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一必修1 語文的古詩,文言文
古詩就兩課,古文有一堆……
第二單元:《蜀道難》
《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內一)—詠容懷古跡(其三)—登高》(* 古詩)
《琵琶行-並序》
《李商隱詩兩首—錦瑟—馬嵬(其二)》(* 古詩)
第三單元:《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❷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譯
勸學 荀子
有道德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提起腳後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增大,但聽的人都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步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善於游水,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師說 韓愈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赤壁賦 蘇軾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於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誦《詩經·陳風》中的《月出》篇。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緩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間移動。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與天際相連。我們任憑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漂動,越過浩盪渺遠的江面。多麼廣闊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駕風遨遊,不知船將停留在何處;多麼飄然恍惚呀,我們好像獨立長空,遺棄塵世,飛天成仙了。
這時候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道:「桂樹做的棹啊,木蘭做的槳,(槳)劃破月光下的輕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麼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賢人(宋神宗)啊,他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個與蘇軾同游的吹洞簫的客人,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淵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獨坐孤舟的寡婦聽了落淚。
我憂愁凄愴的樣子,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友人說:「(曲調)為什麼會這樣(悲傷)?」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繞,一片蒼翠,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對江面斟酒,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裡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遊,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輕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餘音寄託給這悲涼的秋風。」
我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並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麼,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羨慕它們什麼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了就成為景色,佔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聽了之後,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餚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天空已經亮了。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自從我成為被貶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憂懼不安。公務之餘,就緩步行走,沒有目的地出遊,每天與自己的隨從爬高山、鑽深林,走到迂迴曲折的山間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沒有(因為)遠而不到的。到了就撥開雜草坐下,傾盡壺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後便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躺下就做夢。心中想到了哪裡,夢也就做到那裡。醒來之後就回家。我原以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異地方,都已被我游覽了,而未曾知道還有個奇異獨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於坐在法華寺西亭,遙望西山,指點並感到奇特。我於是帶著僕人越過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雜亂叢生的草木,燒掉茂盛的茅草,不達到西山之巔決不罷休。攀援著樹枝爬上山頂,兩腿叉開,席地而坐,幾乎幾個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處之下的地勢,(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樣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樣低陷,有的像是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螞蟻洞,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聚集收攏,重疊到一起,沒有逃脫隱藏的。縈回著青山,繚繞著白雲,與遙遠的天際相接,環看周圍,渾然一體。看了這些,才知道這座山確實特立不群,與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樣。不知不覺中我彷彿遨遊於無邊無際的天地宇宙之間,與浩渺廣大的自然之氣合二為一。我於是拿起酒壺,斟滿酒杯,暢懷痛飲,醉倒在地,不覺間日薄西山。蒼茫暮色,自遠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麼也看不見了,而我卻了無歸意。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和萬物的變化暗暗相合,我這才認識到過去等於沒有游覽,真正的游覽從此(時)開始。所以我特意把這件事記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❸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
1、《沁園春·長沙》——毛澤東
2、《雨巷》——戴望舒
3、《再別康橋》——徐志摩
4、《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5、《荊軻刺秦王》——戰國策
6、《鴻門宴》——史記
除此之外還有《勸學》、《師說》、《赤壁賦》
❹ 高一必修1 語文的古詩,文言文
古詩就兩課,古文有一堆……
第二單元:《蜀道難》
《杜甫詩三首—秋版興八首(其一)—詠懷權古跡(其三)—登高》(*
古詩)
《琵琶行-並序》
《李商隱詩兩首—錦瑟—馬嵬(其二)》(*
古詩)
第三單元:《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❺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原文及翻譯。
http://ke..com/view/76130.htm?fr=ala0_1_1
❻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必修二
離騷、孔雀東南飛內並序、蘭亭集序、赤壁賦、容游褒禪山記
必修三
蜀道難、琵琶行並序、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並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6)高中語文必修1文言文擴展閱讀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❼ 高一語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所有文言文篇目
必修一:1沁園春
長沙
,2燭之武退秦師,3荊軻刺秦王,4鴻門宴。
必修二:1《詩經》兩首:氓,采內薇容
。2離騷
,3孔雀東南飛,4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5蘭亭集序,6赤壁賦,7游褒禪山記。
必修三:1蜀道難,2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
3琵琶行,4李商隱詩兩首:錦瑟
,馬嵬(其二)5寡人之於國也,6勸學,7過秦論
,8師說。
必修四:1竇娥冤,2柳永詞兩首:望海潮,雨鈴霖
。3蘇軾詞兩首: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5李清照詞兩首:醉花陰
,聲聲慢
,6廉頗藺相如列傳
,7蘇武轉,8張衡傳。
必修五:1歸去來兮辭,2滕王閣序,3逍遙游,4陳情表。
❽ 高中語文必修一古文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2)。晉 軍函陵(3),秦軍汜南(4)。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5):「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6),師必 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力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 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7)。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其亡矣。若 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8),君知其難也;焉用 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行李之往 來(10),共其乏困(11),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12)。許君焦瑕(13),朝濟而夕設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闕秦,將焉取之(17)?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泊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8),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說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 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與,不知(21);以亂易整(22),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1)以:因為。其:指鄭國。元禮於晉:指晉文公重耳流亡經過鄭國時,鄭文公未以禮相待。
(2)貳:兩屬,同時親附對立的雙方。
(3)軍:駐扎。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4)南:鄭國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鄭國大夫。
(6)燭之武:鄭國大夫。
(7)縋 (zhui):用繩子吊著重物。這里指把燭之武從城牆上吊下去。出:指出鄭國 都城。
(8)鄙:邊邑。這里指把遠地作為邊邑。
(9)東道主:東方路上 的主人,因鄭國在秦國的東邊。後世用這個同作「主人」的代稱。
(10)行 李:使者,外交官員。
(11)共:同「供」,供給。乏困:指資財糧食等物品 不足。
(12)嘗:曾經,賜:恩惠。晉君,指晉惠公。
(13)焦:晉國邑名,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附近。瑕:晉國邑名,在今河南靈寶東。
(14)濟:渡河。 版:築土牆用的夾板。設版:指建築防禦工事。
(15)封鄭:以鄭國為疆界。
(16)肆:放肆。這里的意思是極力擴張。
(17)焉:從哪裡。
(18)杞 (qi)子、逢(peng)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國大夫。戍:駐守。
(19)微: 要不是。夫人:那個人,指秦穆公。
(20)因人:依靠他人。敝:傷害。
(21)所與:指友好國家,盟國。知:同「智」。
(22)亂:分裂。易:代替。整:團結一致。
荊柯刺秦王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②,盡收其地,進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⑥。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⑦。夫今樊將軍⑧,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⑨。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⑩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⑾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⑿!」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⒀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⒁。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⒂!」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見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
注釋:
本文選自《戰國策·燕策三》。
②〔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荊軻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奪,奪取。
④〔荊卿〕燕人稱荊軻為荊卿。卿,對人的敬稱。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極言時間短暫。易水,在現在河北省西部,發源於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
⑥〔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微,假如沒有。謁,請。
⑦〔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現在去卻沒有什麼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
⑧〔樊將軍〕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⑨〔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秦王用一千斤金(當時以銅為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購,重賞徵求,重金收買。邑,封地。
⑩〔督亢〕現在河北省涿州東南一帶,是燕國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說〕同「悅」,喜歡,高興。
⑿〔更慮之〕再想想別的辦法。更,改變。
⒀〔深〕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沒〕殺戮和沒收。重要的殺,其他的沒收入官為奴婢。
⒂〔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顧,表輕微的轉折,不過、只是。
⒃〔善〕副詞,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而燕國見陵之恥①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②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③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己,無可奈何,乃遂收盛④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⑤。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淬之⑦。以試人,血濡縷⑧,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⑨。乃令秦武陽為副⑩。荊軻有所待,欲與俱⑾,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⑿,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⒀!今提一匕首入不測⒁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⒂!」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⒃。高漸離⒄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⒅,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⒆,士皆瞋目⒇,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21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22,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23。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25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26,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27。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28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29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注釋:
①〔見陵之恥〕被欺侮的恥辱。見,被。陵,侵犯、欺侮。
②〔偏袒扼腕而進〕脫下一隻衣袖,握住手腕,走進一步。這是形容激動憤怒的樣子。偏袒,袒露一隻臂膀。
③〔拊(fǔ)心〕胸,這里形容非常痛心。
④〔盛〕念chéng。
⑤〔函封之〕用匣子裝起來。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頭。
⑥〔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⑦〔以葯淬(cuì)之〕把毒葯在淬火時浸入匕首上。淬,把燒紅了的鐵器浸入水或其他液體中,急速冷卻,使之硬化。
⑧〔濡(rú)縷〕沾濕衣縷。濡,浸漬、沾濕。
⑨〔忤(wǔ)視〕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著目光看。
⑩〔為副〕作助手。
⑾〔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另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⑿〔遲之〕嫌荊軻動身晚了。遲,作動詞。
⒀〔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用的人。反,同「返」。豎子,對人的蔑稱。
⒁〔不測〕難以預料,不可知。
⒂〔請辭決矣〕我就辭別了。請,表示客氣,無義。
⒃〔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⒄〔高漸離〕荊軻的朋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高漸離因為擅長擊築(竹製的樂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漸離得著機會,用築去打秦始皇,要為燕國報仇,沒打中,被殺。
⒅〔為變徵(zhǐ)之聲〕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⒆〔慷慨羽聲〕聲調激憤的羽聲。
⒇〔瞋(chēn)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21〔終已不顧〕始終不曾回頭。形容意志堅決。
22〔持千金之資幣物〕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幣,禮品。
23〔厚遺(wèi)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優厚地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24〔振怖〕懼怕。振,通「震」。
25〔比〕並,齊。
26〔給貢職如郡縣〕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給,供。
27〔奉守先王之宗廟〕守住祖先的宗廟。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國土。
28〔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動詞,後一「使」是名詞。
29〔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聽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荊軻奉①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②。至陛③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④,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⑤,使畢使於前⑥。」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⑦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⑧。拔劍,劍長,操其室⑨。時恐急,劍堅⑩,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⑾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⑿。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⒀;諸郎中⒁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⒂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⒃!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⒄,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⒆。</FONT>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⒇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21 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注釋:
①〔奉〕兩手捧著。
②〔以次進〕按先後順序進來。
③〔陛(bì)〕殿前的台階。
④〔顧笑武陽〕回頭沖武陽笑。顧,回頭看。
⑤〔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假借,寬容,原諒。
⑥〔使畢使於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⑦〔發〕打開。
⑧〔自引而起,絕袖〕自己掙著站起來,袖子斷了。引,伸、掙。
⑨〔操其室〕握住劍鞘。室,指劍鞘。
⑩〔劍堅〕劍插得緊。
⑾〔還〕通「環」,繞。
⑿〔卒(cù)起不意,盡失其度〕事情突然發生,沒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態。卒,同「猝」。
⒀〔尺兵〕指尺寸之兵器。
⒁〔郎中〕宮廷的侍衛。
⒂〔提(dǐ)〕擲擊。
⒃〔負劍〕推劍於背。
⒄〔廢〕殘廢,傷殘倒地。
⒅〔引〕舉起。
⒆〔被八創(chuāng)〕(荊軻)受了八處劍傷。被,受。創,傷。
⒇〔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簸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21〔劫〕強取、威逼(其訂立盟約)。 鴻門宴[《鴻門宴》原文]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棗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棗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❾ 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
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左傳》、《荊軻刺秦王》·《戰國策》、《鴻門宴》·司馬遷
必修二:《詩經》兩首 、《氓》、《採薇》、《離騷》·屈原、《孔雀東南飛》(並序)、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曹操、《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蘭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賦》·蘇軾、《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必修三:《蜀道難》·李白、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琵琶行並序》·白居易(必背)、李商隱詩兩首《錦瑟》《馬嵬》(其二)、《寡人之於國也》·《孟子》、《勸學》·《荀子》、《過秦論》·賈誼、《師說》·韓愈
必修四:柳永詞兩首《望海潮》《雨霖鈴》、蘇軾詞兩首(必背)《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辛棄疾詞兩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聲聲慢》、《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蘇武傳》·班固、《張衡傳》·范曄
必修五:《歸去來兮辭》(並序)·陶淵明、《滕王閣序》·王勃、《逍遙游》·莊周、《陳情表》·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