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和落實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的運用
一、強化一個意識——閱讀教學應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轉身
十年課改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理念與新思潮,不斷實踐創新與反思研究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收獲與忙碌並存,喜悅與困惑同在。語文是什麼?語文課干什麼?各種流派的教學,讓教師眼花繚亂,「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教師都是「流行風」的追逐者。於是乎,語文教學或「沉浸」於內容,或「沉醉」於「人文」,或「沉迷」於文學,語文課要麼在課文的內容上兜圈子,要麼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語文教學演變為內容至上的「教課文」,異化為「情感至尊」的煽情課,語文教學的本質任務反倒到冷落一旁。
踐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教師首先就應該在認識上轉變,要切實轉變這種內容之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學觀,變「教課文」為「用課文教」,將「課文」當成是語文學習的「例子」,「學習語言文字」的載體。
1.樹全面的教學目標觀——確立「理解內容與學習表達並重」的教學目標。
全面的教學目標觀,就是不僅關注文本「寫什麼」,更著力於「怎樣寫」,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同時,重點關注這樣的內容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將「感悟內容」與「學習語言,揣摩表達」有機結合,將「學習表達」與「運用表達」巧妙融合,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習得語言的規律,進而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
2.做動態的課程建構者——從忠實的課程執行者變為課程的創生者。
有了全面的教學目標觀,教師就會從課程的「操作工」走向課程的「建築師」,從「教課文內容」的束縛中走出來,不過度「糾纏」課文內容,將較多的時間引向「語言文字運用」。 做課程的創造者,教師就要打破按部就班教課文的傳統,對教材進行恰當的取捨、合理的增刪、巧妙的重組:或集中關鍵處感悟品味,揣摩表達,習得學習語言的方法;或以「一」帶多篇,遷移方法;或打破「篇」,建立「組」,將同類的文章組合一起,從學習語言表達的角度,讓學生在比較、揣摩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習得語言運用的方法,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關注兩個「什麼」——解讀與設計教學要善於捕捉語言文字運用的「點」
語文課文的內容不等同於教學內容,這句話確有道理。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只是教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學生要讀懂課文寫了什麼,還要清楚課文是怎樣寫的,學習作者是怎樣用文字表達的,在實現「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目標上,課文只是一種媒介,一個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教學的真正內容就是隱含在課文中的「言語形式」,因此,我們倡導閱讀教學要從「文本解讀型」向「語言學習型」轉型,從「內容的分析」向「策略的指導」轉身。
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學在研讀文本、設計教學時,就要立足於課文的語言,從語用的角度,關注兩個「什麼」。
1.關注課文中「有什麼」——站在語用的角度,找出課文的「語用」點。
「我們的語文教學要『走一個來回』,即從語言文字出發,進入到思想內容,然後再從思想內容出發,重新又回到語言文字。」但回到怎樣的「語言文字」?這就需要教師從整體出發,結合年段要求以及單元訓練重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篩選、定位。在這之前,又需要教師在研讀課文內容時,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即從文章精妙的篇章結構,靈活的表達方法,特殊的語言形式,新奇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挖掘文本的語言因素,關注課文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面有哪些特點。
比方說《姥姥的剪紙》這一課,從篇章結構上來看,文章以「剪紙」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也作為表達作者情感的載體,以「剪紙」來體現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我」對姥姥的思念;從表達方法來看,為了突現姥姥剪紙技藝高,作者既採用正面描寫,直接誇姥姥剪紙技藝高,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和彩紙,在姥姥的手裡翻來折去,便要什麼就有什麼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也有借鄉親們的話側面來描寫姥姥剪紙技藝高,如「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既有概述的,如「太平原托著的小屯裡,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姥姥對『喜鵲登枝』最熟悉不過了,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是她兩根延長的手指」,也有具體事例來說明的,如蒙上姥姥的眼睛讓姥姥剪;從遣詞造句來說,既有語義含蓄深邃的「栓」「纏」,也有富有濃郁地方氣息的語言;同一意思,用不同的長短句來反復渲染,如「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從修辭的角度來看,文中的不少語句用上了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手法。
可以這么說,文中的每一句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都有特色,都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揣摩、借鑒。教學時不必面面俱到讓學生從字、詞、句、篇等多角度來學習,但教師研讀教材時,必須著眼全面,將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點一一找出來,歸納出表達之法,揣摩出表達之妙。倘若缺少這一環節,沒有比較、分析、篩選的過程,所關注的語言文字表達的「點」可能不是教學中的核心教學點,也可能與文本語言表達主要特色不相吻合。
關注文本中「有什麼」語言特色點,是確定「教什麼」語言特色點的基礎,是落實「語言文字運用」必不可少的環節。
2. 確定教學中「學什麼」——立足教學,找准最具教學價值的語用點。
一篇文章若擁有許許多多值得學生品味、學習、借鑒、運用的語言方式、表達方法,教師則應該「眾里尋他」——學會「篩選」,選擇最具有教學價值的語言,體會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又是如何表達真情實感的,從中感悟出值得學習和運用的寫作方法。其篩選的原則應是著眼於「三點」:
一是依據單元教學的訓練重點。現行教材一般是以單元呈現的方式,在教材編排上,每單元一般都有「導讀」,導讀從課文內容和學習的重點兩方面對本單元教學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因此,在確定教學的重點時,我們往往要研讀導讀,將導讀中的提示作為本單元教學的訓練重點,領會了編者意圖,我們的教學才能抓住教學的核心。如上述的課文《姥姥的剪紙》所處的單元主題是「民風民俗」,感受課文是怎樣表現「民風民俗」,則應是單元訓練的重點。《姥姥的剪紙.》中姥姥剪紙的形象、剪紙的技藝高超是「民風民俗」的體現,鄉親們的誇贊的話語「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找鳴」是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語言。根據這樣的研讀思路,就可以將體現姥姥剪紙技術高超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學習語言。
二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點。學生學習的「需要點」指的是學生學習的起點、興奮點、難點。找到學生學習的起點,就可避免淺層次重復;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就能讓學生願意「駐足觀賞」;關注學生學習的難點,就能「鋪路搭橋」,讓學生學得順暢。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更應關注學情的起點、興奮點、難點,了解的、熟知的語言不必「浪費」時間;學生感興趣的、理解有難度的,則應讓學生流連其間。如《姥姥的剪紙》中的「密雲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裡游泳出危險,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中的「栓」,與我們平常用到的「栓」的意思不相同,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就應引導學生抓住「栓」體會到姥姥的剪紙吸引了作者。
三是考慮文本語言表達的特色點。文本表達的特色指的是文本最獨特的結構,最具特色的表現方法,最有特點的語言形式。這些特色點理所當然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比方說《姥姥的剪紙》中以「剪紙」為線索的行文方式,對姥姥剪紙技藝高超的描寫從正面和側面兩方面進行的表現手法,借「剪紙」表達自己對姥姥的思念之情的方法等,這些都是文本表達的特色點,而這些特色點與作者要描述的重點以及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自然教學時離不開這些關鍵地方的品味、感悟、理解、運用。
三、處理好三種關系——真正落實語言文字運用
回首課改的歷程,我們發現,每一個新理念的提出,教師在教學中就會尤為重視,過分的重視與過度的強調,往往會顧此失彼,造成教學中的「不平衡」。如課改初期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就在語文教師中掀起了一股「深挖」人文內涵之風,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內容的細分析、主旨的深挖掘、情感的多升華上,而語文的「工具性」——「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往往被遺忘。針對這種現狀,課改專家提出語文教學要實現「美麗的轉身」——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的性質定位,「學習語文文字運用」。
❷ 高中語文的語言文字應用怎麼提高
語文學習主要是培養自學能力。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和大量的閱讀,根據老師具體指導的路徑,學會自己去走。關於學習語文,這里給你一些思路:
1、自己提前預習課文。如自查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閱讀課文,找到重點,提出疑難,根據課前的「學習重點」提示和課後的「思考練習」進行思考。要養成好的習慣,不翻字典不看書,不動筆墨不看書。
2、自己主動去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對每篇課文中涉及的有關字詞句式、語法修辭,要注意有心積累,存心記憶,用心感悟。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就必有收獲。
3、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以及老師提出的要點,自己試著分析理解課文。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的寫作技巧,欣賞文章的行文構思,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
4、練習,特別是思考性較強的練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好方法。可運用比較異同或歸類整理的方式學會獨立作業,不斷提高整體認識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能力。
5、在此基礎上,還應主動涉獵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來拓寬閱讀量,擴展知識內容,閱讀的時候也要重視自己的閱讀效率。想讓閱讀更有效率的同學,可以到《全腦速讀記憶吧》交流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希望你早日進步!
❸ 求解 一道高中語文 語言文字運用題 看圖說寓意
這應該是要談舒適生活中也需要有自我的價值實現的心理吧,我們需要「富貴不能淫」,即使在舒適的環境中也不能忘本。
❹ 高中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教學包括那幾個方面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到語文課堂教學面對的版矛盾和困惑很多權,「新課程標准下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建議成立課題組,開展切實有效的旦粻測救爻嚼詫楔超盲研究。認為本課題很有研究價值,對高中語文新課改和課堂有效教學富有現實意義,就主動承擔了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的向度研究。 組長帶領課題組成員系統學習有效教學理論,並撰寫了開題報告。希望課題組成員嚴謹扎實的研究、勤奮刻苦的工作,爭取本課題研究取得突破。開題會上分解了課題研究任務,把任務具體分解到每一個人。在積極展開第一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的同時,大力培訓研究人員,提高課堂研究的水平。在課題組內進行了三次有效教學教師培訓會,就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相關理論、研究的方法、具體實施步驟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培訓,提高了研究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❺ 高中語文語言文字應用
並不是員工的整體素質得到大幅提升,企業生產的產品就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❻ 高中語文語言文字
首先,你把武漢的「武」寫錯了。
其次,給你一些思路參考,但語言組織還得靠自己專,真正考試可百屬度不了哦!
思路一: 七顆星、7字形狀——第七屆
思路二: 絲帶、五角星⭐的形狀——代表紐帶、軍人
思路三: 各星星⭐連接著,形狀像各個人手牽手——和諧
❼ 高中語文散文答語言表達特色題怎麼答
主要就考古代詩歌散文,背誦默寫,詩歌鑒賞。
《語言文字運用》《古代詩歌散文》《先秦諸子選讀》都是人教版《語言文字運用先秦諸子選讀,基本不考,
❽ 高中語文語言文字運用題 得體 宣傳標語
(1)對遊客說:「一山一水與你伴,一花一草為你開,請您愛護農家的樂園」(2)宣傳標語:「茵茵芳草,踏之何忍;青青農園,望君惜之」
❾ 高中優化設計 語文選修 語言文字應用 字之初 答案
秦始皇統一漢字(以「馬」 、「安」兩字為例) 由繁趨簡 漢字書法欣賞——張旭 ——毛澤東 明哲保身 冷眼旁觀 如魚得水 行 書 漢字書法欣賞——王羲之 《蘭亭序》 《喪亂帖》 《樂毅論》 王羲之「鵝」字 龍 壽 漢字書法欣賞——顏真卿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寒食帖》 無涯 天道酬勤 * 一些運動員在運動場接受記者采訪。當記者問及他們的姓氏時,他們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個動作,讓記者自己猜。籃球運動員指了指前面的兩棵樹;跳高運動員順手撿起一根木棍,放在一個土堆旁;武術運動員信不過教練的書,放在劍的旁邊;圍棋運動員撿了一顆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這幾位運動員分別姓什麼? 林杜劉孟 神話傳說——倉頡造字 相傳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用結繩記事。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命倉頡造字,倉頡受鳥獸蹄印的啟發,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特徵,終於造出了山河湖海、日月星雲、花鳥草蟲等許多漢字,從此中國有了文字步入文明社會。 實際上文字是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從開始的畫圖記事,到畫圖示意,最後慢慢從圖畫演變成文字。 漢字的造字方法 許慎 《說文解字》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描摹事物的形狀)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文字由象徵性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 號來表示某個詞)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成 一個新字)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表示字義類屬的部件和表示字音類屬的部件 組成的新字) 象形 特點:用簡單的線條,勾畫出所要表達物體的 輪廓、特徵,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字的意義。 象形字是最早的造字方法, 屬於獨體字。 人、口、日、月、山、水、衣、目 耳、石、田、火、車、牛、馬、鹿 虎、象、鳥、魚、雨、貝、果、龜 泉、卵、首、蟲、舟、燕、門…… 返回 指事 朱、本、末、未、刃、中、寸、天、左、右、立、王、亦、上、下、白、甘、三…… 特點:多為抽象事物,而無具體形象可畫,所以往往是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徵性符號來表示。屬獨體字。 返回 會意 兵、看、集、伙、塵、雙、轟 秉、初、伐、戍、休、告、哭 步、品、難、林、信、劣、卡 忐、忑、舀、甭、孬、歪、終 淚、既、即、幾、祭、解、鮮 益、友、匠、淼、磊、森…… 特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組合而成,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屬於合體字。 苗 采 囚 從 林 用「會意」造字的方法時,還有一種「疊羅漢」的方式,就是把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形重疊起來。 一「木」是「樹」,兩「木」成「林」,三「木」成「森」; 一「火」是「火」,二「火」成「炎」,三「火」成「焱」; 一「水」是「水」,三「水」成「淼」; 一「石」是「石」,三「石」成「磊」; 一「車」是「車」,三「車」成「轟」; 一「魚」是「魚」,三「魚」成「鱻」; 一「羊」是「羊」,三「羊」成「羴」; 左形右聲:梭、蝗、河、惜、胸、材 江、證、騎、秋…… 左聲右形:攻、頌、削、剝、瓢、故 鵡、雌、期、頂、欣…… 上形下聲:管、露、爸、芳、崖、宵 界、晨、草、宇、花…… ——最能產新字的造字法 上聲下形:架、裳、慈、斧、貢、 忿、膏、凳、煎、盲… 內形外聲:問、聞、悶、辯、辮、 班、斑…… 內聲外形:闊、闔、、圍、閥、街 圓、匾、裹、進、病…… 課堂練習 判斷下列字分別屬於哪一種造字 方法? ①休②亦③明④闈⑤涉⑥森⑦睛⑧型 ⑨裹⑩闋 (①③⑤⑥會意,②指事,其餘為 形聲) 漢字的演變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書 周代 秦代 漢代 漢魏形成 通行南北朝 小篆 統一後 大篆 統一前 草書 行書 商代 漢字的演變 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由於它是以記錄占卜之事為主的,所以又被稱為「卜辭」、「契文」;又因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單字約有四千多個,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釋讀。這種文字已較完備,但是有許多字的筆畫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甲骨文 甲骨文 漢字的演變 金文,是商、周時期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鍾鼎文」。這種文字前期字體與甲骨文相近,有的還保留了早期圖畫文字的痕跡;後期與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單字有五六千個,多半可以釋讀。金文的形體結構比較成熟,周朝的金文銘辭有的一篇長達五百字。 ——金文 大盂鼎(西周) 漢字的演變 小篆,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稱「秦篆」。戰國時期,中國各地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對文字加以整理和簡化,在「大篆」(又稱「籀文」,春秋戰國間通行於秦國)的基礎上,規定了一種標准字體,這就是「小篆」。秦朝的這一統一全國文字的重要措施,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篆書 大篆 小篆 漢字的演變 隸書,是漢朝通用的文字。始於秦未,沿至三國。又稱「漢隸」、「佐書、「八分」等。早期的隸書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跡;後來波磔的筆法增多,這成為隸書字體的一個顯著的特點。隸書的出現,為後來的楷書奠定了基礎,標志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就是由古文字階段進入了今文字階段。 ——隸書 隸書 漢字的演變 楷書,是漢朝未年開始出現,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種字體。楷書點畫形態豐富,徹底擺脫了篆書的影響,構形單一。由於它的形體端正,筆畫平直,足為楷模,所以被稱為「楷書」,又叫「正書」、「真書」。歷代許多書法家都是以楷書聞名於世的。 ——楷書 楷 書 漢字的演變 草書大約始於漢朝初期,早期的草書是書寫隸書時的快捷變體,稱為「草隸」,後來又叫「章草」。漢末以後,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的痕跡,形成一種筆勢連綿回繞、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時還出現了一種筆畫更加放縱、難以辨認的「狂草」,現在一般所謂的草書指的是「今草」。 ——草書 草 書 漢字的演變 行書,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三國和晉朝以來流行。這種字體寫起來比楷書便捷,又比草書易於辨認,所以很受群眾喜愛,行書中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難有一個截然分開的界限。 ——行書 * 高中語文人教選修之語言文字應用《字之初,本為畫——漢字的起源》
❿ 高中語文選修《語言文字應用》試題
這本書說來實話,如果平常積累源多,預感不錯的,應該是很容易過的,但是,反之,就有點危險,我們老師說這本書的補考率都是挺高的,,,一定要把書上的例子都記住,很重要!!!
http://www.ks5u.com/shiti/s.asp?e=3&q=語言文字應用
這里挺多的,搜一下就有了,看看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