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江蘇高中語文考試文言文

江蘇高中語文考試文言文

發布時間:2020-12-27 08:56:11

高中語文考試的文言文和古詩都出自哪裡

《史記》的居多,尤其是人物傳記那塊。你如果是想高考押題的話建議復習好語文書里的重點詞和句式就好了,高考題目不好揣摩啊,強化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⑵ 高中語文文言文

高三的時候老師一般都會給你整理出來讓你背的,比較多了

⑶ 高中語文文言文考試時閱讀方法

先粗讀,了解大意,接著看問題,帶著問題二次閱讀原文,將問題與文言相關段落對比鑒別,並結合以往文言知識積累判斷做題,最後將原答案帶入原文拉通閱讀,最後確定答案,即可。此謂三步閱讀法。

⑷ 高中語文的會考 要求哪些文言文是必背的

二、《勸學》
1.通假字
⑴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
⑵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⑶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⑷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2.古今異義
⑴博學: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知識、學識的淵博。
⑵參:驗,檢查/參加,參考。
⑶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疾病,快。
⑷假:憑借,藉助/與「真」相對。
⑸金:金屬制的刀劍/金銀。
⑹爪牙:爪子和牙齒/壞人的黨羽、幫凶。
⑺用心: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⑻用:因為/使用。
⑼跪:腳或腿/跪下。
⑽寄託:容身,託身/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2.詞類活用
⑴名詞作狀語: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⑵名詞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⑶動詞的活用: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⑷形容詞作名詞:①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⑸形容詞作動詞:故木受繩則直(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
⑹形容詞的使動: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⑺數詞作形容詞(一說是數詞作動詞):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3.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⑴判斷句: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⑵倒裝句:狀語後置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定語後置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被動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⑷省略句: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⑸固定用法: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4.文章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苟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三、《師說》
1.作者介紹: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人(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稱為「韓吏部」,死後謚號「文」,世又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中葉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2.評價: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蘇軾語。
3.古文運動:
主要主張: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倡導「文以明道」的同時,也充分意識到「文」的作用,為寫好文章而博採前人遺產。
對象:即向當時一些准備通過科舉、躋身仕途的青年讀書人宣傳不要寫駢體文,要用散體文去闡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抒寫真情實感的散文。
古文運動在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中有一定影響。但遭到上層統治集團中當權的官僚地主的誹謗與訕笑,阻力很大。
4.內容分析:
「說」是論說文的一種,「師說」即「說師」、「論師」,更詳細一點就是「論從師求學」。本文著重論述了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擇師的原則,大膽提出了恢復師道的主張,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開頭提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確的點出了師的性質、作用。接下來闡明擇師的原則:以「道」的有無為標准,而不應有貴賤、長幼之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論為基礎,以事實為論據,從反面展開批駁。連用三個對比對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進行針砭。一是把「古之聖人」的「從師之問」與「今之眾人」的「恥學於師」作對比,指出造成聖愚的原因是從師與否。二是把為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對比,諷刺了士大夫在從師問題上學小遺大。三是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的恥於從師對比,進一步譏諷了士大夫之流虛榮自誤、迂腐可笑的思想行為。這樣層層對比,深刻揭露了當時恥於學師的社會陋習,並具有強烈的說服力。
第三段以聖人孔子為例,從正面論證自己立論的正確。
第四贊揚李蟠「能行古道」,點明作《師說》的原因。

《赤壁賦》
1.文本分析:
從「蘇子愀然」以下主客對答的三個自然段,應是全賦的重心所在,主客問答是賦體中傳統的表現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這篇賦里,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之後的哲學的領悟。前者沉鬱,後者達觀;前者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慨,後者則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心靈凈化的境界。
但這種意蘊都不是藉助抽象的灰色的言語表述,而是訴之於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慨,因此才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滲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詩句,由詩句聯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進而產生了「千古風流人物」不免「浪淘盡」,空留山川遺跡的感慨,轉而抱恨於人生須臾、江山無窮,登仙乏術的無可奈何;一方則順手以眼前的江水與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長流,月的盈虧而又永生的現象,闡發變與不變、瞬間與永恆的關系,歸結到人生應投入大化,方能超脫無謂的苦惱。這兩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悶和物我滲透,當然都是蘇軾在貶謫生活中的煩惱以及要求擺脫煩惱的曠達態度的表露。
然而,作為全賦重心的主客對答部分,如果沒有前兩段為之創造環境氣氛,培養情緒,那麼,主客對答的感情宣洩和哲理發揮,就不能產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礎了。首段是點題,描寫赤壁泛舟的情景。這一段的描寫,主客的情緒是愉快的,輕松的,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遊之中。按著,第二段是由輕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鬱的過渡,快樂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就轉向了莫名的惆悵。全賦的構架布局可說是天造地設,無暇可擊的。
2.文言現象歸納
⑴通假字:舉酒屬客 馮虛御風 山川相繆 舉匏尊以相屬 杯盤狼籍
⑵詞類活用:舞幽壑之潛蛟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順流而東也 侶魚蝦而友麋鹿 正襟危坐 下江陵 泣孤舟之嫠婦
⑶文言句式:月出於東山之上 寄蜉蝣於天地 凌萬頃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羨乎 渺渺兮予懷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六、《始得西山宴遊記》
1.文言現象歸納:
⑴古今異義
①未始:未嘗,從來沒有/沒開始
②累積:重疊、積壓/積累
③然後:這樣以後/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
④於是:從此,從這時/連詞,表示後事緊接著前一事
⑤更:動詞,更換交替(醉則更相枕以卧)/程度副詞,更加
⑥披:撥,撥開(到則披草而坐)/覆蓋在肩背上
⑦就:接近(頹然就醉)/就是
⑧向:從前(然後知吾向之末始游)/朝
⑨志:記(故為之文以志)/志氣、志向
⑩是:代詞,這(是歲元和四年也)/判斷動詞
⑵通假字:
①僇,通「戮」,這里是遭貶調的意思。
②趣,通「趨」,往,到。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⑶詞類活用:
①箕踞而邀 名詞作狀語 像簸箕一樣。
②日與其徒上高山 名詞作狀語 每天
⑷文言句式
①故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後省賓語
②是歲,元和四年也。 判斷句
③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定語後置
④皆我有也。 被動句 「我有」即「為我所有」
2.文本理解
本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人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自余為戮人」的身份和惴惴不安的憂愁心緒。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毫無目的地「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他「披草而坐,傾壺而醉」無拘無束地「覺而起,起而歸」。一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極言平日游覽之勝,反襯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接著正面描寫西山。作者採取先遠後近、步步緊逼法,先寫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青異怪特。然後寫「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登上西山最高點。西山頂上,作者居高臨下,騁目遠眺,將「岈然窪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然之氣。並以生動的比喻、鮮明的色彩,勾勒出群山、天際、高遠闊大的境界。寫出了西山的獨特和遊玩的無窮趣味,以及物我合一「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舉杯暢飲「頹然就醉」的放任自由的情態。全文由抑到揚,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作者被貶永州後的真實心態,寄託深遠。(

⑸ 高中語文考試的文言文和古詩出自哪裡

古詩一般來是出自唐宋詩詞,自文言文出自二十四史裡面。

⑹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語文必背文抄言文篇目有:

聲聲慢(尋尋覓覓)、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永遇樂(千古江山)、揚州慢並序、長亭送別(節選)、逍遙游(節選)、勸學(節選)、屈原列傳(節選)、陳情表、滕王閣序(節選)、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前赤壁賦氓、離騷(節選)、迢迢牽牛星、短歌行(對酒當歌)、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山居秋暝、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兵車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陽樓、石頭城、琵琶行序、李憑箜篌引。

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綉成堆)、錦瑟、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雨霖鈴(寒蟬凄切)、桂枝香(登臨送目)、念奴嬌(大江東去)、鵲橋仙(纖雲弄巧)。



(6)江蘇高中語文考試文言文擴展閱讀:

我國的古典詩文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時,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大量閱讀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秀的傳統文化必將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我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網路-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⑺ 高中語文考試的那些文言文都是從哪些書上出的

很多來自史記,戰國策,漢書之類,人物傳記為主
如果是上海考生,第二篇側重於游記,散文等,格調挺高~意味深長啊
不過很難猜到題目哦,畢竟文學海洋太寬泛

⑻ 高中語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譯

蘭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四周 修:高高的
(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
重點:(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一,數量詞作動詞,等同,把……看作一樣。「齊」字形容詞作動詞,把……看作相等)
(4)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即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也是幾乎一樣的

阿房宮賦
(1)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迴曲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台樓閣啊,各自憑借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迴廊環繞象鉤心,飛檐高聳象斗角 重點考察:鉤心斗角
(2)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那長橋卧在水面上(像蛟龍),(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麼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復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
(3)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人們在台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著暖意,如同春光那樣暖和;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涼。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里,而氣氛冷暖卻截然不同。
(4)明星熒熒......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里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
重點:(5)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
(6)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呼 累死了,樓主要給我分哦~

⑼ 高中語文考試的文言文和古詩都出自哪裡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我們所說的古文,不過是古代人日常交談的話語,就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所以說學好古文不難,難在有文采上。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如果古文基礎較弱,建議按照以下步驟來學習:
1,朗讀《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詩經》,並且能達到流利背誦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結合歷史故事)
2,《小學生古文100篇》(很經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譯,然後熟讀,仿寫)。
3,《三言二拍》、《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上述十一本書的文白本較好。上述以史書和文白小說為主,淺顯易懂而且趣味性較強,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可讀性強
4,《世說新語》、《顏氏家訓》、《小窗幽記》、《浮生六記》、《幽夢影》、《菜根譚》、《東坡笑林》、《笑林廣記》、《曾國藩家書》上述九本書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養性,臧否人物,能讓你感受到古代文學的平易與文學美,
5,《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荀子》、《孟子》、《莊子》、《韓非子》。以我所見,中華文明文學史上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書在這三個階段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說是各有千秋。《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古文辭類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觀,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觀止》較為基礎,後兩者較為艱深;其餘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說理精闢,文字流暢,語言形象;《莊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極有表現力;《荀子》擅長說理,論辯機鋒百出,思想深邃,邏輯周密;《韓非子》以寓言和史料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證,平易中見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屬於文集類;《洛陽伽藍記》、《水經注》記載較雜,山川地理風情世俗皆有涉獵,且文學性較高。從多個方面來學習,相互印證,全局觀可以形成。
6,就學習的方法來講,學習語言類都是四大法寶:聽說讀寫。對於古文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讀、背。建議多背誦一些古文的經典名篇,然後進行主題閱讀,漸漸的你就能找到那種感覺,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語言的規律和感覺,或者說,語感。找到了語感,對付日常的做題,問題應該就不大。
7,另外,在學習古文的時候,需要准備一本工具書,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編的《古漢語詞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觀止》只是古文選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獵才可開闊眼界,達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
9,最後,如果不是對古文感興趣,只是側重於做題,那麼我的建議是要把課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詞比如實虛詞的意思、用法搞清楚,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頂真謂語前置等,一些經典的段落要能熟練背誦,如果想在考試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較高的分數,我建議看一看《史記》,《資治通鑒》,這兩本書的古文版和白話版都看,能做到看著古文就可以講出這個人的歷史事跡比較好。在日常的考試中,題目常常是選擇某個人的事跡,而後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來考察,所謂千變萬化,不離其中。兩本書一本是紀傳體,一本書斷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試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選擇類似的文章進行考察。

⑽ 高中語文,文言文

宋史•田錫傳
【原文】
田錫,字表聖,嘉州洪雅人。幼聰悟,好讀書屬文。楊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為之延譽,繇是聲稱翕然。
太平興國三年,進士高等,釋褐將作監丞、通判宣州。遷著作郎、京西北路轉運判官。改左拾遺、直史館,賜緋魚。
錫好言時務,既居諫官,即上疏獻軍國要機者一、朝廷大體者四。其略曰:
頃歲王師平太原,未賞軍功,迄今二載。幽燕竊據,固當用兵,雖稟宸謀,必資武力。願陛下因郊禋、耕籍之禮,議平戩之功,則駕馭戎臣,莫茲為重,此要機也。
今交州未下,戰士無功,《春秋》所謂「老師費財」者是也。臣聞聖人不務廣疆士,惟務廣德業,聲教遠被,自當來賓。周成王時,越裳九譯來貢,且曰:「天無迅風疾雨、海不揚波三年矣。意者中國其有聖人乎?盍往朝之。」交州瘴海,得之如獲石田,臣願陛下務修德以來遠,無鈍兵以挫銳,又何必以蕞爾蠻夷,上勞震怒乎?此大體之一也。
今諫官不聞廷爭,給事中不聞封駁,左右史不聞升陛軒、記言動,豈聖朝美事乎?又御史不敢彈奏,中書舍人未嘗訪以政事,集賢院雖有書籍而無職官,秘書省雖有職官而無圖籍。臣願陛下擇才任人,使各司其局,苟職業修舉,則威儀自嚴。此大體之二也。
爾者寓縣平寧,京師富庶。軍營馬監,靡不恢崇;佛寺道宮,悉皆輪奐。加又辟西苑,廣御池,雖周之靈囿,漢之昆明,未足為比。而尚書省湫隘尤甚,郎曹無本局,尚書無聽事。九寺三監,寓天街之兩廊,貢院就武成王廟,是豈太平之制度邪?臣願陛下別修省寺,用列職官。此大體之三也。
案獄官令,枷杻有短長,鉗鎖有輕重,尺寸斤兩,並載刑書,未聞以鐵為枷者也。昔唐太宗觀《明堂圖》,見人之五藏皆麗於背,遂減徒刑。況隆平之時,將措刑不用,於法所無,去之可矣。此大體之四也。
疏奏,優詔褒答,賜錢五十萬。僚友謂錫曰:「今日之事鮮矣,宜少晦以遠讒忌。」錫曰:「事君之誠,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豈為一賞奪邪?」時趙普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錫。錫貽書於普,以為失至公之體,普引咎謝之。
六年,為河北轉運副使,驛書言邊事曰:
臣聞動靜之機,不可妄舉;安危之理,不可輕言。利害相生,變易不定;取捨無惑,思慮必精。夫動靜之機,不可妄舉者,動謂用兵,靜謂持重。應動而靜,則養寇以生奸;應靜而動,則失時以敗事。動靜中節,乃得其宜。今北鄙繹騷,蓋亦有以居邊任者,規羊馬細利為捷,矜捕斬小勝為功,賈怨結仇,興戎致寇,職此之由。前歲邊陲俶擾,親迂革輅,戎騎既退,萬乘方歸。是皆失我機先,落其術內,勞煩耗斁,可勝言哉。伏願申飭將帥,慎固封守,勿尚小功。許通互市,俘獲蕃口,撫而還之。如此不出五載,河朔之民,得務農業,亭障之地,可積軍諸。然後待其亂而取之則克,乘其衰而兵之則降,既心服而忘歸,則力省而功倍。
誠願考古道,務遠圖,示綏懷萬國之心,用駕馭四夷之策,事戒輒發,理貴深謀,所謂安危之理,不可輕言者。國家務大體,求至治則安;舍近謀遠,勞而無功則危。為君有常道,為臣有常職,是務大體也。上不拒諫,下不隱情,是求至治也。漢武帝躬秉武節,登單於之台;唐太宗手結雨衣,伐遼東之國:則是舍近謀遠也。沙漠窮荒,得之無用,則是勞而無功也。在位之臣,敢言者少,言而見聽,未必蒙福,言而不從,方且虞禍,欲下不隱情得乎?惡在其務大體而求至治也。
臣又謂利害相生,變易不定者,《兵書》曰:「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蓋事有可進而退,則害成之事至焉;可退而進,則利用之事去焉。可速而緩,則利必從之而失;可緩而速,則害必由之而致。可誅而赦,則姦宄之心,或有時而生害;可赦而誅,則患勇之人,或無心於利國。可賞而罰,則有以害勤勞之功;可罰而賞,則有以利僣逾之幸。能審利害,則為聰明。以天下之耳聽之則聰,以天下之目視之則明。故《書》曰「明四目、達四聰」,此之謂也。臣又謂取捨不可以有惑者,故曰「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思慮不可以不精者,故曰「差若毫釐,繆以千里」。自國家圖燕以來,連兵未解,財用不得不耗,人心不得不憂,願陛下精思慮,決取捨,無使曠日持久,窮兵極武焉。
書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河南安陽市),改右補闕。復上章論事。
明年,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區建德市)。睦州人舊阻禮教,錫建孔子廟,表請以經籍給諸生,詔賜《九經》,自是人知向學。會文明殿災,又拜章極言時政,上嘉納焉。轉起居舍人,還判登聞鼓院,上書請封禪。以本官知制誥,尋加兵部員外郎。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錫上章,有「調變倒置」語,忤宰相,罷為戶部郎中,出知陳州。坐稽留殺人獄,責授海州團練副使,後徙單州。召為工部員外郎,復論時政闕失,俄詔直集賢院。至道中,復舊官。
真宗嗣位,遷吏部。出使秦、隴,還,連上章言,陝西數十州苦於靈、夏之役,生民重困,上為之戚然。同知審官院兼通進、銀台、封駁司,賜金紫;與魏廷式聯職,以議論不協求罷,出知泰州。會彗星見,拜疏請責躬以答天戒,再召見便殿。及行,降中使撫諭,仍加優賜。
咸平三年,詔近臣舉賢良方正,翰林學士承旨宋白以錫應詔。還朝,屢召對言事。錫嘗奏曰:「陛下即位以來,治天下何道?臣願以皇王之道治之。舊有《御覽》,但記分門事類。臣請鈔略四部,別為《御覽》三百六十卷,萬幾之暇,日覽一卷,經歲而畢。又采經史要切之言。為《御屏風》十卷,置扆座之側,則治亂興亡之鑒,常在目矣。」真宗善其言,詔史館以群書借之,每成書數卷,即先進內。錫乃先上《御覽》三十卷、《御屏風》五卷。
《御覽序》曰:「聖人之道,布在方冊。《六經》則言高旨遠,非講求討論,不可測其淵深。諸史則跡異事殊,非參會異同,豈易記其繁雜。子書則異端之說勝,文集則宗經之辭寡。非獵精義以為鑒戒,舉綱要以觀會通,為日覽之書,資日新之德,則雖白首,未能窮經,矧王者乎?臣每讀書,思以所得上補聖聰,可以銘於座隅者,書於御屏;可以用於常道者,錄為御覽。冀以涓埃之微,上裨天地之德,俾功業與堯、舜比崇,而生靈亦躋仁壽之域矣。」
《御屏風序》曰:「古之帝王,盤盂皆銘,幾杖有戒,蓋起居必睹,而夙夜不忘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銘於幾杖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後必無凶。』唐黃門侍郎趙智為高宗講《孝經》,舉其要切者言之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憲宗采《史》、《漢》、《三國》已來經濟之要,號《前代君臣事跡》,書於屏間。臣每覽經、史、子、集,因取其語要,輒用進獻,題之御屏,置之座右,日夕觀省,則聖德日新,與湯、武比隆矣。」
五年,再掌銀台,覽天下奏章,有言民飢盜起及詔敕不便者,悉條奏其事。上對宰相稱錫「得爭臣之體」,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雜事,擢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連上八疏,皆直言時政得失。
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遺表勸上以慈儉守位,以清凈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亂。上覽之惻然,謂宰相李沆曰:「田錫,直臣也。朝廷少有闕失,方在思慮,錫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諫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贈工部侍郎。錄其二子,並為大理評事,給奉終喪。
錫耿介寡合,未嘗趨權貴之門,居公庭,危坐終日,無懈容。慕魏徵、李絳之為人,以盡規獻替為己任。嘗曰:「吾立朝以來,章疏五十有二,皆諫臣任職之常言。苟獲從,幸也,豈可藏副示後,謗時賣直邪?」悉命焚之。然性凝執,治郡無稱。
【譯文】
田錫,字表聖,嘉州洪雅(今眉山市洪雅縣)人。小時候聰明,喜好讀書做文章。楊徽之任峨眉縣令,宋白任玉津縣令時,都與他很好,為他傳播聲譽,他因此名聲大振。太平興國三年(978),以優異成績考取進士,初始任將作監丞、宣州通判。升著作郎、京西北路轉運判官。改任左拾遺、直史館,賞賜緋魚袋。田錫喜歡談論當世大事,做了諫官後,就上疏皇帝,進獻有關軍國機要大計一條,關於朝廷大體的建議四條。大略說:
前年王師平定太原,未曾賞賜軍功,到現在已有兩年。如今幽燕地區被非法佔據,固然應用兵奪回,雖有皇上的英明決策,但必須藉助武力。希望陛下趁著舉行郊祀、籍田典禮之機,評議平定之功,那麼駕馭戰將軍官,沒有比這更重要的,這是軍國大計的關鍵。
如今交州未被攻下,戰士無功,《春秋》上所說的「勞師費財」就是如此。臣聽說聖人不致力於擴大疆土,只致力於增修自己的品德和事業,聲譽和教化達到遠方,遠方的人自會前來臣服。周成王時,越裳氏通過輾轉翻譯來進貢,並且說:「天沒有暴風疾雨之災,海不興風作浪已經三年了。料想是中原大國出現了聖人吧?何不前來朝拜他呢。」交州一帶是毒瘴海域,得到它就如獲得一塊石田。臣希望陛下致力於修養德行以招附遠方的人,不要用疲弱的軍隊去攻打士氣銳盛的軍隊,而且又何必因為小小的野蠻異族,勞動聖上的雷霆震怒呢?這是關系朝廷大局的第一條大計。
如今的諫官已聽不到他們在朝廷上向皇帝竭力諫諍,給事中聽不到他們封還、駁正皇帝的詔令敕命,左右史也未見他們登臨皇宮、記載皇帝的言行舉動,這難道是聖明的美事嗎?此外,御史不敢上奏彈劾,中書舍人未曾被詢問政事,集賢院雖有書籍但無官員,秘書省雖有官員而又無圖書。臣希望陛下挑選任用有才之人,使他們各司其職,如果各種職局休整恢復,那麼朝廷威儀自然嚴肅。這是關系大局的第二條大計。
近來天下太平安定,京城富庶。軍營馬監,無不高大;佛寺道宮,全都壯闊。加上又開辟西苑,擴建御池,即使是周朝的靈囿,漢朝的昆明,也不能相比。然而尚書省卻非常低矮狹小,郎官無處辦公,尚書無處治事。九寺三監,寄寓在京城街道兩邊的走廊上,貢院借用武成王廟,這難道是太平盛世的制度嗎?臣希望陛下另外修建尚書省與九寺等官署,用來安置各部門官員。這是關系大局的第三條大計。
考察監獄官吏的規定,給犯人戴的枷杻有長短之分,鐵鎖鏈也有輕重之別,尺寸與斤兩,都記載在刑法書籍上,沒聽說過有用鐵來制枷的。從前唐太宗觀看《明堂圖》,見人的五藏都與背部相連接,於是減免徒刑。況且太平隆盛之世,將棄置刑罰不用,人們也不會犯法,鐵枷鎖鏈可以廢去。這是有關當局的第四條大計。
奏疏呈上後,皇帝特別下詔褒獎,並賞錢五十萬。同僚朋友對田錫說:「今日之事太顯眼了,你應該稍稍掩蔽一下以遠離讒言和妒忌。」田錫說:「事奉國君,唯恐不能竭盡誠心,況且天生的本性,豈能因為一次賞賜就改改變呢?」當時趙普為宰相,令有關官員接受群臣的奏章時,必先告訴趙普然後才送呈皇帝。田錫給趙普致信,認為這有失公正之道,趙普認錯謝罪。
太平興國六年(981),任河北轉運副使,由驛使送信給皇帝論述邊防大事,說:
臣聽說動靜的關鍵,是不能輕舉妄動;國家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輕易談論。利害相生,變化不定;取捨沒有疑惑,思慮必定精細。所謂動靜之機,不可輕舉妄動這種說法,動是說用兵,靜是說慎重,該動的時候靜,就會姑息縱容敵寇產生奸惡;該靜的時候動,就會失去時機壞了大事。動靜適宜,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如今契丹騷亂,大概也是因為守邊的官吏們,僅奪取羊馬細利作為戰捷,誇耀有所捕殺的小勝作為大功,招來怨恨結成仇敵,興起戰爭引來了敵寇,都是由於這一點。前些年邊陲戰亂,皇上御駕親自遠征,敵騎撤退後,大軍才回來。這都是我方失去了先機,落入敵人的圈套,所受的勞煩損耗,不可勝述。臣希望皇上申飭將帥,謹慎固守,不爭小功。允許與鄰國互市貿易,俘獲的番邦人口,撫慰並遣返他們,如此不出五年,河朔一帶的人民,就能專心務農,亭障要塞,都可儲積軍糧。然後等敵方亂時再進攻就能將他們打敗,乘敵方衰弱時再發兵就能將他們降服,他們心悅誠服以後就不想著再回去,那我們就既省了力而又事半功倍。
誠懇地希望皇上考察古人的治國之道,致力於長遠的謀劃,顯示撫慰萬國之心,應用駕馭四鄰之策,謀事最忌動不動就亂發行,道理最重要的是能深刻地謀劃,這就是所謂的安危之理,不可輕易談論。國家致力於根本大計,追求最好的治理,就會安定;丟下國內大事,而圖謀遠方之事,勞而無功,就會危險。做君主的有一定的法則,做臣下的有固定的職責,這就是致力於根本大計。皇上不拒絕進諫,臣下不隱瞞實情,這就是追求最完善的治理。漢武帝親握符節,登上匈奴的單於台;唐太宗手系雨衣,討伐遠東小國,這便是舍近謀遠。沙漠貧瘠荒蕪,得到它也沒有用處,這就是勞而無功。在位的臣下,敢於進言的很少,進言而被聽從,未必會蒙受幸福;進言而不被聽從,就會憂慮有大禍臨頭,那麼想要下面不隱瞞實情能夠辦到嗎?這哪裡是務大體而求至治的道理呢?
臣又說過利害相生,變化不定的話,《兵書》上說:「不能盡知用兵打仗的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盡知用兵打仗的好處。」大概事情有可進之機卻退卻,那麼妨害成功的事便會來到;有的本該退卻而又前進,那麼本科利用的事便會失去。可以快卻反而慢,那麼好處必定從此失去;可以慢卻反而快,那麼害處就必定由此而來。可以誅殺卻反而赦免,那麼姦邪之心,就會不時地產生禍害;可以赦免卻反而誅殺,那麼忠勇之人,就可能不關心國家利益。可以獎賞卻反而懲罰,那麼就會對有勤勞之功的人有害;可以懲罰卻反而獎賞,那就會對越軌僥幸的人有利。能分辨利害,就是聰明。用天下人的耳朵去聽就會聽,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會明。所以《書經》上說「明四目、達四聰」,就是這個意思。臣又說過取捨不可以有疑惑的話,所以說「孟賁之狐疑,還不如童子之必至」。思慮不可以不精細,所以說「差若毫釐,繆以千里」。自從國家圖謀燕以來,交戰不止,財物費用不能不損耗,人心不能不憂慮,希望陛下仔細地考慮,決定取捨,不要使得曠日持久,窮兵黷武。
信奏上後,皇帝嘉獎了他。太平興國七年(982),田錫調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知州,後改任右補闕。又上奏章議論國家大事。
第二年,調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區建德市)知州。睦州人原先不知禮數,田錫建孔子廟,上表請求朝廷拿經書典籍發給學生,朝廷下令賜給《九經》,從此人人都知道立志求學。適逢文明殿發生火災,田錫又上奏章竭力陳說時政,皇上嘉獎採納了他的建議。調任起居舍人,回京後任判登聞鼓院,又上奏請求封禪。以本官任知制誥,不久升任兵部員外郎。
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帶大旱,田錫上奏章,有「調燮(xiè)倒置」的話,忤犯了宰相,被罷職降為戶部郎中,調出京城任陳州(今河南周口市)知州。後因拖延殺人案件受牽連,被責罰授任海州(今屬江蘇省連雲港市)團練副使,後調任單州(今山東省單縣)團練副使。召回朝任工部員外郎,又議論當時政治的缺陷,不久被任命為直集賢院。至道年間,官復原職。
宋真宗繼位,田錫升為吏部員外郎。出使秦、隴一帶,回京後,連續上奏章,說陝西數十州受到靈、夏戰爭之苦,百姓困苦不堪,皇上為此而現出憂傷之色。田錫任同知審官院兼通進、銀台、封駁司,被賞賜金紫;與魏廷式同事,因議論事情不合請求辭職,出任泰州知州。遇上彗星出現,田錫上奏請求皇帝反躬自責以回答上天的警誡,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見。出發前,皇帝又派遣宦官前往問候,並且加以優厚的賞賜。
咸平三年(1000),皇帝下詔身邊的大臣們推薦賢良方正,翰林學士承旨宋白推薦了田錫以應詔。田錫回到朝廷後,皇帝多次召見他商討大事。田錫曾上奏說:「陛下即位以來,用什麼方法來治理天下呢?臣希望陛下用皇王之道來治理。舊時雖有《御覽》,只是分門別類地記事。臣請求從經、史、子、集四部中精選抄錄,另編一部《御覽》三百六十卷,皇上在日理萬機的餘暇,每日看一卷,一年就可讀完。又采擷經史中的精要切直之言,編成《御屏風》十卷,放在皇帝座位的旁邊,那麼治亂興亡的借鑒,就常在眼前了。」宋真宗認為他說的很好,下令史館將各種書籍借給他,每編成數卷,就先拿給皇帝看。田錫於是先獻上《御覽》三十卷、《御屏風》五卷。
《御覽序》說:「聖人之道,散布在各種書籍史冊之中。《六經》立言很高意義深遠,若不講求討論,不能測知其深邃。各種史書則所記事跡殊異,若不參考比較其異同,豈能容易記住其紛繁復雜之處。子部則異端邪說眾多,文集則符合經典的言辭極少。若不獵取精微要義作為鑒戒,提舉綱要來融會貫通,編成供每日閱覽的書籍,以資助日日更新的品德,那麼就是從小讀到老,也不能讀完全部經書,更何況是日理萬機的君王呢?臣每當讀書時,就想著將自己從書中所得來補充聖上的聰明,將可以作為銘刻在座位旁邊的格言,寫在御屏風上;可以用來當作日常法則的,抄錄下來供給皇上御覽。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來補益皇上天地般的品德,使得皇上的功業能與堯、舜同等隆盛,而人民也能躋身於仁愛長壽的世界了。」
《御屏風序》說:「古代的帝王,盤盂上都刻有銘文,幾案手杖上也有誡言,日常起居都必須觀看,而早晚都不會忘記。商湯的《盤銘》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在幾杖上刻銘文說:『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後必無凶。』唐代黃門侍郎趙智為高宗講解《孝經》,舉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說:『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唐憲宗採集《史記》、《漢書》、《三國志》以來經國濟世的要點,取名叫《前代君臣事跡》,書寫在屏風上。臣每次閱覽經、史、子、集,都從中摘取格言警句,不斷進獻給皇上,再題寫在御用屏風上,或放置在座位旁邊,皇上時時觀看省察,則聖上的品德就會日益更新,同商湯、周武王一樣崇高了。」
咸平五年(1002),再次掌管銀台,批閱天下的奏章,如有談及民飢盜起以及詔令不便於百姓的奏章,田錫都向皇上列條呈奏。皇上對宰相稱贊田錫「深得諍臣之體」,當日下令田錫以原職兼任侍御史知雜事,又升任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連續上奏八道奏疏,都直言當時朝政的得失。咸平六年(1003)冬,病逝,享年64歲。遺表勸諫皇上用仁慈節儉來保持地位,用簡明不繁來教化人民,居安思危,在治世時思慮禍亂。皇上看了頗為感動,對宰相李沆說:「田錫,是忠直之臣。朝廷稍有失誤,正在考慮,田錫的奏章就已呈上來了。像這樣的諫官,也不可多得。」嗟嘆惋惜了很久,特下詔追贈田錫為工部侍郎。又錄用他的兩個兒子,一並任命為大理評事,並由公家發給費用辦理田錫的喪事。
田錫為人耿直,很少迎合別人,未曾奔走於權貴門下,在官署辦公,整天正襟危坐,從無懈怠之容。仰慕魏徵、李絳的為人,以竭力謀劃、勸善規過為己任。曾說:「我在朝廷任職以來,所寫的奏章有52篇,都是諫官職分內的通常之言。若能被皇上聽取,那就很榮幸了,又怎麼可以收藏副本以示後人,靠批評時政來賣弄自己的公直呢?」下令全部燒掉。但性格過於保守固執,在地方任職時沒有什麼政績。

閱讀全文

與江蘇高中語文考試文言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