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內容

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內容

發布時間:2020-12-29 23:33:19

六年級下冊語文書內容

2009年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 六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課文目錄
懸賞分:0 - 解決內時間:2009-3-20 16:29
2009年義務教容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 六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
1 少年閏土
2 我的老師
選讀一 小橘燈
3 黃果樹聽瀑
4 古詩二首
竹枝詞
江南春
選讀二 凡爾賽宮
5 * 迷人的青海湖
6 這個奇妙的世界
7 養花
8* 春蠶
選讀三 童年的發現
9 張瀟灑
10 詞二首
漁歌子
如夢令
11* 指尖的世界
選讀四 暑假
12 贛南遊擊隊
13 女投江
選讀五 雞毛信(一)
選讀六 雞毛信(二)
14. 秋天的懷念
15. 永生的眼睛
選讀七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一)
選讀八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二)
16. 學奕
17. 景陽岡
18* 將相和
選讀九 黛玉初進榮府

②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單元課文內容

1. 文言文兩則
《學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2.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3. 桃花心木
鄉下老家前面,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林場的桃花心木已是高達數丈的成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後,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沒有規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種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麼久才為樹澆水。
但是,懶的人怎麼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的人怎麼可能行事那麼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是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會無緣無故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應該不會這么容易就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麼固定、那麼完美,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就會養成機械式的狀態,機械的狀態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當我聽過種樹的人關於種樹的哲學,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時,內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這些樹苗正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雨,努力學習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中呼吸,一旦它學會這些本事,百年的基業也就奠定了。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等高,是那麼優雅而自在,宣告著自主的生命。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假如在確定中生活,會使樹的根就會浮在地上。一旦來了大風大雨也會死掉。所以種樹人會這樣澆水。使我們也明白了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長成真正的參天大樹

4、頂碗少年

這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里看雜技表演。節目很精彩,場內座無虛席。坐在前幾排的,全是來自異國的旅遊者,優美的東方雜技使他們入迷了。他們和中國觀眾一起,為每一個節目喝彩鼓掌。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場了。在輕松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掉不下來。最後,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著身軀。站在別人晃動著的身體上,很難再保持平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疊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這意想不到的失誤,讓所有的觀眾都驚呆了。台上並沒有慌亂。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來,掃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疊碗,還是金邊紅花白瓷碗,十二隻,一隻不少。於是,音樂又響起來,碗又高高地頂在了少年頭上。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麼輕松優美,緊張不安的觀眾終於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觀眾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頭上的碗……眼看身體已經轉過來了,幾個性急的外國觀眾忍不住拍響了巴掌。那一疊碗卻彷彿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場子里一片喧嘩。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還是那一位姑娘,走出來掃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一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人從後台走到燈光下,他的手裡,依然是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並無責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摩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撼了一下,嘴裡低聲說了一句什麼。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音樂第三次奏響了!場子里靜得沒有一絲聲息。一些女觀眾,索性捂住了眼睛。[1]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麼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次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位頂碗少年,當時年齡和我相仿。我想,他現在早已是一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相信他不會在艱難曲折的人生和藝術之路上退卻。他是一位強者。當我迷惘、消沉,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那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打碎的聲音,便會突然在我耳畔響起。是的,人的一生是搏鬥的一生。只有敢於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風——這就是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5.手指
我們每個人,都隨時隨地隨身帶著十根手指,永不離身。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但在五指中,卻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總由其他四指按弦,卻由他相幫扶住琴身;水要噴出來,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來,叫他拚命按住;重東西翻倒去,叫他用勁扳住。討好生活的事,卻輪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點頭,他只能獃獃站在一旁。給人搔(sāo)癢,人舒服後,感謝的是其他四指。
常與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態可不如其他三指窈(yǎo)窕(tiǎo),都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的曲線。他的工作雖不如大拇指吃力,卻比大拇指復雜。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huì)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沒有的「機敏」,打電話、扳槍機必須請他,打算盤、擰螺絲、解紐(niǔ)扣等,雖有大拇指相助,終是以他為主。
五指中地位最優、相貌最堂皇的,無如中指。他居於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體最高,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一文一武,片刻不離。他永遠不受外物沖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著養尊處優。每逢做事,名義上他是參加的,實際並不出力。他因為身體最長,取物時,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這物是他一人的功勞,其實他碰到之後就退在一旁,讓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為扶襯而已。
無名指和小指,體態秀麗,樣子可愛,然而,能力薄弱也無過於他們了。無名指本身的用處多用於研脂粉、蘸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處則更渺(miǎo)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tì)而已。他們也有被重用的時候,在絲竹管弦上,他們的能力不讓於其他手指。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除了這等享樂的風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們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覺得姿態與性格,有如上的差異,卻無愛憎(zèng)在其中。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如果您滿意,請採納O(∩_∩)O謝謝

③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是《文言文兩則》 內容分別是《學弈》、《兩小兒辯日》。

一、《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翻譯:

弈秋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想著有天鵝將要飛來,想要取來弓箭將它射下來。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後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二、《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

一天,孔子向東游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3)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內容擴展閱讀

《學弈》是選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個故事,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其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全文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人物語言極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則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④ 六年級下冊語文書全部課文

語文來
六年級 下冊
人民教育自出版社
1。文言文兩則:學弈、兩小兒辯日
2.匆匆
3.桃花心木
4.頂碗少年
5.手指
6.北京的春節
7.藏戲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維吾爾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11.燈光
12.為人民服務
13.一夜的工作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15.凡卡
16.《魯賓孫漂流記》 梗概 精彩片段
17。《湯姆。索亞歷險記》 梗概 精彩片段
18.跨越百年的美麗
19.千年夢圓在今朝
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1.我最好的老師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
成長足跡 依依惜別
古詩詞背誦:
七步詩
鳥鳴澗
芙蓉樓送辛漸
江畔獨步尋花
石灰吟
竹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己亥雜詩
浣溪沙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綜合復習:
養花
生活是多麼廣闊
中華第一龍
獄中聯歡
名碑薈萃
琥珀
智慧之花
看說明書做玩具小台燈
給外地親友寫封信

額~這樣行么?

⑤ 小學六年級下語文書中的課文內容

3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2.《匆匆》
①.《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還有《綠》、《背影》。
②.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③、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 ④.寫出珍惜時間的語句。
(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
2).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拚命紮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3).表達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再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6.《北京的春節》
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
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夕陽、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課突出的表達方法是以時間為順序,有詳有略。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1).本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終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2).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釗同志堅持革命工作。(2)被捕時,李大釗同志從容鎮定。 (3)法庭上,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4)被害後,李大釗的妻兒悲傷的情形。 3).課文前後照應有多處
(1) ①我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②後來聽母親說„„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親的被難日„„ ②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這件事印象深刻,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 (3) ①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 ②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 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親夜裡回來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體現了他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
(2)局勢越來越嚴重„„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5
李大釗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體現了他堅決無私和大無畏的精神。 (3)他們奪下父親的手槍„„父親保持著他慣有的嚴峻態度„„ 表現了李大釗在敵人面前的鎮定、從容和大無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沒戴眼鏡」和「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了李大釗遭受了苦刑;「平靜」說明了他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表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護。
(5)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對革命事業的信心„„
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充滿信心,所以在極端困難、危險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不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傷為力量。
12.《為人民服務》
1)、《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於199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會議上所做的演講,是一篇議論文。
2)、文章從三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1)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 (2)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3)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1).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安徒生被稱為「世界童話之王」,他的作品還有:《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本課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因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噴香的烤鵝,是因為她十分飢餓,渴望得到食物;最後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飛走,遠離寒冷、飢餓、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動,是因為作家巧妙的表達方法: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交替出現。
4).寫出下面兩段話的理解。
(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離開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就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

(2)他曾經多麼幸福,跟著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經」指的是火柴擦燃後的幻想。前一個「幸福」指小女孩臨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後一個「幸福」指小女孩死後就沒有寒冷、飢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想像三部分穿插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過吃不飽,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負三方面寫了學徒生活的痛苦,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爺爺守歲的情景和過聖誕節的情景。 3).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是:
(1)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組成;
(2)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3)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18.《跨越百年的美麗》
1).本課是一篇贊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 2).文章採用倒敘的手法。 3).理解句子:
(1)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這項偉大的自然發現」:是指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
「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
(2)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這個句子採用「從„„變成„„」的句式,這種「變」不是一般的變成,而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奮鬥了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7
4).課文為什麼以「跨越百年的美麗」為題?美麗的含義是什麼?
(1)答:「百年」是虛指,意即「永恆」,她的偉大發現對社會的貢獻永恆。她的優秀品質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麗的含義: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偉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執著追求,為科學奉獻終身,以及淡泊名利。
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1).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人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3).理解句子。
(1)「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說明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問題,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2)最後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麼?作者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
「?」指發現問題。「!」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好處: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這樣的句式說明了「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⑥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課文內容

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我可還沒成為養花專家,因為沒有工夫去作研究與試驗。我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花雖多,但無奇花異草。珍貴的花草不易養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難過的事。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風,夏天不是乾旱就是大雨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會鬧霜凍。在這種氣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養活,我還沒有那麼大的本事。因此,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
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們,象好朋友似的關切它們。一來二去,我摸著一些門道: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這是個樂趣,摸住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麼有意思呀!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多得些知識,一定不是壞事。
我不是有腿病嗎,不但不利於行,也不利於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們受我的照顧,感謝我不感謝;我可得感謝它們。在我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寫了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後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後再出去,如此循環,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到一起,有益身心,勝於吃葯。要是趕上狂風暴雨或天氣突變哪,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十分緊張。幾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搶到屋裡去,使人腰酸腿疼,熱汗直流。第二天,天氣好轉,又得把花兒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熱汗直流。可是,這多麼有意思呀!不勞動,連棵花兒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誇「好香」!這使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趕到曇花開放的時候,約幾位朋友來看看,更有秉燭夜遊的神氣——曇花總在夜裡放蕊。花兒分根了,一棵分為數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裡自然特別喜歡。
當然,也有傷心的時候,今年夏天就有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還在地上(沒到移入盆中的時候),下了暴雨。鄰家的牆倒了下來,菊秧被砸死者約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⑦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匆匆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它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它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 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它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7)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內容擴展閱讀:

《匆匆》是現代傑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的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朴簡練;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於光緒年間,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揚州,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繼承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

《匆匆》寫於1922年3月,恰逢「五四」運動落潮期。 當時的「五四」 知識青年忙於救國,忙於追求進步;他們備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壓迫, 卻沒有停止追求進步的腳步;他們苦惱、彷徨, 卻在冷靜的沉思後, 繼續追趕人生的路。「五四」運動落潮期的現實情況讓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於沉淪。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探尋與追求。作者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它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內容)朱自清依託春景激發內心情感,藉助想像釋懷美好。

⑧ 六年級下冊語文《別了,語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由抄於作者的語文默襲寫一直很差勁,導致他不喜歡語文課,在得知他們一家即將移民美洲便再也不用學習語文後,他才發現母語原來那麼動聽,他開始努力的學習語文,認真聽講,後來默寫得到了滿分並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通過這件事加深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國語的無限眷戀。
《別了語文課》抒發的感情:
臨走前,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懷使主人公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國語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還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國語一直陪伴著我們長大,還傳遞給我們各方面的知識,讓我們掌握了學習的許多方法。
「我」深情的告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之情。這種愛國情有著一股綿綿不息的力量,它激勵著我們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同學們,我們都深切地愛著我們的祖國,就像我們深切地愛著我們偉大而慈祥的母親,而親愛的祖國就是我們最偉大的母親。而今天作者要飄洋過海,離開母親,怎能不深情地呼喚——別了,語文課。

⑨ 六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全部課文重要內容

本冊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六個專題,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風民俗,深深的懷念,外國名篇名著,科學精神,難忘的小學生活。在六組教材之後,安排了一組「古詩詞背誦」,提供了10首供學生讀背的古詩詞。在教材的最後,還安排了「綜合復習」,9篇可供教師期末復習時使用的復習資料。
(一)人生感悟
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收到啟發。本單元有五篇課文,它們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人生的哲理。《匆匆》緊扣「匆匆」這個「神」,把時光匆匆,一去不復返寫的形象生動。《桃花心木》啟示我們:人的成長應經受生活的考驗,學會獨立自主。《頂碗少年》讓學生領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闡明了一個人生道理:團結就是力量。
(二) 民風民俗
本組《北京的春節》再現了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溫馨和美好。《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各居特色的民居》側重寫了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客家土樓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樓。《和田的維吾爾》介紹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的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及饒有趣味的風俗。
(三)深深的懷念
本組有《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為人民服務》《一夜的工作》四篇課文,主要追憶了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大義凜然,堅貞不屈;開國總理周恩來為了新中國的發展,嘔心瀝血;毛澤東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張思德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
(四) )外國名篇名著
本組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梗概和精彩片段。其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分別是安徒生童話和契訶夫短篇小說的名篇;另兩篇是外國的文學名著《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片段,它採用了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課文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令人關注的不同命運。
(五)科學精神
本組《跨越百年的美麗》贊美居里夫人的偉大人格和精神;千年夢圓在今朝》熱情贊揚中國航天人的熱愛祖國,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用事實強調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我最好的老師》告訴我們要有獨立思考和懷疑的精神。
(六)難忘的小學生活
本組內容分兩部分:一是成長足跡;二是依依惜別。這次綜合性學習充分運用多種語文形式,讓學生回憶美好的小學生活,互相激勵,繼續前進。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中閱讀,在寫講演稿、給母校老師寫信、臨別贈言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