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科學所有要掌握的知識點
能及能的形式,能的轉化,能的轉移,能源,水與生命,水的凈化,水的循環,保護水資源,空氣的組成,氧氣與燃燒,生物體如何獲取能量,動植物與大氣間的交換,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⑵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
六年下冊科學復習題
第一單元 風格各異的建築
1.房屋是人類__、__的地方。有了房屋,人類才結束了____的歷史;有了房屋,人類才有了__的生活。
2.房屋在構成上有一定的層次:__→__→__→___→一幢樓。
3.建築物的結構有____(體育館);____(大壩、橋墩);____(鐵架橋)等等。
4.在建築物的結構中,拱形結構能夠________;空心結構可以_______;三角形結構有_______的作用。
5.建築物的美,一方面體現在它的自身__和__上,另一方面還表現在與周圍環境及功能的____上。
6.設計師在設計建築物時,既要考慮建築物的__和__,又要考慮建築物的__,還要考慮如何體現建築物的__。
第二單元 奇妙的人體
1.從外部形態上看,人體由_、_、__、__組成。
2.人體的結構層次:__→__→__→__→人體。
3.構成人體的基本結構是__。
4.用顯微鏡觀察時,兩隻眼____,而且有明確的分工:__觀察,__繪圖。
5.絕大多數生命體都是由__構成的。人體內的細胞不斷地吸取__和__,排出____等廢物,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源源不斷地提供__和__。
6.在消化系統中,大塊食物被__、__成小顆粒,然後,被___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過程叫__;消化後的____穿過小腸壁進入__的過程叫__。
7.我們進行的呼吸過程是通過__和__兩個動作完成的。
8.通過呼吸,我們可以將__輸送到__,並將體內產生的____排出體外。
9.生活中的____、____、____等因素會影響呼吸系統的健康。
10.感冒是一種常見的____傳染病
11.心臟________次數叫心率。
12.心臟的大小與自己_____相似。心臟就像一台強有力的_,將__壓入__,推動血液流經_____,從而將__和__輸送到全身,滿足人體____的需要。
13.心率與脈搏的頻率是__的,我們可以通過測__來測量心率。
14.正常成年人在平靜狀態下的心率是__左右,兒童的心率一般__於成年人。
15.心跳加快時,輸送到全身的血液__,以滿足人體的__。
16.人類不僅具備__、__、____、____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__、__、__等重要的心理功能。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體內的____實現的。
17.神經系統主要是由_、__和__組成的。
18.從刺激呈現到反應開始之間存在的時間間隔,被稱為___。。
19.每個人青春期開始的年齡和結束的年齡略有__,一般為__到__,__比__平均早_歲。
20.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___高峰期,是從__走向__的重要階段。____的改變,____的完善,____的成熟主要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時期的發育可以決定我們以後 的____和____。
21.為了健康、順利地度過青春期,我們需要全面、合理的__;__的體魄;養成良好的____。
22.熱情、寬容、守信、自尊、自律、有愛心等____,往往是在與____的過程中____的
第三單元 有序的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是由__和___共同構成的一個____的整體。生物包括__、__和___;非生物包括_、__、__、__、__等。
2.生態系統的構成層次:__→__→__→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中__最多,因為它是___。
4.生態系統中的平衡是一個____的狀況,屬於一種____,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5.生態農業既充分_____,又保護了____。留民營村因此成為「_________」。
6.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是___;動物是___;微生物是___。
7.最大的、最復雜的生態系統是___,它包括___的底部、__的大部分和___表面的所有__和___因素。___是地球上所有__的家,它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____。
8.「生物圈2號」試驗用事實告訴我們,__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惟一的__。
第四單元 宇宙與航天技術 1.銀河系從宇宙中看就像一個不斷______;從地球上看是穿過夜空的一條_______;從側面看就像一隻_____。
2.銀河系由大約500億顆__、2000億顆__組成。太陽只是其中一顆普通的__,而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__。
3.天文學家把所有的__以及其中的__叫做宇宙,銀河系只是浩瀚宇宙的__
4.義大利人___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望遠鏡觀測__和__的天文學家。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標志著進入了_____的時代。
5.火箭是___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的。第一個試圖發明火箭的是__,為了紀念這位先驅者,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__背面的一座___命名為「__」。
6.中國航天的創始人是___,199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_______」的榮譽稱號。
7.1970年4月24日,「____」運載火箭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_____」送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研製和發射運載火箭的國家。
8.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製造發射了人類歷史上_______。科學家們把發射____視為____的開端。如今,在燦爛的星河中,已經有了___顆人造衛星。它們是人類進入__的見證,反映了____的傑出成就。
9.在太空各種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衛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多種用途,為推動____和____發揮著重要作用。
10.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拉力是______。
11.前蘇聯人___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中飛行的宇航員。
12.我們把可供__________的________稱做空間站。
13.「___」___是當今世界上最大、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它既是____,也是第一家____,宇航員在這是生產出了優質___材料和___
14.2003年2月1日,美國_____太空梭在結束「______」重返地面的過程中爆炸。太空梭上的__宇航員全部遇難。
15.2003年10月15日上午9點,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艘載人飛船「__」__在酒泉發射升空。經過___飛行、繞地球__後順利返航。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__有____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第五單元 像科學家一樣工作1.日新月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改變了人類對_____,提高了人們的____,推動了社會的____。同時,每一項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凝聚著______的辛勤勞動。
2.你知道的科學家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等,他們取得的____和____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3.科學家的____以及勞動人民的____,推動著科學技術的__。
4.我們通過各種______,學習、發現一些____,並嘗試利用所學的__和__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5.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有:__與__;__與__;__與__;__與
6.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們通過各種活動,不僅學到了豐富的____,而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__和__。
8.我們利用過的多種圖表有___、___、___、
2、地球同步衛星真的是靜止在空中不動嗎?請你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我的假設: 我所用的材料:
我用( )來模擬衛星,用( )來模擬地球。
實驗過程:
實驗現象: 模擬實驗結論是:
⑶ 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的內容
科教版內容:微小世界:放大鏡、顯微鏡;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宇宙:太陽系、銀河系;環境和我們:垃圾、污水處理。
⑷ 請高手幫忙整理一下科學六年級下冊的知識點!!!
第一單元 我們長大了
1.會測量自己身高和體重並記錄。
2.從學校衛生室拿來健康卡片,繪制自己從入學到現在身高、體重曲線圖。
3.引導學生通過從曲線圖上得到的信息,發現自己身高、體重的變化特點,讓學生了解一些自己的成長狀況和在同齡學生中所處的水平。
4.九-十歲(或十-十一歲)這一年間長得特別快,這是你已經進入了青春期的標志。除了這段時間,人還有一個生長高峰期,就是從出生到一歲這一年間。
5.青春期是我們兒童向成年人過度的時期。女孩大約從十歲開始,將陸續進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微晚一些。在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形態、心理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6.P5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了解)。P5青春期身體發育表(了解)。
7.P6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這些變化。
8.人的一生要經過胎兒期、嬰兒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9.在斯芬克司之謎中,聰明勇敢的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幼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
10.根據父母的身高預測自己長大的身高P8公式,根據現在的身高預測自己長大的身高,根據自己的腳長預測自己長大的身高。
11.分男生、女生統計全班同學的身高,並繪製成統計圖。
12.為了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應該怎麼做?
(1)注意個人衛生。(2)講究營養,並注意包含衛生。(3)注意學習姿勢與用眼衛生。(4)加強體育鍛煉。
(5)不迷戀電腦。(6)科學用腦。
第二單元 遺傳與變異
1.子女與父母之間一般都有或多或少保持著相似的特徵,這種特徵稱為遺傳。
2.子代與你代之間,同一物種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特徵,這種特徵稱為變異,變異普遍存在。
3.變異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遺傳物質發生改為而引起的變異,稱為可遺傳的變異;另一種是在不同環境下產生的變異,其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稱為不可遺傳的變異。
4.P20孟德爾和後續者的研究與發現。P21袁隆平爺爺的故事。
5.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如X射線照射種子。
第三單元 進化
1.第一塊恐龍化石是在1822年被發生的,恐龍是一種爬行動物。
2.實驗①:觀察恐龍模型,知道不同種恐龍所對應的名稱。
3.我們可以通過恐龍的化石了解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其他化石。
4.化石是在地層岩石中保存的幾百萬年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等。
5.實驗②:製作印記化石模型。
6.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石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化石比做一本書,那麼化石就是書頁中的特殊文字,想要讀懂這些文字並不那麼容易。
7.科學家發現:(1)許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已經不存在了。
(2)現在的一些生物與遠古的生物相比,變化不大。
(3)不同地層中的一些化石有些相似,其實他們是一種生物,只是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4)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魚類的化石在比較古老的地層中就出現了,而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則依次在越來越晚的地層中才出現。
(5)海豚和非洲黑猩猩身體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8.對於生物進化的原因,科學家們做出了種種解釋,這些解釋有的被證明是正確的,有的被證明是錯誤。
9.達爾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
10.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發展起來的,現存的各種生物擁有的共同的祖先。
1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而不適應者被淘汰,這種規律叫做自然選擇。
12.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的發展著,進化著。
第四單元 共同的家園
1. 一種生物願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境里,是因為這個環境為它提供了生存,聲場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護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為生物的棲息地。
2. 同一棲息地上不同的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分為:相互合作、敵對關系。
3. 不同生物生存的本領:A因為其獨特的外形既減少了水分的蒸發,又能很好地儲存水分。這樣的外形特徵是再長期適應沙漠華寧的過程中形成的。B駱駝的駝峰中儲存了大量的水,在沙漠地帶可以為它提供水。C再陽光或月光的照射小,猶豫斑馬身上的黑白顏色吸收和反射線的強弱不同,能破壞和散發身形的輪廓。從草地里望去,很難與周圍的環境區分開來,從而給敵人造成錯覺,保護其免受更多的攻擊。
4. 生物之間普遍存在著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關系像鏈條一樣,把一些生物緊密的聯系起來,生物學家把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叫做食物鏈。根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畫食物鏈。
5.食物鏈的源頭在植物,終點是兇猛的動物。
6.地球上有一類生物專門「吃」動植物殘骸或廢棄的食物,同時還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質,它們有一個榮譽稱號——大自然的清潔工,科學家稱它們為分解者。食物鏈上除了分解者以外,還有兩類生物,即自己製造食物生產者和以其他生物為食的消費者。
7.自然界中的生物種類很多,他們之間的取食關系也很復雜,因此,生物之間就存在著很多條食物鏈。很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一張復雜的食物網。
8.根據所提供的圖,畫出圖上生物間的食物鏈。
9.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做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水平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做生存平衡。
10.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系著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第五單元 神奇的能量
1. 能夠使物體工作或者運動的本領叫做能量。雖然你看不見它,卻能感覺到它。任何東西只要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或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2.實驗③:製作火箭及其發射器。
3.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它們能以不同的方式被儲存和應用。在生活中,各種能量的作用有,P54。
4.如果沒有能量,人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
5.能量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6.實驗④:點燃火柴和花生米,說說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7.實驗⑤:探究飛旋扣的秘密,說說其中能量轉換的過程。
8.家中和工家業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還有一些能源是可以再生的,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它們被稱為可再生性能源。
9.實驗⑥:製作小水輪。
10.節約能量的舉措:(1)利用自然能源。(2)開發新能源。
第六單元 拓展與應用
1.實驗⑦:讓瓶子吹泡泡。
2.懂得科學知識是一種本領,能把學到的科學原理應用到物品的製作上是更大的本領。不但能夠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而且有可能實現我們的夢想。
3.歷史上一些把科學原理應用到製作上的例子:張衡、瓦特、法拉第。
4.實驗⑧:製作以空氣為動力的玩具小車。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部分實驗整理
實驗①:觀察恐龍模型,知道不同種恐龍所對應的名稱。(櫃20)
實驗②:製作印記化石模型。(自備材料)
實驗③:製作火箭及其發射器。(材料袋三)
實驗④:點燃火柴和花生米,說說能量是如何轉換的。(自備材料)
實驗⑤:探究飛旋扣的秘密,說說其中能量轉換的過程。(材料袋四)
實驗⑥:製作小水輪。(材料袋五)
實驗⑦:讓瓶子吹泡泡。(自備材料)
實驗⑧:製作以空氣為動力的玩具小車。(材料袋六)
⑸ 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畢業重點內容
第一單元 在我們的感覺器官中,(眼)睛能獲得比其他感官更豐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大大擴展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走進微小世界,去發現生命世界更多的奧秘。放大鏡的特點是(中間厚,邊緣薄,中間越凸,放大倍數越大)。放大鏡又叫(凸透鏡)。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並製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蠅的(復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滿彩色的小鱗片,這些鱗片其實是(扁平的細毛)。科學研究表明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這個鼻子能分辨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許多岩石都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花崗岩里含有(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一個凸透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1632年在(荷蘭)出生的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166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 胡克)發現了細胞。(使用顯微鏡的方法稍微記一下)細胞核、細胞質、細胞壁的位置記一下。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細胞的一些作用記一下。 第二單元 我們生活在物質構成的世界裡,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還會發生變化。我們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米飯、澱粉遇到碘酒,顏色發生了變化,這藍色的物質是一種不同於米飯和澱粉的新物質。小蘇打的特點:全白,顆粒狀。白醋的特點:透明的,液體,氣味酸酸的。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的現象:會冒一整瓶的白色氣泡。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已經確定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氣)的組成部分。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火焰熄滅)。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了一種新物質——(二氧化碳氣體),這樣的變化屬於化學變化。把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里觀察到的現象是:浸入溶液的鐵釘外麵包附著一層黑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澱物)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非發生了化學變化。鐵生銹是(水和空氣)共同作用的結果。鐵生銹的速度與水空氣的多少有關,防止鐵生銹的方法(隔絕水、空氣)。1.塗油、油漆、電鍍。2.放在乾燥處。3.製成合金。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發生了(物理變化)。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化學變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由於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耗量的急劇增加,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土壤沙漠化、大陸和兩極冰川融化,給全球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 第三單元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運動。1967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月球是這樣運動的(圍繞地球逆時針運行)。月球的地形地貌(環形山)。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如此眾多的環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月球後遺留下來的痕跡。日食的形成:(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處於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於是就發生了日食)。月食的形成:(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就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太陽系八大行星順序近到遠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陽)是太陽系裡唯一發光的恆星。天空中被人們分成的許多區域稱為(星座)。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系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不同。大熊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有三顆亮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人們稱之為(「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它們分別屬於(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由許許多多的恆星組成的一個恆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恆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鍾30萬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它是用來(計量恆星間距離)的單位。1609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 第四單元 填埋場在填滿垃圾以後,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是不能用來(修築房屋和種植莊稼)。(焚燒)是處理垃圾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燒爐里燒掉。焚燒有許多優點,例如(佔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產生的熱量還可以用來發電)。焚燒的方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僅會消耗大量電能、留下殘余物,如果控制不好,還會產生有毒物質,造成二次污染。(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種方法來使用已用過的物品,它也是減少垃圾的重要方法。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面積上的土壤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目前60%的大陸面臨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最嚴重的國家達40多個。我們可以用(沉澱、過濾)等方法把污水中的雜質分離出來。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澱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葯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准。(減少廢氣)和(廢物排放)是控制大氣污染最根本的辦法。1909年美國化學家(貝克蘭)發明了(合成塑料)。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我國的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為物種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人類環境宣言》提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 一般在括弧內的都是重點,還有些試卷上的沒打上去,書上的重點也就這些了。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