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物質的變化

六年級物質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0-12-28 22:42:52

Ⅰ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六年級科學教學案例分析

這是六年級科學教材中第二單元的一堂實驗課.本課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是觀察混合後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後部分是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課前我讓學生帶齊了塑料杯、沙子、豆子、筷子和篩子。另外我還給每個實驗小組准備了白糖、燃燒匙、火柴蠟燭等材料。下面是我和學生一起進入混合沙和豆子探究實驗活動的課堂實錄。師:同學們,生活中經常要混合一些物質,如炒菜的時候把調味品和蔬菜混合,物質之間相互混合會發生變化嗎?請把各自帶來的沙、豆子倒在白紙上,用多種觀察方法,觀察沙和豆子的特徵。生:沙細雜質少、粉末狀、顆粒狀都有,豆子圓圓的、黃色的表皮光溜溜的。生: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狀大小不盡相同。師:請問你們在觀察中用了哪些觀察方法,能介紹一下嗎? 生:眼睛看、手去摸。師:猜一猜混合後的沙豆子會是什麼樣的?(提示:把杯中的沙倒入裝有豆子的杯中進行混合、攪拌,然後用篩網分離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檢查沙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師:請介紹你們小組的實驗方法和分離沙和豆所看到的不同現象。 生:我們看到沙子粘到豆子上,豆子好象變了一點顏色。生:我們組發現沙、豆子攪拌分離後沙還是原來的沙,但豆子的表皮有褶皺、表皮不光滑了。生:發現攪拌後的豆子表皮破裂了,表皮顏色也變淺了。師: 變化是通過實驗後比較出來的,與原來的樣本進行對照,可以看出混合後沙、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但他們的特徵和性質沒有變化,沙還是沙,豆還是豆。總結:這節課我們通過判斷——實驗——總結的方法發現沙和豆這兩種物質,混合後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與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師: 我們周圍的物質都在發生變化嗎?請舉例說說。生:例如一根鐵絲的變化、一張紙的變化、一杯水的變化、一隻蠟燭的變化。生:燒飯的時候米變成了飯、寫字的時候紙上留下的字跡。生:路上的積水變成水蒸氣、岩石風化變成沙子等等師:是的,大家聯系了前一堂課的知識說出了一些物質變化的例子。有的物質變化很快,有的物質變化比較緩慢,甚至不易被我們察覺,這需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去判斷。分析與思考:這節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按照判斷——實驗——發現——總結的方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實踐體念的空間,去進行探究活動 。在實際操作中看到了極個別組的學生在攪拌沙、豆子時動作不到位;有的沙、豆混合太少;有的攪拌的時間也不夠。我發現後讓學生停下,邊聽講解邊觀察老師的演示攪拌步驟,這樣學生不但領會了實驗過程,而且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這一堂課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在課堂上,老師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心中想的應該是學生的發展狀態,眼中觀察的應該是學生的反映,自己所做的應該是,讓學生的眼睛裡流露出內心的滿足和微笑。這課堂上學生發言積極,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氣氛比較濃厚,達到了引導學生尊重實驗現象,養成他們細心觀察良好習慣的目的。

Ⅱ 六年級科學:物質只要發生顏色變化,就說明發生的是化學變化。對不對 為什麼

不對吧!顏色變化是由於吸收波長改變的
比如說我最熟悉的金顆粒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不同半徑的納米金顆粒,顏色就不一樣,是由不同的納米金吸收波長導致的

Ⅲ 六年級下冊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的課件

教學內容:《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課.
科學概念:(1)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2)一些物質在變化過程中,既發生物理變化,又發生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慣用蠟燭給白糖加熱,知道一些化學實驗中要有安全防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重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產生.
難點:觀察加熱白糖的過程,分析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教學准備:記錄紙、火柴、蠟燭、一把小鐵勺、白糖(用來加熱白糖)攪拌棒、一杯清水(用來驗證炭化的白糖已不是白糖)、一張紙、沙、豆子、篩子(觀察沙和豆子的混合)
一、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身邊的物質》,知道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也知道「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
活動一:壓扁紙杯(形狀變化)
活動二:撕紙(大小變化)
活動三:倒開水(形態變化)
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仔細來研究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板書課題:《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設計意圖: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探究學習
(一)、觀察混合後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
(1)觀察沙子和豆子
師:請從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放在白紙上,用自己的各種感官觀察沙和豆的特點,並作好記錄.(生活動)
(2)猜測:我們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會不會發生變化?
(3)進行混合、攪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進行攪拌)
師:混合後的豆子和沙子發生什麼變化了呢?有什麼證據說明沒有發生變化?(用篩子分離沙和豆子進行觀察.)
(4)分離混合物.與原來的沙子和豆子進行比較、對照,看有沒有發生變化?
小結:攪拌產生的碎屑,只說明沙和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特徵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板書: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設計意圖:學生觀察豆沙混合現象,根據他們的經驗,能判斷出不發生明顯的變化.通過觀察、區別、猜測、實驗,論證,一是對物理變化的本質有了感性的認識,二是體現了科學注重事實,嚴密論證的特點,旨在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並掌握科學課堂上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二)、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1)每組一包白糖,展開放桌上用各種感官觀察,將白糖的特點記錄在表格中.
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後的變化

白糖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寫在記錄表中.
(3)講解並示範給白糖加熱的方法和注意點.
(4)學生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並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5)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白糖在加熱的過程中,首先會發生物理變化,即固體的白糖在加熱的情況下變成液體的白糖,然後繼續加熱,白糖的顏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漸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聞到焦味,這時發生了化學變化.如果繼續加熱,黑色的炭還會燃燒.)
學生匯報,師板書:
(狀態變化:顆粒狀---液體狀---糊狀---固體狀
顏色變化:白色---褐色----黑色
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
(6)白糖充分加熱後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麼?(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新的物質.
師:這種新的物質還是糖嗎?生:是 生:不是
師:我們都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只要我們將黑色固體放到水攪拌看能否溶解,就知道它是不是糖.(學生活動)
師:黑色固體溶解了嗎?
生:沒有
師:說明了什麼?(黑色固體不是糖)
師:蠟燭燃燒後又有什麼變化呢?蠟燭燃燒變成了什麼?出示課外資料閱讀.
設計意圖:通過蠟燭燃燒,加熱白糖的實驗,使學生感知物質化學變化的過程、現象.而教師放手讓學生親手操作,並在操作中觀察,動腦,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之對科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師講述: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像白糖加熱、蠟燭燃燒那樣會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
師:而像彎曲銅絲,撕碎紙片,混合豆沙,只改變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等,沒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
師:你們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師:根據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你能說說下列物質變化中哪些屬於物理變化,哪些屬於化學變化?(玻璃打破,鐵器生銹,木柴燃燒,濕衣服晾乾,米飯滴碘酒)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總結,引導,加強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認識,以及對生活中復雜科學現象的綜合分析能力.
四、課外延深
討論:白糖加熱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發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
1、把固體的白糖變成液體的糖與白糖變成黑色的炭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2、把蠟燭變成蠟燭油與蠟燭油燃燒變成氣體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板書: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物理變化:只是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等發生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化學變化:產生新的物質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物質變化過程中是否產生新的物質

Ⅳ 科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二單元物質的變化手抄報 要急 急!!!!!!!!!!!!!!!!!!!!!!!!!!!!!!!!!!!!!!!!!!!!!

物質變化就是說物質的形態或者種類發生了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內理變化是容說物質的種類不變,只是形態變了,比如說,冰,水和水蒸氣都是水,只不過一個是固態的水,一個是液態的,還有一個是氣態的,但他們的分子都是水分子。
化學變化是說物質的種類有變化,即生成了新的物質。比如說,汽油燃燒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他從汽油分子變成了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前後對比,顯然是發生了物質種類上的變化,因為汽油,二氧化碳和水顯然不是一樣東西。
顏色變化、氣體產生、溫度變化、ph變化,他們都既有可能是物理變化,也有可能是化學變化,或者兩者都是

狀態改變只是物理變化。鐵熔化成鐵水是一種典型的物理變化,因為鐵還是鐵,物質種類沒變,只是從固態的變成液態的了。

Ⅳ 六年級科學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2、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慣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二)教學准備
每組一杯沙子、一杯黃豆,一支蠟燭,一張白紙,一個勺子,一小包白糖、一個篩網。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通過前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物質)
物質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中,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仔細來研究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板書課題:《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觀察物質的變化
(一)出示沙和豆子
1、師:只給你沙和豆子,它們在怎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變化?(生:混合)
師: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是否發生了變化?(生:把混合後的沙和豆子與混合前的做個比較)
師:所以能否將給你的沙和豆子都混合了?(生:不能,得留一些)
師:那我們在混合前分別倒一些沙和豆子在白紙上,觀察並記錄下它們各自的特點,好嗎?
師:我們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子會不會發生變化。你的猜測是怎樣的?
師:能有辦法看得更清楚些嗎?(用篩網分離觀察)
2、師評價,學習「記錄表」
(二)出示蠟燭和白糖
1、師:蠟燭和白糖在怎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變化呢?(生:加熱)
2、師:你能學習前面的觀察方法,來說說如何觀察白糖加熱的變化嗎?
(生:先觀察白糖的特點,然後預測白糖加熱的變化,再給白糖進行加熱,觀察白糖加熱過程中和加熱結束後的變化。)
3、師:白糖加熱比較危險,老師在這兒要給大家個提示(出示「友情提示」,請學生閱讀)。
4、師:不要忘了在實驗操作中做好記錄(出示「記錄表」)
(三)實驗操作,觀察物質變化
1、領取實驗材料,分組實驗(依次領取)。
2、觀察物質前後的變化,做好記錄。
活動一:沙和豆子混合變化記錄表
年 月 日 第 小組 記錄員

混合前

預測

混合後的變化



豆子

活動二: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年 月 日 第 小組 記錄員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後的變化

白糖

(四)反饋實驗記錄,交流討論
1、沙和豆子混合與白糖加熱的變化有什麼明顯的區別沒有?(沙和豆子混合沒有明顯變化,而白糖加熱變化明顯)
2、白糖充分加熱後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麼?(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新物質。
而沙和豆子混合後沒有明顯變化,沙還是沙,豆子還是豆子,說明了什麼?(說明沙和豆子混合沒有產生新物質。)板書:不產生新物質
3、判斷:看圖,說說這些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物質?它們具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1、師: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體積、狀態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如:沙和豆子混合等
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如加熱白糖等
2、其實,在加熱白糖中,還有一些物質發生了變化,你留意了嗎?(學生舉例,並說說它們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
出示課外資料閱讀:
蠟燭燃燒了,火焰不斷地舞動,蠟燭慢慢變短。蠟燭燃燒後,變成了什麼新物質?這些新物質到哪裡去了?我們只看到蠟燭在不斷地減少,卻沒有看到生成新的物質,是不是物質會減少或者消失了呢?實際上,燃燒充分的蠟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蠟燭中的氫元素與氧元素形成水,由於溫度高,轉化成水蒸氣飛散到空中。由於水蒸氣和二氧化碳都是無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蠟燭燃燒不充分,還會產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鐵器在燭焰上掠過,上面會留下碳黑的痕跡。
3、你還能舉出我們身邊哪些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哪些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

Ⅵ 比較鐵和鐵銹,說出它們的不同點 就是六年級下的物質的變化

和鐵銹不是同一種物質,鐵是單質,而鐵銹是鐵氧化後產生的,成分比較復雜,是混合物
普通回鋼鐵製品在潮答濕的空氣中,漸漸變色,並在表面生成一種紅褐色的物質,這種現象叫做鋼鐵的生銹.其實質是鐵和空氣中所氧氣、水蒸氣等起作用,生成鐵的多種氧化物的水合物.鐵銹的成分比較復雜,通常簡略用Fe2O3·xH2O表示.鐵銹是一種鬆脆多孔的物質.

Ⅶ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及教學反思

在物質變化後有新物質產生嗎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第2課內容。 
關於物質的變化,從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的標准去區分,可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本單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的證據,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物質的現象及特點、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了新的物質。 
從學生認識的角度,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生成的具體新物質,但要求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現象出發,推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課有二部分,分別是「把豆子和沙混合」 「用燃燒的蠟燭給白糖充分加熱」 。兩個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實驗中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並根據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生活中的物質變化的判斷。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質的變化,為今後更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科學。

Ⅷ 小學六年級科學《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小節內容。《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是繼前一課觀察了一些物質的變化之後,繼續深入觀察物質的變化,並且通過觀察豆和沙的分離、加熱白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學情分析 「物質的變化」這節課對於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並理解初三化學的知識,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學會知識,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本課的教學中,應通過實驗,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預測—通過實驗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歸納得出結論」這樣一個探究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養成「喜歡科學,尊重事實,願意嘗試新的實驗方法,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等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學慣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Ⅸ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第2課內容。
本課是繼前一課觀察了一些物質的變化之後,繼續深入觀察物質的變化,並且通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混合和分離、給白糖加熱的變化,以及加熱過程中蠟燭的變化,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有時會發生物理變化,有時會發生化學變化,有時既發生物理變化也發生化學變化。從這點意義上來看,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與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象同樣重要。
這節課中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生成的具體新物質,但要求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現象出發,推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課主要有兩個實驗,分別是「把豆子和沙混合」「給白糖充分加熱」。兩個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實驗中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並根據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生活中的物質變化的判斷。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質的變化,為今後更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感受科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也出現兩極分化傾向: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而少數學困生由於對科學學習認識偏頗,認為科學學科不重要,造成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甚至產生倦怠情緒,因而導致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所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還是本課訓練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一)通過混合、分離沙和豆子,加熱白糖的實驗,使學生懂得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簡單物質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了解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既會發生化學變化,又會發生物理變化。
(二)學會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三)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產生。
難點:觀察加熱白糖的過程,分析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五、教學准備
學生准備:一次性杯子、豆子、沙、篩子、白紙、筷子、金屬勺、白糖、蠟燭、火柴、盤子、玻璃片。(每組物品各一件)
教師准備:白紙、鐵絲、火柴。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可能都留心觀察過身邊的世界,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多端的世界裡。
1.出示鐵絲反復彎曲
比如說:大家看這是一根普通的鐵絲,大注意看這跟鐵絲有變化嗎?(教師彎折鐵絲)?學生回答。可是不管我怎麼彎曲,它還是(鐵絲),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沒有)只是改變了鐵絲的——形狀!
2.出示一張白紙,先撕後燒
師:再看,一張白紙,把它撕開,(舉半張紙問)這還是紙嗎?(是)跟原來相比,只是什麼改變了?(大小!)現在老師把這張紙點燃,(演示)紙有沒有發生變化?(有,它燃燒的部分已經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灰燼!)
3.揭示、板書課題
師:看來,我們身邊的物質變化真多,大家想知道物質的變化過程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這節課老師就與你們一塊兒探究探究我們身邊的物質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板書)
(二)沙和豆的實驗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用手裡這幾種常見的物質來完成一項探究活動,那就是把沙和豆子這兩種物質混合,看沙和豆子會發生變化嗎?(板書:混合沙和豆子)如果要看有沒有變化,那就要有(比較),比較什麼呢?(先觀察混合前沙和豆的樣子,再觀察混合後沙和豆子的樣子。)
1.觀察沙子和豆子
師:(教師演示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後請學生從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分別放在白紙上。)首先請同學們將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倒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小組同學將觀察到的結果用文字記錄下來。(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實驗前觀察到的沙和豆子的情況。)
2.猜測:如果我們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沙和豆子會發生變化嗎?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會或不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後進行實驗。
3.實驗一:混合沙和豆子:
師:讓我們把用於觀察的沙和豆子繼續留在白紙上,將杯子中的沙倒入裝有豆子的杯中進行混合,用筷子充分攪拌。(學生分組實驗)在混合沙和豆子的過程中,沙發生變化了嗎?(沒有)豆子呢?(也沒有變化)
4.實驗二:分離混合物:
師:既然大家都發現了沙和豆子沒有什麼變化,那麼為了更進一步的觀察清楚現在的豆子和沙子與實驗前的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豆和沙的混合物再分離開。我們用什麼分離呢?(篩網)現在大家用分離開的豆子和沙子與原來的豆子和沙子進行一下比較,看看有沒有發生變化?
5.小組交流觀察到的情況並匯報。
小結:混合後,沙和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變化(比如攪拌掉落的碎屑,顏色的沾染)但特徵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
師: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沒有)(板書:沒有生成新的物質)也就是說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在科學實驗中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和有明顯變化的現象同樣重要。接下來,我們再來做一個給白糖加熱的實驗,看白糖有變化嗎?(板書:給白糖加熱)
(三)觀察加熱白糖的實驗
師問:在動手實驗前,我們應該先做什麼?(進行觀察和預測)
1.觀察白糖的特點,預測加熱後的變化,填寫記錄單。(每組用葯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白紙上,從白糖的狀態、顏色、氣味等方面仔細觀察白糖的特點並記錄在表格中。)
2.預測:如果現在我們要用金屬湯匙給白糖加熱,大家預測白糖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寫老師發給的記錄表中。
3.學生匯報(觀察和預測的結果)。
4.教師講解並演示給白糖加熱的方法:
給白糖加熱的方法:用長柄金屬湯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蠟燭火焰上,慢慢加熱。仔細觀察在加熱過程中白糖的變化。當持續加熱到不再有變化時,停止加熱,熄滅蠟燭,把湯匙放到桌子中間的盤子里冷卻,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做這個實驗,需要注意什麼?(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進行演示和補充,一起總結出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演示點燃蠟燭,蠟燭的火焰分為三個部分,哪部分溫度最高?(提示用蠟燭的外焰加熱。)再出示金屬湯匙要求手握在金屬湯匙柄的頂端,以免手燙著。然後用葯匙取少量白糖倒入金屬湯匙,慢慢移到蠟燭外焰加熱。觀察時眼睛不能湊太近以免傷著眼睛,因為加熱過程中可能會有氣泡冒出。加熱結束,一定要把湯匙放在盤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觸。不能用手去摸加熱的部分。在實驗過程中細心觀察
白糖的點滴變化很重要。
5.進行實驗
師:給白糖加熱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要用事實說話!開始我們的實驗吧!分組實驗:學生分工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並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教師分小組引導)
6.學生分組交流、整理觀察到的現象。
學生進行匯報:
白糖加熱過程中的狀態變化:顆粒狀---液體狀---糊狀---固體狀;
顏色變化:白色---褐色---深褐色---黑色;
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
(如果學生提到:在加熱的過程中,會產生氣泡,如果放在內焰或焰心加熱,勺子底部會產生黑煙。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時教師不做過深解釋,引導學生課外查資料先研究研究。)
7.小結:白糖加熱的變化
⑴白糖加熱,會慢慢變成液體的糖
⑵當白糖充分加熱後,留下來的黑色物質還是糖嗎?(不是)
它已經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碳
⑶說明了什麼?(生舉手)
生: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了新的物質)。
(四)對比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1.總結概念:同學們想一想,今天我們做的這兩個實驗都是關於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你能說一說,這兩個實驗有什麼區別嗎?
生回答:一個產生了新物質,一個沒有產生新物質。
師: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體積,狀態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同學們,誰來說一說,今天我們做的這兩個實驗都是什麼變化啊?生回答。
2.找區別:大家說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有沒有
新物質的產生。沒有新物質的產生是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的產生是化學變化)
(五)拓展延伸
1.有些物質變化,既有物理變化又伴隨之化學變化。
師:同學們,白糖充分加熱後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化學變化,那白糖在加熱過程中一直發生的都是化學變化嗎?還有其他變化嗎?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物質的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