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文言文常識訓練選擇題
B是錯的,覺新是一個妥協者,不過他在秋中漸漸的爆發了。 其他三項的描述是很准確專的。 郭沫若的新詩也是主屬導,鳳凰涅槃建議一讀(很長很變態); 曹禺的雷雨享有盛名,他的戲劇成就很高,日出等都很優秀,不過人品有待商榷; 晴雯確實如此,不過身份所限,她也因此喪命。晴雯是我的夢中女神。
㈡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有哪些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由查字典語文小編整理並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查字典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麼去讀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題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相關知識】
一詞多義的產生:
的本義。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
的引申義。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義。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義。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
的假借義。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錄: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系識記)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二、內容歸納題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三、文言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賦分點:
1.譯准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准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准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並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本文來源於查字典語文網,查字典語文網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閱讀學習。
㈢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練習題
說明:本試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兩部分,第一卷60分,第二卷90分,共150分(作文50分,其餘100分);答題時間120分鍾。第I卷(共60分)一、(30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 A.氾水(fàn) 棲息(qī) 游說(shuǒ) 跌宕多姿(dàng) B.會稽(jǐ) 官宦(huàn) 更改(gèng) 搖曳生姿(yè) C.昳麗(yì) 窺視(kuǐ) 諷諫(jiàn) 寢食不安(qǐn) D.唾棄(tuò) 翁媼(ǎo) 溝壑(huò) 恃才傲物(shì) 2.下列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軍,駐扎) B.公從之,辭曰 (辭,推辭) C.行李之往來 (行李,出門時帶的包裹、箱子等) D.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戍,防守、守衛) 3.和例句中「夫」字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例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夫晉,何厭之有 ③夫戰,勇氣也 ④予觀夫巴陵勝狀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⑥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③④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5.對下面「之」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②何厭之有 ③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④輟耕之壟上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組是 ( ) ①晉軍函陵 ②若不闕秦 ③聞寡人之耳者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⑤私我也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⑧趙王之子孫侯者 ⑨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⑩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A.①⑧/②③⑨⑩/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⑨⑩/⑥/⑦ 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⑦/②③⑨⑩/⑥/④⑤/⑧ 7.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謙稱的一項是 ( )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老臣賤息舒淇,最少 C.寡人聞古之賢君 D.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8.下列加點字活用不同類的一項是 ( ) A.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B.請勾踐女於王。 C.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D.君將哀而生之乎。 9.從句式特點看,找出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項 ( ) A.夫晉,何厭之有 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諸侯有在者乎 10.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紀傳體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B.《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 C.《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計策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 D.「二十四史」是指我國古代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前四史」則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二、(略9分,每小題3分)三、(21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17題。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飲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14.列兩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 ②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 ③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④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也相同 B.兩個「以」相同,兩個「之」不同 C.兩個「以」不同,兩個「之」相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之」也不同 1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沒有古今異義現象的一項是 ( ) A.進不用命,退則無恥 B.吊有憂,賀有喜 C.潔其居,美
㈣ 高中語文必修三 文言文選擇題,要每一個選項都要有解析。
1、以勇氣聞於諸侯:聞名於
博聞強志:見識
而聞者彰:聽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版知名
謹拜表權以聞: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2、推此志也:志向 C
博聞強志:記憶
其志潔:志趣
三致志焉:意向
處處志之:做標記
3.屈平正道直行:正直 D
直欄橫檻:豎。與「橫」相對
而高其直:價值
可以直道而行:使動詞,使正直
爭曲直:正直
4.王怒而疏屈平:疏遠 D
窗外疏梅篩月影:稀疏
細疏其能:雕刻,畫飾
論積貯疏:給皇帝的奏議
非疏骨肉愛過客也:疏遠,不親近
㈤ 高中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答案
我只有翻譯啊
72.《淝水之戰》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謝安接到了驛站傳遞的書信,知道前秦的軍隊已經失敗,當時他正與客人玩圍棋,拿著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高興的樣子,繼續下棋。客人問他是什麼事,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經最終攻破了寇賊。」下完棋以後,他返回屋裡,過門檻時,高興得竟然連屐齒被折斷都沒有發覺。
73《白洋潮》
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實際上無潮可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到:「今年暗漲潮啊!」每年都這樣。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到白洋,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遠見潮頭像一條白線,從海寧奔來,一直到塘上。潮水越來越近,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湧起的潮水如百萬雪白的雄獅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們一樣,所有的獅子聚集在一起,沒有一頭干爭先搶後的。看到的人驚恐的推開,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盡力噴薄而起,水花激射,濺起來有好幾丈高,地面都濕透了。潮水旋卷著向右而去,被龜山一擋,轟隆著好像十分憤怒一樣,龍湫之水像炒菜一樣翻滾不止,在半空中飛舞,看了驚嚇眩目,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了,這是為什麼呢?」
74《夔一足》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75《顏之推勉學》
梁朝鼎盛時期,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於諺語說:「上車不掉下來就可以當著作郎,提筆能寫日常問候的書信就可以做秘書郎。」 這些貴族子弟都用香草熏衣,把臉颳得乾乾凈凈,塗脂抹粉,乘長檐車、穿高齒木屐,坐著絲綢縫制的方形坐褥,靠著雜色絲綢縫制的靠枕,就玩賞之物擺在身邊,進進出出,悠閑安逸,遠遠望去,猶如神仙一般。參加科舉考試就僱人考,參加三公九卿的宴會,就請人替他做詩。在 當時,這些人也算得上快活的人。 戰亂之後,改朝換代,掌握推薦人才大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親戚,朝中當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同黨,進而想躋身於社會,竟毫無本事,退而想講求個人的品行,又一無是處。他們披著粗布衣服,失去了珠寶,華麗的外表被揭去。露出真實的面目 ,呆頭呆腦像一截枯木,像一條乾涸的河流。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顛沛流離。暴屍荒野。到了這時候,他們才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那些具備真才實學的人,就能隨遇而安。自離亂以來,可以看到那些俘虜中,有些人即使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讀過《論語》、《孝經》,還可以 去當教師謀生;有些人即使是世代為官,如果不懂得書寫記錄,只好淪為種地養馬的奴僕。從中可以看出,怎麼能不勉勵自己刻苦學習呢?如果能熟讀百卷經書,永遠也不至於淪為低賤的人。
76《張釋之執法》
漢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橋,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 出來,驚了文帝御駕的馬。於是命令侍衛人員抓住他,交給廷尉查辦。 張釋之審問這個人 ,他說:「是長安縣人,進城後聽說皇帝要來, 就躲在橋下。過了很長一會兒,認為皇帝 已經過去了,可是一出來正好碰上車駕,我就跑開了。」張釋之根據情節判決,並上報說, 「這個人冒犯了車駕,判處罰金四兩。」漢文帝生氣地說:「他直接驚了我的御馬;幸好馬 性馴順,要是別的馬,豈不就;傷害了我嗎?可是你卻只判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帝 與全國百姓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條文就是這么規定的, 要是加重處理了,法律就不能取 信於民了。當初,皇帝叫侍衛人員把他殺掉也就算了,現在既已送交廷尉處理,而廷尉的責任就是公正地掌管全國的法律,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如果廷尉不公正,偏向一邊,各地 執行法律就也會有輕有重,老百姓就要慌恐不安,無所適從,請皇帝慎重考慮!」漢文帝沉思了一會兒,說,「你的判決是對的!」
77《晏子辭景公賜》
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到,(晏子)把食物分出來,給使臣吃,(結果)使臣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臣回去後,把(晏子貧困的情況)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驚嘆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說的)這樣窮!我不了解,這是我的過錯。」(於是)派公差送去千金與稅款,請他用千金與市租)供養賓客。晏子沒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終(晏子)拜兩拜而辭謝道:「我的家不貧窮,由於您的賞賜,恩澤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並以此救濟百姓,您的賞賜夠豐厚了,我的家不貧窮啊。我聽人這樣說,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然後散發給百姓,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統治人民,忠臣是不這樣做的;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卻不散發給百姓,這是用筐篋收藏財物歸為己有,仁義之人是不這樣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賞,在朝外,取得君主賞賜不能與士人共享而得罪他們,死後財物轉為別人所有,這是為家臣蓄積財物,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有衣穿,有飯吃,(只要)心裡滿足就可以免於(一切)憂患。」 齊景公對晏子說:「從前我們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並沒有推辭,你推辭不接受是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我聽人這樣說,聖明的人考慮多了,也難免會有失誤。愚蠢的人經過多次考慮,也有可取之處。想來這是管仲的錯,是我的對吧?因此再次拜謝而不能接。」
80.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㈥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選擇題)
B。寵愛
A。文章找得到
C。他沒講國史
這篇我做過
㈦ 高中文言文選擇題
天哪,題主的題是高中的語文試題吧【捂臉】我把我認為對的答案寫一下。
1答案:D
A 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之: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時候。 之:然而,當五個人臨刑的時候。
B 介紹主動者。被。於:被正義所激勵而死於這件事的。 於:不能被遠近的百姓所容納。
C介紹處所。在。於:並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 於:這位大中丞藏在廁所里才得以逃脫。
D於:介紹對象。對,向,同。(即使)一個普通老百姓對於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於:介紹處所。在。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
2 答案:D
A 表示目的。來,以便。以:就清理已被廢除的魏忠賢生祠舊址來安葬他們。 以:並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跡。
B 表示目的。來,以便。以:募集錢財送他起程。 以:也用來說明生死意義的重大。
C表示偏正關系。「著」 以:這時趁著他厲聲呵罵的時候。 以:談笑著死去了。
D 以:表示原因,因此。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義顯露在朝廷。 以:表示目的。來,以便,有的人脫身逃走。
3 答案:A
A 表示承接關系.而:呼喊著中丞的名字斥罵他。 而:緹騎按著劍柄上前。
B 而:表示並列關系。買下五個人的頭並用棺材收起來。 而:表示承接關系。就一齊喊叫著追趕他。
C 而:表示遞進關系.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就為它作了這篇碑記。 而:用在主語後,表示強調。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做官的人。
D 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所以我和我們同社的諸位先生,惋惜這墓前空有一塊石碑。 之:標志修飾、領屬關系,的。也用來說明生死意義的重大。
4 答案:D
A 除:清除, 治,整理。 B 望:農歷每月十五日。 C匿:藏,躲藏。 D按:審查。
5答案 :A
A行為: 我們社裡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的榜樣的人。 B 顏色:砍下的頭放在城頭上,臉上的神情一點也沒改變。 C非常:魏忠賢也遲疑不決,畏懼正義,篡奪帝位的陰謀難於立刻發動。(「非常」二句:非常之謀,指篡奪帝位的陰謀。) D 首領:假使讓這五個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 E 慷慨:所有富貴人家的子弟,意氣激昂,得志的人。
6答案:A
(1)並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跡。 (2)距離現在建墓安葬。
(3)買下五個人的頭並用棺材收起來。(4)人人都能夠像對待奴僕一樣使喚他們。(名詞作狀語)
(5)不能被遠近的百姓所容納。(6)又怎麼能讓豪傑們屈身下拜。
(7)也用來說明生死意義的重大。(重大的意義)(8)當時以大中丞職銜擔任蘇州一帶巡撫的人。(撫吳,做吳地的巡撫)
如果題主正確的答案出來了,那題主不妨分享一下可好?我也想知道正確答案。【比心】
㈧ 高中語文文言文文學常識選擇題怎麼做
平時多加註意文抄言文文襲學常識的積累;
多多練習文言文文學常識選擇題,平時多磨槍,考試不著慌:
古文文學常識選擇題匯總:
http://wenku..com/link?url=mr-BrH91EbZvhLC55EWm8w5qye_1pZYtwCM6ltFsJccPMCCK2mp-XoQEI3go7y7R-7UUvX8D3lvtUJBkFvav-4pVM8xLwzjn93SoqohKF5y
㈨ 怎麼做高中的文言文選擇題經常錯
首先要通讀文言文,弄懂大概意思。至於選擇題,很多都是考察動詞、虛詞版等的用法…所權以像「愛、安……」的字義都有很多種,這些都是必須背住的。也可以使用聯想的方法,聯系同一字在別的文章中的含義,也可以聯想其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等。文言文,記住基礎知識,再多做幾篇文言文就好了…都是這樣過來的,該背的基礎知識還是得去背。願你取得進步…加油…
㈩ 一道高中語文文言文選擇題,急求
應該選A,它什麼特殊句式都不屬於
例句是定語後置 蚓無利的爪牙
B 的正確語序內是 求可使報秦的人 尋找一個可容以出使回復秦國的人
C 率三個荷擔的子孫 帶領三個能挑擔的子孫
D 燒溺死的人馬甚眾 被燒死溺死的人馬有很多
它們和例句都是定語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