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語文必修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重點實詞虛詞、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特殊句式判斷、文言翻
50.憐
()公子解救人危難的精神在哪裡呢? 憐:同情
(2)自己命名為秦羅敷,身體可愛沒人比得上。 憐:可愛
(3)男人也會愛惜它們的孩子嗎? 憐:愛惜
(4)項燕是楚國大將,多次立下戰功,又愛護 憐:愛戴
士兵,楚國人很愛戴他。
(5)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 憐:值得同情
心裡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
(6)士兵在叫,函谷被攻佔,楚國人一把 憐:可惜
火,可惜把阿房宮燒成焦土。
51.彌
(1)夜晚雪剛剛停了,小麥充滿視野。 彌:滿
(2)順從它,它的慾望就增強;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 彌:更加
(3)久病不治,已經病危將死。 彌:病危將死
(4)接著整個月都不下雨,老百姓才以此作為憂愁。 彌:經
52.莫
(1)到了晚上,月亮很亮。 莫:通「暮」傍晚
(2)除非像劉備這個人就沒有可以抵擋曹操的人。 莫:沒有
(3)一個人把守著關卡,一萬個人也進不來。 莫:不會
(4)不如用我的長處去攻打別人的短處。 莫:不如
(5)現在你有這兒大的一棵樹,擔心它無用處為什 莫:通「漠」廣大
么不把它種在虛無的故土,大無邊的曠野.
(6)事體,事情。不能分開解釋。 莫:或許
53.乃
(1)你一定沒有忘記你父親的志向。 乃:你的
(2)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 乃:於是
(3)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 乃:竟然
(4)到了城牆的東面,只有二十八個騎兵。 乃:只
(5)如果事情不成功,這就是天意。 乃:就是
54.內
(1)一會兒,從窗簾裡面扔出一塊紙。 內:裡面
(2)然而像侍衛這樣的臣子不敢在內部鬆懈。 內:內部
(3)現在將軍您外表上假託順從的名義,而內 內:內心
心卻懷有猶豫不決的心思。
(4)家裡有一個高堂和兩個老婆。 內;內室
(5)把守邊關不要接納諸侯。 內:接納
(6)把狼放在袋子里。 內:放進
(7)百姓交納糧食一千當,可以當任爵子一官職。 內:交納
55.期
(1)超過期限,根據秦朝的法律都要判砍首 期:日期,期限
(2)好劍只期望它能夠斬斷東西 不期望它能夠比的上莫邪 期:希望
(3)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可以說的了 期:周(年)
(4)約定說: "晚上看到(樹下)點起火就一齊放箭. " 期:約定,約會
56.奇
(1)用對待秦國的心去禮待天下罕見的人才 奇: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
(2)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 奇:以……為奇,驚異
(3)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 奇:零數
(4)現在如果違背了他的情意,恐怕這件事不太合適 奇:適宜,適合
(5)這珍貴的貨物可以積蓄 奇:珍貴的
(6)如果魏軍到來,我們就派出他們意料不到的軍隊來攻打它. 奇:使人不可測的
(7)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鑽研 奇:佳,好,宜
(8)怪物產生怪念頭 奇:怪物,異物
57.遷
(1)應戰、守城、遷都都來不及了 遷:遷移
(2)終於在五國被滅之後也滅忙了,為什麼呢 遷:滅亡
(3)又升遷為太史令一職 遷:調動官職
(4)這天夜裡才有被降職的感覺 遷:貶滴,放逐
58.請
(1)您不如解衣露體伏在刑具上請求大王處罰 請:請求,請求對方做某事
(2)藺相如捧著缶,請秦王擊缶作為娛樂 請:請求,相當於請允許我,請讓我:
(3)將士請示要去什麼地方 請:請教,請示
(4)於是設置酒宴去宴請他 請:宴請
(5)願意奉獻十金 請:願意
(6)公子聽說這個人,就前去問候他,想要送他厚禮,他不肯接受 請:詰見,詰問
(7)就邀請門客,准備了百餘輛兵車,想率領著門客前去與秦軍拚命 請:邀請
59.窮
(1)人在困苦窮盡時就會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極度勞苦睏倦的時候 窮:困窘,處境困難
(2)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窮: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3)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 窮:貧困
(4)用盡我畢生的時光來治療梅病啊 窮:窮盡
(5)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盡頭 窮:尋求到盡頭
(6)偏僻的里巷,狹小的房屋, 荒山, 湍急的河流 窮:僻,荒
(7)嚴冬寒風凜冽,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為寒冷乾燥 窮:窮冬,嚴冬
而破裂卻不知道
60.去
(1)想要叫張良和他一同離開 去:離開
(2)我自從去年離開京城,被貶官到潯陽,疾病纏身 去:過去的
(3)替漢室除去 賊,清除污穢 去:除掉,去掉
(4)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 去:距離
(5)等昔日的豪華景象和英雄業績全都被風雨吹打掉了 去: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
(6)被臣屬所背叛的領導人,就是被「天」所丟棄的人 去:丟棄
(7)毫無顧忌的抱走了屋上的茅草跑入了竹林 去:前往
(8)將送別時依依不捨之情,離別的無限哀怨的消息傳 去:越來越遠
出,以扣合謎底「相送情無限
61.勸
(1)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業生 勸:勸說
(2)當時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陽去了,魯肅勸孫權召周瑜回來 勸:勸說,勸告
(3)有功勞的人必定給予獎賞,那麼俸祿越優厚人就越受鼓勵 勸:受到鼓勵
62.卻
(1)於是藺相如拿著寶玉退後站立 卻:退
(2)後來秦國又兩次進攻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他們 卻:使退,擊退
(3)總是推卻就不恭敬了 卻:拒絕
(4)什麼時候能夠(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燭 卻:還,再
夜話,再說說巴山夜雨時的情景
(5)回頭看妻子兒女的憂愁都到哪裡去 卻:回頭
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都高興得像要瘋了
(6)醫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卻:去掉,消除
(7)漸行漸遠,逢人交談,口音越來越不同。這時又聽到一聲鶯鄉山中鳥鳴, 卻:但是
備感親切,只是這時又怨恨鶯聲不該勾起自己的鄉思
63.如
(1)坐了一會兒,沛公起來上廁所 如:到……去
(2)東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裝進袋子里 如:按照
(3)時間猶如流水一般,不論晝夜時刻流逝 如:像
(4)沛公默然了,說:「本來就趕不上他啊 如:及,趕上
(5)如果能夠順利成功,天下就能平定下來了 如:如果
(6)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裡去呢 如:如…….何
64.若
(1)只要四海之內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像近鄰一 若:如,似,像
(2)你上前為(他)祝壽 若:你的
(3)如果只印兩三本,不算簡單易行 若:如果,假如
(4)你連寡婦和弱小的孩子都尚且不如 若:比得上
(5)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 若:像那……
65.善
Ⅱ 求高一語文必修三《過秦論》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鉏耰棘矜,非……鎩也(「鉏」通「鋤」。讀chú。)
2、 一詞多義
①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②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③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⑤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動詞)
⑥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座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⑦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⑧ 舉
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⑨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詞)
3、 詞類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於」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布置,引申為「引,招致」。)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
古今異義
務耕織(從事)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兩手相合)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承受)
西舉巴蜀(攻取)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來,召納)
相與為一(援助)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鑄以為金人十二(金屬)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把;作為,認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作為,認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雲集而響應(象回響一樣應)
將數百之眾(帶領)
斬木為兵(兵器)
嬴糧而景從(擔負,背)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餚山以東)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復仇)
Ⅲ 高一必修二第七課詩三首的「去日苦多」的「苦」。「山不厭高」的厭。詞類活用是什麼
「去日苦多」的「苦」:形容詞意動用法
山不厭高的厭:古今異義
古義:滿足。
今義:討厭。
Ⅳ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文言文中詞類活用
我國古代的論說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的書都可以看成是論文集。《戰國策》等書中保存的縱橫家的說辭,有很多也是論文。在現存的文獻中,單篇的論文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最早:全書系統地闡述了賈誼的思想和主張,《過秦論》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因此還不是純粹的單篇論文。
論說文的寫作特點,和今天的論說文差不多,做到說理深刻、邏輯嚴密、條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把心、理、辭看成是寫論說文所必需的三個條件:心裡想得正確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深刻、沒有漏洞破綻;而遣詞造句精審嚴密,又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條件。我們欣賞分析論說文時,就應該從這三方面著眼。
一、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論說文,風格不同。
自漢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鋪排,或著意對偶,而其論述的展開往往是層層推理,沿著一條線索直貫而下,層次比較簡單。
唐代自韓、柳起,就很講究文章的波瀾起伏、回轉曲折,其變化奇詭多端,使人莫測;而作者的結論,就在這中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到了宋代,以蘇軾為代表,除了繼承前代遺風之外,又有了通暢明快、氣勢浩然的特色。試以賈誼《過秦論》和韓愈《雜說一》作一簡單比較,看一看這種區別。
《過秦論》一般被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敘述:秦從孝公起日益強大;其他諸侯網羅人材、合縱締交以攻秦,反為秦所敗;延至始皇帝,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此後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傳業萬世;但陳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結論:秦之速亡,是由於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後卻不能施仁義以守業。
中篇承上篇繼續論述秦不能安民的過失:首言處於戰國動亂之後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為暴虐,以致國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得出結論:「故先王見終始(事情的開頭與結尾)之變,知存亡之機(關鍵),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可以說:上篇以述代論,從事實中引出作者所要論述的命題;中篇才做了系統的推論,歷史事實的敘述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其論述如千丈瀑布一瀉而下,較少紆徐曲折。
再看《雜說一》。這是一篇不過一百一十幾字的短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靈於龍:比龍還「靈」。茫洋:即汪洋,浩瀚無際的樣子。玄:玄冥,指廣大空間。薄:迫,接近。伏:等於說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動詞,指其變化很神奇。水:動詞,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題是論雲、龍關系,藉以喻指君、臣應該互相依賴和幫助。文章雖短,卻富於變化。先說雲「弗靈於龍」;「然龍乘是氣」句一轉,得出「雲亦靈怪」的結論;說到龍「非雲之所能使為靈」處又是一個波折;「然龍弗得」句卻又把意思扭轉回去。然後發出「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的感嘆,最末從《周易》引出「雲從之矣」以作結,言已盡而意未窮。全文如沿路盤山,時進時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進,步步深入,循環上升,極盡奇宕變幻之能事。在韓愈的那些長篇論文如《原道》、《原毀》等篇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更為典型。
三、以《師說》為例,從內容上賞析論說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論說文中對事物和事件做判斷的語句,互相聯系起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把握。
《師說》旨在透過一系列的論據證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三方面的道理。當時世俗人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只以為年紀不是大於自己的話,他的賢能一定不及自己,韓愈看到此點,借李蟠拜自己為師、跟從自己學習,發表議論,韓愈的構想是以十七歲那麼年輕的學子從自己學習,而自己年紀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長自居賢位,而說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說話,足見師的重要及師其道而非師其年長的道理。而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穎,將師之角色具體定義,使當時老師作為「授其書而習其句讀」的普通層次提升到授儒家之業、解儒家之惑之新高點,立意高遠。
好的論說文一定有強大的說服力,要學會發掘作者的論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認為師的角色是傳承儒家道統、講授儒家經典、解決學生面對的學問及人生困感,師的作用的確如此重要,令人難於辯駁。韓愈進而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道理,人學習的是道理,最先能領略道理的人就可以為師,這與年紀、貴賤都無關系,能力優勝者自可在某一范疇為師,這更是難於質疑的提法。接著,韓愈舉出古之聖人亦有師、今之愚人竟謂可以無師,今之士大夫擇師教子、而自身卻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士大夫們都以從師為恥三項論據,有力地證明師之不可或缺,以及不從師之愚。作者進而引伸,以聖人孔子轉益多師為例,說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以萬世師表為例,說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後說明本文寫作動機,引師事自己的十七歲少年為例,證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師道者。在全文對比、襯托論證手法下,通過層層推進,「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等核心論題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附:徐匯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Ⅳ 高一年級語文必修2《離騷》的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和句式結構 急用!!!!!!!
您好,以下內容摘錄於老師的教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一詞多義
1.長: ①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 ②長余佩之陸離(使……加長)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為是好的) ②謠諑(zhuó)謂余以善淫(擅長)
3.以為: ①制芰(jì)荷以為衣兮(用……做) ②余獨好修以為常(認為)
4.修: ①余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美好)②退將復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獨好修姱以為常(美,美好)
5.雖:①余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惟,只是) ②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二、詞類活用
1.鞿羈:余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名作動,約束)
2.淫:謠諑謂余以善淫(動作名,淫盪的事)
3.群:鷙鳥之不群兮(名作動,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為動用法,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動,使……受委屈,使……受壓抑)
6.步:步余馬於蘭皋兮(使動,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動,使……加高)
8.長:長余佩之陸離 (使動,使……加長)
三、古今異義的詞
1.浩盪:怨靈修之浩盪(①古義:荒唐。②今義:形容水勢廣闊而壯大)
2.工巧:固時俗之工巧兮(①古義:善於投機取巧。②今義:技藝巧妙)
3.改錯:偭(miǎn)規矩而改錯(①古義:改變措施。②今義:改正錯誤)
4.窮困:吾獨窮困乎此時也(①古義:處境困窘。②今義:經濟困難)
5.流亡:寧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義:隨流水而消逝。②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四、句式結構
1.不吾知其亦已兮(賓語前置)
2.唯昭質其猶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定語後置)
4.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被動句)
5.雖體解吾猶未變虧(被動句)
(5)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詞類活用擴展閱讀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理想的實現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Ⅵ 高一人教版語文必修 一、必修二 文言文"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全部的。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 (同「悅」)
4.失其所與,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2.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三、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2.既東封鄭(封,使…成為疆界;東,在東邊)
3.且貳於楚也
4.越國以鄙遠(鄙,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
5.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東西)
7.與鄭人盟(盟—訂(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四、一詞多義
封
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肆其西封(疆界,名詞)
若: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嘆(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說:
秦伯說,與鄭人盟(通「悅」)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文體的一種)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
辭: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停數日,辭去告辭,(辭別)
鄙: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邊遠的地方( 「以……為鄙」)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我皆有禮,夫猶鄙我(看不起,輕視)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輕(地位地下,卑賤)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損害,衰敗)
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
許:
公曰:「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答應,聽從)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表處所)
雜然相許(贊同)
潭中魚可百許頭(約數)
五、文言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兼詞,於何)
⑤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於此)
4.之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夫晉,何厭之有(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是寡人之過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詞,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代這件事)
將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無利於晉(指代鄭文公)
君知其難也(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晉國)
失其所與(指代自己)
吾其還也語氣詞,(表商量語氣,相當於「還是」)
6.且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連詞,表並列,又)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連詞,遞進,況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詞結構後置)
A.以其無禮於晉
B.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C.佚之狐言於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B.(晉惠公)許君焦、瑕
C.敢以(之)煩執事
D.夜縋(燭之武)而出
E.(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3.夫晉,何厭之有 (「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荊軻刺秦王》知識點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 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 古義:禮物 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 古義:宮廷侍衛 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三、詞類活用現象: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於前
3.自引而起,絕袖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
1.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2.欲與 ( 之 ) 俱
3.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4. 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介賓短語後置
1.常痛於骨髓
2.給貢職如郡縣
3.燕王拜送於庭定語後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荊軻刺秦王知識點小結2六、重點實虛詞1、發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 打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出發
發盡上指冠 頭發2、故
故遣將守關者 特意
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緣故
鯫生說我……故聽之 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登上
軻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雞黍 老,舊3、誠
誠能得樊將軍首 如果真的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的確,確實4、度
度我至軍中,君乃入 估計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常態,氣度5、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大行不顧細謹 顧忌,考慮6.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 准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 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發出7.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並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卻,表轉折
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相當於「地」或不譯,表修飾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
2.然則將軍之仇報 (既然這樣,那麼)
3. 荊軻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
6.以故荊軻逐秦王 (因此)
l
《鴻門宴》知識點梳理
一、通假字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二、古今異義詞
沛公居山東時 古:崤山以東地區 今:山東省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黃河以北、黃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約為婚姻 古:兒女親家關系 今:男女結婚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況 今:表程度,很、甚
而聽細說 古:小人的讒言 今:詳細說來
三、重點文言實詞釋義 ( 12個 )
1.軍
沛公軍霸上: 名詞作動詞,駐扎。
從此道至吾軍: 名詞,軍營。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 名詞,軍隊。
勇冠三軍: 名詞,軍隊的編制單位。
2.擊
忽擊忽失: 動詞,攻擊,攻打。
因擊沛公於坐: 動詞,殺。
秦王不肯擊缶: 動詞,敲打,敲擊。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名詞,碰撞。
3.內
毋內諸候: 內,通「納」,動詞,接納。
簾內擲一紙出: 名詞,裡面,與「外」相對。
內無法家弼士: 名詞作狀語,在內部。
色厲內荏: 名詞,內心,心裡。
4.如
勞苦而功高如此: 動詞,像。
沛公起如廁: 動詞,往、去。
固不如也: 動詞,及、比得上
5.倍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動詞,通「背」,違背。
每逢佳節倍思親: 副詞,愈加。
6.謝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動詞,道歉,謝罪。
乃令張良留謝: 動詞,辭別。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動詞,感謝。
7.意
然不自意: 動詞,料想、意料、估計。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詞,心意、意圖。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 名詞,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詞,神態,神情。
8.坐
項王、項伯東向坐: 動詞,坐下。
因擊沛公於坐: 坐,通「座」,名詞,座位。
坐北朝南: 動詞,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車坐愛楓林晚: 介詞,因為。
9.舉
殺人如不能舉: 副詞,盡。
舉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動詞,舉起。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動詞,舉行、施行。
舉不勝舉: 動詞,列舉、舉出。
10.勝
沛公不勝: 杓 動詞,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勝: 副詞,盡。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形容詞,優美的。
此時無聲勝有聲: 動詞,勝過、超過。
11.斗
玉斗一雙,獻與亞父: 名詞,酒器。
僅鑿斗大一池,植數莖以塞責: 名詞作狀語,像斗一樣……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動詞,爭斗。
12.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動詞,放棄、丟下。
置之坐上: 動詞,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會賓客: 動詞,擺、設。
四、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
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非常 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
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
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細說 古:小人的讒言。
今:詳細地講述。
6.婚姻 古:兒女親家
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四、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 原義軍隊,此處義為 軍隊駐扎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原義話語,此處義為告訴
沛公欲王關中 原義大王、首領,此處義為做王
不可不語 原義言語,此處義為告訴
吾得兄事之 原義事情,此處義為侍奉
道芷陽 原義道路,此處義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庫 原義簿籍,此處義為登記
范曾數目項王 原義為眼睛,此處義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勝 原義為刑罰,對犯人的體罰,此處義為用刑罰懲處
B.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對待兄長那樣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在夜裡
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向上
道芷陽間行 從小路
C.形容詞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 原義為好,此處義為善待、交好
D.形容詞作名詞
君安與項伯有故 原義為舊的,此處義為老交情
E.使動、意動句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以(之)為王
項伯殺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來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使(百餘騎)跟從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 使(他)停止下來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使(關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2.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後置)
長於臣(介詞結構後置)
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
籍何以至此(賓語前置)
客何為者(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賓語前置)
3.被動句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吾屬今為之虜矣(「為」表示)
4.省略句
為擊破沛公軍(省介詞賓語「之」吾)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省略狀語「於其」)
六、固定結構
1.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2.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與……比,哪一個……」)
3.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七、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八、古代文化常識
坐席:古代君王、諸侯臨朝聽政,或各級官員治理民事,皆面南而會,即以此稱君。而以北面為卑,或以之稱臣。東西坐席一般以東為主,以西為客。但漢代剛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問題:
1.官職:古代以右為尊。「位在廉頗之右」
2.車騎:由以左為尊。「信陵君虛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
3.室內:西為賓、長、貴;東為主、幼、賤。
4.堂上座位:北為帝(尊),南為臣(卑) 左為貴,右為輕。
5.四面環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東
項羽(伯)——亞父——沛公( 張良)
Ⅶ 急求: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編輯本段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麼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麼不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區別?王不要怪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編輯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無】通「勿」或「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過。
古今異義
1.【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義: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詞。今義:指形單影只之人) 2.【河】內【凶】。【河內】:黃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濟源一帶 【凶】:(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1.指人或動物暴躁,心腸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古義:副詞,更。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 起:增加 4.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5.【或】百步而後止。【或】:(古義:有的人。今義:表選擇的連詞,或許、也許) 6.是亦【走】也。 【走】:(古義:跑,逃跑。今義:行走) 7.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谷】:(古義:糧食的統稱。今義:穀子) 8.斧【斤】以時入山林。【斤】:(古義:斧頭。今義:重量單位。) 9.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今義:保養身體。) 10.非我也,【兵】也。【兵】:(古義:兵器。今義:軍隊中最基層人員) 1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古義:年成。今義:年)
一詞多義
·1.數 ①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cù 密、細密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⑤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 數目、數量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後序》 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 ②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開放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兵器 ②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 軍隊 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 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宏偉的 ·6.時 ①不違農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季節 ②無失其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時機,機會 ·7.王 ①王無罪歲 《寡人之於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於國也》稱王,統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勝食 《寡人之於國也》動詞,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寡人之於國也》前一個「食」為動詞,吃;後一個「食」為名詞,食物 ·9.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在 ·10.之 ①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襯音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④五畝之宅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代詞,代百姓;助詞,的 11.以 ①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 用 ②以時入山林《寡人之於國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把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歸順 【王無罪歲】 : 一般「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樹之以桑】: 樹:一般「樹」是樹木(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種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一般「食」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吃 動詞作名詞: 【請以戰喻】 : 一般「戰」是戰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戰爭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其他 【謹庠序之教】 :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 一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 這也是逃跑。 2、非我也,歲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非我也,兵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 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倒裝句】 1、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 (1)申之以孝悌之義 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重物行走在路上 2、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之有也。 (2)雞豚狗彘之畜。 畜雞豚狗彘 3.介詞結構後置句: (1)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於「只是……罷了」) (2)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或……或……」相當於「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當於「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語「此」。 2、棄甲曳兵而走 省主語「將士」。 3、可以無飢矣
課下注釋
1.河內[凶] :收成不好,荒年 2.不 [加] 少 :更 3.[填] :擬聲詞,模擬鼓聲 4.[鼓]: 擊鼓 5.[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過 6.寡人之[於]國也 對於 7.谷不可[勝]食也: 舊讀shēng,盡 8.[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細網不進池塘(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 9.[衣帛]:穿上絲製品的衣服 10.[無如]:沒有像......
編輯本段《寡人之於國也》 -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體現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