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語文的會考 要求哪些文言文是必背的
二、《勸學》
1.通假字
⑴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
⑵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⑶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⑷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2.古今異義
⑴博學: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知識、學識的淵博。
⑵參:驗,檢查/參加,參考。
⑶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疾病,快。
⑷假:憑借,藉助/與「真」相對。
⑸金:金屬制的刀劍/金銀。
⑹爪牙:爪子和牙齒/壞人的黨羽、幫凶。
⑺用心: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⑻用:因為/使用。
⑼跪:腳或腿/跪下。
⑽寄託:容身,託身/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2.詞類活用
⑴名詞作狀語: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⑵名詞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⑶動詞的活用: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⑷形容詞作名詞:①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⑸形容詞作動詞:故木受繩則直(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
⑹形容詞的使動: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⑺數詞作形容詞(一說是數詞作動詞):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3.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⑴判斷句: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⑵倒裝句:狀語後置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定語後置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被動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⑷省略句: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⑸固定用法: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4.文章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苟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三、《師說》
1.作者介紹: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人(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稱為「韓吏部」,死後謚號「文」,世又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中葉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2.評價: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蘇軾語。
3.古文運動:
主要主張: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倡導「文以明道」的同時,也充分意識到「文」的作用,為寫好文章而博採前人遺產。
對象:即向當時一些准備通過科舉、躋身仕途的青年讀書人宣傳不要寫駢體文,要用散體文去闡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抒寫真情實感的散文。
古文運動在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中有一定影響。但遭到上層統治集團中當權的官僚地主的誹謗與訕笑,阻力很大。
4.內容分析:
「說」是論說文的一種,「師說」即「說師」、「論師」,更詳細一點就是「論從師求學」。本文著重論述了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擇師的原則,大膽提出了恢復師道的主張,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開頭提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確的點出了師的性質、作用。接下來闡明擇師的原則:以「道」的有無為標准,而不應有貴賤、長幼之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論為基礎,以事實為論據,從反面展開批駁。連用三個對比對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進行針砭。一是把「古之聖人」的「從師之問」與「今之眾人」的「恥學於師」作對比,指出造成聖愚的原因是從師與否。二是把為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對比,諷刺了士大夫在從師問題上學小遺大。三是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的恥於從師對比,進一步譏諷了士大夫之流虛榮自誤、迂腐可笑的思想行為。這樣層層對比,深刻揭露了當時恥於學師的社會陋習,並具有強烈的說服力。
第三段以聖人孔子為例,從正面論證自己立論的正確。
第四贊揚李蟠「能行古道」,點明作《師說》的原因。
《赤壁賦》
1.文本分析:
從「蘇子愀然」以下主客對答的三個自然段,應是全賦的重心所在,主客問答是賦體中傳統的表現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這篇賦里,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之後的哲學的領悟。前者沉鬱,後者達觀;前者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慨,後者則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心靈凈化的境界。
但這種意蘊都不是藉助抽象的灰色的言語表述,而是訴之於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慨,因此才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滲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詩句,由詩句聯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進而產生了「千古風流人物」不免「浪淘盡」,空留山川遺跡的感慨,轉而抱恨於人生須臾、江山無窮,登仙乏術的無可奈何;一方則順手以眼前的江水與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長流,月的盈虧而又永生的現象,闡發變與不變、瞬間與永恆的關系,歸結到人生應投入大化,方能超脫無謂的苦惱。這兩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悶和物我滲透,當然都是蘇軾在貶謫生活中的煩惱以及要求擺脫煩惱的曠達態度的表露。
然而,作為全賦重心的主客對答部分,如果沒有前兩段為之創造環境氣氛,培養情緒,那麼,主客對答的感情宣洩和哲理發揮,就不能產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礎了。首段是點題,描寫赤壁泛舟的情景。這一段的描寫,主客的情緒是愉快的,輕松的,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遊之中。按著,第二段是由輕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鬱的過渡,快樂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就轉向了莫名的惆悵。全賦的構架布局可說是天造地設,無暇可擊的。
2.文言現象歸納
⑴通假字:舉酒屬客 馮虛御風 山川相繆 舉匏尊以相屬 杯盤狼籍
⑵詞類活用:舞幽壑之潛蛟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順流而東也 侶魚蝦而友麋鹿 正襟危坐 下江陵 泣孤舟之嫠婦
⑶文言句式:月出於東山之上 寄蜉蝣於天地 凌萬頃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羨乎 渺渺兮予懷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六、《始得西山宴遊記》
1.文言現象歸納:
⑴古今異義
①未始:未嘗,從來沒有/沒開始
②累積:重疊、積壓/積累
③然後:這樣以後/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
④於是:從此,從這時/連詞,表示後事緊接著前一事
⑤更:動詞,更換交替(醉則更相枕以卧)/程度副詞,更加
⑥披:撥,撥開(到則披草而坐)/覆蓋在肩背上
⑦就:接近(頹然就醉)/就是
⑧向:從前(然後知吾向之末始游)/朝
⑨志:記(故為之文以志)/志氣、志向
⑩是:代詞,這(是歲元和四年也)/判斷動詞
⑵通假字:
①僇,通「戮」,這里是遭貶調的意思。
②趣,通「趨」,往,到。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⑶詞類活用:
①箕踞而邀 名詞作狀語 像簸箕一樣。
②日與其徒上高山 名詞作狀語 每天
⑷文言句式
①故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後省賓語
②是歲,元和四年也。 判斷句
③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定語後置
④皆我有也。 被動句 「我有」即「為我所有」
2.文本理解
本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人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自余為戮人」的身份和惴惴不安的憂愁心緒。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毫無目的地「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他「披草而坐,傾壺而醉」無拘無束地「覺而起,起而歸」。一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極言平日游覽之勝,反襯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接著正面描寫西山。作者採取先遠後近、步步緊逼法,先寫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青異怪特。然後寫「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登上西山最高點。西山頂上,作者居高臨下,騁目遠眺,將「岈然窪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然之氣。並以生動的比喻、鮮明的色彩,勾勒出群山、天際、高遠闊大的境界。寫出了西山的獨特和遊玩的無窮趣味,以及物我合一「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舉杯暢飲「頹然就醉」的放任自由的情態。全文由抑到揚,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作者被貶永州後的真實心態,寄託深遠。(
⑵ 高二會考必備古詩,古文
1、《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2、《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4、《觀滄海》
三國·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5、《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6、《勸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7、《逍遙游》
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8、《師說》
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⑶ 高中語文必修常考古詩文
必修一: 《勸學(節選)》 , 《師說》 , 《赤壁賦》
《始得西山宴遊記》
必修二版: 《六國論》 , 《阿房權宮賦》 ,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必修三: 《指南錄後序》 , 《五人墓碑記》 ,《離騷(節選)》
《燭之武退秦師》 , 《諫太宗十思疏》
《廉頗藺相如列傳》 , 《鴻門宴》
附:融會貫通
《秋水(節選)》 , 《非攻(節選)》
必修四: 《季氏將伐顓臾》 , 《寡人之於國也》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 《蜀道難》
《登高》 , 《琵琶行並序》 , 《錦瑟》
《虞美人》 , 《蝶戀花》 , 《雨霖鈴》
《聲聲慢》 , 《滕王閣序並詩》
《秋聲賦》
必修五: 《陳情表》 , 《項脊軒志》
《長亭送別》 , 《抱任安書(節選)》
《漁父》 , 《逍遙游(節選)》
《蘭亭集序》
⑷ 高中語文會考考的文言文一定是基本篇目上的么。
畢業考試的難度相對低於高考,在篇目的選擇上,每年的規定都不一樣。一般都有《考試大綱》,大綱上對考試的內容、考題的設置都有明確的說明。
⑸ 求以下幾篇高中語文古文古詩考試常會考到幾句重點句子,零時抱下佛腳謝謝
《指南錄後續》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向也,使予委骨於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五人墓碑記》嗟乎!大閹之亂(2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23),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24),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25)?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35),贈謚褒美(36),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37),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43),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44)。
,《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 恐年歲之不吾與。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
,《燭之武退秦師》越國以鄙遠(19),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20)?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21)之往來,共(gōng)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夫晉,何厭(24)之有?既東封鄭(25),又欲肆其西封(26),不闕(27)秦,將焉取之?闕(jué)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與,不知(zhì)(30);以亂易整,不武(31)。吾其還也(32)。
,《諫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9]。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游[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yōng)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而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23]。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
⑹ 高中語文 哪幾篇文言文最重要高考會考 學過的文言文嗎
不會,以前現在都未曾出現這種情況,但考的知識點都是立足於課本,再稍稍延伸。以前沒有,不代表今後不會出現。一般只復習要考的知識點就足以應付。
⑺ 高考語文都考什麼文言文還考初中的是嗎
全國卷高考語文一共有四道大題,第一道大題是現代文閱讀,滿分35分;第二道大題是古文閱讀,滿分同樣是35分;第三道大題是基礎知識部分,滿分20分;第四道大題是作文,滿分是60分。
高考文言文除了考綱確定的64篇,還要考其他的課外文言文,而且文言文閱讀一項中的文言文都是來自課外的,涉及人物傳記的尤其多。
對於這樣一個概括的題型分析,大家可能還存在疑惑,不知道具體每道大題裡面考什麼內容。作文,毫無疑問,一般是根據材料進行擬題,一般寫成議論文比較好寫。
而現代文部分分為文學類、實用類、論述類等幾種文體,古文題型則包括文言文、古詩詞以及默寫。基礎題部分題型有成語、病句及語言運用等。
高中的語文學習,擴大閱讀量,強化閱讀能力,注重積累,注重實際運用。
在閱讀中,提高對信息篩選加工能力和認識水平
如今年的北京卷,多文本閱讀(科技文閱讀)第4題要求考生推斷時間,需要從兩則材料中篩選出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高考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2、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3、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4、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准。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通常講究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忠實於原文。原文講的是什麼意思,譯成現代漢語後應能如實傳達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隨意增減文意,更不能曲解。
5、所謂達,指的是譯成的話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要文通字順,不能夠雖然忠實原文,卻譯得句子拗口,令人難讀或難懂。
⑻ 求高中所有會考到的名句默寫(文言文和古詩的)
高中語文古詩文名篇名句默寫精選題集<br>
第一部分 古文(共10篇)<br>
一、《勸學》 《荀子》<br>
1、 ,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r>
2、 ,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br>
, 。鍥而舍之, ;鍥而不舍, 。<br>
二、《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br>
1、群臣吏民, ,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br>
2、令初下,群臣進諫, ;數月之後,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br>
三、《屈原列傳》 司馬遷<br>
1、 ,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未嘗不呼父母也。<br>
2、 , ,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br>
3、 , ,靡不畢見。<br>
4、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 。<br>
5、其志潔, ;其行廉, 。<br>
6、 ,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br>
四、《陳情表》 李密<br>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 ,形影相弔▲<br>
2、但以劉日薄西山, ,人命危淺, 。<br>
3、 ,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br>
五、《滕王閣序》 王勃<br>
1、 ,上出重霄; ,下臨無地。<br>
2、 , ;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br>
3、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 。▲<br>
4、 ,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br>
六、《師說》 韓愈<br>
1、古之學者必有師。 。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br>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 。<br>
3、愛其子, ; ,惑矣。<br>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如是而已。<br>
七、《阿房宮賦》 杜牧<br>
1、 ,未雲何龍?復道行空, ?<br>
2、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 。<br>
八、《六國論》 蘇洵<br>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 ,破滅之道也。<br>
2、悲夫!有如此之勢, , ,以趨於亡。<br>
3、 , ,是又在六國下矣。<br>
九、《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br>
1、既其出, , 。<br>
2、於是余有嘆焉, ,往往有得, 。<br>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br>
4、然力足以至焉, ,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br>
十、《赤壁賦》 蘇軾<br>
1、 ,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br>
2、 ,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br>
3、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 。<br>
4、寄蜉蝣於天地, 。哀吾生之須臾, <br>
5、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 。<br>
⑼ 高中語文必背古詩文
必修一: 《勸復學(節選)》 , 《師制說》 , 《赤壁賦》
《始得西山宴遊記》
必修二: 《六國論》 , 《阿房宮賦》 ,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必修三: 《指南錄後序》 , 《五人墓碑記》 ,《離騷(節選)》
《燭之武退秦師》 , 《諫太宗十思疏》
《廉頗藺相如列傳》 , 《鴻門宴》
附:融會貫通
《秋水(節選)》 , 《非攻(節選)》
必修四: 《季氏將伐顓臾》 , 《寡人之於國也》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 《蜀道難》
《登高》 , 《琵琶行並序》 , 《錦瑟》
《虞美人》 , 《蝶戀花》 , 《雨霖鈴》
《聲聲慢》 , 《滕王閣序並詩》
《秋聲賦》
必修五: 《陳情表》 , 《項脊軒志》
《長亭送別》 , 《抱任安書(節選)》
《漁父》 , 《逍遙游(節選)》
《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