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的句子結構,不必太復雜,是初中生,大概介紹一下,和英語對比一下。。。
語文句子結構
句子是由詞或片語構成的,是具有一定語調並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運用單位。
句子成分
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
例句:
中國人民志氣高。
去北大荒的就是他。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
說明:
常作主語的有:名詞、代詞、數量片語、「的」字結構。動賓片語、主謂片語、偏正片語。動詞、形容詞也可作主語。
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例句:
滿天烏雲頓時消散了。 樹葉黃了。
小王今年十六歲。 明天星期日。
說明:
經常作謂語的有:動詞、形容詞及由它們組成的聯合片語。名詞、數量片語、主謂片語也可作謂語。
表示判斷的動詞「是」和它後邊的名詞、代詞等組成動賓片語作謂語。名詞作謂語限於說明天氣、日期等。
賓語:
賓語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的問題。
例句:
什麼叫信息?
門口圍著一群看熱鬧的。
大會開始辯論。
說明:
能做主語的詞、片語,一般都能作賓語。最常見的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
定語:
定語是名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定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數量、所屬等
例句:
那沉甸甸的稻穀,像一壟壟金黃的珍珠。
三杯美酒敬親人。
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青隱的單瓣梅花。
說明:
除副詞外,實詞和片語一般都可以作定語。
狀語:
狀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數量、所屬等
例句:
他已經走了。 咱們北京見。
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說明: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示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結構常作狀語。一般狀詞緊連在中心詞前邊,但表示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結構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
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
例句:
廣大人民幹得熱火朝天。
他生於1960年。
他坐在桌子旁。
顏色是那麼濃,濃的好像要流下來似地。
說明:
能做補語的有: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介詞結構和由動詞、形容片語成的片語。
獨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系,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須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成分,用來稱謂呼叫,對事物的猜測、估計、注釋、補充、驚訝、感嘆、模擬語氣等
例句:
事情明擺著,你看我們能不管嗎?
啊,多麼使人沉醉的景色!
砰,砰,一陣槍聲傳來……
說明:
充當獨立成分的有的是一個詞,有的是片語。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單句
單句是由短語或單個的詞構成的句子。
可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
(1)主謂句:由主謂短語帶上一定的語氣、語調構
成的句子
主謂句
分類表
動詞謂語句:茶桌擦得滑溜溜的發光。
形容詞謂語句:他非常健康。
名次謂語句:今天星期一。
主謂謂語句:他性格溫和。
(2)非主謂句:由主謂短語以外的其他短語或單個的詞構成
非主謂
句分類
名次非主謂句:飛機! 1950年夏末。
動詞非主謂句:站住! 有人敲門。
形容詞非主謂句:好! 漂亮極了。
嘆詞、擬聲詞
非主謂句
哦!
(我想起來了。)
嗚!
(火車的汽笛響了。)
單句成分分析
1. 短語的成分:主要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短語帶上語氣語調就構成句,構成句子的短語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
2. 在一個比較完整的陳述句中(主謂句),句子中各種成分之間的位置關系一般是:
[狀語] +(定語)+ 主語‖+ [狀語] + 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B. 初中語文句子成分詳解及習題
教你幾句簡單的口訣吧——
主謂賓,定狀補,
六種成份分清楚。
定語必居主賓前,
謂語前狀後是補。
記住這幾句口訣,再仔細琢磨,就一定記住啦!
C.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定語後置和狀語後置啊
文言文定語和狀語跟現代文定語狀語是一樣的功能
定語是用來修飾語句主語的
但是回是名詞
狀語是用來修飾答語句謂語的
也就是動詞
只要遵照這個原則
只要你分析一個語句
很輕易就會找出定語和狀語
當然只要在後面的
就屬於後置
注意一點
文言文沒有補語
因此都被劃為定語中去了
D. 請問適合初中生的語文語法知識有哪些
一、 主語 謂語
(一)主語的構成材料
主語:是被陳述的對象,在句首能回答「誰」或者「什麼」等問題。
名詞性主語由名詞、數詞、名詞性的代詞和名詞性短語充當。
謂詞性主語由動詞、形容詞、謂詞性的代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充當。
(二)謂語的構成材料
謂語:對主語起敘述、描寫或判斷的作用,能回答「怎麼樣」或「是什麼」等問題。
謂語通常由動詞性詞語充當,還可以由名詞性詞語、形容詞性詞語、主謂短語充當。
(三)主語和謂語的意義類型
主語的語義類型有:
施事主語:所指事物施行謂語所表示的行為。如:大媽切牛肉。
受事主語:所指事物承受謂語所表示的行為。如:菜買來了。
用事主語: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內涵。如:這些土豆燒牛肉。
於事主語:所指事物表示行為發生的位置。如:牆上掛著一幅畫。
斷事主語:所指事物是謂語所斷定的對象。如:這幅畫是我的。
描事主語:所指事物是謂語所描寫的對象。如:這個孩子很機靈。
二、動語 賓語
(一)動語的構成材料
動語和賓語成對,它決定賓語的性質。動語由動詞性詞語構成,包括:動詞、動詞+時態助詞、中補短語、動詞性聯合短語
(二)賓語的構成材料
賓語的構成材料有:名詞性詞語、數量短語、「的」字短語、名詞性聯合短語、動詞、形容詞、動賓短語、形容詞性聯合短語、主謂短語、復句形式。
(三)賓語的意義類型
1、 受事賓語:賓語表示直接或間接承受行為活動的客體事物。包括:
對象賓語(挖土 挖野草)
目標賓語(挖地道 挖紅薯)
2、施事賓語:賓語表示可以施行動語行為的客體事物。如:
台上坐著主席團。
3、斷事賓語:賓語表示對主語有所斷定的客體事物。如:
我姓李。
4、於事賓語:賓語表示行為發生的位置。如:
到達北京。 進入二十一世紀。
5、反身賓語:賓語表示人物動作返回自身的某個部位。如:
聳了聳肩膀。 緊閉著眼睛。
三、定語
(一) 定語的構成:實詞和短語大都可以做定語。
(二) 定語的意義類別
1、 限制性定語:數量、處所、領屬。
2、 描寫性定語:性質、狀態、特點、用途、質料、職業。
(三)定語標志「的」的作用
定語和中心語的構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與不用語法關系或語義不同。下面從語法結構、語義聯系和語用色彩三個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舉 例 語法結構 語義關系 語用色彩
一 1 騎自行車人 不成立 無義與有義對立 無用與有用對立
騎自行車的人 偏正短語
2 這桌子 偏正短語 有義與無義對立 有用與無用對立
這的桌子 不成立
3 修理汽車 動賓短語 支配與修飾的語義對立 語用對立
修理的汽車 偏正短語
二 4 牛脾氣 偏正短語 描寫性與領屬性語義對立 語用對立
牛的脾氣 偏正短語
5 三斤鯉魚 偏正短語 限制性與描寫性語義對立 語用對立
三斤的鯉魚 偏正短語
三 6 中國歷史 偏正短語 語義不對立 語用對立
中國的歷史 偏正短語
(四)多層定語
1、 分析原則:以左統右,即左邊的詞語修飾右邊所有的詞語。
2、 定語次序:領屬、時處、指示代詞或量詞、動詞性詞語和主謂短語、形容詞性短語、表示性質范圍類別的動詞或名詞。
四、狀語
(一)狀語的構成:副詞、時間名詞、能願動詞、形容詞、介詞短語、量詞短語等。
(二)狀語的意義類別
限制性狀語表示時間、處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圍、對象、數量、語氣等
描寫性狀語描寫動作狀態,指向謂詞性成分或名詞性成分。
(三) 多層狀語
原則:以左統右,即左邊的狀語修飾右邊的中心語。
次序:條件、時間、處所、語氣、范圍、否定、程度、情態。
五、補語
(一) 補語的構成:由謂詞性詞語、數量短語、介詞短語充當。
(二) 補語的意義類別:
1、 結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結果,與中心語有因果關系。
2、 程度補語:表示達到極點或很高程度,限於用「極、很、透、慌、死、壞」。
3、 狀態補語:表示由於動作、性狀而呈現出來的狀態。中心語和補語之間都有「得」。
4、 趨向補語:表示動作的方向或事物隨動作而活動的方向。用趨向動詞充當。
5、 數量補語:表示動作的次數,由動量短語充當。
6、 時間處所補語: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點、處所、動作終止地點。用介詞短語充當。
7、 可能補語:表示動作結果能實現不能實現。
(三) 補語和賓語的順序
1、 補語在賓語前 如:我們走進了張老師的辦公室。(趨向補語+處所賓語)
2、 補語在賓語後 如:他去過北京兩次。(處所賓語+動量補語)
3、 賓語在兩個趨向補語中間 如:他拿出一本書來。
(四) 補語和賓語辨別
1、 作賓語的一般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補語的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介詞短語、主謂短語。
2、 物量短語只充當賓語,動量短語只充當補語。
3、 表示時間的數量短語可以作賓語,也可以作補語。數量短語能轉換成主語的是賓語,不能轉換的補語。
4、 助詞「得」是補語的標記。
六 中心語
中心語:是偏正(定中、狀中)短語、中補短語里的中心成分。包括:
定語中心語、狀語中心語、補語中心語。
七 獨立語
獨立語:是句子里的某個實詞或短語,跟它前後別的詞語沒有結構關系,不互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包括:插入語、稱呼語、感嘆語、擬聲語。
E. 初中語文的病句類型有哪些,全面一點的。
常見的病句類型
一、語序不當【指顛倒了語言的次序】
1、定語位置不當。
如:一位優秀的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國家隊的籃球女教練。
(正確次序)國家隊的(領屬性的)一位(數量)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動詞短語)優秀的(形容)籃球(名詞)女教練。
又如:在新聞發布中心許多記者昨天都同米盧熱情的交談。
(正確)在新聞發布中心許多記者昨天都同米盧熱情的交談。
練習:
(1)我國棉花的生產,長期不能自給。 (定語與中心語位置顛倒,應該為:我國生產的棉花,長期不能自給。)
(2)廣大的農村青年表現出無比的走社會主義的熱情。 (定語「無比」錯放在狀語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應該將「無比」放至「熱情」之前。)
(3)首汽集團今天上午開通電子商務網站,成為第一家國內開展網上電子商務租車的旅遊企業。
分析:「第一家國內開展網上電子商務租車的旅遊」是多項定語,一般情況下,多項定語中,表領屬性的或時間處所的詞語(如「國內」)應放在指稱或數量詞語的前面(如「第一家」),故「第一家」應與「國內」互換位置。
2、狀語位置不當。
如:在休息室里許多老師昨天都同他熱情的交談。
(正常次序)許多老師昨天(時間)在休息室里(處所)都(范圍)熱情的(情態)同他(對象)交談。
練習:
(1)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應該發揮廣大知識充分的作用。
(狀語「充分」錯放在定語的位置,應該將之放在「發揮」之前。)
(2)為了找到充足的資料,寫好畢業論文,在閱覽室里許多同學近幾天如飢似渴地閱讀著。 分析:多項狀語排列,順序應是先時間後處所。故句子應調整為:為了找到充足 的資料,寫好畢業論文,許多同學近幾天(時間)在閱覽室里(處所)如飢似渴地閱讀著。
3、虛詞位置不當。
(1)「不」的位置不對。
如:我們如果把自己國內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麼在國際上就很難有發言權了。 (「把」 字句,否定副詞應該在「把」字之前)。
練習:如果趁現在不趕快檢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鋤不好。(「不」應移至「趁」字前)
(2)關聯詞語位置不當。
如:①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②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對過他的人現在也信任他了。
(兩個分句是同一主語時,關聯詞語在主語後邊,「不但」應在主語「我」後邊;兩個分句主語不同時,關聯詞語在主語前邊,關聯詞語「不但」應放在「我」前邊。)
練習:不但他好好學習,而且帶幫助其他同學。 (「他」應移至「不但」前)
(3)分句次序不當。
如:他的學習成績不僅在全校是拔尖的,而且在班裡也名列前茅。
(句間關系顛倒,應改為「……不僅在班裡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是拔尖的。」)
(4)邏輯順序:
如:故宮博物院展出了兩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正確)故宮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文物。
又如:我們必須認真克服並隨時發現自己的缺點。
(正確)我們必須隨時發現並認真克服自己的缺點。
二、搭配不當
1、主謂搭配不當
如: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質,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品質」不能「浮現」,可改為「他那偉大的革命形象」。)
練習:
(1)清晨,參加長跑的同學們在公路上飛快地馳騁著。(「同學們」不能用「馳騁」,可改為「跑」。)
(2)感情的洪流在翻滾,渾身的熱血在呼嘯。(「熱血」只能「沸騰」,不能「呼嘯」)
(3)這位建築師的出色工作和獨特設計,已被有關單位採用並受到國外的關注。
分析:「出色工作」不能被採用,主語「出色工作和獨特設計」是並列短語,不能共用一個謂語「採用」。提示:並列短語共做一個成分,易出現搭配不當語病,故應特別注意「和」「與」「跟」「及」「及其」等連詞和表並列關系的頓號。
2、動賓搭配不當。
如:上海科技開發中心聚集了一批熱心於科技開發服務、善於經營管理的專業化隊伍。 (「聚集」的應該是「專業化人才」。)
練習:
(1)這些文章到處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閃爍」的應該是「光芒」。)
(2)解放前,爸爸和哥哥兩人掙來的錢還不夠養活一家人的生活。(「養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近年來,我國加快了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高校將進一步擴大招生,並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大學和學科。
分析:謂語「加快」與賓語「速度和規模」中的「規模」不搭配,需另配一個動詞「擴大」。注意:這又是並列短語做一個句子成分,出現的搭配不當的語病例子。另外,「並重點建設」句的主語已偷換,成為又一語病。
3、主賓搭配不當。
如:十月的北京,是個美麗的季節。 (「北京」不能是「季節」)
又如:他的家鄉是廣西桂林市人。 (他的家鄉是廣西桂林市。)
練習:
(1)這最後一天的勞動是同學們最緊張、最愉快、最有意義的一天。(「勞動」是「一天」不當,刪去「勞動」即可。)
(2)政治穩定、團結的局面,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的先決條件。(「局面」是「條件」不妥,可刪去「的局面」。)
(3)加強全民環保意識教育,是當前非常重要的問題。
分析:主賓搭配不當時,大多情況下,充當謂語的常常是「是」字,做有「是」字充當謂語的習題時,應先找出主語和賓語,看它們是否對等,就知道能否搭配了。句中的「加強全民環保意識教育」,是動賓短語做主語,賓語是「問題」,這樣,句意成了「加強全民環保意識教育是問題」,主賓顯然不能對等。可把「問題」改為「任務」。
4、修飾語與中心語搭配不當。
(1)定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
如:在通往機場的大街兩旁站滿了數萬名歡送的人群。 (「人群」應改為「人」)
(2)狀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
如: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會理解這個問題。 (「稍微」與「深思」自相矛盾)
(3)補語和中心詞搭配不當。
如:我們把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 (應刪除「整整齊齊」)
練習:
(1)他在培育良種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應改為「很多」。)
(2)自己有雙聰明能乾的手,什麼都造出來。(「聰明能幹」應改為「靈巧」。)
(3)這次大會上,對工資問題交換了廣泛的意見。(應改為「廣泛地交換了」。)
5、一面與兩面搭配不當。
如: 學習成績的提高,取決於學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績」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兩面性的。可改為:學習成績的提高,取決於學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學習成績能否提高,取決於學生自身是否努力。)
又如:能不能戰勝自己的懶惰,是一個成就事業的重要保證。
(正確)能不能戰勝自己的懶惰,是一個人可否成就事業的重要保證。
練習:
藝人們過去一貫遭白眼,如今卻受到人們熱切的青睞,就在這白眼與青睞之間,他們體味著人間的溫暖。(「白眼」和「青睞」指兩面,但「溫暖」只對應一面。)
6、否定與肯定搭配不當。
如:我想這應該是不必敘述的,沒有誰不會想像不出。
(「沒有誰不會想像不出」意即「誰都想像不出」,與原句意思剛好相反。)
練習:
(1)究竟要不要重視語文學習?是不是只學數理化就可以了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問題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後面回答只照顧否定回答。)
(2)我想這應該是不必敘述的,沒有誰不會想像不出。(「沒有誰不會想像不出」意即「誰都想像不出」,與原句意思剛好相反。)
在檢查搭配是否得當時,特別要注意檢查並列短語,防止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例如:
(3)採取各種辦法培養和提高師資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師的水平。(「培養」與「水平」搭配不當)
三、成分殘缺或贅余
(一)成分殘缺。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總是明確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詞語補出來。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則句子結構不完整。
1、缺主語。
如: 從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卻說明了一個大問題。
(「說明」的主語是什麼?介賓短語不能作主語,可刪去「從……中」。)
又如:通過老師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
(正確)老師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
練習:
關於電視片《北京人在紐約》的評論已很多了。(刪掉「關於」,使句子主語出現。)
2、缺謂語。
如:最近又發動了全面的質量大檢查運動,要在這個運動中建立與加強技術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個動詞的賓語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適的,應該在「建立」前補充上謂語「完成」才通順。)
練習:
(1)這些角色不同類型,距離相當大,如果沒有善於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這些角色不同類型」缺謂語,應該補上「屬於」就通順了。)
(2)最近又發動了全面的質量大檢查運動,要在這個運動中建立與加強技術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個動詞的賓語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適的,應該在「建立」前補充上謂語「完成」才通順。)
3、缺賓語。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當年我們一起玩耍、同桌共讀。
(這個句子缺少賓語中心詞。應加上「的情景」)
再如:他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大力發揚了敢拼敢搏,終於奪得了冠軍。
(正確)他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大力發揚了敢拼敢搏的精神,終於奪得了冠軍。
練習:
(1)近兩年來,他們在全縣推廣了馬河大隊堅持科學種田。(「推廣」什麼?缺賓語「……的經驗」。)
(2)我們要盡一切力量使我們農業走上機械化、集體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適。)
(二)、贅余。 (贅余即多餘。)
1、主語多餘 如:我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按老師的要求仔細審題。
練習:
我們二年級的同學,在上課的時候,一般地說,我們都能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 (主語多餘。)
2、謂語多餘 如:上次從你院借來的講義,正在進行列印,上課前可以發到學生手中。
練習:
上次從你院借來的講義,正在進行列印,上課前可以發到學生手中。(謂語多餘)
3、賓語多餘 如:小說家巴爾扎克以畢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說總集《人間悲劇》的編寫。「的編寫」多餘,應刪去。
練習:
紀念「三•八」節的到來。 (賓語後有多餘成分。)
4、定語多餘 如:這句話的後面,包容了多麼豐富的「無聲」的潛台詞啊。
練習:
這句話的後面,包容了多麼豐富的「無聲」的潛台詞啊。(定語多餘)
5、狀語多餘 如:他同老農一起多次反復地進行小麥高產試驗。
練習:
他同老農一起多次反復地進行小麥高產試驗。 (狀語堆砌,任刪一個。)
6、補語多餘 如: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認真得很。
練習: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認真得很。 (補語多餘。)
7、重復啰嗦 。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困擾我國基礎教育的頑症疾病。
四、結構混亂
1、句式雜糅。這是指有兩套或兩套以上的句子結構雜糅在一起,即一句話說到半截,又變成另一種說法,使語意不明確。
如:這辦法又衛生,又方便,深受群眾所喜愛。(或說「深受群眾喜愛」,或說「深為群眾所喜愛」)
練習:
多年來曾被計劃經濟束縛下的人們也覺悟起來。(「曾被……束縛」與「在……束縛下」混用,任選一種即可。)
2、句中暗換主語。有時在復句中暗換分句的主語,使原有的主語不能和謂語搭配,也會造成結構的混亂。
如:老工人的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前一分句的主語是「話」,後一分句的主語是「小邱的心」,屬暗中轉換,造成混亂。可改為「……觸動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層次不清。
如: 新華社發現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勝利完成的消息後,廣大讀者非常重視,科學界人士也非常重視,強起了強烈的反應。
(「引起強烈的反應」是一句抽象的話,應先說,然後再說具體的;對於科學成就,應先說「科學界人士」的反應,再說「廣大讀者」的反應)
五、表意不明 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費解」,一是「歧義」。「費解」就是一句話表達出來,但不能讓人讀明白其中講了什麼;「歧義」即一句話有兩種理解。不管「費解」還是「歧義」都是表達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現。
1、費解。
如: 到帶嶺參觀火鋸廠和森林輕便鐵路是我這次旅行的歸途。 (「參觀」怎麼會是「歸途」?作者意思是說「……是我預定在旅行歸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義。
如: 廠長採納了兩個工人的合理化建議,這大大激發了全廠職工出謀獻策的積極性。
(「兩個工人」還是「兩個建議」?理解產生歧義。)
又如:縣里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
(可以理解為「15日/前去匯報」)也可理解為「15日前/去匯報」)
3、指代不明。
如: 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後決定到離她家不遠的王二嬸家去,讓她陪她一同回家。 (誰陪誰?大概是「二嬸陪她」。)
又如:小明與小強賽跑,他比他跑得快。
(正確)小明與小強賽跑,小明比他跑得快。或:小明與小強賽跑,他比小強跑得快。
練習:
宋老大跟齊三久別重逢,談得投機,他給他點上一支煙……(誰給誰點煙?無法猜出。)
六、不合邏輯 這里的「不合邏輯」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講不過去。
1、自相矛盾。
如:我國有世界上所沒有的萬里長城。
(可在「世界上」後加「其他國家」或 改「所沒有」為「獨一無二」。)
又如:他是多少個死難者中倖免的一個。
(死難者與倖免矛盾)
練習:
凡是在科學和學問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觀物質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經過頑強刻苦的努力下獲得成功的。(「凡是」與「不少」矛盾)
2、概念並列不當。互相並列的概念,應該是按同一標准劃分的。如果標准混亂,就會造成大小概念並列不同類別的概念並列的錯誤。
如: 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參觀券、月票、季票幾種。
(「參觀券」不屬「游戲券」,不能與「普通票」等並列。)
練習:
凡是在科學和學問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觀物質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經過頑強刻苦的努力下獲得成功的。(「凡是」與「不少」矛盾)
3、強拉因果。
如:因為他對學科有所偏重,所以對數理化他不感興趣。
(後者是前者的具體表現,而不是結果。)
練習:
因為他來自北方,思想根本上還是舊的一套。(前後沒有因果關系)
4、主客顛倒。
如:愛迪生這個名字,對我們青年學生是不陌生的。
(應該是「學生對愛迪生這個名字」。)
練習:
去年的學習情緒和今年比較起來大不相同。 (比較一先一後兩件事,一般總是以後者為主體,所以應該說成:「我今年的學習情緒和去年……」)
5、否定不當。
如:誰也不能否認優異的學習成績不是靠勤奮學習得來的。
(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剛好相反。)
又如:為了避免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故,我們要特別注意。
(正確)為了避免今後再發生類似的事故,我們要特別注意。
練習:
當然,這出戲也宣揚了因果報應等封建思想,因此,誰能否認這出戲沒有消極影響呢?(反問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下午,一陣雷雨過後,在西邊的天空中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
(彩虹出現的方向與太陽相對,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現在東邊。)
練習:
只要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好好學習」不是「考上好大學」的充分條件。)
F. 初中語文主謂賓定妝補例句
1、(作為學生)的他們[在一片歡笑聲中] 迎接 遠道而來的我們 <來> 了。
定 語 主語 狀 語 謂語 定 語 賓語 補語
2、他 ‖ 是學生
主 謂 賓
4、魯班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建築工匠。
答案:(魯班)主語(是)謂語(我國古代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建築)定語(工匠)賓語。
5、那個時候的社會生產力還十分落後。
答案:(那個時候的)(社會)定語(生產力)主語(還)(十分)狀語(落後)謂語。
6、魯班接受了一項大的建築工程任務。
答案:(魯班)主語(接受)謂語(了)狀語(一項大的建築工程)定語(任務)賓語。
7、魯班從中得到啟發。
答案:(魯班)主語(從中)狀語(得到)謂語(啟發)賓語。
8、蔡倫出生在一個貧苦的鐵匠家裡。
答案:(蔡倫)主語(出生)謂語(在一個貧苦的鐵匠家裡)補語。
9、 (一中)的楊亞║[在課桌上]寫著毛筆字。
定語 主語 狀語 謂 賓語
10、(一隻)小貓‖[在盆邊]捉了(一條)(大)魚
定語 主語 狀語 謂 定語 賓語
G. 關於初中生的語文句子結構該怎麼去講解,求詳解。
知識要點:
❤句子❤
句子是由詞或片語構成的,是具有一定語調並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運用單位。根據用途和語氣,句子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根據結構可分為單句和復句。
(一)單句:
1)、概念:單句是由短語或單個的詞構成的句子。相對而言,結構和意義比較簡單,一般由一個主謂成分構成。
2)、要點:不是所有的單句都是結構簡單的句子。這主要是由某些復雜的句子成分造成的。如:
①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人民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②我相信,雷鋒的榜樣不僅給我們指出了正確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強了我們同一切舊思想、舊習慣堅決斗爭的勇氣。
明確:①有著復雜的狀語成分,從而是句子變得復雜;②有著復句一樣的賓語成分。
3). 句子成分的名稱及符號
名稱: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符號:主語 = 謂語 - 賓語 ~
定語 ( ) 狀語 [ ] 補語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語、謂語、賓語。
補充成分是: 定語、狀語、補語。
② 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之間可用‖劃開。
①.寫人 格式:「誰」 + 「干 什麼」
(主語) (謂語)(賓語)
例: 楊亞 ‖ 寫 字
主 謂 賓
注意:處理復雜的單句時,要抓主幹。
例:一中的楊亞║在課桌上寫著毛筆字。
主 謂 賓
②.寫物
格式:「什麼事」或「什麼物」+「怎麼樣」
( 主 語 ) (謂語、賓語)
例: 貓 ‖捉魚 主謂賓
例:一隻小貓‖在盆邊捉了一條大魚 主謂 賓
注意:「是」為典型的動詞,一般是「謂語」。
例如: 他 ‖ 是學生 主謂 賓
4).劃分句子成分,還要抓住枝幹(定語、狀語、補語)
定語:在句子中起著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語的作用。
狀語:修飾、限制謂語中心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時間、地點、范圍、情況等。
補語:對謂語中心語起補充說明作用,一般放在謂語中心語之後。
例: 畫眉 唱 歌
這是一個把主語中心語、謂語中心語、賓語中心語單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兩只美麗的畫眉高興地唱一首歌。」
①.(兩只美麗的)畫眉
「兩只美麗」是 「畫眉」——主語中心語的修飾部分,叫「定語」。
②.[高興]地唱
謂語中心語「唱」前邊的修飾、限製成分——「高興」為「狀語」。
③.(一首)歌
賓語中心語「歌」前的修飾、限制部分——「一首」為「定語」。
④.歌唱得<好>
修飾、限制謂語中心語「唱」,並放在它後面的部分——「好」為「補語」。
5).劃分句子的口訣:
(1)句子成分要劃對, (2)縱觀全局找主謂。 3)主前定狀謂後補,
(4)謂前只有狀地位。(5)「的」定「地」狀「得」後補,6)賓語只受謂支配。
H.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定語後置和狀語後置啊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8226;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I. 初中語文文言文「於」字意思
初中語文文言文「於」字意思
一、介詞
「於」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片語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
A.「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在」,或仍作「於」。
例: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報任安書》)
B.「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在」。
例: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於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⑵引進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從」「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⑶引進動作行為到達的處所。「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生或出現。「於」所在的介賓結構既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後作補語。可譯為「在」。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報任安書》)
⑵表示動作行為延續或終止的時間。「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到……時」「至」,或仍作「於」。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
3.引進動作行為的內容。「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尚書·盤庚下》)
4.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之後,作補語。不必譯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報任安書》)
5.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給」,或仍作「於」。
例:景公有愛女,請嫁於晏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7.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與行為動作之間的對待關系。
⑴「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⑵「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灃州人張居士,於禪學有所得,臨終之歲,禪坐靜室,約其徒滿百日乃開(《續夷堅志·張居士》)
8.引進與甲方動作行為有關的乙方,表示動作行為是甲、乙雙方共同完成或進行的,並表示在動作行為過程中甲方起主導作用,是主動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同」「與」等。
例: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用來比較或比擬的對象。一般用以說明異同。「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與」等。
例: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10.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程度的比較。「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形容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
11.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被」。
例: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2.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前或之後,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為」。
例: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為魯君盡力。
編輯本段二、連詞
連接詞或片語,表示並列關系。《尚書》中用得較多。可譯為「和」「與」等。
例:告汝德之說於罰之行(《尚書·康誥》)
按:告訴你施與恩德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編輯本段三、助詞
1.用於句中,標志賓語前置。
例:四國於蕃,四方於宣(《詩經·大雅·崧高》)
按:蕃,捍禦;宣,教化。捍禦四國,教化四方。
2.用於句中,位於動詞之前,主語之後,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後。使語句和諧,並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
例: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3.用於句首,有時並列用於動詞前。
例:於疆於理,至於南海(《詩經·大雅·崧高》)
編輯本段四、語氣詞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等。
例:昭王曰:然則先生聖於?(《呂氏春秋·審應》)
編輯本段五、動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於,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take]
晝爾於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易·系辭下》
(5) 又如:於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