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舉例)有哪些
一、而
1、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西周佚名《詩經·大雅·桑柔》
譯文:朋友你啊可嗟傷,豈不知你裝模樣。
2、表示指示,相當於「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譯文:都是被逼迫的,君是這樣妾我也是這樣。
3、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蛇:(它)黑色的質地白色的花紋。
4、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蘇軾《石鍾山記》
譯文: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
5、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戰國荀子《荀子·勸學》
譯文: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二、之
1、動詞,到,往。
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曾同別人一起被僱傭給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2、代詞。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彼竭我盈,故克之。——春秋時期左丘明《曹劌論戰》
譯文: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3、指示代詞,這。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衡量一下兩種對策,寧可答應,而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4、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
5、助詞。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漢朝劉向《塞翁失馬》
譯文: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
⑵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回何時而樂耶答?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泉香而酒洌。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溫故而知新。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人不知而不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面山而居。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文言虛詞「而」字 用法判斷歌訣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連詞表關系。 前後詞意認真辨, 仔細分析巧判斷。 左右平等表並列, 前後動作表承接, 後面意深表遞進, 後面意轉表轉折, 動作未發表假設, 前面條件表假設, 前因後果表因果, 連接狀謂表修飾。 同「爾」代詞作人稱, 復音「而已」在句末。
⑶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版
(3)連詞
並列關系,一權般不譯。
泉香而酒洌。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溫故而知新。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人不知而不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面山而居。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文言虛詞「而」字 用法判斷歌訣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連詞表關系。 前後詞意認真辨, 仔細分析巧判斷。 左右平等表並列, 前後動作表承接, 後面意深表遞進, 後面意轉表轉折, 動作未發表假設, 前面條件表假設, 前因後果表因果, 連接狀謂表修飾。 同「爾」代詞作人稱, 復音「而已」在句末。
⑷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舉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⑸ 初中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專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屬耶?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⑹ 初中文言文之,而字舉例
之
⑴他,她,它(們)。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
④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本義項指後一個「之」:她,指燕後。)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
⑥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訊之。(之:他們,旨獄中囚犯。)
⑧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
⑨遽撲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本義項指後一個「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諸將請所之。
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⑤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
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之」。)
⑷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②其上以構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⑥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
⑦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本義項指中間一個。)
⑸作賓語前置的標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讀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⑹我。例: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之以為戮:以之為戮。之:指我們。)
⑺調整音節,無實義。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③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⑼作定語後置的標志。例:
①雲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後驅而之善
而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而已)罷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⑺ 請教語文高手初中文言文「而」「之」字用法
而:順接,可用「接著」,或在倆動詞之間有動作先後關系的。
轉接,即表示轉折關系,可回用「但是」來替代答。
修飾,用於名詞後可用「的」代替。
之:1 作代詞 代「他」「他們」或「這」
2 作助詞 意思是:的,得 或不翻譯
⑻ 中學初一年語文中的六則的而字的用法和解釋
是全部嗎/「而」基本意思還是「而且」.用處大部分是介詞!你可以買本古漢語詞典自己動手查一下《印象更深!
⑼ 初中語文「而」的用法
並列:而燕國見陵之恥,而秦武陽奉地圖匣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而表並列專可並列一個句子或詞。翻譯為屬:「和」
連接的兩個成分沒有主次之分,位置可以顛倒
遞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示遞進關系一般是由表及內,有著主次之分,位置不能顛倒。可翻譯為「且」
承接:
強調時間動作的先後。同「遞進的用法」與遞進不同的是強調的是邏輯順序,遞進強調關系。
例句暫時未想到。
假設:
言而無信
表示一種假設關系。翻譯時,應在句首帶上「如果,假使。。。」
修飾:
走而觀之
表示一種動作的先後,一般是一個動作(動詞)之後接著一個動作
連接:
這個我不太懂。老師從沒講過。應該同「並列」
轉折:
青取之於而青於藍
表示一種轉折關系。可理解為「但」
「而」本身就是虛詞,只需理解,可以不用直譯。
純手打,望採納
⑽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內為「就,才」。
然則何容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