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語文信息概括(新聞概況)題的做題要點
新聞概括題常見題型有:用一句話概括新聞,概括新聞主要內容,擬寫標題、導語等。
根據本類題的特點及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答方法:提問法。
提問法一:誰干什麼(或怎麼樣)
答題思路為:先找出材料的主體對象,然後按照提問「誰干什麼」或「誰怎麼樣」的思路整理得出基本答案,最後再根據字數等具體要求對修飾性成分進行添加、刪減或對語意進行精練化概括。
以2009年山東卷為例:
概括下面一則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過35字。
《人民日報》巴厘島5月3日電,東盟10國與中日韓財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並運行,以解決區域內的短期資金流動困難,並作為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補充。
根據公報提供的數據,在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中,中日韓3國出資80%,東盟10國出資20%。其中,中國、日本各佔32%,韓國佔16%。具體金額為中國384億美元、日本384億美元、韓國192億美元。
本材料主體是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其概括為誰干什麼的問題中,得出結論: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年底前成立並運營。
㈡ 初中語文,新聞知識填空。
①消息通常是由標題、導語、主體等三個部分組成。
②新聞的特點是迅速版及時、內容真實、語權言簡明。
③電視新聞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它的主要特徵是綜合性、視象性、及時性。
④特寫的重要特點是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統一。
⑤消息不可缺少的三要素是標題、導語、主體。
㈢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 關於新聞類的題該怎麼做
新聞抄類的題目,不外襲乎是寫導語、擬標題類型的題目,再或者就是概括主要內容等。
其答題要訣就在於以下兩點:
1、如果這則新聞是報道人物為主的話,那麼答題的要訣就是「什麼人+在哪裡+什麼時間+做了什麼事+怎麼樣了」(簡要概括為「什麼人做什麼事」)
2、如果這則新聞是報道事件為主的話,那麼答題的要訣就是「什麼事情(什麼東西 / 什麼現象)+什麼時候+發生了(怎麼樣了)」
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注意,答題時關注題目中有沒有字數的限制,記著,做這些題一定要在草稿上寫好後,在謄寫到試卷上去,一次成型。
當然排序題、修改病句、填寫詞語等題目也可以移植入新聞類,我想那幾類題目的解答方法,就不用在這里介紹了,你肯定會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初中語文新聞的試題有哪些
新聞概括題常見題型有:用一句話概括新聞,概括新聞主要內容,擬寫標題、導語等。 根據專本類題的特點及學生經常屬出現的問題,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答方法:提問法。 提問法一:誰干什麼(或怎麼樣) 答題思路為:先找出材料的主體對象,然後按照提問「誰干什麼」或「誰怎麼樣」的思路整理得出基本答案,最後再根據字數等具體要求對修飾性成分進行添加、刪減或對語意進行精練化概括。
祝您語文學習愉快!
㈤ 誰初中語文好會擬新聞標題
這其實不是很難,我們學新聞的都會的...
㈥ 初中語文新聞內容概括的方法
新聞概括題常見題型有:用一句話概括新聞,概括新聞主要內容,擬寫標題、導語等這是老師給的一些方法。這種類型的題都適用,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初中語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概括類題型怎麼答(非新聞類)越詳細越好!!!最好有例題。
記敘文
二、具體解法
(一)概括類
1、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因為記敘文主要是通過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經過來表達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做此類題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記敘的人物對象。寫記敘文,必須明確要寫的是什麼人;讀記敘文,也必須清楚作者寫的是什麼人。
〔2〕事情,即要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幾個方面都交代了,記敘的事情才完整;讀記敘文,也要把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讀懂了文章。
〔3〕時間,即記敘內容所發生的具體時間。可以明確說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個時刻;也可以大體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時候」「很久以前」之類的表達。時間表達具體到什麼程度,這要看記敘內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讓讀者准確理解記敘內容,不會引起歧義。
〔4〕地點,即事情發生的地方。隨著事情的發展變化,地點可能會有變化。寫記敘文,就要把變化了的地點交代清楚;讀記敘文,也要認真分析,把握地點變化的情況及其線索。
只要是記敘文,一般都具備這六要素。但有的記敘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讀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響表達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閱讀記敘文,弄清記敘的要素有助於掌握全篇內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確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後,根據自己做題的需要選擇概括文章內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組合,即完成此類題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歸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從分析標題入手,從分析材料入手,從分析首段入手,從分析文章中議論或抒情句入手,從分析篇末入手,從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反映、歌頌、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作者……的感情。
3、理清結構層次
理清結構層次即劃分段落並明確各段大意,應注意以下幾種方法:
按時間先後,按地點的轉換,按描述內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變化,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聯合法:有些文段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這些意思連接在一起,概括出聯合段意。
說明文
一、內容概括題型
【題型分類】
1、對某一段或某幾段內容的概括
2、對相關內容的概括
3、給概括出的內容找對應段落
【題型示例】
例: 05年北京市語文中考課標B卷「人禽流感」 16、第②要說明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人禽流感存在著人人相傳的跡象,並造成人員死亡。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關鍵句;
2、結合段落中說明特徵或幾方面的說明內容進行概括。
3、結合標點,尤其注意有分層作用的分號、句號,歸納層意,並進行綜合概括。
4、對語段中的關鍵詞、句,摘要聯合,並簡明的表達。
議論文
一、要點概括類
摘引文中原句作為答案。 2.選取文中重要詞語語句組合成答案
概括作者的論證思路
注意一定要有連詞,如:首先,然後,接著,最後……先表明本段作者的觀點,再看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如果是對比論證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去答,最後重申論點(原文基本上有)
㈧ 初中語文教材有篇關於二戰下跪的新聞稿是幾年級的教材
教材有很多變化,和我們以前學過的不太一樣了。
㈨ 初中語文的新聞寫作格式誰知道,3個標題 每個標題前面空幾格
新聞格式:
(眉題————)
主標題————
(副標題————)
(**報/社**記者*月*日*時訊)
導語————(簡練總括)
正文————(詳情)
㈩ 怎麼寫新聞初中語文600
新聞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新聞組成: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特點: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觀點明確、語言簡潔。
新聞稿的寫作
新聞寫作是新聞事實的文字表達手段,是准確、鮮明、及時地報道新聞的重要環節。在新聞實踐活動中,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采訪就無從獲取新聞事實、掌握新聞素材。但通過采訪得到的大量第一手的新聞材料,並非都可以報道,還要經過分析、篩選、提煉、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為新聞作品。
我今天主要介紹新聞寫作的一般規律以及幾種常用新聞題材的特點和寫作方法。要從事新聞寫作,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新聞。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明確規定了實施與新聞的關系: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報道在後,也可以這樣說,事實是構成新聞的細胞,離開了事實,新聞也就不存在了。
新聞寫作,實際上就是客觀地記敘事實、評述實事。
我們來讀一篇曾獲得首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新聞作品。
中國,充滿投資機會東部沿海百家「三資」企業調查(節錄)
記者最近對東部沿海地區100家「三資」企業做的調查發現,有39家已先後追加了投資。這表明外商在中國投資是有利可圖的。
這項調查是最近上個月間進行的。記者就企業是否有利可圖、是否享有自主權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和優惠政策如何等幾個問題,採用相同采訪提綱,選擇了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5個省市的100家「三資」企業逐家進行了調查。
在被調查的100家企業中,有77家已取得了可觀的利潤,尚未盈利的23家企業中,因經營不善等原因而致虧損的只有8家。其餘15家未能獲利的原因包括:快速折舊、處於還貸期或處於開業投產初期,等等。這些企業的經營者認為盈利對他們來說是早晚的事。
日商獨資企業廈門莆田服裝有限公司對所在地區提供的基礎設施感到滿意,總經理佐藤忠良對記者說:「這里的基礎設施與海外相比已相差無幾。」同在這一地區的中美合資鷺美存儲碟片有限公司總經理傑瑞先生作了更高的評價:「廈門陸、海、空交通具備,通訊良好,人才集中,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區。」另外98家企業在回答記者關於你對所在地區基礎設施作用如何評價「的提問時,回答「較好」、「一般」、「較差」的分別為58、22和18家。
調查表明,有76家企業對中國員工的素質表示滿意。中國和聯邦德國合資興辦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馬丁.波斯特博士評價說,勤勞、智慧、積極、坦誠的中國合作者是聯邦德國技術得以發揮效益的重要保證。
記者列入調查的其他一些問題還有:「你對政府提供的服務有何評價」,「你是否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你在中國的業餘生活如何」等。18家企業的外商認為「政府是外商投資企業的支柱」,「政府的幫助是實實在在的」,而17家則認為「沒有得到政府多大的幫助」。82家表示他們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能夠獨立自主的管理企業,另外18家則稱常常受到來自企業外部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門的牽制和干預。大多數外商對業餘生活的「單調」、「枯燥」感到失望。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1990年)]
這條新聞完全是用事實說話,說明了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六四」後並沒有改變,而且在進一步的深入和發展,解除了一些外國投資者的疑慮,也回擊了西方一些別有用心者的造謠蔑。在新聞寫作中,要更好地用事實說話必須做到:第一,事實要具體。新聞中的人名、地名、現場、情節、數字、結果都要寫得具體。交代清楚新聞五要素,即五個「W」。什麼事(What,何事)?誰被牽連到這個事件之中(Who,何人)?這個事件是什麼時候發生的(When,何時)?是在什麼地方發生的(Where,何地)?為什麼發生這個事件(Why, 何故)?有的還要加上一個H(How,怎麼樣)?寫新聞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時間、地點、原因、過程等,才能使讀者、聽眾和觀眾覺得新聞實實在在,可感可信。
事實要典型。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主題思想的事實,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事實。這就要求我們在大量具體的事實中選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選擇,羅列一大堆材料,反而會沖淡或淹沒新聞主題,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觀點不鮮明,起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
事實要生動。新聞事實本身要有新意,生動感人,同時還要生動地描寫情節和細節,要善於用巧妙的方法敘述新聞事實,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現某些場景的方法;渲染氣氛、加深印象、烘託人物、突出主題;也可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新聞事實更加鮮明、豐滿。此外還有點面結合、畫龍點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實更好地「說話」,增強感染力。
新聞事實的獲得,往往帶有一定偶然性;一個用心的思索,善於思索的作者,得到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卻是必然的,而且,一旦獲得以後,就會抓住不放,緊緊跟蹤。獲得上海市好新聞一等獎的《「洋豆腐」為何無人問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作者平時關心人民吃豆腐,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解決上海人民吃豆腐難而從日本引進的盒裝豆腐生產流水線。由此提出了一個盲目引進的問題,切中時弊,有針對性,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和上海市領導的關心,然後又抓出了一則新聞:「從一條引進的豆腐生產線引出教訓——要根據我國國情搞好技術引進」。從典型到一般,指導意義更普遍,更深刻了。從「吃豆腐」——引進技術的教訓——根據國情搞好技術引進——引進的「洋豆腐」生產線得到改進,最後又歸納到豆腐的機械化生產有了指望,吃豆腐難可望得到改善。這個循環、上升,簡直是新聞采訪的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
寫新鮮的事實是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新聞姓「新」。只有新的東西,才能為讀者提供信息。新聞要指導實際工作、實際生活,而實際工作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斷前進、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在新聞寫作中,就是要突出這個「新」字,不斷地把客觀事物的最新變化、最新發展告訴讀者、聽眾、觀眾,給他們以啟發、教育和鼓舞。所以,新是實現新聞價值的一個根本條件。新聞界把現實生活中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新鮮活潑的東西稱為「活魚」,為人們提供新的情況、新的人物、新的經驗、新的問題、新的成就、新的知識。
新聞的「新」在於事實新、材料新。新聞要盡可能報道「第一次」發生的,「第一個」出現的事情。當然,這也要從全局的觀點看問題。有些事情在本地區、本單位是新發生的,但地、在全市、全國范圍內也許已不是新鮮事了。也有一些事因為有一定的思想性、針對性,需要經常不斷地報道,但這一類在報道時也要盡量選取新的典型、新的特點、新的角度。特別是一些需要反復宣傳的主題,更要研究新的角度,千篇一律就沒有新鮮感,效果也不好。
請看《羊城晚報》1982年12月21日刊登的一則新聞:
大寨也不吃大鍋飯了
本報昔陽二十日電 山西省大寨大隊也不吃大鍋飯了,今天,他們將八百六十畝耕地全部分給一百三十戶農民承包,實行大包干責任制,原來集體經營的一個煤窯,一座醬粉坊、三台拖拉機、二百畝果園、八百畝山林,也全部承包給個人。
上午九時,大隊黨支部書記賈長鎖帶領著社員、從麻黃溝一直到狼窩掌、康家嶺,逐塊分責任田。獲得了自主權的社員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原大寨大隊大隊長、現任大寨公社副書記賈承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現在才剛剛起步,過去搞的極左那一套不靈了,我們大寨人再也不走『大寨路』了。我曾經到河南省蘭考縣去參觀,那裡條件比我們差,積極性比我們高,發展速度比我們快。可我們大寨社員往地里一轉,干不幹兩塊半,不少好地荒了。大寨的一本經再也不能念下去了。」
從今天起,大寨社員又有了自留地。按政策規定,他們每人分到二分二厘地,全大隊共一百二十三畝,佔耕地的百分之十五。過去大寨社員吃菜靠生產隊統一分配,不能滿足要求。我們在大寨村裡轉了一圈,看到有些社員在門口用瓦筒放上土,栽上白菜、西紅柿。大寨社員的家庭副業現在也開始活躍起來,許多社員家門口有了雞窩、兔籠。不少戶還圈起了豬圈,個人養豬共達一百四十頭,其中有七十頭是近兩個月才買回來的。在村口,我們見到了老農賈九勝。他正在撫摸著心愛的三頭牛,笑眯眯地對我們說:中央的政策合了俺的意,俺今年光賣豬賣兔就收入五百元;養了六隻母雞,下了蛋俺都吃了。今年俺買的母牛,兩頭都懷了胎,豬圈裡還有四頭豬哩。
農村落實生產責任制分自留地,當時在全國范圍來說,已經不是新聞了,可是事情發生在大寨卻是新鮮事實,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大寨曾以帶頭吃「大鍋飯」而聞名全國,他們搞「左」的一套,別人還得奉命跟著學,結果越學越窮,大家都吃了苦頭,如今全國早已糾正了「左」的錯誤,普遍推行生產責任制,走上了富裕之路,人們情不自禁地想知道,大寨人還走不走「大寨路」,還吃不吃「大鍋飯」了。從這個角度來寫新聞,就充滿了新意,使人感到新鮮、親切。
迅速及時是新聞報道的又一個特點。新聞的新,除了內容的新之外,還有時效的要求。新聞要及時傳播信息,溝通信息,如果拖拖拉拉,遲寫遲發,新聞就會變成「舊聞」,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新聞講究時效,時效是新聞區別於其它文體的重要標志。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的時效決定新聞的價值。新聞界有一種形象的比喻,說新聞是「易碎品」,就是說如不講時效,錯過時機,時過境遷,新聞就會貶值,甚至一文不值。
新聞要求寫新近發生的事情,最好是「今日新聞」或「昨日新聞」,學會隨時發現新聞,抓取新聞及時寫稿及時發表,例如前面提到的〈大寨也不吃大鍋飯了〉這則新聞之所以吸引讀者,使之興味盎然,正因為是現場采寫的當天新聞:支部書記帶領社員分責任田是上午九時的事,社員有自留地是從當天開始。廣州〈羊城晚報〉刊登在山西昨天發生的新鮮事實,時效性就強。這種現場采寫的當天新聞,尤其值得稱道。
我們再來介紹一下新聞的體裁。新聞體裁是指新聞所報道內容的表現形式,在報紙上最常見的體裁有消息、通訊、述評性新聞等。
消息是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體裁。它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最新鮮的事實,及時加以報道,文字精練,主題突出,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為簡訊、短消息、長消息、綜合消息。
通訊是由消息演變而來,因篇幅可稍長,能對新聞事實進行更具體、形象、生動的報道,通訊又可分為特寫、速寫、游記、專訪、介紹、小故事(小通訊)等。
述評性新聞是帶有議論性質的新聞,它以新聞性為主,述評性新聞不同於評論,而以新聞事實為依據。
不同文體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文學作品要運用形象的語言,科學論文要運用邏輯嚴密的說理性語言,新聞報道則要運用新聞語言。
新聞語言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具體
新聞用事實說話,而事實不是抽象的,它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事件原因、結果等因素構成,因而新聞語言必須具體,應當少用抽象的概念。這就要求如實地記敘具體人、具體事、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經過,也要求具體形象的現場描寫、細節描寫等。
魯迅先生說過,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新聞作品更應真實、具體。寫得具體。新聞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認為,要把事實寫得具體就得形容,寫領導人喜歡用「紅光滿面、神采奕奕」,寫氣勢喜歡用「排山倒海,乘風破浪」,寫精神面貌喜歡用「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這一類詞句其實並不能使人對客觀事實有一個切實具體的感受。新聞當然要求寫得鮮明、生動,也並不絕對排斥形象和藝術的語言,但必須以能夠准確、具體地反映客觀事物為前提,不要以為把字典拿來抄了好多華麗辭藻就能夠吸引人、感動人。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辭藻;只求文字的華麗,內容卻很貧乏,這樣的新聞作品難以真正吸引讀者、聽眾,也難以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寫新聞不同於詩詞歌賦,從語言的角度來說,總以平實樸素為宜,加之新聞要求完全真實,報紙篇幅有限等原因,寫新聞不能採用合理想像和虛構的手法,並應講究表達上的簡練和質朴,因此,新聞報道更多地運用白描手法。尤其是寫人物或場面,需要語言上的概括和內容上的具體。例如寫人物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中用了這樣一段文字:
王進喜痛得昏了過去。等他醒過來一看,井架還沒有放下,幾個工人在圍著搶救他。王進喜急了,對大家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猛地站起來舉起雙手,繼續指揮放井架,鮮血從他的褲腿里和鞋襪里滲了出來。
這個情節,僅一百字左右,可是王進喜在受傷後頑強表現,中國工人階級的硬骨頭性格卻鮮明地刻劃出來了。第二個特點是准確
新聞必須事實,不能含糊其詞, 不能模稜兩可,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
因為語言運用不準確而造成新聞失真或歧議的例子在報道中是經常發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現在報紙上常提到的「苦樂不均」等,現在不提了。還有在宣傳農村大好形勢時有「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這三句話流傳很廣。表面看來,這幾句話很生動,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準確的,難道過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幫忙,人就不努力嗎?所以新聞寫作中不宜隨意運用這些不準確的語言。
有的用含混不請的語句來代替清楚明確的語句。比如,有的新聞寫作中喜歡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長期以來」等比較含混的字眼來代替可以表明的具體時間;有的用「許多」、「無數」、「廣大群眾」等比較籠統的語句來代替可以表明的具體數量;有的則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稜兩可的語句來代替可以具體表明的程度。
第三個特點是簡練
新聞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時。這就決定了新聞語言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怎樣才能把新聞寫得簡潔、精煉呢?
第一, 一條新聞只報道一件事實或只寫出一個人物。這樣,內容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容易做到條理分明、頭緒清楚。如果報道的事件比較復雜,牽涉到的人物較多,可以採用分解報道的辦法,化長為短,化繁為簡。
第二, 直接寫事實。不要穿靴戴帽,要學會精選事實,讓事實說話,把事情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干凈利落。
第三, 直接敘述事實本身不要作過多的解釋。
第四個特點是通俗易懂。
新聞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有群眾性。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識字不多的人,都要通過媒體了解國內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語形式的書面語寫報道,尤其是廣播、電視新聞所用的語言,更應該接近口語,怎麼說法就怎麼寫。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盡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數人或部分人才看懂聽懂的一些字眼或話語。