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言文詠雪的主旨句是什麼百度知道
(從各個角抄度來看)襲其實就是:
1.謝安一家十分和諧美滿幸福富裕
2.謝安十分慈祥,和藹
3.他的兄女謝道韞是個才女(這注釋上也有),出口成章,溫柔典雅,很有教養(反正是好的詞語)
4.兄子胡兒沒有後者有含義(反正較差的詞語,不要太差)
B. 佝僂承蜩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給我們的啟示是(文言文)求大神幫助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做事精專,全神貫注,方能成功
C. 初中語文文言文的主旨
《童趣》
本文是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圍繞「記趣」這一中心,選取、描述了兒童時代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幾件趣事,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童趣》主旨句為: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論語十則》
倡導好學,包括讀書,治學,做人,增長學識與修養道德統一。
《山市》
本文作者以變幻之筆描寫了變幻莫測的山市蜃景,將人們難得一見的山市蜃景描寫得惟妙惟肖,歷歷如在眼前,語言生動形象。
《詠雪》
兄子胡兒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而兄女的比喻則是神似,兩人的比喻各有好處。
本文通過寫詠雪,表現了謝道韞的聰明智慧,才華出眾。
在最後的公大笑樂, 表示謝太傅欣賞謝道韞的才華 而最後還特別介紹謝道韞證明他欣賞謝道韞的才華
啟示:
這說明天才也要有好的成長環境。
《陳太丘與友期行》本文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說明了「禮」和"信「的重要性,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
我們也不要對大人不講禮貌。
《智子疑鄰》告訴我們,如果心存私愛,偏信偏聽,就聽不進別人有益的忠告。反而會把提出忠告的人當成損害自己的人;
《塞翁失馬》告誡我們,在一定的條件下,禍可以變成福,而在另一些情況下,福反而變成禍,說明事物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
《傷仲永》
通過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學」,是「其受於人者不至」,說明人的知識才能決不能單純地領先天賦,而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
《木蘭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孫權勸學》
本文通過孫權勸學的故事,強調了讀書學習對增長才略、「當塗掌事」的重要作用。
《口技》
主旨句:京中人有善口技者。
中心思想:感受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與口技人高超的技藝。
《誇父逐日》
寫了人敢於與自然事物做斗爭 寫出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藉助於神話,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狼》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說明狼無論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後一段作者的議論。文章是以狼為主來敘事的,並從狼自取滅亡的角度來歸結故事的主旨的。
《桃花源記》
嚮往者和平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平與與世無爭的意境,和黑暗社會的鮮明對比,
《陋室銘》
文章通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贊頌,抒發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也就是陋室銘的主旨所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就是體現作者通過贊美蓮而體現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正廉潔的高貴品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是一篇寫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的說明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再現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表達的應該是孔子在戰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這一感情的吧?他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齊親 不獨子其子,是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三峽》
本文通過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寫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
《答謝中書書》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表達作者對山川美景的獨特情感,陶情怡樂於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記承天寺夜遊》:用美景襯託了自己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樂觀。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觀潮》
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
本文寫的是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作者以十分精煉的筆墨,描寫了海潮的壯觀、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盛況。
《湖心亭看雪》
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緻。
舟子喃喃曰:「莫說相關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下
《與朱元思書》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
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仕人避世退隱的消極性。
《五柳先生傳》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這是一篇通過對五柳先生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來用以自況的文章,抒發了陶淵明的志趣。文中描繪述了一個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
《馬說》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作者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
《送東陽馬生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的努力。
《小石潭記》
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優美和寂靜,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岳陽樓記》
本文熱情的贊頌了朋友滕子京謫守巴陵後的光輝政績,生動地描寫了洞庭湖的雄偉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觀景所觸發的「悲」、「喜」之情;並通過褒揚「古仁人之心」,貶抑了一般「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從而抒發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醉翁亭記》
該文主旨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表現了作者熱愛美好景色的感情,將自己的愁緒情懷寄予山水,借山水以排遣愁懷,隨遇而安的復雜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滿井游記》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心情愉悅,情意盎然
九上
《陳涉世家》
主要敘述陳涉發動起義的經過和起義軍初期的迅猛發展形勢.文章屬於傳記體裁,著眼於表現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政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顯示他洞察時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幹.
《唐雎不辱使命》
本文通過記敘唐雎奉安領君之命出使秦國,面對暴秦勇敢無畏,正義辭嚴的同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終於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國土的經過,頌揚了唐雎忠於使命,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
《隆中對》
本文通過對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敘述,表現了諸葛亮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勢的發展並據此以確定蜀漢建國的政策、策略的遠見,贊揚了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師表》
表達了對劉備父子知遇之恩的感激與效忠,以及北伐中原的決心
九下
《公輸》
非攻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於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於統治者是否「得道」。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反映了中華民族延綿幾千年的居安思危、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正是在這些精神的激勵和鞭策下,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史。
《魚我所欲也》
人要有羞惡之心,要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要做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啊!
《惠子相梁》
莊子見惠子並表明自己無意為官,安貧樂道的志向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本文通過講道理和擺事實,論證了捨生取義的觀點。
《曹劌論戰》
通過曹劌與魯庄公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闡明了作戰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贊美了曹劌的愛國之情。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主旨升華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說明了"直言不易"的道理。
希望對你有幫助。
D. 求初中文言文主旨
建議買本參考書,網上給的答案不可靠,畢竟有的人根本不看你問題,直接瞎說的,樓上的話我也贊同,學習還是不要太想偷巧
E. 習慣說 文言文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什麼
主旨句子: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主要採用記敘和議論的表達的方式、告訴了我們:君子做學問最重要的是在開始的時候就要謹慎地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
F.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古詩和文言文的主旨句。
您好: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古詩文及譯文匯總(1)
1、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駢體文,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視之情,對友人的規勸。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原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煙霧都消散盡凈,天與遠山都顯現著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隨水流漂浮游盪,任憑船兒隨水漂去。從富陽到桐廬,大約一百多里,奇峭的的山奇異的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江底游動的魚兒和細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借著山勢,競爭著向上,相互比高遠。(群山)互相競爭著高聳筆直的向上,形成成千成百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清越的泉聲。美麗的百鳥相向和鳴,唱出和諧動聽的嚶嚶聲。蟬兒長時間地叫個不停,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那些像老鷹飛到天上一樣(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見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忙於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2、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本文實為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文中言「不」,其實正突出了作者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使得文章顯得與眾不同,讀來生動活潑,很好的表達了陶淵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piáo)屢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pō)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xián)觴(shāng)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yú)?
【譯文】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先生閑適安靜且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但只求領會要旨;每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愛好喝酒,但家境貧寒而不能常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盪盪,不能遮蔽風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自己娛樂,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稱贊道: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時候的百姓吧?
3、馬說
《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古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先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馬,也只能辱沒於低賤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而不用千里馬稱呼。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吃一頓就要吃盡一石的糧食,喂養馬的人不按照它馬能日行千里的能力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資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和平常的馬一樣都不行,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卻不能喂飽它,使它的才能無法充分發揮出來,馬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站在馬兒旁對著千里馬說:「天下就沒有什麼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真的是他們不識千里馬啊。
4、送東陽馬生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勉勵馬生勤苦學習。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guān ),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chì)咄(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jìng)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pī)綺(qǐ)綉,戴朱纓(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縕(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譯文】我幼年的時候就特別愛好學習。但是家裡貧窮,沒辦法買書來看,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借,用手親自抄錄,算好約定的日子歸還。(即使)天氣非常寒冷,硯台里的水結成了堅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伸直,也不停止抄書。抄錄完畢,跑著送過去,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因此能夠讀到各種各樣的書。已經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自己無法和才學淵博的老師、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經奔向百里之外,手捧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也沒有稍微把話說得柔和一點,把臉色放溫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敬的等候著,提出疑問,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會遇到前輩的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禮節也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等到他高興後,就再次去請教他。因此我很愚笨,但最終(我)還能有所收獲。
當我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深的山坳和巨大的峽谷中。嚴冬寒風凜冽,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為寒冷乾燥而破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用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將我)裹起來,很久才暖和起來。住在旅館里,旅店老闆每天提供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可以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佩戴白玉做的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的樣子好像神仙一樣;我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之間,卻毫無羨慕的意思,(那是)因為(我)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讀書),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的勤勞和艱苦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
5、詩詞曲五首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唐代劉禹錫的七言律詩。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原文】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譯文】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我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突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貶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帆船駛過,病死的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2)赤壁
《七絕·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詩。詩中描述了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台上為曹操所霸佔。
【原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沉埋在沙中折斷的戰戟還沒有腐蝕,自己拿起來磨洗認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東風給周郎方便,銅台中深鎖的就會是二喬。
(3)過零丁洋
《過零丁洋》作者文天祥,這首詩是他在1279年正月過零丁洋時所作。詩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運,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表現。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種經書,終於取得功名,開始了動盪艱辛的政治生涯;從率領義軍抗擊元兵以來,經過了整整四年的困苦歲月。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敵人的侵略下支離破碎,就像狂風吹卷著柳絮零落飄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動盪不安,就像暴雨打擊下的浮萍顛簸浮沉。想到前兵敗江西,從惶恐灘頭撤離的情景,那險惡的激流、嚴峻的形勢,至今還讓人惶恐心驚;想到去年五嶺坡全軍覆沒,身陷敵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嘆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誰沒有一死呢?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留下這顆赤誠之心光照青史吧!
(4)水調歌頭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蘇軾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做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明月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願離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月色的明媚皎然。
(5)山坡羊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原文】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奔集起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遙望古都長安一帶,內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看到了無數間的宮殿都變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6、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唐朝詩人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記》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lè)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jua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màn),蒙絡搖綴(zhuì),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通假字,通「徹」,有的版本為「徹」),影布(於(在))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譯文】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像人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我)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潭)用整塊石頭形成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連綴,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裡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似的。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停在那裡)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竄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猶如在同遊人逗樂。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星分布和蛇爬行那樣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溪流兩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錯,也不知道溪流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坐在潭邊,四面有竹子樹木環繞合抱著,寂靜冷落沒有旁人,(那幽深悲涼的氛圍)令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真是)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為它的環境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便離開了。
同去遊玩的人: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7、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岳陽樓記》能夠成為傳世名篇並非因為其對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
【原文】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 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y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很多荒廢了的事業都興。
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從前的規模,在上面刻上唐代賢人和現代人的詩賦,並囑咐我寫一篇文章用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麗的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著長江流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早晨陽光燦爛,傍晚霧靄陰沉,氣候千變萬化,這就是我登上岳陽樓所見的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他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水、湘水,被降職遠調的官吏和吟詩作賦的詩人,大多聚集在這里。看了自然景物而出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陰雨連綿的日子,數月不晴,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嶽也隱沒了蹤影;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登上這樣的岳陽樓,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誹謗,害怕譏諷,滿眼凄涼冷落的樣子,一定會感慨萬千而悲傷了。
至於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季節,湖面波平浪靜,上下天色互相輝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著金子般的光點,湖水平靜時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塊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登上這樣的岳陽樓,就會有一種心胸開闊,精神愉悅,榮辱得失全部忘卻,在清風吹拂中端起就被痛飲,那心情真是快樂高興極了!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他們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為官就為他的百姓擔憂;在僻遠的江湖就為君王擔憂。這樣做官時也擔憂,不做官時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8、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作者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
【原文】環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zhāo)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應,傴(yǔ)僂(lǚ)提攜(xié),往來而不絕者,滁(chú)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餚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yì)者勝,觥(g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眾多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玡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則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山轉,有一座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四角翹起,高踞於泉水之上,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誰?山裡一個名叫智仙的和尚。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同賓客來到這里飲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山谷顯得昏暗,或暗或明,變幻不一,就是山間早晚的景色。野花開放,散發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傍晚歸來,四季的景色都有所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遊玩。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來釀酒,泉水香甜,酒香清洌;野味野菜,各種各樣擺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站起來坐下去,大聲喧嘩的是這些賓客們在盡情地歡樂。那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下山,人們的影子四處散開,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後面。樹林里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鳥兒們就開心了。然而鳥兒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遊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遊玩而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把人們的快樂當作快樂。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後又能用文字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望採納謝謝。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G. 文言文當止不止的主旨句和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必須都回答,要不不選滿意)
主旨句——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
道理——做事情應當先看情況而定結果,不能意氣用事.告訴人們要適可而止,不能一味強求,過於的強求終將後悔.
H. 《狼》文言文閱讀,點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的含義理解
狼雖然貪婪凶惡,狡詐陰險,擔憂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類面前,終究難逃滅版亡的權命運.對待像狼一樣的黑暗勢力,不能妥協退讓,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取得勝利;不要被貌似凶惡的事物嚇到,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論是狼或人,只要貪婪狡猾,貪圖利益,終將滅亡;我們應該學習屠戶勇敢的精神.
狼無論多麼貪婪,狡詐,在機智勇敢的人的面前終究會失敗的。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不要存在幻想,不要妥協退讓,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做人不能貪得無厭,面對困境要隨機應變,不能被假象迷惑,要保持清醒
I. 找出文言文和古詩主旨句。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望洞庭湖增長回城鄉 孟浩然 (八答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九萬里風鵬正舉。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岳陽樓記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醉翁亭記 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J. 文言文主旨句和點明主旨句有什麼區別嗎
你問的應該是「文眼」和「主旨句」的區別吧
文眼是文章中的線索之類的,主旨則是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