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文言文 為 的用法(人教版)
為
⑴成為,變成。例:①此何遽不為福乎?
⑵做。例:①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②溫專故而知新,可以為屬師矣。③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④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⑤為壇而盟。
⑶作為,當作。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②子墨子解帶為城。
⑷是。例: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⑸以為,認為。例:①孰為汝多知乎!
⑹被。例:①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②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⑺指心理活動。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⑻)為了。例: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⑼給,替。例: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⑽對,向。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如果不滿意,可自己去補充。
2.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內為「就,才」。
然則何容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3.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而:順接,可用「接著」,或兩詞有動作先後關系的。
轉接,即表示轉折關系,可用「但是」來替代。
修飾,用於名詞後可用「的」代替。
之:代詞 代「他」「他們」或「這」
助詞 的,得或不翻譯
4.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版
(3)連詞
並列關系,一權般不譯。
泉香而酒洌。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溫故而知新。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人不知而不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面山而居。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文言虛詞「而」字 用法判斷歌訣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連詞表關系。 前後詞意認真辨, 仔細分析巧判斷。 左右平等表並列, 前後動作表承接, 後面意深表遞進, 後面意轉表轉折, 動作未發表假設, 前面條件表假設, 前因後果表因果, 連接狀謂表修飾。 同「爾」代詞作人稱, 復音「而已」在句末。
5.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1、之作為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句:清 蒲松齡《狼》:「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白話譯文:用刀劈狼的腦袋,劈了幾刀殺死了狼。
2、之表示第一人稱,我。
例句:西漢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白話譯文:不知道將軍寬容大度到這個地步。
3、之作為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句:唐 劉禹錫《陋室銘》:「何陋之有? 」
白話譯文:這有什麼簡陋呢?
4、之作為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例句:唐 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
白話譯文:沒有繁雜的音樂擾亂了兩耳的清靜。
5、之作為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句:戰國 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
白話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
6、之作為音節助詞,無實義。
例句:戰國 孟子《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
白話譯文:戰鼓咚咚敲響。
7、之作為結構助詞,補語標志,可譯為「得」。
例句: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白話譯文: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6. 初中文言文虛詞「與」字的用法與舉例
於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內: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容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7. 初中文言文矣的用法
它是一個文言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
a.用於句末,與「了」相同,如「由來久~」,「悔之晚~」;
b.表示感嘆,如「大~哉」)。
8. 初中文言文「何」的用法詞性意
⑴什麼.例:①子何而往?(何:憑什麼.)②大鐵椎,不知何許人.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⑵怎麼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裡.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②卻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麼.例: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③作計何不量!
⑸為什麼.例: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③安陵群不聽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⑤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⑹怎麼.例:①若為佣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8]何:通「呵」,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何如」怎麼樣,怎樣.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謂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爾何如?
「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何嘗」並非.例:你說的何嘗不是.
「何為」
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
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何意」
⑴什麼意思.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裡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長夜沾濕何由徹.
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何得」怎麼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麼益處.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麼益處.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9. 初中文言文關於「以」的用法
這里說的是「用法」,即「以」字的詞性。ABC都是介詞,而D是連詞「來」,所以選D。
10. 初中文言文 「是」的用法
是 shì
〈名〉
(1)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代〉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2)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里;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註:「理也。」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荀子·勸學》。註:「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註:「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
(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
〈動〉
(1)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系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
(7)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又如:他不是學生
(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嘗試。用同「試」 [try]。如:是猜(試猜)
(16)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語(似說非說;旁敲側擊)
◎ 是 shì
〈副〉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務必);是須(必須,務須);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買的票;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2)「是」不重讀時,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問問,沒有別的意思
(3)用作虛詞,在回答問題、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興同你一起進午餐
(4)很,非常 [very]。如:是處(極為緊張處;到處)
◎ 是 shì
<連>
(1)表示讓步,有雖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則(雖然,雖則);是則是(是即是。雖則是)
(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詞。如:他瘦是瘦,可從來不生病。
(3)有雖然的意思。用於轉折句。如:他早走了,趕是趕不上了。
(4)表示原因、目的。「是」後可加「因為、由於、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錯誤是[因為]平時太驕傲了
(5)選擇問句的格式是:「還是……還是……?」「是…還是……?」「……還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誰值班?還是你還是小王?
(6)或者 [or]
(7)回答選擇問句,要重復問句的一部分,一般不連「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快
(8)有時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還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范圍。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
〈助〉
古漢語結構助詞,一般用於成語中,輔助動詞賓語前置,通常與「唯」聯合使用(有例外)。如: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
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二年》
名過其實,由於誇誑,內抱貪濁,唯利是圖。——晉·葛洪《抱朴子》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清· 劉開《問說》(此處「急」為形容詞活用做動詞的以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