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語文 論語十則
學習方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態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有修養的人遇道別人不理解自己時候也應具有的品格? 這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⑵ 《論語十則》翻譯以及知識點
第一則:學習方法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時常地去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將「時習」解釋為「時常地復習」.「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時,按時.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10)曰:說,說道. (11)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 (12)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13)不:不是. (14)乎:語助詞,相當於「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15)自:從. (16)知:了解. 本段理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規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註: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編輯本段第三則: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註: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溫:溫習.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動詞,作為.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編輯本段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學:學習.這里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 而:連詞,表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通「怠」.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編輯本段第五則:學習態度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1、誨女知之乎!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楊伯峻《論語譯注》) 2、誨女知之乎! 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李澤厚《論語今讀》) 3、誨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錢穆《論語新解》) 4、誨,女知之乎? 教育(教誨),你知道嗎?(南懷謹《論語別裁》) 5、誨女,知之乎? 我教導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徐志剛《論語通譯》) 6、誨女知之乎! (我)教給你的,(你)懂得了嗎!(薛金星《中學生教材全解》) 7、讓我來教教你吧,你可懂得這個道理?(楊潤根《發現論語》)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重點字詞解釋: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是:這. 本段理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編輯本段第六則:學習態度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句末語氣詞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編輯本段第七則:學習態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 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重點字詞解釋: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漢語里「三」往往不是具體數字. 行:走路. 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 焉:兼詞「於之」,在那裡; 擇:選擇. 其:代詞,他們. 善者:好的,這里指優點. 而:順接連詞. 從:跟從,學習.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編輯本段第八則: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而實現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奮斗,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已:停止編輯本段第九則:修身做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之:這里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 然後(古今詞):然 ,後.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後,以後.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保持節操、堅韌不拔的社會現象.編輯本段第十則:修身做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評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編輯本段逐則註解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後來被尊稱為「聖人」.孔丘 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孟子為「亞聖」.編輯本段關於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焚書坑儒導致),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四書五經的出處出處:《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詩》、《書》《禮》、《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四書、五經」合稱《四書五經》 儒家的五種經典,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四書五經 論語十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⑶ 老版初中語文書論語十則
《論語十則》意思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內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容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叫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子曰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 由 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子曰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子曰 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
⑷ 初中課文《論語十則》
答案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白話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這些句子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著的《論語》
寫作背景:
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書雲「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是漢人於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詩》直承子夏。
清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
《論語》的作者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又如《子張篇第十九》:「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歟,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這一段又像子張或者子夏的學生的記載。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⑸ 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讀中的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孔子說:「學習了就時常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情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思考卻不學習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道與不知道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會有我的老師在裡面,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它,看到自己也有他的短處,就改正它。」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曾參說:「士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肩負重大的使命,路途遙遠。把實現『仁』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討厭做的事,
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⑹ 初中語文論語十則
第一則: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⑺ 有關《論語十則》的所有問題及知識點
論語十則
原文及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四書五經指
四書 中庸 大學 孟子 論語
五經 詩經 書經 禮經 義經 春秋
十個成語
學而時習之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歲寒松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差不多了 ,都是我原來的資料,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