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語文有哪些課文能滲透法制教育
很多很多,如《貓》《斑羚飛度》《傷仲永》《故宮博物院》《奇妙的克隆》《風箏》《敬畏自然》《喂,出來》《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心聲》《智取生辰綱》《談生命》《那樹》《威尼斯商人》《棗兒》等等
B.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幾乎呈空白狀態。在當前社會法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面對學生法律素養薄弱、行為自律意識欠缺、自我保護能力匱乏及語文學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滯後的現狀,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呢?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發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是一種現實、可操作而有實效的途徑。這種運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文本的「法眼」解讀及運用藝術眼光對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學」欣賞,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必將使法制的神聖光芒照進語文課堂、照進學生的心靈。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例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九年級下冊中選錄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個最佳範例。課文節選自莎士比亞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場,寫了一場完整的法庭審判,其中閃爍著西方現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輝。作者用最直接明了、學生易感興趣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完整、明晰、堅固而嚴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現代文明社會即法制社會的雛形。選文形象逼真地再現了原、被告雙方激烈的法庭辯論的全過程,尖銳緊張的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出乎意料的結局,讓學生感受到作品懲惡揚善的深刻主題。在領略莎翁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的同時,學生得以了解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為行使法制權力的中心,以法律條文為法庭裁決的依據和准繩,以訴訟雙方的法庭申訴和辯論為審判的主體,維護法律的神聖與公正,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打擊剝削、欺詐、陷害等罪惡。因此,在教這一課時,我除了帶領學生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題、品味語言之外,還給他們簡單地介紹了相關的經濟法、民法等法律常識,同時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有關法律書籍、撰寫法律文書、寫出心得體會等,從而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於他們的大腦。
二、在閱讀中進行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與積累,如何在閱讀中進行法制教學呢?我們如果利用好學生閱讀進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必讀的課外名著有很多,《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等是學生非常願意閱讀的古典名著。例如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評價時都注意到魯提轄是值得歌頌的,因為他疾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教師要考慮周全,讓學生討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可以由個人快意恩仇?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遠大於空洞的法律讀本。試想:如果讓學生都認同了魯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都仿而效之,那麼對創建法制社會將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認同情感的基礎上,對處理問題的方式應存疑、存異。讓學生明白:他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英雄」,是歷史的產物,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是否剝奪人的生命必須由公安機關依靠嚴格的程序、用鐵的證據裁定。
三、在綜合性學習中融入法制教育
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時,也應適時融入法制教育。譬如:針對環保問題擬寫標語或擬向當地政府提建議等多種趣味的方式進行法制教學滲透,不僅讓學生們認識環保的重要性,還進行了環保教育。在課堂上,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學生就提出建議讓大家循環利用水,並想出了許多節水妙招;有的談到我們周圍的河流已被污染,告誡大家亂扔垃圾的危害……學生們還自己編寫了許多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一句比一句生動,句句都表現出學生保護環境的決心。
四、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如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等欄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原因不僅是由於它們在選題方面貼近百姓生活、講述真實生動、弘揚道德風尚、普及法律常識,而且還得益於每一期都有一個好標題。教師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作文擬題技巧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對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習作中深化認識,對比自己或周圍人的做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在法制教育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語文教學這個主陣地上進行法制教育顯得尤為必要。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想辦法,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同時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C. 初中語文有哪些課文能滲透法制教育
初中語文有哪些復課文能滲制透法制教育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學校教育已不再滿足於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能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風雲變幻的世界要求他們具備社會生存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面有著獨天德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傳授知識技能,也可滲透法制教育內容,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從而健康成長,做個「四好少年」,成為「四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