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課題總結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基本模式都是「教師問學生答」或者是填鴨式的滿堂灌,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怠於思考,對知識一知半解,達不到解惑的目的,數學課堂氣氛往往異常沉悶,實施新課程改革後,許多教師也開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還是流於形式、走走過場,往往是教師精心設計一些質疑環節,滿懷希望的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而學生常常用沉默與教師對峙,最後形成了教師自問自答的尷尬局面,更不用說是讓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了。於是許多教師常常發出感慨說「農村學生太笨了,提不出問題、也不會回答問題,這書沒法教了」,是啊學生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造成他們對數學的學習很膚淺、知識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不能靈活運用,更沒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從而漸漸喪失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培養農村學生在數學課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農村數學教師深思的問題。 一、 學生提不出問題的原因
2
1、農村學生由於受生存環境的影響,他們長期生活在閉塞、落後、貧窮的環境中,同時廣大農村家庭還延續著家長制的傳統習俗,許多孩子往往形成膽怯、自卑、自閉、逆來順受、的綜合內向型性格,即使心中有話,也不敢說出來,更不用說是主動提出問題了,同時他們受生理、心理和知識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銳的觀察力,不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特別是面對,對邏輯性思維要求特別高的數學,許多學生往往只能選擇緘默不語,從而出現我們的數學課特別沉悶的尷尬局 面。
2、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望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學生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甚至開花結果,至關重要的是,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而這個環境和氣氛是要靠我們教師營造的,可是在現實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一個個的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問也不敢向老師提問,或羞於向老師提問 ,課外更沒有學生主動的來向老師請教問題,從而使許多農村教師除了上課以外就沒什麼事了,於是就怠於思考,惰於鑽研,不求上進,所以說學生提不出問題,不但對學生有害,對教師也是無益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對於學生的提問,有的教師心有餘悸,一怕影響自己的權威,二怕打亂自己的教學程序,學生在課堂上能做的只有接受、再接受,長此以往課堂上只剩下老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所以我們認為導致學生不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原因除了
3
家庭環境影響,學生自身的緣由外,主要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轉變過來,教學方式落後,沒有結合教育改革的思潮,墨守成規、堅守傳統。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往往看到許多教師,忙於創設問題情境,忙於啟發學生探究問題,忙於介紹數學定義、定理、公式、還忙於引導學生解題等,就是不讓學生質疑,不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偶爾有個別學生發現問題,並鼓起勇氣提出來,老師也只不過是做出回答而已,並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肯定,更沒有鼓勵,甚至還會說「這么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都被掩埋了。只能靜靜等待老師向他們提出問題,就算偶有疑問,也會由於多種原因而不敢提出來。 二、解決問題的辦法
找到了學生提不出問題的原因,我們就應該對症下葯,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改變農村學生提不出問題,不敢提出問題的現狀,打破數學課堂中沉悶的尷尬局面。
1、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走出傳統教育的束縛。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創新途徑,多角度、多思維、多層次的開展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探索 、創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管理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破除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導的,「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習慣」和「模式」,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還課堂於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走出數學教學沉悶的瓶頸。
B. 哪裡能找到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案例
一、 立論依據(研究目的、意義)
二、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研究目的:
1.培養學生能常將中外文學瑰寶與人文精神相聯姻的思維習慣。
2.培養學生在學習時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具有研究一般問題的知識、方法與素質。
4.總結學科教學在體現人文精神方面的經驗,並形成案例集。
研究內容:
1. 人文精神的內涵與范疇的系統研究。
2. 人文精神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的研究。
3.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人文精神與文學作品協調一致的案例研究。
4. 語文課外活動中的人文精神的體現與重建,對語文課外活動中師資的培訓、研究、重建以及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的基本人文素質。
5. 對中學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轉及人文精神在學生精神生活中的遷移,形成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相融的教育情形。
三、與本研究有關的信息分析
(1) 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目前,國內語文雜志對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審美情趣等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較多見,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但對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教育與素質教育實踐方面的行動研究尚不足。國內許多中學在人文教育方面雖已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但其特色主要體現在課外活動,而於學科教學如何在人文精神、文學素養、學科德育方面整合,特別是理論聯系實踐方面的行動研究則仍是欠缺的。比如,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就未能形成一個相對的教育體系、教材系列,或是為應試而訓練語文能力,為應試而養成語文習慣,導致了語文教學耗時費力,效益低下的現狀較普遍,這已經引起了不少教育人士的關注。二期課改的春風讓更多的人士投入到這一研究中,基於此我們希望我校通過三年或是更長一些時間對本課題的研究,能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
(2)本課題預計有哪些突破?
1. 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與語文知識和技能的相得益彰。
2. 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形成。
四、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設備等)
1. 閔行二中是區級文明學校、行為規范示範學校,多年來,在語文學科形成了一支較強的學科教學和科研隊伍,培養了一批熱愛文學、積極參與各種文學活動的有特色有個性的學生,積淀了人文教育的文化,特別是對崇尚民族文化的精神、提升人文素養的教育活動打下較好的基礎。
2. 學校領導對人文教育十分重視,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引進了「新基礎教育」、「會學=學會」等國家級課題,使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文道結合的教學方法的使用,以及如何煥發學生鑄魂立根、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方面有過較長時期的探索。
3. 富的藏書是我校的強項,從校圖書館、閱覽室的藏書到各個班級的藏書都為本課題研究創設了較好的資源保障,信息技術也是我校的強項。師生熟練的從網上獲取信息的能力使本課題的研究如虎添翼。
4. 課題研究的負責人林可奇老師有一定的課題研究的經驗並取得過一定的科研成果。在《閔行教育》、《放飛領頭雁》、《搞活課堂教學》、《中學散文寫作入門》、《成長的足跡》等雜志和書籍上均發表過文章。《努力消除學生厭學語文的情緒》獲閔行區教育局第八屆教育教學評比課題三等獎。
5 .校還聘請七寶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毛榮富老師長期指導我校語文教研組,校長經常聘請市裡的教育教學專家來我校開設專題講座。人力有保障,學校經費設備有保障。
五、課題實施計劃(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行動研究法含資料查詢法、調查法、實踐法。
課題實施的主要步驟:
准備階段:(2005.7---2004.9)立項
1. 醞釀和立題、課題成員的交流、溝通、立項;
2.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課題項目內容的負責人;
實施階段:(2005.9-2007.7)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的實踐探究
第一階段(2004。9—2004。12)資料收集、分類。
收集有關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可行性和優化組合的實踐案例、論文,對人文精神的內涵與范疇的系統研究。
第二階段(2005。2—2007。7)實驗與探討
1.課堂教學活動;2。課外興趣小組活動;3。社會實踐,4。每雙周一次課題組研討會,5。每月一次大型研討校級匯報會;6。階段性成果形成;
總結階段: (2007.9-2007.12)總結與鑒定。
人文精神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優化組合的研究,語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相聯姻的科學思維案例,形成總結報告。
六、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階段及階段成果形式
准備階段:2005.7---2005.9 (開題、立項、課題研究導論、課題內容分工)
實施階段:2005.9-2007.7 (課題實施階段:課件、論文、交流、課題公開研討會)
總結階段:2007.9-2007.12(結題、評價、總結、鑒定階段與課題報告)
(2)最終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形式
2007年12月,結題總報告。
C. 高中生研究性學習課題案例
英語,即英國的語言,英國的普通話為聲調詭秘的倫敦音.
英語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通用的語言,原因來自於英國當時的強大,可想而知,如果中國在近三個世紀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的話,世界最為重要的通用語言將為漢語.
目前本土語言是英語系的有英國,英屬各國,英國殖民地,美國等,甚至印度,新加坡這樣的亞洲國家也將英語做為官方語言,當然這與當時英國的殖民主義有關,也可見英語應用的廣泛程度遍布世界各個角落.
英語在下列國家和地區是第一語言:澳大利亞、巴哈馬、愛爾蘭、巴貝多、百慕大、蓋亞那、牙買加、紐西蘭、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和美國。
英語在下列國家和地區中是主要的語言,這些國家包括巴西(連同葡萄牙語)、加拿大(連同法語)、多米尼克、聖路西亞和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連同法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愛爾蘭共和國(連同愛爾蘭語)、賴比瑞亞(連同非洲語言)、新加坡和南非(連同南非荷蘭語和其它非洲語言)。
英語是下列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但不是本地語言:斐濟、迦納、甘比亞、香港、印度、吉里巴斯、賴索托、肯亞、納米比亞、奈及利亞、馬爾他、馬紹爾群島、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薩摩亞群島、獅子山、史瓦濟蘭、坦尚尼亞、尚比亞和辛巴威。
另外,英語在歐洲及日本是最普遍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語言(32.6%),接著是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
D. 高中語文教師如何做小課題研究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專道一些,什麼屬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E. 小課題選題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在小課題的選題中要注意的是課題選題的原則,如:實用價值、探討價值、創新價值等等,同時好有注意課題選擇的方向等等事項,對於在小課題研究上,你可以來億百出版網看看。
F. 如何設計語文課堂小練筆小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一、明確了本課題的研究目的。
1、通過初步探索,逐步了解了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⑴整合教材中各種教學資源,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有效地進行小練筆訓練。
⑵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提高書面語言運用能力,使之適應終身學習與生活的需要。
2.在這一過程中嘗試著讓學生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習作興趣,提高習作水平,並積極主動進行閱讀、品味語言魅力、感悟文章的表達方法,發展語文能力。
二、深入了解了課題研究的內容。
在閱讀課上,要有練筆的意識和策略,從讀學寫,讀寫結合。在完成某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任務後,選擇一處著筆點,並確定「話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豐富的聯想或想像,或想像結果、改編故事,或添加內容、補充情節,或聯想其他抒發感想。具體內容有:
1.嘗試運用——仿寫。
(1)典型句式的遷移練筆。
(2)典型構段方式的遷移練筆。
(3)典型寫作方法的遷移練筆。
2.拓展情節、填補空白——擴寫。
(1)看課文插圖開展「小練筆」。
(2)用課文特殊標點開展「小練筆」。
(3)抓文本關鍵詞開展「小練筆」。
(4)讀文本「佳句」後開展「小練筆」。
3.立足原作、刪繁就簡——縮寫。
4.根據材料、合理構思——改寫。
5.創設情境、展開想像——續寫。
三、積極參加報研討課
積極參加聽課以及評課研討,在研討中發現問題,教學中深入研究,解決問題。
四、獲得初步成果
1、通過對「小學語文隨堂小練筆策略探究」 課題實驗研究,樹立了新的教學觀念,提高了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和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能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訓練價值,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中活動的時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樂於表達,提高閱讀教學中寫的密度。
如《太陽》(三年級下冊)一文中,「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這句話點明了中心,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堂練筆:以「太陽與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為總起句(或總結句),找出有關內容練寫兩段話;或者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比如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讓學生運用這些說明方法來仿寫一個事物。
再如《和實間賽跑》一文中,仿寫段落:頭上的羽毛像欖色的頭巾,綉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根據課文語段的寫法,聯系生活,將動物或人物的外形描述具體。有針對的設計教材中的有效小練筆,從中讓孩子們提高習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發揮文本作用,提高寫作能力。
2、在今年的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關注教學大綱對中年級的寫作的要求,關注教材的特點,和關注學生寫作的基礎,都是達成有效隨文練筆的有效途徑。孩子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充分了解上,按照每一課的重點,有的課是關注文體,有的是解決心理描寫,有的是注重語言的表達,還有的是關注文章的題目和構段方式等等,從中來把握其寫作要求上的准確性,以達到有效的目的。
五、存在的問題
1、學生由於閱讀量偏少,知識面較窄,學生差距較大。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往往停留於表面,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發現有個別學生就等著同學們發表以後再寫,同學說什麼他也寫什麼。這可能是他對文本的感悟不夠,對於這樣的學生如何提高還須進一步研究。
2、要激起學生習作的興趣,評價語很重要,如何恰如其分地評價學生,這方面我需進一步改進。
3、課題實踐中,由於進行了隨堂的「小練筆」相對要花更多的時間,有時影響教學進度。
4、片斷式隨文練筆篇幅短小,難度較低,學生易於訓練,可一旦要求連綴成篇許多學生卻仍存在著極大的困難。
G. 如何化解教學中的難點小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既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2009年是教師素質提升年。作為高中教師,積極開展小課題研究,本著「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原則,開展小課題研究,對於培養我們的研究意識和綜合能力,促進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有非常積極的現實的意義。 所謂小課題是與大課題相對而言的,指的是教師以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教研的范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小課題的特點是「小」、「近」、「實」、「真」。 「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科實驗習慣的研究」、 「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學科規律教學的研究」,「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錯題進行自我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多一點實實在在的關注,比如「加強學生解題技巧指導的研究」、「習題教學研究」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真實踐。 一、小課題研究選題的原則 1、有價值。 課題追求有實用價值,這是第一原則。也就是解決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為教學中的某個現象尋找答案。這種課題的針對性、時效性都比較強。往往隨問題而來,問題解決了,課題也就結束了。 2、有能力。有價值的課題,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勝任,研究就會落空,結果就會華而不實,研究課題應該從生活現象入手,從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入手,從學生學習的思考入手,使選題與自己的能力相適應,不貪大求遠。 3、有興趣。這是課題研究的動力,感興趣,會信心十足,樂此不疲。 二、小課題研究選題途徑 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現和提出問題,再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最後結合實際,確定研究課題。選題特點是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 (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大家天天置身於教學現場,這是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等。我們可以從自己感到不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實驗操作,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是小課題的來源之一。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讓我們更多地了解教學情況,這樣,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逐步形成研究課題。 (3)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在理論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在反思中逐漸清晰起來。 (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實踐他人的研究成果後,比較適合年輕教師。 (6)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己教學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理性分析,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的亮點、成功之處,促進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三、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流程 1.准備階段 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制定研究方案定,選擇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等。 2.搜集資料 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查閱歷史文獻等,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為下一步研究做准備。 3.實施研究 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的過程。研究的過程性材料要充實,一手資料是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因此,老師們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 4.表達研究成果 成果表達方式很多,除了研究報告、論文外,還有教育敘事、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既是研究記錄,也是研究成果。
H. 高中語文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很多同學由初中步入到高中,然而對於這個跨度,很多同學都不適應,尤其是對高中階段的語文更是一籌莫展,想要學習好高中語文就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希望下面的方法對你有所幫助
1、多讀:閱讀課文是復習的第一步。通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不同的讀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高考考查項目之一。
2、多劃: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於復習鞏固,一目瞭然。遇到規范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復句還需標明關系,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於以後向老師同學求教。
3、多查:查什麼呢?查工具書。字典、詞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盡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書能力的過程。對於似曾相識的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復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鑽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於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5、多寫: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為什麼呢?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復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6、多練:就是通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後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7、多想:復習的內容可以通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里。當某個知識點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找及時鞏固。想的時空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通過聯想,也許會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I. 高中學生語文小課題
華二同胞TAT
看你喜歡什麼了,最好是選自己感興趣的。
建議起點選小一點,這樣比較好專寫。
如果你想偷懶的話,就去百屬度一下大家做的比較多的,這樣資料多。
如果想認真學到點什麼,就找一個有挑戰性,網上沒人做過的。~
我也正苦惱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