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語文閱讀題怎麼答題才能可以得分,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議論文,文言文,詩歌賞析等。
初中老師在上如何做閱讀題的課的時候有發給我們班每人一份資料。我現在慢慢打字+復制給你。
①記敘文
做記敘文的閱讀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初中三年,我們在課本中學習了大量精美的記敘文。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應該從這些例子中學到閱讀記敘文的一般方法,然後將這些方法應用到課外文段的閱讀中去。
記敘文是我們生活和學習中最常用到的文體。所以,一定要掌握閱讀和寫作記敘文的方法。近幾年的中考試題所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多讀、善思會有利於學習和應試。
比如,從1999年起,國家教委就倡導開展多讀書,讀好書的活動。2001年頒布的國家《語文課程標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可見,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閱讀生活,會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體步驟如下: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中心。
2.看出文章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大體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文章層次。
3.感受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和句義,領會詞句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深層含義。
6.欣賞文章中優美、精闢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7.閱讀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寫的人或事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選材、組材的特點,體會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點。
8.閱讀小說,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人物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故事的情節,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略讀,細讀,重讀,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帶著問題仔細讀
3.多讀能更好的掌握書的思想感情
4.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②說明文
在中考現代文閱讀測試中,說明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各地中考試卷來看,說明文閱讀測試的考點有:1.認識並把握說明的對象,概括其特徵;2.辨別與判定說明的順序;3.分析說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4.品析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5.整體理解說明的內容,正確篩選和提煉文中的信息;6.閱讀圖形,辯識表格,解說表格,或者根據文章內容設計表格;7.從結構上分析文中段落、句子的作用;8.聯系文章與生活實踐談自己的感悟、發現或創造、發明。
做好說明文的閱讀,首先要掌握說明文閱讀的相關常識,如說明文的類型(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常見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九種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列圖表),說明文中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總起、分說、總結、過渡、照應等),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前提是准確,有平實和生動兩種基本風格)等。其次要從整體著眼,准確地抓住文段的中心句、關鍵句,了解中心句與支撐句的關系,探尋文段的組合規律,概括文段內容。最後還要結合文段內容,運用聯想、想像、推理、印證等方法進行個性化表達。
說明文主要考查考生從文中准確獲取信息的能力,設題主要圍繞准確認讀、准確理解、准確篩選來考慮。
考題常設置干擾性因素:(1)增減擴縮,就是對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動,通過增加某些字或減少某些詞語的辦法,擴大或縮小說明範圍。(2)魚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詞語或句子來替代正確的,造成歧意。(3)顛三倒四,是指設置選項時,有意將原文的句子關系打亂,造成理解的難度,如顛倒因果關系,攪亂先後次序。(4)無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維慣性,誘考生用想當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題的程序,有句順口溜:「先讀原文通大意,再讀題干做標記,找出范圍對應句,比較選項看差異。」
先讀原文,完成3個任務:(1)了解文章大意,即說明的對象,各段之間的聯系,作者的見解及相關材料。(2)給段落標上序號。(3)給重要句子和關鍵詞語做上記號。
其次,讀題干很重要,要給重要詞語做上標記。如1999年卷第1題,可做如下標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標記。第一處是命題點所在的位置,第二處是試題考查的內容,第三處是選擇答案的標准。
第三,找出答題的范圍和對應句是答題的實質性階段。一般來說,答案的檢索區間應在命題點的附近,如第1題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對應句更重要了,可以說找到了對應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較選項找出差異是最後一步,即完成答題。如第1題B項說:「比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變化。」漏了「調節性」幾個字,與文章原意不合。
說明文閱讀題都是單項選擇題,選擇正確選項方法有三:直選法、排除法、類推法。
直選法,即直接選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適用於一目瞭然的題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夠確定。也適用於「選非題」,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排除法,可適用於一切類型的選擇題。它通過排除不合題目要求的選項,將正確的答案顯露出來,提高答案准確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識點」,即首先要排除的選項被排除的依據,須具備2個特徵:一是判斷得最准確,二是最有價值,確定這個知識點後可排除較多的選項。
類推法,適用於部分選擇題。根據合理推斷,迅速排除某些選項,或根據已知情況推斷未知情況,迅速確定答案。
③散文
散文鑒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系。散文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
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1)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2)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3)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4)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5)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
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戶》「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發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衛土地,建設土地」;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贊》;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一大特色是語言美。好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朴,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點要求的「能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因此掌握諸如渲染、鋪墊、象徵、伏筆、照應、懸念、襯托、過渡等技巧有利於鑒賞散文,把握美文實質。
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線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題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句子或關鍵性詞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
三、要藉助想像領會作品的內涵。
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四、要體會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1、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想像、聯想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3、細處落筆,以小見大。
4、側面暗示。
五、要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修辭方法或者表達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語言朴實自然美。
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
3、散文語言富有音樂美,具有詩情畫意。
六、散文特點:「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從作者描寫的角度(聽、視、嗅、味、觸覺)。
④議論文
1、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率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可以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後,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 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 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比喻論證 比喻 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 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並列式 ②總分總式 ③總分式 ④分總式 ⑤遞進式。
6、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7、常見考點
①、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 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 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②、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原意。
③、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 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⑤文言文
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選准它的確切解釋。
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縮:
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三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准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以上這些你慢慢看,結合實際題目做應該能理解一些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求能夠採納,嘿嘿我犧牲了吃飯時間打了這么久也挺不容易的呀。。
Ⅱ 求初中語文閱讀的答題技巧和作文技巧
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 閱讀答題技巧
記敘文閱讀方法:用心讀懂全文→提煉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認真讀題干,明確思路→答題扣詞題干中的關鍵詞→要點要盡量齊全(分值)
1、五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2、一些描寫方法:動作、語言、心理、外貌、神態,細節描寫。
3、三種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是插敘的一種)。
插敘作用三種:A插敘了……內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與……形成對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C交待時間緣由,為後文作鋪墊。
4、記敘人稱:第一人稱(我)、第二人稱(你)、第三人稱(他、她、它)。
5、記敘線索:A以物件為線索(看題目)、B以感情或感情變化為線索(找文中感情變化鮮明的詞語,)
C 以事件為線索(反復出現的詞語或句子)。
6、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含義:A雙層含義[表層和深層](表層:表面指……)(深層:實際指……:象徵……:聯系文章中心)
B一語雙關。
作用:A:作為線索,貫穿全文,推動情節發展,使文章結構嚴謹。
B: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突出文章的主題。
C:設置了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D:含蓄新穎、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指題目中運用比喻、擬人、象徵手法的)
7、開頭作用:
A:設置了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往往使用倒敘手法)
B:渲染氣氛,襯託人物心情,為下文情節發展埋下伏筆。(運用景物描寫)
8、結尾作用:
A:(有議論、抒情)點明主旨,深化中心,升華感情。
B:含蓄雋永,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應開頭(首尾相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嚴謹。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質 :(四種方法)
A摘文中詞語; B看具體描寫; C看所寫事件; D從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經過+結果)
總結中心:本文通過記敘(描寫)……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頌(鞭撻)了……的品質(現象),表現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語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詳略作用:詳寫……,略寫……,使文章詳略得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辭句或描寫句有什麼作用:(賞析題多見,注意選擇賞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的心理(性格、品質、形象)等。
擬人句:把……擬人化,生動活潑地表現了它……的特點。
排比句:增強氣勢,使語言酣暢淋漓,使感情更加強烈。
對偶句:使語句形式整齊,音韻和諧、鏗鏘悅耳。
描寫句: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的心理(性格、品質、形象)等。
哲理句:點明中心,深化主旨,升華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給人啟迪或教育。
14、寫作手法:對比,襯托,照應,鋪墊,象徵,欲揚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見大。
對比:通過……與……什麼對比,鮮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襯托:用……襯托……,鮮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應:相似性照應;對比性照應;因果性照應。
16、環境描寫作用:
A:渲染氣氛:襯托…的心情 B:為下文情節的發展做鋪墊 C:襯託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運走向或推動情節發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題F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和場景
17、重點詞語的品析:
A:①詞的含義:具體分析該詞的意思,判斷用修辭否,若用,按賞析題回答。②沒用修辭,一般揣測這個詞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詞是否能換成另外一詞,:一般不能換,要結合語境分析原因詞的表達效果如何好,而換後不能達到這一效果。
~~~~~~~~~~~~~~~~~~
C前後兩詞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兩個詞語從不同角度而言針對不同內容(分別說出什麼角度什麼內容。)
18、重點詞的深刻含義: ~~~~~~~~~~~~~~
A:抓關鍵詞,解釋詞的含義,若是比喻句,寫出本體。
B:把關鍵詞替換成理解的含義,再重新連句組成完整句意。(相當於用自己的話替換原文話;還要結合語境聯系中心)
19:補充類試題:
A:補充過渡性語句(倒敘與順敘的交接處;場景轉換處等)
B:補充開頭或結尾(注意首尾照應和點題;注意考慮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題目(結尾處重點詞:線索)(一般聯系中心)補充人物話語(稱呼、禮貌語;結合語境要說的內容)
D:補充描寫(動作神態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語境,注意人稱使用和敘述的立場)
20、原因類題型
要注意結合語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聯系中心)。
說明文
1、整體閱讀,獲取信息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說明內容
a.找中心句或過渡句 b.說明對象+特徵 c.各段內容疊加
②文章從那幾方面說明白?[先將文章分成幾部分然後再加以概括]
2、說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①說明方法有幾種就寫幾種且字要正確②說明內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該段中心句
A、列數字:准確具體地說明了…內容 B、舉例子:具體形象地說明了………內容
C、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內容 D、作比較:通過…和…比較,突出地說明了…內容
E、下定義:科學准確地說明了…內容 F、分別類:條理清晰地說明了………內容
3、給事物下定義
名詞+是+特點(從原文中找)+中心語 如: 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
4、①語言風格a准確平實 b生動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寫句、修辭句、神話傳說等)
②加點詞語能否去掉?(詞語如:大約、左右、最、幾乎、僅僅等)
要點:a.不能 b.加點詞語起修飾、限制、強調作用 c.結合說明內容講明理由
d.如果去掉,則…… e.加點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
③「據科學家分析」「據資料表明」「據統計」一類詞句的作用。
要點:表明信息的來源,增強說明內容的可信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准確性
④句中的「兩個詞語能否調換」一類的問題
要點:a.不能 b.結合內容分別解釋兩個詞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調換的理由 d.准確性
⑤品析說明文詞語或句子的表達作用。
a.詞語作用:結合內容分析詞語的意思+准確性(或生動、形象)
b.句子的表達作用:找准句子的說明方法+此種說明方法的作用
5、說明文開頭的作用: 要點如下
①引出說明對象②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③(開頭有描寫性語言生動形象地引出將要說明的事物(事理)
6、說明文結尾的作用
要點:①總結全文,點明寫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號召 ③想像遠大前景(補充結尾是可參考)
7、描寫在說明文中的作用?(從內容和語言的兩個角度分析)
要點:描寫了………內容,突出了………;語言上生動形象,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8、說明文中引用古詩、傳說、俗語、故事等的作用
要點:為文章增添文學色彩,讀來耐人尋味;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讀者)
9、文中兩個段落不能調換的原因或為什麼先說…….後說……
要點:①先概括兩段內容 ②再說明不能調換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遞進關系、主次關系;由現象到本質等,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10、補充題
①補過渡句(要承上啟下)②補某段中心句(要能總結本段內容)③補充結尾
11、說明文中開放性試題、類型及答題要點
①提建議、方法、措施類 要具體盡量符合實際情況
②擬廣告語、設計標語等 a.要切題 b.語言簡練、凝練、生動、有感染力 c.有創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題,提取信息、獲取信息類 要參考全文,概括文章內容
12、說明文標題類型 ①以說明對象為題目 ②特徵+對象 ③設問句形式 ④比喻形式
13、說明對象分類 ⑴實物 ⑵事理 判斷依據:①看標題 ②看開頭 ③看各段說明內容
14、說明對象的特徵
①先看題目,從題目中找 ②總寫段 ③中心句或過渡句 ④自己概括(各段特點疊加)
15、說明順序
①時間順序(發展史) 標志:時間推移的詞語 ②空間順序(建築物) 標志: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
③邏輯順序(事理說明文) 標志:由現象到本質,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詞語,由結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體、有整體到部分、有一般到個別)
16、結構方式:①總分總 ②總分 ③分總(提示:每次做說明文前必須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17、代詞指代什麼內容
①瞻前顧後法(往前找、往後找) ②自己概括、檢驗法(代入法或置換法 )
溫馨提示:說明文最簡單,答案大多在文中,讀完後先理清層次,找出每段說明了什麼內容。
議論文
一、議論文的標題類型議論文
①論點型:如《節約是一種美德》、《給人生加個意義》 、《善於舍棄》、《讓孩子們從小學會感恩》等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②論題型:《單純》、《談骨氣》 作用:提出本文的論題(議論文的問題)
二、論點:
1、論點的類型: ①中心論點 ②分論點
2、中心論點的位置:
①標題 ②開頭 ③結尾 ④中間 ⑤文中未明確,結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斷: ①是一個完整的表義明確的陳述句 ②是針對論題論述
③針對全文的,文中論據能夠證明該內容,該內容則為論點(分論點除外)
3、論點的提出方式:
①通過事例或生活現象、或名言俗語、詩句,引出論點 ②開門見山直接提出中心論點
③層次論證,最後總結中心論點
1、論據類型: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
2、補充論據題(注意): 首先審清題干,分清是那種類型的論據,還要明確為什麼觀點而補充。 如:請你在該文段中補充一個體現節約的例子,使論據更充足。
(知識點)事實論據:必須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眾所周知、真實、、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論據:必須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時積累。
四、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1、舉例論證:作事實論據,證明……觀點,使論證更加具體,真實可信,增強說服力。
2、道理論證:作道理論據,證明……觀點,使論證深刻透徹,增強說服力。
3、對比論證:通過…與…對比,鮮明地論證了……觀點,使論證嚴密,增強說服力。
4、比喻論證: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觀點,使論證通俗易懂,增強說服力。
五、議論文的一般結構: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七、議論文開頭的作用:(論證的方式有:立論、駁論、立駁相結合三種)
三種立論方式:①通過……事例(自然現象)引出並證明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
②通過……名言引出並證明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
③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
駁論:①通過錯誤言論引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
②擺出錯誤言論,樹立批駁的靶子,為下文批駁作準備
八、議論文結尾的作用
①結構上: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嚴謹。 ②總結全文:深化總結論點,發出號召。
九、論據能否去掉一個?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從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論證的,去掉後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論證不充分嚴密。
論據能否互換?一般不能。
原因:⑴結構上:與前文某些詞句依次照應或有古今中外順序,互換後結構不嚴謹。⑵內容上:此論據是為了證明……的小觀點,不能證明另外一段的觀點。
議論文閱讀中的開放性試題例舉。
(1)
補寫類:如「請你補充一個事例證明『威武不能屈』這個觀點。」「作者說,家長對孩子從小就要進行『明禮』教育,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屬於正面說理。請你接著寫一兩句話,從反面說理,以進一步強調『從娃娃抓起(2)
體驗類:如「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怎樣在『美的起點』上走向『優勝』。」 (3)
思辨類:如:「思考作者的觀點,請說說你真切的感受或與之不同的見解。」 「你以為本文的論述與孟子主張的『生於憂患』有何異同?請說說你的看法。」(4)
積累類:如「讀了上文,請你寫一句與思考有關的名言警句。「選文中提到的英國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魯濱遜飄流記》。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寫出這部小說的內容提要(100字左右)」。(5)
仿寫類:如「請根據乙文劃線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式特點,再仿寫一句。」
(6) 獻策類:如「結合上下文,根據你的見解,給學校圖書館提三條建議
Ⅲ 初中語文記敘文說明問議論文答題技巧有嗎有發給我好嘛謝謝!
Ⅳ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的一些固定套話
我從網上找了一些,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1:內容概括的形式命題:做這類題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當然,
有時候,重要的時間、地點、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結果也要體現在答題中,
同時,要注意題目是否有字數方面的限制,在字數范圍之類,盡可能詳細,字數超
過要刪去次要信息。
2:記敘文的人稱及作用:第一人稱,便於直抒胸臆,讀起來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實
感。第二人稱,如同作者和讀者對話,讀起來給人一種親切感。第三人稱,不受時
空的限制,能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3:記敘的詳略:考試中,常以這樣的形式考查:「什麼內容為何要詳寫或略
寫?」,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麼內容與什麼中心或人物關系不大,所以略寫。或者
是什麼內容與什麼中心或中心人物關系密切,能夠更好的表達什麼中心或更好的表
現什麼中心人物,所以詳寫。」
4:記敘的順序及其作用:常見的有四種: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
順敘的作用是:按事情的發展為序,使敘事的層次更清楚。
倒敘的作用是:構成強烈的懸念,吸引讀者閱讀下文。
插敘的作用是:對主要的情節起 純托或補充作用。
補敘的作用是:起補充、豐富、深化敘述的作用,使敘事更嚴謹,有時也起到突處
強調的作用。
5:記敘的線索:記敘的線索可分為:以人為線,以物為線,以事為線,以人物思
想感情變化為線(考查的較多),以時空轉移為線。(這類題時常以填寫題目出現)
6:記敘文人物形象刻畫多樣性:概括描寫和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動
作描寫、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等。
一般是以這樣的題型出現:怎樣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刻畫的具體方法?並用例句進
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樣的?(比如:「————」句就是通過什麼描寫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
人物形象?)
7記敘文里的環境描寫及其作用:(以自然環境描寫考查的多)
自然環境的作用: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渲染氣氛;為下文做鋪墊;推動故事情
節的發展。(這幾種考查的都較多)比如:劃線句運用了什麼描寫?表現了人物的
什麼心理(表現了人物的什麼性格?),渲染了什麼氣氛?為下文做了怎樣的鋪
墊?)
8:記敘文語言評析:可以從語言本身的風格來評;可以從修辭格來評(這個方面
考查的比較多:時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樣的修辭?其作用是怎樣?
這類題型是:某句話中加點詞語為何使用好?答題有三步:第一,這個詞表示什
么?是表示範圍?是限制?或是估計等等;第二,聯系本句內容做答;第三,使用
了加點詞後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如果這個詞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為運用了什麼修
辭?首先回答運用了什麼修辭,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擬人必須要回答「生
動形象的寫出了什麼內容?)
9:文段的作用:開頭段的作用通常是總領下文或是點題;文中段時常是過渡段;
文末段是總結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以上各點只是考點中的大部分,記敘文的題型設置比較多而靈活,但是掌握答題
技巧也很重要。)
歸納段意可用以下幾種方法:(l)取捨法。有的段落中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但有主次之分,可略去次的,選用主要的進行歸納。(2)綜合法。有的段落中幾個意思都重要,分不出主次,可把段中幾個意思聯接綜合起來進行歸納。(3)摘引法。有的段落中有揭示中心意思的關鍵詞語或中心句,就可以直接摘引來作為文章的段落大意。(4)概括法。對沒有揭示中心意思的關鍵詞語或中心句的段落,要用自己的話簡明扼要地歸納出段意。總之,歸納段意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思想,舍棄次要人物、次要事件、次要思想。
說明文閱讀考點及淺析作答技巧
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性的文體,是中考語文試題重要考試內容,常見的考試內容如
下:
(1) 理解說明對象及其特徵或者說明的事理及原因;
(2) 說明順序的考查;
(3)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4 說明文語言的理解分析;語言特點;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5 各種表達方式的辨析及在文中的作用;
6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意或段落;
7 說明文寫法的分析;
8 說明文語段的作用;
9 說明文結構的分析;
10 聯系實踐談感受;
列出以下考查內容和答題技巧:
1、 說明文的分類:從說明對象的角度:事物性說明文、事理性的說明文。
2、 從說明文語言特徵:平實說明文、生動說明文。
3、 說明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類:主—
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對什麼內容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4、 說明的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
有說服力。
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作比較:把什麼和什麼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將什麼比作什麼,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
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潔、更直觀。
作引用:引用事例、數據(作用同上) 引用名言、格言、諺語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如果引
用說明在文章的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5、 說明文的語言評析:
對整篇文章語言的評析,一般從兩個角度:首先是准確,其次是形象生動或簡明平
實。
6、 分析說明文中字詞時常是對句中加點字、詞進行分析:有三種考查方式:其
一是加點字有何作用?其二是能否替換一個詞語;其三是加點詞語能否刪去?這種
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准確性的特點答題。第二種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
的區別。第三種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規律或是與客觀事
實不符合」之類的表達。
7、 說明文寫法分析:
結合說明方法談: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說
明了什麼內容,使說明怎麼樣?
結合修辭手法談:這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大量了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什
么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結合表達方式談: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情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答題
的規范格式如下:這篇文章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什麼什
么,如舉出例子,就是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8:說明語段的作用:
結構、內容作用:或引出下文,或承上起下,或總結全文、前文。有時候在文章的
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9:文章的結構主要有:總分總式;總分式;分總
議論文閱讀考點和解題思路、技巧
(一) 議論文閱讀考點
從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看,所選文章以課外為主;內容側重於具有人文色彩的文
章,比如對學生進行人格、思想、品質、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題型由主觀題佔主導
地位,也開始嘗試開放性試題,並有擴大的趨勢。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注語文教育
改革的進程。
閱讀議論文,首先要有議論文的概念,即了解議淪文的有關知識,把握其文體特
征。假如做議論文的閱讀題,答出「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一類的說明方法來,
就不夠規范。那麼,有關議論文有哪些知識點呢
一、議論文的概念:又稱淪說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運用邏輯思維評
事論理的文章體裁。
二、議論文的分類:廣義的議論文,一般可分為政治論文和學術論文。通常所說的
議論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論文。從論證方式來看,議論文又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
三、議論文的特點:內容具有理論性,結構具有邏輯性,語言具有概括性。
1.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只有準確地把握
文章的論點,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
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並
不難。分論點是用采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系,就能看出
哪是主哪是從,哪是綱哪是目。
2.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材料。它是被論點統率.為論點服務的。常用的論據有兩
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
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
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
警句等。
3.論證:指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系的紐
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
「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四種:①舉例論證:列舉確
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
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⑦對比論
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④比喻論證:用人們
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證明論點。
(二) 議論文解題思路和技巧
做議論文的閱讀題,一、找准論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
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如儉以養德。
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論點,這就要用明確的語句把它概括出來。
除了以上分析論點在文章中的位置來找淪點外,還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
內容,有助於找出論點。2.分析論據有助於找到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
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3。分析題目有助於找到
論點。注意區別: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題。
二、分析論據:1.分清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2.找出此論據是用來證明什
么觀點的。
三、明確論證方法:辨別文章使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中
的哪些方法。其中,舉例論證比較好辨別。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
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
兩方面的論述。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
論本淪結論。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開頭提出了什麼問題,是從幾個方面分
析論證的,其中著重論述的是哪個方面,再進一步研究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關鍵性詞語。議論文的語言
往往概括性強,利用比較抽象的詞語表現豐富的內容。例如儉以養德中「儉以養
德」,意思是要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品德。它內涵豐富,警策動人,只有聯系作
品背景和全文內容,才能有較深理解。
六、閱讀議論文,同樣涉及到語音、詞語、句意的理解等基礎知識,這就要在平時
做一個有心人,隨時積累詞語,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領悟。考題上出現此類
內容,要從文章內容上,尤其是從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從整體上把握。答題要在通讀了全文之後再動手,有時甚至需要讀兩遍,才
能真正讀懂。只有讀懂了。答題才會准確。
Ⅳ 初中語文各類文體的考點和答題技巧
一、中考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1、問文章體裁?答:此文是一篇 。
備選答案有: 詩歌、小說(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議論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復出現的詞句、重點關聯詞(如段落開頭的詞:不但……而且…… 因為 何況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應特別注意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採用托物言志、象徵等手法,相當隱晦,我們也能從這些詞句中找到蛛絲馬跡。
4、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強調三個部分:內容是什麼,文章怎麼樣,作者怎麼樣。
答:A、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即誰做了什麼—這可以作為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答案。
B、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諷刺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層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2) 概括法:例1:(記敘的段落)記敘了+××人(組織或單位)+××時××地+何種情況下+做××+結果。(注意原文強調的是什麼)例如2:(描寫的段落)描寫了+××景物+××特徵。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發了怎麼樣的感情。(3) 疊加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組合成句就行。)
5、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劃分層次?(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 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 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 總分總(掐頭去尾)
7、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明線和暗線)———(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時間 (5)地點 (6)作者的情感要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依據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品味題目可以從—— A內容上 B主題上 C線索 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示例:(1)主題上結合主旨回答,如象徵性的散文題目,也可以這樣回答:擬題巧妙,一語雙關,本指…實指…,突出主題,耐人尋味。(2)記敘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記敘了……,點明了本文記敘的主要內容,點明了本文敘述對象。
9、了解人稱的作用。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便於刻畫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
第二人稱:便於情感交流。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10、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詼諧幽默。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
12、寫作手法及作用? 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寫作手法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想像、聯想、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設置懸念、象徵、借景抒情、抑揚結合、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一線串珠、明線暗線等。常用具體如下: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或描寫對象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寫。 以次要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
(8)欲揚先抑和先揚後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0)設置懸念能引起讀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等。
(11)文章開篇的寫作手法:
A、可以用詩經里的賦比興手法。比如說,興,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類的
C、也可以先聲奪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氣勢強烈……
D、或是採用題記的方法。顯得雋永深刻,又有文采
E、開頭用景物描寫也不錯,渲染你所需要的氣氛和基調。 F、開門見山。 G、倒敘。
13、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語句整齊、意韻鏗鏘,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容的作用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以上各種修辭手法作用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賞析。一是豐富文章主題,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語段的作用?
答:一、內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義和象徵義。點明主旨、升華主題、畫龍點睛、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語面的象徵義、喻指義 ,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點明全文思想意義)。還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補充說明。
二、在結構上 :1、在文章開頭:總提、總領全文、開啟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2、在文章中間:(1)承接上文 (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啟下(過渡)
(4)為後文作鋪墊;標志思路、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等作用。3、在文章結尾:總結上文、總結全文、收束全文、照應開頭、獨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綿長,發人深思、卒章點題,意味深長等作用。
三、表達效果上:升華中心、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從寫作手法上:常有A、開篇點題 B、為後文設伏筆 C、作鋪墊 D深化中心 E、襯托
F、點明主旨(畫龍點睛) G、渲染 H、呼應、照應 I、對比 J、象徵 K、先抑後揚 L、預示性作用。
17、表達方式? 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分析寫景狀物記敘文景物描寫的方法。①時間推移法 ②空間變換法 ③穩步換景法 ④分門別類法
19、領會寫景的作用和寫物的目的。藉助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以「狀物」為主記敘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
20、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了解描寫的幾種形式(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2)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3)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4)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
種類:一是人物描寫:A、正面描寫:包括(1)肖像描寫(2)語言描寫(3)動作描寫(4)心理描寫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作品主題。
B、側面描寫: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
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作用是:襯託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徵。
二是環境描寫:分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
重點了解幾種描寫的作用及答題格式:
ü ①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ü ②語言(對話)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ü ③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ü ④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ü (1)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天氣、季節以及景物場景,如:山川、湖海等):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 的××命運、表現人物某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ü (2)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徵、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渲染××環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21、分析人物形象: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過對人物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22、小說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環境、情節。其中情節包括(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3、運用正副標題相結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強表達效果。
24、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
答:A、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
B、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並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某物某特點)
C、不用或調換後,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語言的准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語言的准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27、語言賞析或廣告:
類型1、分析某個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對 策:(1)了解用詞之美------動詞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
(2)掌握答題技巧:把握詞語的比喻意、引伸意、雙關義。如阿來的《詞典的故事》中「營業員臉上顯出了更多的憐憫,這位阿姨甚至因此變得漂亮起來」。「漂亮」一詞就要從它的引伸意義去答題,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來,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憐憫使我對阿姨產生好感的內心活動。
類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
對 策:(1)了解語言美的幾種形式及作用
①修辭之美------ 見第13個知識點
②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感嘆句便於抒情;反問句加強語氣語調引人深思;排比句疊句氣勢磅礴、層層深入;對偶句鏗鏘凝練,重復余韻悠然 ,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作用: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④內容之美———內容豐富題材新穎又與中心連接緊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
(2)注意答題格式:我喜歡 xx 句,因為它xx。
28、品味句子和關鍵詞。最好找詞語點評或整體點評:即怎樣寫、寫得怎樣和寫出什麼、給讀者怎樣的感受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應選擇有生命力的詞語進行。
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或從正面和側面點評。
C、深層含義(聯繫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麼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啟示、道理等。
29、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換。
答:A、能或否 B、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容。
C、 詞語:為何這樣安排先後順序(強調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在的順序)。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麼關系,所以不能調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並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
30、問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答: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於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真摯深沉的感情,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②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義,以深化主題,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③說明是為了簡要地解說事物,闡明事理,使所敘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議論有時是融為一體的,無法截然分開的。
31、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布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合該文寫作的手法。
①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突出了中心。
②結構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結構嚴謹。
③語言:朴實或生動、形象、准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現技巧:一是修辭手法:共八種。二是表達方式:有五種。其中描寫可細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樂景寫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聯想、想像等。
四是結構手法:包括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以小見大、先抑後揚等。
32、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 性格 思想 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
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 可以這樣表述:表現了/揭示了/批判了/贊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並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
33、問閱讀後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即提出、分析、解決問題。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
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34、常見的考點:一、理解文章重要詞語的含義。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四、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五、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六、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七、鑒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八、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九、體驗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內涵。
二、中考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
三、中考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1、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可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⑵方法: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後,歸結出中心論點;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論證(怎樣證明)⑴論證方法: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事實論據(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 道理論據(議論);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④比喻論證(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並列式 ②總分總式 ③總分式 ④分總式 ⑤遞進式。
5、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6、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7、常見考點
①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 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②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認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原意。
③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 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答題思路是:作者為了證明……觀點,首先使用了……論據,然後對……論據進行了怎樣的分析,從而證明了……觀點。關鍵要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
④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考點
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紐帶,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種:
1、例證法: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所以舉出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引證法:是引用具有權威性的言論證明論點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使用得當,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分析引證法的作用,應先弄清引用了誰的言論,是為了證明什麼,再把握引證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3、喻證法:就是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可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對比論證法: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和道理進行鮮明對比,從而證明論點的方法。分析對比論證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麼和什麼作對比,然後分析對比為了證明什麼,最後把握對比論證法的特殊作用——是非曲直分明,給人印象深刻。
答題思路:(1)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2)事實論據,從哪個角度來證明論點。(3比喻論證,或生動形象證明了……,或深入淺出證明了……(要根據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來確定)。(4)對比論證,兩個方面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⑤議論文的語言特色考點 :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色:(1)要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准確,嚴密:(2)要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其敘述的概括性和簡潔性:(3)要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下面從不同角度解釋一下:
A、語言准確表現為:① 概念使用准確,② 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
B、語言嚴密表現為:判斷和推理嚴密,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
C、語言鮮明表現為:表述明確,不模稜兩可,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恰當使用修辭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D、語言概括簡潔表現為:議論文中事實敘述不細致,較籠統。用議論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詳細敘事。否則會喧賓奪主。這一點一般的議論文都有體現,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答題思路:如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思路:(1)確定、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2)詞語對表達中心或闡明觀點的(深層、比喻或引申)作用;這類題主要考語言的准確周密性和形象生動性。又如詞語順序是否可以顛倒?
答題思路:(1)解釋詞語的含義;(2)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事理程序的先後順序,強調其先後順序或層次性。
⑥議論文中代詞的指代對象考點 :這種考題在各種文體的閱讀中都較為常見。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需要聯繫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內容,這種情況,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代詞之前,找到後可用其替換代詞,通讀句子視句意變化與否來檢驗其正誤。
⑦開放性、拓展題考點。這種題一般都是,考查學生閱讀文章後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或理性思考。解題時需結合文章發揮個人從閱讀中獲得的感悟。答題方式:相當於寫一篇小的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注意必須引用名言或名人軼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認識。
⑧議論文中非議論成分考點。
答題思路:議論文中非議論成分,都是為論點服務的(不同表達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議論成分的目的來確定)
Ⅵ 關於小學,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和作文的知識點
第一部分議論文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嚴密的論證)
一、論點的特點:①正確②鮮明
歸納論點的方法:
1、標題
2、文章開頭
3、結尾
4、中間:
①通過歸納總結論據的共同點來推斷出論點
②總結性的詞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見;我認為;綜上所述;總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論題,然後依據論題在文中找出反復出現的類似的論斷性的話,合並同類項,最後歸納。
注意:歸納論點的句子必須是完整而鮮明的肯定性的論斷的句子。
二、論據
事實論據(如現實事件、歷史事實、統計材料、具體數字等)
理論論據:(包括人們公認的原理、公式、定義、法則、規律、名言警句等。)
歸納論據的要點:××人+怎麼做(與論點密切相關的方面)+結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體的事實,那是事實論據。
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1、例證法(擺事實):具體典型而且充分地證明了某一論點。
2、引證法(講道理):引用了什麼論證了某一論點,使論證具有說服力。
3、喻證法(講道理):形象生動地闡述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通俗易懂。
4、對比法(講道理):通過對比,突出強調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鮮明。
四、分析議論文的表達方式
1、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概括性很強,作用:用事實證明某一觀點或主張。
2、議論文中時而有生動形象的描寫,作用:更鮮明生動地證明了某一觀點。
3、議論中的抒情,會使議論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嚴密、准確
六、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七、論證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第二部分 記敘文
一、常見敘事線索
1、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跡
2、物品線索:某一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3、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
4、事件線索:中心事件
5、時間線索
6、地點變換線索
找線索:
①文章的標題;
②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
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作用:文章內容井然有序地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來龍去脈。
二、記敘順序
1、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後)。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後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比如:回憶往事)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三、人物的描寫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 × × 身份、 × × 地位、× × 處境、經歷以及 × × 心理狀態、× × 思想性格等情況。
2、語言(對話)描寫3、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 × × 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 × × 性格特徵或 × × 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 × × 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 × 性格或者 × × 品質。
四、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 × × 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 × × 情感、預示人物的 × × 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 × × 時代背景,渲染 × × 環境氣氛。
五、記敘文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辨析
1、結合特定語境(即具體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詞語的含義。
2、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明了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一詞多義等。
3、注意語氣或語調。
4、著眼於詞句之間的搭配。
5、著眼於詞義范圍的大小、輕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體或者事物的象徵意義,用平實的語言表達)。
六、記敘文開頭句子的作用
1、開篇點××題;
2、總領全文;
3、引起下文,為下文 × × 作鋪墊;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5、為下文 × × 埋下伏筆
七、記敘文中間句子的作用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段末起總結作用(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3、為下文 × × 埋下伏筆;
4、為下文 × × 情節作鋪墊;
5、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八、記敘文結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點明 × × 題;
2、總結全文,深化 × × 中心;
3、首尾呼應;
4、點明 × × 中心,升華主題;
5、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6、點題;
7、前後照應;
8、首尾呼應。
九、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 × × 氣氛;
2、烘託人物 × × 性格(感情);
3、點明 × × 中心(揭示主旨);
4、突出 × × 主題(深化中心)。
十、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標題:語段中開頭結尾處的抒情議論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等。(特別是抒情散文中)
3、還可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
4、從作者對人物或事物的態度判斷。
十一、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
(2) 概括法:例1:(記敘的段落)記敘了 + × ×人(組織或單位)+ × × 時 × × 地 + 何種情況下 + 做 × × + 結果。(注意原文強調的是什麼)
例如2:(描寫的段落)描寫了 + × ×景物 + × × 特徵。
例如3:(議論文)運用××論證方法(或論據)+ 從 × × 角度(方面)+ 論證了 × × 觀點。
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發了怎麼樣的感情。
(3) 合並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的短語合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說
一、小說三要素
1、人物2、情節3、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情節內容及作用:A、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B、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現沖突,揭示主題。D、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情節的總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二、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 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例2、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錢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D、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作用:1、在記敘性文體中,議論有兩種方式:先敘後議和先議後敘。前者見解獨到,令人深思,具有啟發性;後者可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 2、議論在散文中會對形象的特徵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議論在議論文中主要是闡述觀點。
E、說明:是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作用:使讀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特點。 例如:這張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種描寫,准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和諧相處),分析人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第四部分 說明文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A、題目;B、首段;C、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標志
分類和作用:
一、舉例子 :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 × × 特點。
二、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 × × 特點。
三、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該事物的 × × 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 × × 特點。
五、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 × × 特點(地位、影響等)。
六、下定義:簡明周密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本質和內涵,使說明更嚴密。
七、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 × × 特點。
八、引言論: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3、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⑷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說明順序表現:
A、總分結構:總—分; 分—總;總—分—總。
B、 先主要後次要。
C、 先原因後結果。
D、 由現象到本質。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說明性語言的特點:准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6、說明文分類
1、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第五部分 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線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題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句子或關鍵性詞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
三、要藉助想像領會作品的內涵。
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四、要體會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1、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想像、聯想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3、細處落筆,以小見大。
4、側面暗示。
五、要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修辭方法或者表達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語言朴實自然美。
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
3、散文語言富有音樂美,具有詩情畫意,。
六、散文特點:「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第六部分 語文知識
1、常用修辭方法
(1)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事物的 × × 特點;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2) 擬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寫「物」色彩鮮明、親切自然,描繪形象生動,表意豐富。
例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3)誇張:揭示事物的 × × 本質,烘托 × × 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例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例2: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例1: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5)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例1: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例2: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6)引用:說明文、記敘文: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在議論文中,作為論據可以增強語言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例1:唐代詩人李白曾經寫道「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7)設問:作用:強調問題,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8)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例2:「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9)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例1: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例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例3: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10)對比:突出強調其中某一對象的特點。
例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11)反復: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12)反語: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2、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後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1)象徵(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2)襯托 :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 × × 特徵。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 × × 特徵。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徵。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 × × 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議論文:強化 × × 論點。 散文:反復地抒發 × × 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作用: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
Ⅶ 初中語文重點篇目(光說題目即可)及其作者知識梳理。急急急急急!大家幫個忙!
是要中考復習資料吧?我這里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沒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文復習提綱
一、現代文閱讀
[知識點儲備]
1、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3、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設問、反問、反復、對比。
4、修辭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②、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③、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⑤、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⑥、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⑦、誇張:突出、強調;
A、現代詩
[知識點儲備]
1、詩歌的特點: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樂性。
2、按表達方式分為: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
3、按體裁分為:舊體詩、新詩。
4、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先揚後抑、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
《我愛這土地》艾青
《鄉愁》餘光中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何其芳
《紙船》泰戈爾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長城謠》席慕蓉
《一片槐樹葉》
《致空氣》
《樵夫,別砍那棵樹》
九下
《憶秦娥•婁山關》毛澤東
《沁園春•雪》毛澤東
《再別康橋》徐志摩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
《一條未走的路》
B、小說
[知識點儲備]
1、小說三要素:人物(主要)、情節、環境。
2、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細節。
3、描寫人物的角度:正面、側面。
4、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6、自然環境的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託人物的心情。
7、社會環境的作用: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提示文章主題。
8、根據篇幅的長短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
9、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
②、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③、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空城計》羅貫中
《美猴王》吳承恩
《心聲》
《勇氣》
八上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施耐庵
《范進中舉》吳敬梓
《選舉風波》
《山米與白鶴》
九上
《孔乙已》魯迅
《一厘米》畢淑敏
《差半車麥秸》姚雪垠
《清兵衛與葫蘆》
九下
《故鄉》魯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奧伊達的理想》
C、散文
[知識點儲備]
1、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下(記敘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羨林
《鐵騎兵》楊朔
《蘇珊•安東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楊禮贊》茅盾
《囚綠記》陸蠡
《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
《草莓》
九下(議論性散文)
《家》
《石縫間的生命》
《廢墟的召喚》
《更浩瀚的海洋》紀伯倫
D、戲劇(劇本)
[知識點儲備]
1、分類:
①、按表現形式:話劇、詩劇、歌劇、舞劇、戲曲。
②、按內容性質:悲劇、喜劇、正劇。
③、按題材反映的時代: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科學幻想劇、童話劇、兒童劇。
④、按篇幅規模:多幕劇、獨幕劇。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欽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館》老舍
《陳毅市長》沙葉新
《開國大典》
E、記敘文
[知識點儲備]
1、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3、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5、記敘文段意的歸納:
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寫人的記敘文)
《回憶我的母親》
《小巷深處》
《我的老師》海倫•凱勒
《「兩彈」元勛鄧稼先》
七上(敘事性記敘文)
《憶讀書》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馬克•吐溫
《山中避雨》豐子愷
《風箏》魯迅
七上(狀物類記敘文——抓住事物的特徵)
《石榴》郭沫若
《海燕》鄭振鐸
《白鵝》豐子愷
《鶴群》
F、說明文
[知識點儲備]
1、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2、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引用、分類別、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
3、文章結構:總分、分總、總分總。
4、說明文段意的歸納:
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5、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①「XX」詞好在哪裡?
用了「XX」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②、「XX」詞能不能刪掉?
不能,刪掉「XX」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用了「XX」詞不達意,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說明文)
《蘇州園林》葉聖陶
《橋梁遠景圖》茅以升
《洲際導彈自述》
《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
八上(事理性說明文)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賈祖璋
《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楊振寧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
《善待家園》
《龍永圖趣說WTO》
G、議論文
[知識點儲備]
1、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據分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3、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4、議論可分為:立論和駁論。
5、駁論的種類有: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
6、議論文論證方法作用分析:
運用了XX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使讀者信服。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上(立論文)
《紀念白求恩》毛澤東
《談語言》王力
《最苦與最樂》梁啟超
《懶惰的智慧》
九上(駁論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
《吳漢何嘗殺妻》鄧拓
《大小貓洞》
《世上沒有傻問題》
H、寫景文
[知識點儲備]
1、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2、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濟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處人家。
《樹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記)
《巴東三峽》
《周庄水韻》
《青海湖,夢幻般的湖》
《走進紐約》
I、紀實性作品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傳記)
《魯迅自傳》魯迅
《毛澤東的少年時代》埃德加•斯諾
《第一千個球》
《少年愛因斯坦》
八上(新聞)
《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
《別了「不列顛尼亞」》
《生命之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屠殺》
《尋找時傳祥》
《阿炳在1950》
《滑鐵盧之戰》
J、童話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犟龜》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駱駝尋寶記》
《地毯下的塵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時報廣場》
K、其它
[相關課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暢想》
《如果人類也有尾巴》。
(演講詞)八下
《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個夢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長》
(書信)九上
《致蔣經國先生信》
《給兒子的一封信》
《給女兒的信》蘇霍姆林斯基
《給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讀<堂吉訶德>》海涅
《永遠新生》
《科學與藝術》
1. 第一部分議論文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嚴密的論證)
一、論點的特點:①正確②鮮明
歸納論點的方法:1、標題2、文章開頭3、結尾4、中間:
①通過歸納總結論據的共同點來推斷出論點
②總結性的詞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見;我認為;總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論題,然後依據論題在文中找出反復出現的類似的論斷性的話,合並同類項,最後歸納。
注意:歸納論點的句子必須是完整而鮮明的肯定性的論斷的句子。
二、論據
事實論據(如現實事件、歷史事實、統計材料、具體數字等)
理論論據:(包括人們公認的原理、公式、定義、法則、規律、名言警句等。)
歸納論據的要點:××人+怎麼做(與論點密切相關的方面)+結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體的事實,那是事實論據。
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一、例證法(擺事實):具體典型而且充分地證明了某一論點。
二、引證法(講道理):引用了什麼論證了某一論點,使論證具有說服力。
三、喻證法(講道理):形象生動地闡述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通俗易懂。
四、對比法(講道理):通過對比,突出強調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鮮明。
四、分析議論文的表達方式
1、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概括性很強,作用:用事實證明某一觀點或主張。
2、議論文中時而有生動形象的描寫,作用:更鮮明生動地證明了某一觀點。
3、議論中的抒情,會使議論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嚴密、准確
六、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七、論證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第二部分 記敘文
一、常見敘事線索
1、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跡
2、物品線索:某一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3、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
4、事件線索:中心事件 5、時間線索 6、地點變換線索
找線索: ①文章的標題②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 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作用:文章內容井然有序地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來龍去脈。
二、記敘順序
1.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後)。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後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比如:回憶往事)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三、人物的描寫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2、語言(對話)描寫3、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四、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環境氣氛。
五、記敘文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辨析
1.結合特定語境(即具體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詞語的含義。
2.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明了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一詞多義等。3.注意語氣或語調。4.著眼於詞句之間的搭配。5、著眼於詞義范圍的大小、輕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體或者事物的象徵意義,用平實的語言表達)。
六、記敘文開頭句子的作用
1、開篇點××題; 2、總領全文; 3、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5、為下文××埋下伏筆
七、記敘文中間句子的作用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段末起總結作用;(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3、為下文××埋下伏筆4、為下文××情節作鋪墊5、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八、記敘文結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點××題;2、總結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應;4、點明××中心,升華主題;5、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6、點題7、前後照應8、首尾呼應
九、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氣氛2、烘託人物××性格(感情)3、點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十、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標題;語段中開頭結尾處的抒情議論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等。(特別是抒情散文中)3、還可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4、從作者對人物或事物的態度判斷。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
(2) 概括法:例1:(記敘的段落)記敘了+××人(組織或單位)+××時××地+何種情況下+做××+結果。(注意原文強調的是什麼)
例如2:(描寫的段落)描寫了+××景物+××特徵。
例如3:(議論文)運用××論證方法(或論據)+從××角度(方面)+論證了××觀點。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發了怎麼樣的感情。(3) 合並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的短語合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說
一、小說三要素
1、人物2、情節3、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A、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B、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D、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情節的總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二、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 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例2、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錢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D、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作用:1、在記敘性文體中,議論有兩種方式:先敘後議和先議後敘。前者見解獨到,令人深思,具有啟發性;後者可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 2、議論在散文中會對形象的特徵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議論在議論文中主要是闡述觀點。
E、說明:是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作用:使讀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特點。 例1:這張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種描寫,准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和諧相處),分析人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第四部分 說明文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A、 題目B、首段C、關鍵詞句 (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標志
1、分類和作用:一、舉例子 :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二、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三、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
五、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六、下定義:簡明周密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本質和內涵,使說明更嚴密。
七、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八、引言論: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2、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⑷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A、 先總說後分說:總—分; 分—總;總—分—總 B、 先主要後次要。
C、 先原因後結果。 D、 由現象到本質。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1、說明性語言的特點:准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6、說明文分類
1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第五部分 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一、 要把握文章「線索」。
二、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題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句子或關鍵性詞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
四、 三、要藉助想像領會作品的內涵。
五、 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六、 四、要體會散文的意境。
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八、 1、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九、 2、想像、聯想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十、 3、細處落筆,以小見大。4、側面暗示。
十一、 五、要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修辭方法或者表達方式分析)
十二、 1、品味散文語言朴實自然美。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3、散文語言富有音樂美,具有詩情畫意,。
十三、 六、散文特點:「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 6、從作者描寫的角度(聽、視、嗅、味、觸覺)。
十五、 第六部分 語文知識
十六、 1、常用修辭方法
十七、 1、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十八、 2、 擬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寫「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生動,表意豐富。
十九、 例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二十、 3、誇張: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例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例2: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二十一、 4、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
二十二、 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例1: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二十三、 3、 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例1: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例2: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二十四、 6、引用:說明文、記敘文: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在議論文中,作為論據可以增強語言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二十五、 例1:唐代詩人李白曾經寫道「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二十六、 7、設問:作用:強調問題,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二十七、 8、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例2:「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二十八、 9、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二十九、 例1: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例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三十、 例3: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三十一、 10、對比:突出強調其中某一對象的特點。
三十二、 例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三十三、 11、反復: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 例1:「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 例2: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三十六、 12、反語: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 例1:(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三十八、 2、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三十九、 聯想、想像、象徵(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後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四十、 1、象徵(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四十一、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四十二、 2、襯托 :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
四十三、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四十四、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徵。
四十五、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四十七、 5、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徵。
四十八、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四十九、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五十、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五十一、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五十二、 議論文:強化××論點。 散文:反復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五十四、 作用: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五十五、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五十六、 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