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孫思邈弱冠

高中語文孫思邈弱冠

發布時間:2020-12-28 00:59:47

㈠ 誰知道孫思邈活了多大歲數如題 謝謝了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於公元542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141歲

㈡ 問一個非常高難度的問題!

華佗(約145-208)是被曹操殺死的。

曹操幾次發信相召,華佗均以妻病為由而不從。曹操惱羞成怒,遂以驗看為名,派出專使,將華佗押解許昌,嚴刑拷問。面對曹操的淫威,華佗堅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殺華佗。雖有謀士一再進諫,說明華佗醫術高超,世間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寬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獄中處決。華佗臨死,仍不忘濟世救民,將已寫好的《青囊經》取出,交獄吏說:「此書傳世,可活蒼生。」獄吏畏罪,不敢受書。華佗悲憤之餘,只得將醫書投入火中,一焚了之。

孫思邈應該是老死的,很長壽。

孫思邈的卒年,《舊唐書·孫思邈傳》謂「永淳元年卒。」《新唐書·孫思邈傳》則稱「永淳初,卒。」按唐高宗永淳年號僅為二年,永淳元年為公元682年,亦即永淳初年,兩《唐書》對此並無抵牾,古今學者基本上均從此說,惟今年仍有提到唐人劉肅(元和,<公元806——820年>)所撰《大唐新語》中所謂孫氏「永徽初卒」之說,南唐沈汾《續仙傳》更謂孫氏卒於永徽二年(公元652年)二月十五日之語,因而有所質疑。我們認為,盡管孫思邈在其《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著作中明確提到其自身活動的年代記載,最晚只見永徽二年(公元650年)為一功臣治療箭矢不出痼疾;盡管兩《堂叔》孫傳所述損失生平有不少疑誤,顯慶(公元656——661年)見高宗召見孫氏,兩《唐書》及《唐會要》均有類同記載,孫氏從高宗去九成宮,盧照鄰與其同居於光德坊府第等,……均可證明(《大唐新語》)之說為謬。尤其是設計唐朝早期帝王的活動。據《廿二史札記》作者研究,多為搜集參考了該時期諸帝《實錄》所撰,故顯慶時高宗召見思邈,孫氏從卒九成宮以至於永淳初是可信的。 對於孫思邈的生年,雖然截至目前,國內外學者多從581年之說,但仍存在有不同觀點,主要有: (一)生於公元581年 清·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唐書·隱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獨孤信稱為聖童;及長,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隨已長;然盧照鄰《病梨樹賦序》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則思邈生於隋朝。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惟以《隋書》考之,開皇紀號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干支亦不相應。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丑,蓋照鄰集傳偽異,以辛丑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餘歲,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數歲相合,則生於周後,隱居不士之說,為史誤審矣。」 依照紀曉嵐上述觀點,則孫思邈當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2歲。 (二)生於公元560年以前 費得道《中國醫學史略》認為兩唐書孫傳所謂孫氏在周宣帝時因王室多故而隱居太白山以及楊堅輔政時徵孫氏為國子博士,孫氏稱病不起等史料,推論孫思邈在578——579年間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孫氏應在公元560年以前誕生,其享年應為120歲以上。史仲序、張志遠氏主張類似此說。 (三)生於公元541年 馬伯英等均持此說。他們的主要觀點是:過去史家認為辛酉實為辛丑之誤,以及將照鄰《病梨樹賦序》中「今年九十二」改為「今年九十三」等論據不足且不夠可靠,並指出以《北史》、《周書》中無獨孤信任洛州總管記載,而否定隱居太白山,被贊為神童,楊堅徵召等三條史料是難以信服的。馬伯英等氏等則認為孫氏自雲「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公元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聖童」(可能在550——556年間回長安期間),楊堅徵召、魏徵修史請教於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郭靄春亦主公元541年之說。依此而論,孫氏當享年141歲。 (四)生於515年或518年左右 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獨孤信贊稱孫思邈為「神童」,應為獨孤信受命入關撫岳(賀拔岳)余眾的梁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此時孫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孫氏生年則當在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永淳元年卒,則享年168歲。於此觀點相近者為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據其推算,獨孤信評品孫氏的時間為梁`·大同三年(公元537)至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之間,當時孫適滿20歲,自此上溯20年,當生於北魏神黽元年至二年之內(公元518——519年),如此,孫氏享受為164——165歲。

李時珍也是老死的,活了七十五歲了。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他逝世後遺體被安葬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被李醯用計謀害

秦武王與武士們進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醢(音海)的葯,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擠湯葯,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醢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醢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醢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相傳扁鵲是四月二十八日誕生的,人們在他的家鄉建造起「葯王廟」,專門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大家都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同時,也祈求他保佑人們無病無痛、延年益壽。

㈢ 孫思邈活了多少歲

歷史記錄:682-581=101;虛歲:102歲。

詳細介紹:
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專西銅川市耀州區)人,為唐代屬著名道士,醫葯學家。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孫思邈是中國陝西耀縣人,公元58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

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中國古代的唐朝(618-907年)政權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㈣ 神醫孫思邈真的活了141歲嗎他和華佗的醫術誰的更高明

㈤ 回答問題

1.張仲景:醫聖來
孫思邈:葯王
吳道源子:畫聖
扁鵲: 外科之祖,脈學倡導者
其實扁鵲不是被稱為神醫,華佗才是神醫,我們學歷史的時候,歷史老師和我們講過要注意

2.新加坡:卓錦·萬代蘭
朝鮮: 木蘭花
泰國: 睡蓮
德國: 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
西班牙:石榴
法國: 鳶尾

3.⑴送雞毛信的(海娃 )
⑵(舍已為人)的(張米亞)

⒋ ⑴弱冠之年 :20歲
⑵歲至期頤:100歲

㈥ 誰有孫思邈《千金方》序言的全文

千金方是第一個,備急千金方
《備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 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 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憫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葯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根據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葯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詭詐,倚傍聖教而為欺 ,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采葯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國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葯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猝,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究歸天,束手受敗。 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棄若是,夫何榮勢之雲哉。此之謂也。

千金翼方


原夫神醫秘術,至賾參於道樞。寶餌凝靈,宏功浹於真畛。知關 玄牡,駐歷之效已深。轡策天機,全生之德為大。稽炎農於紀 ,資太一而返營魂。鏡軒後於遺編,事歧伯而宣葯力,故能嘗味之績,郁騰天壤,診體之教,播在神寰。醫道由是濫觴,時義肇基於此。亦有志其大者,高密問紫文之術;先其遠者,伯陽流玉冊之經;擬斯壽於乾坤,豈伊芳難老。儔厥齡於龜鶴,詎可蠲 。茲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謂也。若其業濟含靈,命懸茲乎,則有越人徹視於腑臟,秦和動達於膏肓,仲景候色而驗眉,元化刳腸而湔胃,斯皆方軌迭跡,思韞入神之妙;極變探幽,精超絕代之巧。晉宋方技既其無繼,齊梁醫術曾何足雲。若夫醫道之為言,實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際,意析毫芒之里。當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數之所在,言不能諭。然則三部九候,乃經絡之樞機。氣少神余,亦針刺之鈞軸。況乎良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心考錙銖,安假懸衡之驗,敏同機駭,曾無掛發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是故先王鏤之於玉板,往聖藏之以金匱,豈不以營迭至道括囊真頤者歟。

余幼智蔑聞,老成無已。才非公幹,夙嬰沉疾。德異士安,早纏 瘵。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徇經方。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葯餌。酌華公之錄帙,異術同窺。采葛生之玉函,奇方

畢綜。每以為生者兩儀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氣。氣化則人育,伊芳人稟氣而存。德合則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於我,人處物為靈,可幸蘊靈心闕頤我性源者。由檢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號曰千金,可以濟物攝生,可以窮微盡性。猶恐岱山臨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遺玉石之響。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學。譬 之相濟,運轉無涯。等羽翼之交飛,摶搖不測。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辭;玄文奧矣,陸績增玄翼之說。或沿斯義,述此方名矣。貽厥子孫,永為家訓。雖未能譬言中庶,比潤上池,亦足以慕遠測深,稽門叩鍵者哉。倘經目於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㈦ 孫思邈活了多少歲

孫思邈(581-682)101歲
孫思邈的卒年,《舊唐書·孫思邈傳》謂「永淳元年卒」。《新唐書·孫思邈傳 孫思邈》則稱「永淳初,卒」。按唐高宗永淳年號僅為二年,永淳元年為公元682年,亦即永淳初年,兩《唐書》對此並無抵牾,古今學者基本上均從此說。
有人提到唐人劉肅(元和,<公元806——820年>)所撰《大唐新語》中所謂孫氏「永徽初卒」之說,南唐沈汾《續仙傳》更謂孫氏卒於永徽二年(公元652年)二月十五日之語,因而有所質疑。
我們認為,盡管孫思邈在其《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著作中明確提到其自身活動的年代記載,最晚只見永徽二年(公元650年)為一功臣治療箭矢不出痼疾;盡管兩《唐書》孫傳所述孫氏生平有不少疑誤,顯慶(公元656——661年)見高宗召見孫氏,兩《唐書》及《唐會要》均有類同記載,孫氏從高宗去九成宮,盧照鄰與其同居於光德坊府第等,……均可證明(《大唐新語》)之說為謬。尤其是涉及唐朝早期帝王的活動。據《廿二史札記》作者研究,多為搜集參考了該時期諸帝《實錄》所撰,故顯慶時高宗召見思邈,孫氏從卒九成宮以至於永淳初是可信的。
對於孫思邈的生年,雖然截至目前,國內外學者多從581年之說,但仍存在有不同觀點,主要有:
生於公元581年
清·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唐書·隱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孫思邈畫像,獨孤信稱為聖童;及長,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隋已長;然盧照鄰《病梨樹賦序》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則思邈生於隋朝。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惟以《隋書》考之,開皇紀號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干支亦不相應。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丑,蓋照鄰集傳偽異,以辛丑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餘歲,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數歲相合,則生於周後,隱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
依照紀曉嵐上述觀點,則孫思邈當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1歲。
生於公元560年以前
費得道《中國醫學史略》認為兩唐書孫傳所謂孫氏在周宣帝時因王室多故而隱居太白山以及楊堅輔政時徵孫氏為國子博士,孫氏稱病不起等史料,推論孫思邈在578——579年間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孫氏應在公元560年以前誕生,其享年應為120歲以上。史仲序、張志遠氏主張類似此說。
生於公元557年
一說孫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41)左右,卒年仍為永淳元年,享年一百四十一歲。其主要根據是:一,依《舊唐書·孫思邈傳》,北周宣帝時孫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楊堅輔政,征為國子博士,但孫思邈稱疾不出仕。按周宣帝即位於建德七年(578),次年禪位於靜帝,而楊堅輔政是在大象二年(580),故孫思邈生於開皇元年的說法令人懷疑。二,魏徵等於唐太宗貞觀時奉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曾屢次詢訪孫思邈,而他「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按修史人員如姚思廉生於557年,李百葯生於565年,他們熟知前代史事,難道還會一再詢訪比自己小一、二十歲的孫思邈?三,《舊唐書·孫思邈傳》說:「詢之鄉里,咸雲數百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百歲人矣。」據史推之,孫思邈當生於557年左右,則列傳中的有關史事大多可以講通。若其的確卒於永淳元年,那麼孫思邈的享年應為一百二十餘歲。他精通醫術,善於保養,長壽是有可能的。[6]
生於公元541年
馬伯英等均持此說。他們的主要觀點是:過去史家認為辛酉實為辛丑之誤,以及將照鄰《病梨樹賦序》中「今年孫思邈像九十二」改為「今年九十三」等論據不足且不夠可靠,並指出以《北史》、《周書》中無獨孤信任洛州總管記載,而否定隱居太白山,被贊為神童,楊堅徵召等三條史料是難以信服的。馬伯英等氏等則認為孫氏自雲「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公元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聖童」(可能在550——556年間回長安期間),楊堅徵召、魏徵修史請教於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郭靄春亦主公元541年之說。依此而論,孫氏當享年141歲。
生於515年或518年
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獨孤信贊稱孫思邈為「神童」,應為獨孤信受命入關撫岳(賀拔岳)余眾的梁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此時孫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孫氏生年則當在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永淳元年卒,則享年168歲。於此觀點相近者為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據其推算,獨孤信評品孫氏的時間為梁`·大同三年(公元537)至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之間,當時孫適滿20歲,自此上溯20年,當生於北魏神黽元年至二年之內(公元518——519年),如此,孫氏享年為164——165歲。

㈧ 重禮求孫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開篇序

千金要方序:
作者:孫思邈

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 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與,痾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葯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歧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他,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葯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攝養所致耳,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詭詐,倚聖教而為欺紿,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常釋卷,至於切脈診候采葯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泱,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憐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葯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秩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己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 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蒙蒙昧昧, 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
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鳴,厥身己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 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育若是,夫何榮勢之棄哉,此之謂也。

㈨ 「葯王」孫思邈到底活了一百幾十歲呀如題 謝謝了

孫思邈的卒年,《舊唐書·孫思邈傳》謂「永淳元年卒」。《新唐書·孫思邈傳 孫思邈》則稱「永淳初,卒」。按唐高宗永淳年號僅為二年,永淳元年為公元682年,亦即永淳初年,兩《唐書》對此並無抵牾,古今學者基本上均從此說。 今年仍有人提到唐人劉肅(元和,<公元806——820年>)所撰《大唐新語》中所謂孫氏「永徽初卒」之說,南唐沈汾《續仙傳》更謂孫氏卒於永徽二年(公元652年)二月十五日之語,因而有所質疑。 我們認為,盡管孫思邈在其《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著作中明確提到其自身活動的年代記載,最晚只見永徽二年(公元650年)為一功臣治療箭矢不出痼疾;盡管兩《唐書》孫傳所述損失生平有不少疑誤,顯慶(公元656——661年)見高宗召見孫氏,兩《唐書》及《唐會要》均有類同記載,孫氏從高宗去九成宮,盧照鄰與其同居於光德坊府第等,……均可證明(《大唐新語》)之說為謬。尤其是設計唐朝早期帝王的活動。據《廿二史札記》作者研究,多為搜集參考了該時期諸帝《實錄》所撰,故顯慶時高宗召見思邈,孫氏從卒九成宮以至於永淳初是可信的。 對於孫思邈的生年,雖然截至目前,國內外學者多從581年之說,但仍存在有不同觀點,主要有: 生於公元581年 清·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唐書·隱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孫思邈畫像,獨孤信稱為聖童;及長,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隨已長;然盧照鄰《病梨樹賦序》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則思邈生於隋朝。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惟以《隋書》考之,開皇紀號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干支亦不相應。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丑,蓋照鄰集傳偽異,以辛丑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餘歲,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數歲相合,則生於周後,隱居不士之說,為史誤審矣。」 依照紀曉嵐上述觀點,則孫思邈當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1歲。 生於公元560年以前 費得道《中國醫學史略》認為兩唐書孫傳所謂孫氏在周宣帝時因王室多故而隱居太白山以及楊堅輔政時徵孫氏為國子博士,孫氏稱病不起等史料,推論孫思邈在578——579年間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孫氏應在公元560年以前誕生,其享年應為120歲以上。史仲序、張志遠氏主張類似此說。 生於公元541年 馬伯英等均持此說。他們的主要觀點是:過去史家認為辛酉實為辛丑之誤,以及將照鄰《病梨樹賦序》中「今年孫思邈像九十二」改為「今年九十三」等論據不足且不夠可靠,並指出以《北史》、《周書》中無獨孤信任洛州總管記載,而否定隱居太白山,被贊為神童,楊堅徵召等三條史料是難以信服的。馬伯英等氏等則認為孫氏自雲「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公元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聖童」(可能在550——556年間回長安期間),楊堅徵召、魏徵修史請教於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郭靄春亦主公元541年之說。依此而論,孫氏當享年141歲。 生於515年或518年左右 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獨孤信贊稱孫思邈為「神童」,應為獨孤信受命入關撫岳(賀拔岳)余眾的梁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此時孫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孫氏生年則當在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永淳元年卒,則享年168歲。於此觀點相近者為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據其推算,獨孤信評品孫氏的時間為梁`·大同三年(公元537)至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之間,當時孫適滿20歲,自此上溯20年,當生於北魏神黽元年至二年之內(公元518——519年),如此,孫氏享年為164——165歲。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孫思邈弱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