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到六年級的古詩詩意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cui)。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題 解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地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後人通稱之為「漢樂府」。之後,樂府也便成了一種體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一首。
注詞釋義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晞:曬干。
陽春:生長茂盛。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焜黃:枯黃。顏色衰老的樣子。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詩今譯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在陽光下曬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只擔心瑟瑟的秋天來到,樹葉兒枯黃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萬條大河奔騰著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時不努力,到老來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賞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本詩借物言理,以園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的厲害。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少年時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之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向上,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警訓,催人奮進。
寒 食
——韓 翃(lí)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後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麼有名。
注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裡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緻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裡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七步詩
——曹 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後人縮略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著名詩人。少年時就很有才華,得到曹操的喜愛,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後來鬱郁而死。他的詩語言精練,詞采優美,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
注詞釋義
釜:古代的炊具,相當於現在的鍋。
萁:豆稈。
漉:過濾。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後製成,有咸、淡兩種,供調味用。
古詩今譯
煮豆子燃燒的是豆稈,過濾豆豉做成了豆漿。豆稈在灶下焚燒,豆子在鍋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這么著急!
名句賞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里的豆子,而鍋里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背景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為「韋柳」。
注詞釋義
滁州:今安徽滁縣,詩人曾任州刺史。
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
獨憐:最愛,只愛。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橫:指隨意飄浮。
古詩今譯
澗邊叢生的幽草特別讓人喜愛,密林中還有黃鸝鳥在婉轉啼鳴。帶雨的春潮在傍晚來勢更湍急,荒郊野渡寂無人影只有船空橫。
名句賞析——「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人在滁州做官時,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經常一個人到澗邊散步。岸邊的綠草、樹叢中的黃鸝,所聞所見都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一場突如其來的急雨,使春天原來就高漲的澗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沖得橫在岸邊。一船來說,船渡往對岸的方向是縱,水流的方向是橫。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沖就橫在水中了。詩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個特殊的情景,描繪出小船橫在水流中的畫面。所以格外生動。從前兩句的描寫來看,詩人的心情很悠閑,但後兩句的風景又有點寂寥的感覺。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③,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者背景
相傳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這首歌原為卑語,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一帶。
注詞釋義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陰山:陰山山脈,起於河套西北。橫貫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
穹廬:游牧民族所住的圓頂帳篷。即今蒙古包。
野:為了押韻,此處也可以按古音讀作yǎ。
見:同「現」, 這里不讀jiàn。。
古詩今譯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賞析——「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北齊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壯美景色。前兩句,寫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廬,非常貼切,同時又讓我們想起游牧民族的圓頂帳篷和他們的生活;後兩句,用「天蒼蒼」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見,給人以無限遼闊的感受。而「風吹草低」一句,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壯,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圖景,生動異常。語言簡練質朴,音調雄壯,風格明朗豪放,雄渾天成,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
塞下曲
——盧 綸
月黑雁飛高,
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作者背景
盧綸(748-800),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大歷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別詩、寫景詩很有特色。
注詞釋義
引弓:拉弓,開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稈上的羽毛,這里借指箭。
沒: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古詩今譯
黑暗的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深夜拉動了強弓。黎明時尋找射出的箭,發現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賞析——「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這是盧綸反映軍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詩。塑造了一位將軍的勇猛形象,篇幅極為簡短,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寫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驚風陣陣。詩中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為將軍拉弓射箭的壯舉作了鋪墊。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出獵時,遠遠看到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是一隻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頭居然穩穩地扎入石頭之中。這里借用李廣的故事,來形容將軍的勇猛和神力,的確是非常恰當的。全詩語言精練准確,描寫生動傳神。
詠 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背景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人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有詩名,擅長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詩,是「初唐四傑」之一。
注詞釋義
詠鵝:用詩詞來贊美鵝。
項:頸的後部。這里代指脖子。
撥:劃。
古詩今譯
鵝,高昂著頭頸朝著天,唱著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劃動著清清的水波。
名句賞析
據說這首小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頭一句三個鵝字,寫出了孩子們初見鵝時的驚喜。接下來的三句話,寫活了鵝的神態。那一群白鵝悠閑地游來,正昂著頸高叫著,像是在談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們在水中游來游去,潔白的身體浮在綠水中,紅紅的鵝掌向後輕輕撥動著清清的河水,盪起一片漣漪。這是一幅多麼輕松、快樂、自由,多麼純真美麗的畫面啊!這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他們認識生活的開始,尤如小鳥沖向大自然,多麼歡暢。它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心的童趣,純潔了我們的心靈。
遊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居蒿山,與韓愈是好朋友。一生窮困,近50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寫詩以寒苦之音著稱,追求奇特的構思和瘦硬的語言風格,多表現下層民眾和自己的貧寒生活及遭遇,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注詞釋義
遊子:離家遠游的人。
意恐:擔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處指遊子的心。
三春暉:春天的陽光。這里比喻母愛。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個春天。暉,陽光。
古詩今譯
慈愛的母親手中的針線,離家遠行人身上的衣服。要遠行時密密地縫呵縫,心中擔憂兒子遲遲才回。誰說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報答得了春天的光輝?
名句賞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50歲才中進士,當上溧陽縣尉,這樣一個小官,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於此時。詩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揭示了母愛的偉大:老母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由於擔心兒子長時間不回來,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更結實一點。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隨著兒子千里萬里。這一平常而充滿了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所以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引起我們對母親的種種回憶和依戀。母愛是不期望報答,也是兒女所報答不完的,因為它像三春的陽光對小草的哺育,是無窮無盡的。詩歌畫面簡潔,語言樸素,而內涵深厚,動人心弦,所以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者背景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年青時就因為詩文寫得好而聞名。為人狂歡,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他的詩清新疏朗而富有機趣,以《回鄉偶書》、《詠柳》等傳誦最廣。
注詞釋義
偶書:偶然寫出來的。
鬢:耳邊的頭發。
衰:古音讀作cuī。指鬢發稀疏、斑白。
古詩今譯
小時候我離開了家鄉,到老年才回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而鬢發卻已斑白。孩子們看見我卻沒有人認識我,笑著詢問我是從哪裡來的。
名句賞析——「鄉音無改鬢毛衰」
這首詩看似平淡,卻內蘊豐富。前兩句寫遊子重回故鄉,淡淡的敘述中含有不可言說的興奮和激動,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走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讓;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以如此簡短的語言寫出了所有遊子的共同感受,這就是本詩千百年引起人們心靈震顫的重要原因。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背景
見《回鄉偶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詠:歌唱,贊美。
碧玉:既指綠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輕貌美的少女。
妝:打扮。
絛:絲帶。。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背景
王之渙(66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並多被當時樂工傳唱。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等。
注詞釋義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唐代傳唱於涼州的樂曲名。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仞:長度單位。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極高。
羌笛:古時西北少數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
楊柳:指《折楊柳》曲調。
何須:何必。
度:經過。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口。
古詩今譯
奔騰的黃河就來自雲端,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
名句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後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可如今在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背景
見《涼州詞》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濟)西南的黃河邊上。
盡:落下。
欲:想。
窮:盡。
更:再。
古詩今譯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名句賞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那是一個日落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而黃河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詩的前兩句一寫天空,一寫河流,有靜有動,從大處寫起,筆筆入神,真是景象壯闊,氣勢不凡。詩寫到這里,雖只兩句,似乎筆力已盡。誰想作者卻又翻空出奇,把讀者帶入更高的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並不滿足於對眼前景物的流連,還想探究更遠的景色,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作者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注詞釋義
竹枝詞: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腳踏地為節拍。
晴:與「情」同音,諧音雙關。這一句語意雙關,既寫江上晴雨天氣,又寫出了好的心情。
古詩今譯
岸上楊柳青青江水平平,聽到情郎在江上的歌聲。東邊出太陽西邊下著雨,以為它沒晴原來卻有晴。
名句賞析——「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是採用民歌體裁寫作的絕句,運用了民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諧音雙關。夏天的午後常有一邊出太陽一邊下雨的奇妙天氣,俗稱「太陽雨」。正是一場太陽雨後,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江水高漲,平如鏡面。突然從江上傳來一陣歌聲,岸邊的姑娘聽出是自己喜歡的小夥子所唱。好久沒有他的音訊,以為他已忘記了自己,聽到歌聲,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氣,以為沒情,原來卻是有情的。這里的「晴」是「情」的雙關語,由上面的「東邊日出西邊雨」引出,寫出姑娘的心理活動。詩人只用七個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了出來,讓我們彷彿看到她怦然心動由怨轉喜的表情,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者背景
見《竹枝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烏衣巷:在今江蘇南京市秦淮河南岸。六朝時為貴族聚居的地方。
朱雀橋:在南京城秦淮河上。
花:作動詞用,即開花的意思。
斜: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王謝:東晉時聲望、權勢最顯赫的王導、謝安兩大貴族世家。
尋常:普通。
古詩今譯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裡。
名句賞析——「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平常百姓家。」
這是詩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當時還沒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跡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金陵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演出了無數歷史故事,唐代詩人游覽金陵,最易引發盛衰興亡的感慨。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過去棲息在王、謝豪門雕梁畫棟上的燕子,現在都飛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詩人沒有直接描寫烏衣巷一帶的蕭條景象,只寫野草、夕陽、燕子,喚起了讀者的想像,從側面暗示了烏衣巷的衰落,而歷史興亡之感也就在烏衣巷的今昔對比中表達出來,筆調含蓄蘊藉,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作者背景
見《竹枝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和:協調,這里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綠色。
古詩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名句賞析——「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是一首山水小詩,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寥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點,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時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足見詩人的浪漫色彩。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作者背景
見《竹枝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古詩今譯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現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家,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是一種朴實無華直白的美。
春 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作者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詩淡雅清新,多寫田園隱逸生活。和王維齊名,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曉》、《宿建德江》等。
注詞釋義
眠:睡覺。
聞:聽見。
啼鳥:鳥鳴。
夜來:昨夜。
古詩今譯
名句賞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春天是美麗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風景。但更能打動詩人的卻是那喧鬧的春聲。當詩人在春睡中醒來,首先聽到的就是鳥的啼叫。這「處處」都可聽到的清新婉轉、此起彼落、遠近應和的鳥鳴聲聲,是春天帶給詩人的歡樂。同時,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裡的一場春雨。在那靜謐的春夜裡,紛紛灑灑的春雨會給人多少如煙似夢般的想像,而那落紅片片、綠意濃濃的雨後的春日清晨又該是多麼的清新美麗,生動活潑。詩人就這樣用最為平易淺顯的語言,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們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作者背景
見《春曉》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建德江: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江水。
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曠:空曠。
江清:江水清澈。
古詩今譯
行船停靠在煙霧迷茫的江中沙洲,日落黃昏時旅途的愁思愈來愈深。茫茫曠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樹還低,江水清清一輪明月離人很近。
名句賞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此詩寫旅途愁懷,構思巧妙。起句「移舟泊煙渚」點題,寫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邊准備住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寫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一個「新」字,讓人覺得原來詩人本有無盡的舊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濃的新愁。這就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但新愁何在,作者沒有明說,卻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生動的江邊日暮風景:茫茫曠野,天幕低垂,似要籠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輪明月,在舟邊盪漾。在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來陪伴孤獨的游字。明月讓他獲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愁」是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詳見http://wenku..com/view/4dc3be00a6c30c2259019eda.html
『貳』 植樹節這天育才小學六年級同學去參加了一河兩岸的植樹活動同學們栽的楊樹是柳
柳樹是"1",未知用抄方襲程
解:設單位一柳樹為x,那麼楊樹則為4/5x
柳樹棵樹+楊樹棵樹=一共的63棵
ⅹ+4/5ⅹ=63
9/5x=63
x=35
柳樹:35棵
楊樹:35ⅹ4/5=28棵
驗算:35+28=63
『叄』 小學一至六年級人教版全部古詩文!!!
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 眼 無 聲 惜 細 流 ,
樹 陰 照 水 愛 晴 柔 。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頭 。
草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贈劉景文
宋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山行
杜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詠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獨坐敬亭山
望洞庭
憶江南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漁歌子
題西林壁
游山西村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員二使安西
泊船瓜洲
秋思
長相思
七律。長征
牧童
舟過安仁
清平樂。村居
詩經。採薇
春夜喜雨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天凈沙。秋
卜運算元
馬詩
浪淘沙 、
第九冊
泊船瓜州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生。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第十冊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浪淘沙 唐(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第十一冊
詩經·採薇(節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天凈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第十二冊
明日歌 清(錢鶴灘)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換舊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清明 唐(杜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石灰吟 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肆』 1至六年級的關於春夏秋冬的古詩(人教版)
春: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萬樹江邊杏, 新開一夜風。 滿園深淺色, 照在綠波中 。
唐 王涯《春遊曲》
肅肅花絮晚, 菲菲紅素輕。 日長雄鳥雀, 春遠獨柴荊 。
唐 杜甫《春運》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詩經·小雅·出車》
春風多可太忙生,長共花邊柳外行;與燕作泥蜂釀蜜,才吹小雨又須晴。
南宋方岳《春思》
夏:
山亭夏日(唐·高駢)
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宋代詩人王令《暑旱苦熱》: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翹飛上山,人困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宋代詩人秦觀《納涼》: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宋代詩人楊萬里《夏夜追涼》: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
宋代詩人蘇舜欽《夏意》: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秋: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冬: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雲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描寫春天的詩詞: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雲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裡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唐 王涯《春遊曲》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颯颯:風聲。唐 李商隱《無題四首》
寒隨一夜去,春還五更來 唐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唐 丘為《題農父廬舍》
不覺春風換柳條 唐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若個:哪個? 唐·東方虯《春雪》
馬踏春泥半是花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見:顯現。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伍』 《垂柳》六年級閱讀答案
的呼出,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而真正的是為社會做有用的事用自己的力量奉獻給大家,這才是生存。
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堅強。人的生存受環境制約,但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盡了自己,我們要戰勝脆弱,不怕前面的困難勇於與困難做斗爭。
學會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魚兒不超越,怎能進化為較為進步的兩棲動物呢?陸地脊椎動物不超越,也不能變成鳥類,只有不斷超越,才能每天都有所進步。
也許,你明白了生存的目的,懂得了生存的意義。正決心全心全意的生存下去。但是,那並不是生存的全部,而應該勇於奉獻、努力、不斷超越自己,這才能真正稱的上是生存的目的。
太陽的生存,為人類提供火與熱,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針的生存,為人類引航導航。花兒的生存,為化作春泥給果實的成長輸送營養。它們的生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把千絲萬縷的愛獻給人間。
於是,我懂得了,生存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奉獻。人生在世,生存的是否長久,獲得的是多是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人類為社會奉獻過,真切動人地生存過,這才是生存。
原來,生存的目的就是努力奉獻,學會生存,也就是學會了把握自己,更學會了怎樣做人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作文-《學會生存》
鳥兒只有掌握飛行的本領,才能展翅高飛;花兒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爭奇斗艷;樹木只有頑強不息,才能茁壯成長......然而,人只有學會生存,才能叩響彼岸成功的大門。
當我翻開成長記錄冊時,不由得停留在了那一頁……
記得下午放學時,我獨自走在放學的路上。一個高高瘦瘦的中年人向我打招呼:「小朋友,放學啦?」這話聽起來很平常,我隨便應付:「是的。」就這樣,我繼續往回家的路走去。可是,我發現他一直跟在我後面,半途中,他又問我:「小朋友,你認識我嗎?我是你爸爸最要好的同事啊!」於是,我細細地大量了他一會兒,感覺對他不太熟悉,更別談得上是認識了。他見我滿臉疑惑,便樂呵呵地說:「你爸爸要加班,叫我來接你回家。來,跟我走吧!」頓時,我對他產生懷疑,然而,爸媽教育我不要跟陌
『陸』 蘇教六年級《青藏高原一株柳》課文分段
一:(第1自然段):開篇點題,寫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
二:(第2自然段):話鋒一版轉,權講這是一株領「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樹。
三:(第3-5自然段):給我們戰士了一株巍然挺立於高原之上的柳樹。以其獨特的形象,給荒蕪、蒼茫的青海高原帶來了一方獨立的風景。給人以生命力的震撼和感召。
四:(第6-7)自然段:通過作者的猜測和想像,說了這株柳樹如何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點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的堅貞力量與不屈的生命力。
五:(第8-9自然段):通過與名貫古今的灞河柳樹相比較,贊揚了高原之柳沒有抱怨與畏怯,以超乎想像力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來,在一線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綠蔭。
『柒』 楊柳短文閱讀答案6年級下冊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牆」,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wu e);你們是靠它養活的,怎麼只管高居(ju ju)在上面,絕不理睬它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它上面,怎麼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裡作最後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游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里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牆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並非僅為楊柳當春抽條的原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的原故。這種姿態的特點,便是「下垂」。不然,當春發芽的樹木不知凡幾,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只為別的樹木都憑仗了東君的勢力而拚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其貪婪之相不合於春的精神。最能象徵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
1.「√」給文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換一種說法,意思不變。
他把你們養活,怎麼只管低居下面,卻不被理睬?(或)你們是靠它養活的,你們不能只管高居在上面,不理睬它。
3.根據內容填空。
(1)楊柳主要美點 是其下垂 ,其他花木大都是 向上發展的 ,人們稱春天為「楊柳春」不僅因為 楊柳當春抽條 緣故,實因 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的 緣故。
(2)紅杏的「出牆」,古木的「參天」,原是好的,作者不喜歡它們的理由是 :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 。
(3)作者借楊柳的「下垂」來說明做人 :不忘記根本,飲水思源,知恩圖報乃是為人之道 。
是這個嗎?話說,我也是六年級下的,怎麼沒有看到楊柳???
『捌』 1至6年級(蘇教版)
六年級
青海高原一株柳
這是一株柳樹,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普通極其平常的柳樹。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雲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的「哦」了
一聲。
這是我在高原見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樹。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後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種樹。沒有樹林的原野尤其顯得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渺茫和蒼涼。這株柳樹
怎麼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怎麼就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餘平方米的樹蔭;樹乾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煉;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
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測和想像:風從遙遠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隨意拋撒到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發了。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撒到這里,生長出一片幼柳,隨之而來的持續的乾旱把這一茬柳苗子全部毀了,只有這一株柳樹
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乾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乾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這株柳樹就造成一個不可思議
的奇跡。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世界裡: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甦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幹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麼頑強的精神。
我家鄉的灞河以柳樹名貫古今,歷代詩家詞人對那裡的柳枝柳絮傾灑過多少墨汁和淚水。然而面對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樹,我卻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確有讓我自豪的歷史,每每吟誦那些折柳送別的詩篇,都會抹濃一層懷念家園的鄉情。然而,家鄉水邊的柳樹卻極易生長,隨手摺一條柳枝插下去,就發芽就生長,三兩年便成為一株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柳樹了;漫天飛舞的柳絮飄落到沙灘上,便急驟冒出一片又一片蘆葦一樣的柳叢。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為保存生命卻要付出怎樣的難以想像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
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命環境抗爭,以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於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
作者陳忠實
陳忠實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
陳忠實[1],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陝西西安市灞橋區人,1966年2月入黨,1962年9月參加工作,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
1959.09——1962.09,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學生。
1962.09——1964.08,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陵鄉蔣村小學教師。
1964.08——1968.08,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農業中學教師。
1968.08——1968.11,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東李學校教師。
1968.11——1978.07,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
1978.07——1980.02,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文化館副館長。
1980.02——1982.11,陝西省西安市灞陵區文化局副局長、文化館副館長。
1982.11——1985.07,陝西省作協專業作家。
1985.07——1993.04,陝西省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1993.04——1996.12,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1996.12——2001.12,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2001.12——,中國作協第六、五屆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陝西省委第七、八屆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石油大學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西安石油大學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有讀者用一個字概括陝西三作家的寫作風格:
陳忠實:干 路遙:不幹不稀 賈平凹:稀
陳忠實的創作
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以來,發表中篇小說9部,短篇小說80餘篇,報告文學散文以及創作漫談50餘篇。其中9部(篇)作品獲全國及各大刊物獎。已出版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3卷),《陳忠實文集》(5卷),散文集《告別白鴿》等。
短篇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作品獎、《立身篇》獲1980年《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初夏》獲1984年《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1985年《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1990年-1991年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1993年陝西雙五文學獎、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杯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寫選錄於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語文書中的第十五課。
陳忠實大部分時間都躲在西安市東郊灞橋區西蔣村的老家舊屋裡,一求耳根清靜,二求讀書彌補文學專業上的殘缺,三求消化他所擁有的生活資源,創作出數量上越來越多、質量上越來越高的文學作品來,直至一九九二年以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而一鳴驚人。《白鹿原》連載於一九九二年《當代》第六期和一九九三年《當代》第一期,一九九三年六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玖』 一至六年級的古詩中含有魚、大雁、梅花、柳的句子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將上漁者》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