是什麼意思?是記住,可是除了背,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學生記住。不提倡死記硬背是指把知識放在扎實地教語文知識,把知識滲透到語文知識的體系中,讓知識成為一個有邏輯、有感情的東西。
2、學習語文,關鍵的東西就是要有兩只語文眼,一顆語文心。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學習語文有先天的條件。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時常提醒同學們,你能學會的。面對一篇篇的課文,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讀書,讀通、讀熟、讀懂。語文教師其實就是一張嘴,學生在課上愛聽,聽懂了,就對了。教師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著他們。王玲玲老師說,如果學生喜歡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麼是語文,語文就語言文字---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在紙上的是文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以學語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品味詞語。2009年中央氣象台播報的天氣預報說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來遲,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環境中學習珊珊來遲和不期而至兩個詞語,一下子就明白了。至於寫作就是有感覺就把它寫出來,不說假話,不無病呻吟,不說空話大話。

⑤ 說明方法有哪些,並說明作用

1、舉例子——具體、明晰、真實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 運用舉事例的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適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讀者更能理解,具體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

例句:雲能預示天氣。比如,在新疆地區,出現雲就代表將要下雨。——《看雲識天氣》(根據大的范圍列舉相應的例子)

2、作引用——更充實具體、更具說服力

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更具說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等。引資料的范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諺語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引用古詩:使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例句: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牡丹亭》「游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說「屏」》陳從周

3、作比較——鮮明、突出、具體

作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徵的說明方法。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作用:把……與……進行比較,突出強調了說明對象的特點。

例句:《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中,為了說明宴會廳的建築面積,作者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有五千個席位的宴會廳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積有七千平方米,比一個足球場還大,設計的精巧也是罕見的。」

4、列數字——准確、嚴謹、具體

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較多的數字,一定要准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准確客觀地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更體現了說明文的准確性,准確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

例句:這樣,長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積在20世紀50年代還有22000多平方千米,到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千米,減少了45.5%。——《湖群,在消失》

5、分類別

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作用:條理清晰,層次清晰,一目瞭然。清晰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極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說「屏」》(使讀者明白屏的種類。)

6、打比方——生動、形象、具體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形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說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修辭格上的比喻還有聯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作用: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例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國石拱橋》(可以使要說明的對象形象生動。)

7、摹狀貌——更形象、具體

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

作用:描摹了……的……特點,生動形象詳細具體地說明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准確更詳盡更生動。

例句:這些石刻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中國石拱橋》( 使被說明更具體,更形象。)

8、下定義——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用簡明的語言、科學的術語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作用:使人們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理解。

例句: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統籌方法》(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9、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在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一般性的解釋。

作用: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例句: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中國石拱橋》(使讀者明白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

10、列圖表——更直接、了當

為了把十分復雜的事物說清楚,就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某些事物解說更直接、了當。

作用:使人看了一目瞭然。條理清晰,直接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特點。

11、作假設

作假設是用假設的想法表示出將來會出現的情況。

作用:用假設的環境來預設將來可能要出現的狀況。

例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

12、引資料

引資料是在說明文字中通過引用一些固有的資料來說明事物特徵。

作用:可以增加讀者對文章的印象。

例句:成年人中絕大部分是右撇子。

⑥ 家長對孩子教育,嚴管還是放養

你不嚴管,抄等長大了社會就會幫你教育他。所以我一直提倡:孩子從小嚴管,才能成才,即使不成才,也不會對社會有危害。

說個真事兒吧,這個人帶點兒親戚關系,但已經出五服了,聚會的時候聽到的一點點消息拼湊的他的故事。

他爹在他初中的時候當上了村支書,之前他是爺爺家的第一個孫子,是備受寵愛,這可更好了,更是幹嘛都沒人攔著。

捅多大禍都有家大人出面擺平。更沒有一個人教育他,這是不對的。兒媳婦要管教孩子,婆婆居然把兒媳婦罵一頓。

他小時候把人家門鎖里塞火柴棍,往豬圈裡扔炮仗,偷錢,撒謊,逃學,再長大點橫行村裡,跟鄰村的孩子打架,把對方推到溝里,如果不是白天有人經過,不堪設想。

等到談戀愛了,把鄰村姑娘給整的大肚子,他婚宴上人家過來掀桌子,他家裡人不但沒有絲毫悔意,還罵大肚子是「破鞋」,來訛他家錢的。

至少在村裡,啥事他爹都能給擺平。這個事最後的結果是:孩子生了下來,沒活一個月就去世了,他家補償了2萬塊錢。

他就這么在村裡長到了35,還是打架斗毆,這回是真出人命了。好巧不巧他爹下台了,雖然各種活動,還是判了個10年起步。

所以孩子從小嚴管,成不成才的是後話,最起碼不會白發人哭黑發人。

⑦ 求高中語文寫作素材(小故事兩三百字左右比如勵志的,教育人的)

成熟心就是平常心有時候我會想:我們生於斯世,還能很體面地苟存於斯世,其實真的很慶幸,也是很不容易的。有的人,當他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就被剝奪了生命,有的人,在花一樣的季節里,就不幸地夭折了,有的人,原本善良無辜,卻遭到了惡報,枉死城中,幾多冤魂。上蒼給我們一次生命的機會,如果我們卻不珍愛,豈不是太可惜了?家庭,事業、理想、友情、健康、人生、人際糾紛,無一不是我們每天都需要思考的。

明天一定會是美麗的人生,因為你的成就不夠多,所以別人才會看不起你。因為你的成就不夠高,別人才會忽視你,因為你的道德不高,別人才會欺負你。因為你的情感不夠完美,別人才會嘲笑你。人生,沒有人是完美的。人生其實只是一個走向完美的過程。外界的評價,和你自己所做的成就,一般來說是會成正比的。你所做的事業,會影響別人的判斷。如果你是個記者,你是個明星,別人很快會認識你,大多數人會知道你。

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在當今講究包裝的社會里,我們常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其實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你要寬心接受,體會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剌,時時提醒我們要謙卑,要懂得憐恤。

閱讀全文

與我的教學故事高中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