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老師把五年一班的學生分成小組來植樹,按4人一組,6人一組,都能正好分完,五年一班有多少人(班級人
4=2×2
6=2×3
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2×2×3=12,
所以4和6的公倍數有:12、24、36、48…
因為班級人數在40~50之間,所以五年一班有48人.
答:五一班至少有48人.
Ⅱ 王老師統計六年級一班45名同學的期中考試成績,算得全班平均分是82分
82.2 總分少算9分,平均分少算9/45=0.2分
12 60-(60X1.2)/1.5
Ⅲ 六年級的王強盛同學不愛學習,班主任劉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番教育,請模仿交際
不愛學習,老師叫到辦公室批評教育很正常啊!有啥可模仿的?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內這樣不斷糾正錯容誤中成長起來的啊。沒啥好笑的,沒啥取笑的,取笑教育就是對未來不負責任!教育是嚴肅的,是不容取笑模仿的,就像你不能取笑父母的養育之恩一樣。
Ⅳ 王老師把55本科技書分給六年級三個班,一班有34人,三班有36人。二班有40人,三
1班 315x34/(34+35+36)=315x34/105=102
2班 315x35/(34+35+36)=105
3班315x36/(34+35+36)=108
Ⅳ 王老師將20000元錢存入銀行,准備給兒子六年後讀大學用,銀行的存款利率如下表 一年年利率是2.25%
先存5年期,再存1年期(或先存1年期,再存5年期)
20000*5*3.6%=3600
203600*1*2.25%=531
故五年後本金加利息共20000+3600+531=24131元
Ⅵ 王老師把六年級的一次數學測試成績製成了統計表和統計圖.由於不小心把統計圖。。。
總人數:10÷5%=200人
優占:48÷200=24%
良的人數:200×40%=80人
及格占:1-24%-40%-5%=31%
及格人數:200×31%=62人
Ⅶ 王老師詢問六年級學生小明,小明說他們年級共有一百多名同學,老師請同學按三人一行排隊,結果多一人,按
有112+15x人
112;127;142;157;172;187
Ⅷ 六年級下冊語文《新來的王老師》講了一件什麼事
《 難忘的啟蒙》文章重點回憶了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對日語課回的抵制和對抗答日演講比賽等三件事,表現了啟蒙老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表達了作者對啟蒙老師的崇敬、感激和懷念。
《老師領進門》作者對老師的感激知情.記敘了老師上課的情形.
《新來的王老師》主要內容:寫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師在第一節語文課上提問「差生」蔡林,引起鬨堂大笑,放學後王老師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鼓勵蔡林好好學習的事。
《忘不了的笑聲》文章圍繞「小隊的同學都愛笑,各人的笑聲不一樣」,寫出了小隊同學別具一格的笑聲,通過笑聲表現出同學的特點。字里行間洋溢著同學之間的親切情誼,寫作角度別出心裁。
Ⅸ 王老師准備給六年級60個同學每人買一個紀念品,到哪家店買比較合算為什麼
甲:50×25=1250(因為買十送二,所以只用買50個)
乙:60×25×(1-20%)=1200(因版為優惠20%,就是權打八折)
丙:60×25=1500 1500÷100=15 15×15=225 1500-225=1275(返現金)
乙<甲<丙
選乙
Ⅹ 六年級下冊語文新來的王老師作者是誰
是劉紹棠
人物簡介
劉紹棠,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1936年2月29日生於河北省通縣(1958年3月7日,通縣劃歸北京市通州區)儒林村[3],1997年3月12日病逝,終年61歲。
劉紹棠13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他的作品通常以鄉村生活為題材,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他文學作品,中、短篇小說多種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國、孟加拉、阿爾巴尼亞文出版。
他走上鄉土文學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孫犁和肖洛霍夫的影響。由於受到孫犁的贊賞,其作品常常在孫犁主編的《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上發表。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1942年春節過後,還不滿6歲的劉紹棠就被送往鄰村供給店村上小學。小學的校舍是關帝廟中的後殿,4個年級同在一間殿內上課,每次考試他幾乎都是第一名。
劉紹棠
1946年,10歲的劉紹棠離開了儒林村,到通州城內縣立模範小學讀高小。第一次作文,他一口氣寫滿了五冊作文本,寫出了長篇《西海子游記》,轟動全校。老師因此給了他可以自由命題、不必當堂交卷的自由。
1948年,12歲,參加革命。
1951年9月,劉紹棠進入嚮往已久的潞河中學(多次更名後,1917年該校的大學部與匯文大學合並,1919年更名燕京大學)。1951年春,劉紹棠初中還沒有畢業就被借調到河北省文聯,在《河北文藝》編輯部做編輯。1953年,高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劉紹棠和摯友在北戴河
1952年元旦,《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他寫的小說《紅花》,在全國青年中反響強烈。當時他上高中一年級,團中央便對他進行重點培養。在團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劉紹棠談過四個多小時話,希望他多寫農村青年題材,並且讓他到東北農村去采訪。劉紹棠在東北住了兩個多月,他把在東北得到的創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裡,換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開始構思他的小說《青枝綠葉》。這時,他就開始走上揚長避短的創作道路,即寫家鄉、寫鄉親的鄉土文學之路,成為一代作家的基本。1954年他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但不久劉紹棠發現中文系的許多課程設置對他的小說寫作幫助不大,經過冷靜思考,他寫了退學申請。楊晦教授兩次把劉紹棠約到家中勸說。但他在北大學習了一年後,正式從北大退學。1956年春,由康濯和秦兆陽介紹,20歲的劉紹棠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當年作協中最年輕的會員。1957年3月份,劉紹棠出席了北京文聯組織的「王蒙小說討論會」。他與摯友從維熙合寫文章贊揚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不料,反右開始後,劉紹棠被錯劃為「右派」,組織了一系列對他的批判。他被剝奪寫作權力,先是在京郊鐵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勞動,後來回到家鄉當社員,一去就是20年。在最困難的時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寫出長篇小說《地火》、《春草》、《狼煙》等。1958年2月被開除出黨。1958年10月,劉紹棠被編入北京市「右派勞改大隊」,送往京郊勞動。直至1961年 11月,劉紹棠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劉紹棠回到大運河畔的故鄉。
1979年,打倒「四人幫」三年後,劉紹棠終於被徹底平反,重又回到北京。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間每戶還須有一個人值班。他值班時也不忘寫作,室內孤燈一盞,在大地顫拌時,他坦然處之,文思泉湧,筆不停揮。那時,他正在趕寫第二部長篇《狼煙》。
1979年重返文壇後,他又進入了創作的旺盛期。他創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連獲獎,受到讀者的歡迎,這些被譽為鄉土文學的作品散發著田園牧歌式的清新優美,形成了他的藝術風格。1988年8月初由於他長年伏案寫作,積勞成疾,突發腦血栓住進了宣武醫院,經搶救治療,除了他的左半部身體有一些不聽使喚外,他的大腦和言語功能,以及用來握筆的右手,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大病之後的劉紹棠又開始頑強地寫作。1997年3月12日,劉紹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搶救無效,病逝於宣武醫院,年僅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