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成語典故題

初中語文成語典故題

發布時間:2020-12-28 04:27:54

Ⅰ 初中學文言文,要買什麼比如:字典

初中學抄文言文,最直接的參考書是《初中文言文譯注與賞析》,這本書與最新人教實驗版初中語文教材相配套,緊扣語文課程標准,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文言字、詞、句和准確理解課文,而且強調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和基本人文知識的普及。另外也可以備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Ⅱ 跪求蘇教版初中語文所有詩歌、文言文中出現典故、成語,寫出 出處、原意、含義。

●一、《次北固山下》唐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註:加框字為易錯字,下同)

▲1、名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整體賞析(課本):詩人乘舟來到北固山下,展現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壯麗景色。殘夜將盡,旭日從海中孕育而去;時令雖在舊年,春意已經闖入江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含著自然的理趣。

3、主題:作者借寫長江的風景,表達他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又寫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胸襟。

4、解釋詞語:「次」:路途中的停宿。「客路」:作者要去的路,這里指旅途。

5、本詩的景物描寫達到了一字傳神的水平,詩的頷聯中的「闊」表現出一幅什麼樣的情景?

「闊」表現出了春潮上涌,江水與岸齊平的浩渺廣闊之景。既寫出了江水之勢,又寫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

▲6、「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賞析:以小景與大景相互映襯,畫面非常精彩。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大景襯托的更加恢弘闊大。

▲7、「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賞析:(1)殘夜將盡,旭日從海中孕育而去;時令雖在舊年,春意已經闖入江南。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含著自然的理趣。(2)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徵,表現了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將景物擬人化而富有生機。(4)兩句對仗工整,形象生動。

8、「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了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點明了主旨。

●二、《赤壁》唐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名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整體賞析(課本):此詩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

▲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賞析: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台中了。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諷喻當朝統治者不能抱有僥幸心理,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

4、《赤壁》是一首懷古詠史之作,是詩人經過赤壁這個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是由什麼引發「懷古之幽情」的?

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慨。(在那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時光消蝕掉,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之戰的遺物,不禁引發了「懷古之幽情」。)前兩句寫興感之由。

▲5、有人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句可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你怎麼看?

不合適。原詩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諷喻當朝統治者不能抱有僥幸心理,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正是此詩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沒錯,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

●三、《浣溪沙》宋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名句: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2、整體賞析(課本):溪水尚可倒流,誰說人老不能煥發青春?這首詞體現出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3、主題:這首詞上闕寫景,寫清泉寺幽靜的風光和環境。下闋抒懷,表現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山下蘭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字既寫出小溪流水清淺透明,又突出了蘭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長的勃勃生機。

5、詞中的對偶句是「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6、「黃雞」的本意是黃雞報曉,詩中是指:時間,時光流逝。

▲7、賞析「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幾句詩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懷,體現出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而最後一句反用白居易「聽唱黃雞與白日」其意,更表現了他進一步自勉:雖然自己年老,但仍是可用之材,用不著為衰老嘆息!寫作此詞時,蘇軾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處於逆境時,但他積極地態度、豁達的胸襟、樂觀的精神卻躍然紙上。

8、展開合理的想像,說說詞的上闋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邊的蘭草剛剛生出嫩綠的芽兒。松林間的沙路,彷彿剛洗過,一塵不染,異常潔凈。蒙蒙細雨中傳來了子規清脆的鳴叫。描寫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滿生機的畫面。

9、 這首詞中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體現出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也表現了作者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四、《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名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整體賞析(主題):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達得非常委婉動人。

▲3、、暗寫詩人望月,點題之筆的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請賞析。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凈素潔之感,使人不禁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的寂靜。「冷露無聲濕桂花」,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望月,正是全篇的點題之筆,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冷」字既寫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境。「無聲」二字,細致的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帶給我們豐美的聯想。

▲4、簡要解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意思,說說這兩句詩的妙處。

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詩人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境界高遠;詩人在這里並不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採用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向人間似的。

5、作者是如何表達別離之情、思聚之念的?

作者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繪特定的環境氣氛,營造出一種月圓人缺、寂靜思憶的意境,把要表達的別離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6、有人認為「桂花」一詞,有點題之妙,你同意嗎?作簡要說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樹,又可指傳說中的月亮上的桂樹,這就暗寫了詩人在望月,從而表現了更豐富的美的聯想。因而「桂花」有點題之妙。

▲7、《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將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認為哪一個更有表現力?

「落」字更有表現力,「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向人間似的。而「在」就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

8、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你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樣的?

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涼。

●五、《水調歌頭》 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整體賞析(主題):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3、這首詩上闕寫詩人飲酒問天,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下闕寫詞人問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願。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陽圓缺,此事古難全」 賞析:包涵著人生哲理。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

▲5、試對「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嬋娟」解釋並對這兩句進行賞析。「嬋娟」,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對離人的美好祝願。

6、「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賞析: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恆主題,因而自解自嘆了。

●六、《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名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2、整體賞析:詩人如畫家設色作畫,描摹早春特有的景緻:細雨蒙蒙,春草乍生,遠看有草色,近看卻沒有。象徵大地回春的淡遠草色,遠勝過晚春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人們怎能不珍惜早春這一最美好的時光?

3、這首詩用「草色遙看近卻無」來描寫早春,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把該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

細雨蒙蒙,春草乍生,遠遠望去,大地呈現出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細看,卻又看不清有什麼顏色。以此景描寫早春再恰當不過。

▲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這句詩?

寫早春之景,用「如酥」為喻,突出春雨的可貴,草因雨而綠,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綠,而是若隱若現,似有似無,富有生機。

5、賞析「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象徵大地回春的淡遠草色,遠勝過晚春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這句詩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就是在它的萌生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給人以希望和盼頭。

6、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7、「絕勝」的意思是遠遠勝過。三四句屬議論句,將滿城煙柳與淡遠草色對比,突出早春的可愛。

●七、《西江月》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名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整體賞析(課本):這篇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圖,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兩句,通過嗅覺和聽覺來捕捉下也景物特徵,給人印象鮮明而深刻。

3、這首詞描寫的是一幅農村夏夜圖。上片寫晴,下片寫雨。「蛙聲一片」已透露出天將有雨的信息。

4、「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指明月、清風驚動了喜鵲和蟬兒,使它們鳴叫起來了。「驚鵲」和「鳴蟬」兩句以動寫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5、「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賞析:通過嗅覺和聽覺來捕捉夏夜景物特徵,給人印象鮮明而深刻。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八、《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1、名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整體賞析(課本):晴空鶴飛沖天的動人圖景,與由此引發的詩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美妙的詩情畫意,發出了「秋日勝春朝「的感慨。

▲3、賞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古以來文人筆下的秋天,往往是肅殺、冷清,令人傷感凄涼。而在我看來秋天遠勝初春。詩人一反常情,表達了對秋天的贊美,抒發了詩人積極樂觀的思想情感。

4、「秋日勝春朝」的理由是什麼?

秋天天高雲淡,爽朗明快,在詩人看來更易激發靈感和激情,使人產生積極奮發,昂揚向上的精神氣概。詩中蘊含著詩人積極樂觀的思想感情。

▲5、賞析「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鶴飛沖天」的景觀加以描繪,展現出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似乎也載著詩人的一縷詩情,直沖霄漢。在詩人看來「鶴」是不屈的化身,它給於讀者的感受,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6、「晴空一鶴排雲上」中的「排」字,有何妙處?

一個「排」字,「推開」的意思,寫出了孤鶴搏擊長空的豪情壯志,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這正是詩人雖遭貶謫,卻絕不消沉的頑強意志的生動體現。

7、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麼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何深意?

借托鶴沖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

●九、《迢迢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1、名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整體賞析(課本):這首詩寫的是天上神話,表達的是人間悲情,寫進了天下多少痴情男女的離恨與相思!詩句中有六句用了疊字,不但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增強了全詩纏綿的情調。

3、這首詩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詞,即迢迢、皎皎、纖纖、盈盈、脈脈。疊詞的使用使這首詩質朴、清麗,情趣盎然。特別是後兩句,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4、賞析「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並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脈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隻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十、《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名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整體賞析(課本):這是一篇以景傳情的懷念友人的詩。詩人將月亮人格化,無知無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3、題目中「聞」的意思是(聽到),「左遷」的意思是(貶官)。

4、「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既點明了寫此詩的時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離恨傷感)的氣氛。

5、「聞道龍標過五溪」點明了朋友「左遷」地點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對朋友的同情和牽掛)之情。

6、此詩首句出現了兩個具有節令特點的景物「楊花落」「子規啼」二者的作用是什麼?「楊花落」展現了暮春之景,給人以飄零和落寞之感;「子規啼」是哀啼,這是化用了典故,抒寫離別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襯情。

▲7、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人將月亮人格化,無知無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真摯而深沉的牽掛和思念。

1.「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唐代詩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詠月名句。

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作者蘇軾,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號東坡居士。詞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的詞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直接寫明月的詞句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表現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曠達胸襟的詞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道盡千載離人心願表明詩人對遠方親人美好祝願的名句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一首律詩可分四聯,唐代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的頷聯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詩中有一個對偶句,暗示時光流逝,蘊含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這兩句詩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4.《題破山寺後禪院》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常建。詩中的「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句詩,寫出了禪院清幽脫俗的景緻,以及這幽景給人生的啟示。

5.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兩句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更妙的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議論,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命運,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的一首詞。詞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表現出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7.唐代詩人孟浩然以擅長寫田園山水詩而著稱。他的《過故人庄》中「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兩句,詩中有畫,描寫出優美寧靜的山村田園風光。

8.(南)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千百年來被人廣泛引用,富有哲理,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時會生出許多希望的詩句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梢,卻上心頭。」三句,把愛的至誠,情的深切,表現得淋漓盡致。

10.唐代文學家韓愈被人們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如畫家設色作畫,描繪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後兩句「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轉為議論,突出早春的可愛。

11.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雀)中用嗅覺和聽覺捕捉夏夜景物特徵,描繪豐收在望的詩句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詩中的兩組對偶句分別是:「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和「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12.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秋詞》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寫出了秋高氣爽的獨特感受。其中「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寫出了秋天勝過春天的原因。詩中直抒贊秋胸臆的詩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勝春朝」。

1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以春花喻冬雪,聯想奇特美妙,比喻新穎動人,是詠雪的千古名句。詩中寫沙漠冰封,愁雲慘淡的景象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表現了詩人依依惜別和無限惆悵的心情的詩句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4.《迢迢牽牛星》想像豐富,把天上的兩顆星星寫得像人間的戀人一樣,寫的是天上神話,表達的是人間悲情。「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15.曹操是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觀滄海》是一首樂府詩。本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是敘事的,這兩句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詩人想像中的景象,且在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16.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鼎盛時期,涌現出眾多著名詩人,其中最負盛名的三位詩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通過豐富的想像,賦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將月亮人格化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兩句,抒發了詩人對朋友的無限懷念和深切同情。

17.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生動,被譽為描寫洞庭湖的千古絕唱。

18.《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文章以生動的筆調記述了作者兒時的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

19.《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於從正面學習,也善於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⑥能表明孔子自謙的句子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⑦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⑧在歡迎會上,主持人說:「孔子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大家來到我校。」⑨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發,則不復也。」孔子的這些話強調了學生用心思考主動學習的重要性。⑩《論語》中有談學習態度的,也有談學習方法的。談學習態度的有: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溫故而知新。

20.《三峽》選《水經注》。作者

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文章從視覺角度描寫三峽群山連綿的句子:「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三峽山高谷深的句子:「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寫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時節,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描寫秋季三峽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文中引用了兩句漁者的歌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1.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子》)

22.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呂氏春秋》)

23.「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有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出自《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他的代表詩集有《女神》等。

24.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 ,綠綠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春》)

25.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這段名言出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作者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書中的主人公是保爾.柯察金。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成語典故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