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必修五課課練蘇教版

高中語文必修五課課練蘇教版

發布時間:2020-12-31 09:12:53

❶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必背文言文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逍遙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面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佔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平!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鵝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面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原文: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若仆大質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僭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伉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埽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歪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昂億萬之師,與單於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聵其家聲,而仆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

《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❷ 懸賞!!誰有全品學練考高中語文必修五蘇教版的答案

完整的答案解析,看下版:權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❸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文言文的試題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蘇綽字令綽,少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從兄讓為汾州刺史,周帝餞於都門外。臨別,謂曰:「卿家子弟中,誰可任用者?」讓因薦綽。周文乃召為行台郎中。在官歲余,未見知。然諸曹疑事,皆詢於綽而後定。所行公文,綽又為之條式。台中咸稱其能。周文與僕射周惠達論事,惠達不能對,請出外議之。乃召綽,告之以事,綽即為量定。惠達入呈,周文稱善,謂曰:「誰與卿為此議者?」惠達以綽對,因稱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聞之久矣。」尋除著作佐郎。屬周文與公卿往昆明池觀魚,行至城西漢故倉池,顧問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蘇綽博物多通,請問之。」周文乃召綽問,具以狀對。綽既有口辯,應對如流。周文益嘉之,乃與綽並馬徐行至池,竟不設網罟而還。遂留綽至夜,問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覺膝之前席。語遂達曙不厭。詰朝,謂周惠達曰:「蘇綽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參典機密。自是寵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時政,務弘強國富人之道,故綽得盡其智能,贊成其事。又為六條詔書,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盡地利,其四擢賢良,其五恤獄訟,其六均賦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諸坐右。又令百司習誦之,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
綽性儉素,不事產業,家無余財。以海內未平,常以天下為己任。博求賢俊,共弘政道,凡所薦達,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無間言焉。或出遊,常預署空紙以授綽,若須有處分,則隨事施行。及還,啟知而已。每與公卿議論,自晝達夜,事無巨細,若指諸掌。積思勞倦,遂成氣疾。十二年,卒於位,時年四十九。

(節選自《北史·蘇綽傳》)

1.對下列句子加黑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尋除著作佐郎。 除:免職。

B.其五恤獄訟。 獄:案件。

C.故綽得盡其智能,贊成其事。贊成:同意。

D.若須有處分,則隨事施行。 處分:處罰。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黑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皆詢於綽而後定 ②趙氏求救於齊

B.①乃召綽,告之以事 ②予以愚獲罪,謫瀟水上

C.①因稱其有王佐才 ②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D.①若須有處分,則隨事施行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周文對蘇綽倚重信任的一組是

①所行公文,綽又為之條式 ②乃與綽並馬徐行至池

③即拜大行台左丞,參典機密

④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

⑤博求賢俊,共弘政道 ⑥或出遊,常預署空紙以授綽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綽博覽群書,擅長計算之法,先後受到他的從兄蘇讓和僕射周惠達的推薦,周文帝宇文泰當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現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魚,騎在馬上與蘇綽交談,結果連網也沒張就回長安城,夜裡將蘇綽留下來繼續詢問治理國家的方略,一直談到天亮。

C.蘇綽輔佐周文帝進行改革,擬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條詔書,周文帝非常重視,自己經常放在身邊,並命各部門官員熟讀通曉。

D.蘇綽生性儉朴,不經營產業,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他日以繼夜忙於政事,長期思慮勞累,得了氣血不通的疾病,大統十二年,死在任上。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周文乃召綽問,具以狀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與公卿議論,自晝達夜,事無巨細,若指諸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A 除:授官 C 贊成:幫助完成 D 處分:處理安排)

2.B(以:把/因為 A 向 C 於是 D 就)

3.D

4.A(當時尚未委以重任)

5.
①周文帝就把蘇綽叫來詢問,(蘇綽)將有關情況全部作了回答。

②蘇綽常常和公卿討論,從白天到黑夜,事情無論大小,都像是籌劃在手掌之中。

【參考譯文】
蘇綽字令綽,年輕時喜歡學習,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尤其擅長計算的方法。他的從兄蘇讓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長安城外為他餞行。臨分別時,問他:「你家的子弟裡面,誰是可以任用的?」蘇讓於是推薦了蘇綽。周文帝就把蘇綽召來,任命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沒有被周文帝賞識。不過行台的各位官員遇到疑難的問題,都是向蘇綽請教然後決定。各部門的公文,蘇綽又為它們擬定條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員都稱贊蘇綽的才幹。周文帝與僕射周惠達討論政事,惠達不能回答,請求出外面找人商議。於是叫來蘇綽,把討論的事情告訴他,蘇綽立即為他酌情裁定。惠達進入裡面呈報,周文帝叫好,問:「誰為你出這個主意的?」惠達說出蘇綽的名字,並稱贊他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說:「我也聽說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蘇綽為著作佐郎。有一次,蘇綽跟隨周文帝和公卿們去昆明池看魚,走到城西漢代原來的倉池,周文帝回頭問左右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有人說:「蘇綽知識淵博,見多識廣,請問他吧。」周文帝就叫來蘇綽詢問,蘇綽將有關情況全部作了回答。蘇綽既有口才,應對如流。周文帝更加贊賞,於是跟他並馬徐行到昆明池,忘記了看魚,結果連網也沒張就返回長安城。於是留住蘇綽在府里一直到夜裡,繼續詢問治理國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著,不覺膝行到了前席。就這樣一直談論到天亮也不覺得厭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對周惠達說:「蘇綽真是個奇才,我現在要任命他處理政事。」立即授予蘇綽大行台左丞職位,參與主管機要事務。從此對蘇綽的寵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時政,以求拓展強國富民的路子,所以蘇綽能夠全部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輔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擬了六條詔書,奏請施行。第一條先修心,第二條敦教化,第三條盡地利,第四條擢賢良,第五條恤獄訟,第六條均賦役。周文帝非常重視,經常把它放在座位旁邊。又命各部門官員熟讀它,那些不能通曉六條詔書以及計帳方法的刺史太守縣令,不準擔任官職。
蘇綽生性節儉樸素,不經營產業,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因為四海還沒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責任。他廣泛地尋求優秀人才,共同拓展為政之道,凡經他推薦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誠心誠意地委任他,而沒有閑話。有時外出巡遊,常預先在白紙上簽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給蘇綽,如果有需要處理的事,就及時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來,稟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蘇綽常常和公卿討論,從白天到黑夜,事情無論大小,都像是籌劃在手掌之中。長期思慮勞累,於是得了氣血不通的疾病。大統十二年,蘇綽死在任上,時年49歲。

❹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篇必背文言文是哪幾篇

陳情表 131

項脊軒志 136

長亭送別 141

報任安書 143

漁父 150

❺ 蘇教版語文必修五背誦文章全部內容,全一點,謝謝!

1、陳情表全文
2、項脊軒志第一段
3、長亭送別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4、漁父全文
5、逍遙游前3段
6、蘭亭集序全文
還有一些好段好句,我們老師說也挺重要的,最好背。如下:
7、報任安書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8、記念劉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基本就這些了……

❻ 尋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目錄。。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最新修訂版目錄
第一專題 科學之光(文本研習版)
版塊一 探索與發現:
《物權種起源》緒論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版塊二 神奇的自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
斑紋
*版塊三 美麗的創造:
景泰藍的製作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
第二專題 此情可待成追憶 (文本研習)
版塊一 如泣如訴:
陳情表
項脊軒志
版塊二 執子之手:
長亭送別
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
*版塊三 舊日時光:
舊日的時光
箭與歌
別離
第三專題 直面人生(問題探討)
版塊一 生存選擇:
報任安書(節選)
漁父
版塊二 真的猛士:
記念劉和珍君
*版塊三 苦難中的尊嚴:
論厄運
直面困難(節選)
第四專題 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問題探討)
版塊一
逍遙游(節選)
蘭亭集序
版塊二 偉大的情思
人是能思想的蘆葦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❼ 高二蘇教版語文必修五必背的古詩有哪些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逍遙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面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佔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平!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鵝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面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原文: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若仆大質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僭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伉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埽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歪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昂億萬之師,與單於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聵其家聲,而仆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
《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❽ 蘇教版高中必修五 語文 課本

陳情表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譯文:

臣子李密陳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家立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僕。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葯,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准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分狼狽。

我想聖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

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逍遙游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面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佔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平!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鵝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面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

北海有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振翅飛翔起來,它的翅膀象掛在天空的雲彩?這只鳥,海動時就將遷移而飛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齊譜》這部書,是記載怪異事物的。《齊諧》的記載說:「大鵬遷移到南海去的時候,翅膀在水面上拍擊,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遠,然後趁著上升的巨大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離開北海用六個月的時間飛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馬奔跑似的蒸騰的霧氣,飛盪的塵土,都是生物用氣息互相吹拂的結果。天的深藍色,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它太遠而沒有盡頭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象人們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再說水聚積得不深,那末它負載大船就會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窪處,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裡面就會粘住,這是因為水淺船大的緣故。風聚積得不大,那末它負載巨大的翅膀就會升力不足。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風就在下面了,然後才能乘風飛翔;背馱著青天,沒有什麼東西阻攔它,然後才能計劃著向南飛。

蟬和學鳩笑話它說:「我一下子起來就飛,碰上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候飛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裡用得著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那樣遠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帶三頓飯,吃完三頓飯就回家,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頭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乾糧;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個月積聚干糧。這兩只飛蟲又懂得什麼呢?

知識少的比不上知識多的,年壽短的比不上年壽長的。根據什麼知道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個月有開頭一天和最後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這是壽命短的。楚國南部生長一種叫冥靈的樹,把一千年當作一年。古代有一種叫大椿的樹把一萬六千年當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歲,可是現在卻以長壽而特別聞名,一般人談到長壽,就舉彭祖去相比,這不是很可悲嗎!

商湯問他的大夫棘,是這樣說的:「北極地帶的北部有個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魚生長在那裡,魚身的寬度達到幾千里,它的長度沒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鯤。還有鳥生長在那裡,它的名字叫做鵬。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掛在天空的雲彩。趁著象羊角般彎曲的巨大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穿過雲層,背馱著青天,然後計劃著向南飛,將要飛往南海。小雀子笑話它說:『那大鵬將要飛到哪裡去呢?我向上跳躍,不超過幾丈就落下來,飛翔在飛蓬和青蒿之間,這也是飛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將要飛到哪裡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給一個官職,品行可以適合一鄉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個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這樣自視很高。宋榮子就笑話這樣的人。再說宋榮子只是做到了所有當代的人稱譽他也不會更受到鼓勵,所有當代的人責難他也不會更感到沮喪,能確定物我的分別,明辨榮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對於世俗的名譽,沒有拚命追求。雖然如此,還有沒樹立的東西。列子駕著風遊行,輕妙極了。十五天後才回到地上來。他對於求福的事情,沒有拚命追求。這樣做雖然免掉了步行,但還是要依靠風。至於乘著天地的正氣,駕馭陰、陽、風、雨、晦、田的變化,來漫遊於無窮無盡的空間和時間之中,那種人還依靠什麼呀!所以說:道行達到最高峰的人就沒有「我」,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不求功利,聖明的人不求成名。

原文: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若仆大質已虧缺,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僭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伉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鄉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埽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歪酒接殷勤之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昂億萬之師,與單於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聵其家聲,而仆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

譯文: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給我寫信,教導我要謹慎地接人待物,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為己任,情意、態度十分懇切誠摯,但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意見去推薦賢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見解。其實,我並非敢這樣做。我雖然平庸無能,但也曾聽到過德高才俊的前輩遺留下來的風尚。只是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又處於污濁的環境之中,每有行動便受到指責,想對事情有所增益,結果反而自己遭到損害,因此我獨自憂悶而不能向人訴說。俗話說:「為誰去做,教誰來聽?」鍾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輩子不再彈琴。這是為什麼呢?賢士樂於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而打扮。象我這樣的人,身軀已經虧殘,雖然才能象隨侯珠、和氏璧那樣稀有,品行象許由、伯夷那樣高尚,終究不能用這些來引以為榮,恰好會引人恥笑而自取污辱。

來信本應及時答復,剛巧我侍從皇上東巡迴來,後又為煩瑣之事所逼迫,同您見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沒有些微空閑來詳盡地表達心意。現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禍,再過一月,臨近十二月,我侍從皇上到雍縣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間您就會有不幸之事發生,因而使我終生不能向您抒發胸中的憤懣,那麼與世長辭的靈魂會永遠留下無窮的遺怨。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復信紿您,希望您不要責怪。

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善於加強自我修養,智慧就聚於一身;樂於助人,是「仁」的起點;正當的取予,是推行「義」的依據;懂得恥辱,是勇的標志;建立美好的名聲,是品行的終極目標。志士有這五種品德,然後就可以立足於社會,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禍患沒有比貪利更悲慘的了,悲哀沒有比心靈受創更痛苦的了,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惡的了,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重大的了。受過宮刑的人,社會地位是沒法比類的,這並非當今之世如此,這可追溯到很遠的時候。從前衛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便離開衛國到陳國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監的推薦而被秦孝公召見,賢士趙良為此寒心;太監趙同子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自古以來,人們對宦官都是鄙視的。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關繫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況一個慷慨剛強的志士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但怎麼會讓一個受過刀鋸摧殘之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傑俊才呢?我憑著先人遺留下來的余業,才能夠在京城任職,到現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這樣想:上不能對君王盡忠和報效信誠,而獲得有奇策和才乾的稱譽,從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給皇上拾取遺漏,補正闕失,招納賢才,推舉能人,發現山野隱居的賢士;對外,不能整頓軍隊,攻城野戰,以建立斬將奪旗的功勞;從最次要的方面來看,又不能每日積累功勞,謀得高官厚祿,來為宗族和朋友爭光。這四個方面沒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績,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沒有些微的建樹,可以從這些方面看出來。以前,我也曾置身於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發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見。我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申張綱紀,竭盡思慮,到現在身體殘廢而成為打掃污穢的奴隸,處在卑賤者中間,還想昂首揚眉,評論是非,不也是輕視朝廷、羞辱了當世的君子們嗎?唉!唉!象我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說的!還有什麼可說的!

而且,事情的前因後果—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時候就沒有卓越不羈的才華,成年以後也沒有得到鄉里的稱譽,幸虧皇上因為我父親是太史令,使我能夠獲得奉獻微薄才能的機會,出入宮禁之中。我認為頭上頂著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斷絕了賓客的往來,忘掉了家室的事務,日夜都在考慮全部獻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乾和能力,專心供職,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寵幸。但是,事情與願望違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樣。我和李陵都在朝中為官,向來並沒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對的目標也不相同,從不曾在一起舉杯飲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觀察李陵的為人,確是個守節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講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錢財很廉潔,或取或予都合乎禮義,能分別長幼尊卑,謙讓有禮,恭敬謙卑自甘人下,總是考慮著奮不顧身來赴國家的急難。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做人臣的,從出於萬死而不顧一生的考慮,奔赴國家的危難,這已經是很少見的了。現在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兒女利益的臣子們,便跟著挑撥是非,誇大過錯,陷人於禍,我確實從內心感到沉痛。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到達單於的王庭,好象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向強大的胡兵四面挑戰,面對著億萬敵兵,同單於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敵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匈奴君長都十分震驚恐怖,於是就征調左、右賢王,出動了所有會開弓放箭的人,舉國上下,共同攻打李陵並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已經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但是,當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氣的時候,兵士沒有不奮起的,他們流著眼淚,一個個滿臉是血,強忍悲泣,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拚死殺敵。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朝廷的公卿王侯都舉杯為皇上慶賀。幾天以後,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而飲食不甜,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裡並未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拚死效命的行動,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沒能超過的。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聖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認為我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於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終於同意了法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關閉在牢獄之中,我向誰去訴說內心的痛苦呢?這些,正是少卿所親眼看見的,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李陵投降以後,敗壞了他的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置於蠶室,更被天下人所恥笑,可悲啊!可悲!

羲之《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歲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祓禊活動。許多著名人士統統來了,年輕的和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專訪有高峻的山嶺主,茂盛的樹林,外長的竹子。還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襯環繞,引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邊,雖然沒有琴、瑟、簫、笛演奏的盛況,但邊喝酒邊賦詩,也足夠暢敘衷情。這一天,天色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抬頭看到天空的廣闊,低頭看到萬物的眾多,藉此放眼觀賞,開暢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耳目的樂趣,確實是歡樂的。
人與人的相處,時間很短暫。有的把自己的抱負傾吐出來,和朋友在一間房屋裡談論;有的憑借愛好的事物寄託志趣,過著放縱性情的生活。雖然各人謀求的和拋棄的千差萬別,性格的安靜和浮躁也不一樣,可是當他們對接觸到的事物感到高興,被自己暫取得,就愉快地自滿起來,不知道衰老即將來到。等到他們對謀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經厭倦了,盡情就隨著事物的改變而改變,感慨也隨之而來了。從前所喜歡的,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變為陳舊的事物,還不能不因此而產生感慨。何況壽命長短,跟著自然界變化,終究要走向結束。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難道不令人悲痛嗎!
每次我看到從前人產生感慨的原因,同我們好像契約一樣相合,沒有不對著前人的文章悲傷感嘆,可是心裡又不明白會這樣。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妄的,把長壽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誕的。後來的人看現在,也象現在的人看從前一樣,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我把與會的人一個一個地記下來,並且把他們所作的詩抄錄下來。雖然時代不同,事情也兩樣,但是人們產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還是一樣的。後代閱讀的人,也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慨吧。

O(∩_∩)O~

❾ 高中語文重點詞語,蘇教版從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蘇教版。。。

文言實詞嗎?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實詞
《勸學》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由於,因為)
《師說》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豈,難道)
是故弟子不比不如師(不一定)
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六國論》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都,全)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保全)
暴秦之欲無厭(滿足)
與贏萬里不助五國也(結交,親附)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招致)
洎牧以讒誅(及,等到)
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事,成例)
《指南錄後序》
會使轍交弛(適逢)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解除)
意北尚可以口舌動也(估計,意料,料想)
直前詬虜帥失信(責罵,辱罵)
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罪狀)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重金收買)
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差不多)
揚州城下,進退不同,殆例送死(幾乎)
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危險)
《五人墓碑記》
既而以呈民之罪請於朝,按誅五人(追究,查辦)
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假託帝命)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比)
《燭之武退秦師》
焉用亡鄭以陪鄰(哪裡)
越國以鄙遠(把…作為邊境)
既動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失其所與,不知(結交,親附)
《諫太宗十思疏》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簡能而任之(選拔)
《廉頗藺相如列傳》
願以十五城請易壁(交換)
王必無人,臣願奉壁往使(假如)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秦貪,負其強(依仗)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相如持壁卻立(退,倒退)
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車避匿(調轉)
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對待)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難道)
《鴻門宴》
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籍吏民,封府庫(登記)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痛恨)(托辭,找借口)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輔佐)
《寡人之於國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過)
《陳情表》
舅奪母志(改變)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慰問)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顧惜)
庶劉僥幸,保卒余年(或許)
《項脊軒志》
迨諸父異(等到)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大概)
後五年,吾妻來歸(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女子回娘家省親)
《報任安書》
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考察,查者)
《逍遙游》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去,往)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勉勵,勸勉)
《蘭亭集序》
足以極視聽之誤,信可樂也(實在)

❿ 蘇教版高中語文讀本必修五目錄

樓主、、、也是海中的么、、
跨越百年的美麗專http://ke..com/view/896878.htm
其他的還在找、、屬、、哭、、、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必修五課課練蘇教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